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散文,灵魂 散文 灵魂的尽头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散文的灵魂》

散文的灵魂

曾经见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一个人在路上走着,是散文;一个人在路上走着,掉进了沟里,是小说;一个人在路上走着,忽然飞上了天,是诗歌。”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指出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小说靠情节,诗歌在于想象,而散文贵在平实而富有情感。或者说情感自然真挚地抒发,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刘勰在《文心雕龙o情采》中说道:“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认为,文章的情感是第一位的,是文章的根本,语言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一篇没有真挚情感的文章,就没有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字是没有价值可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我们常常困惑于散文的写作水平无法提高,就下功夫在语言上进行雕琢,在文章的形式上进行结构,或者追求文章内容的新奇刺激。其实,当我们尝试散文的写作时,当我们的文字足以恰当地表情达意,我们的语言就足以胜任散文的创作了;当我们用纯熟的语言把想要表达的东西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语言组织能力,具备了写好一篇散文的基础。如果写出来的文章还不能令人满意,可能就不单单是技巧问题,说明文章并没有把作者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或者是文章缺少最真挚的情感,而没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就如同没有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字又如何打动读者呢?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当我们动笔写一篇散文的时候,我们是否倾注了最真挚的情感?如果我们的文字连我们自己都打动不了,我们又如何希望我们的文字打动读者呢?自己没有倾注真挚的情感,就自然无法获得赞许,这样的文字又如何提升品质,成为文字中的精华之作呢?

散文是需要技巧的,但所有的技巧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如果我们不能明了这一层,我们就会陷入散文写作的误区。读过很多这样的文字,有非常高的表达技巧,语言的运用可以说已经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了。可文章就是无法打动读者,让人感觉像是一片浮萍,飘在水面,看起来很美,却缺少内涵,不够厚重,感情苍白,没有灵魂。

曾经喜欢一个人的文字,他的语言很美,文章的内容也很感人。随着对作者了解的多了,发现他的作品大多存在虚假的编造,用虚构的人物和编造的情节来欺骗读者,违背了散文的创作原则。散文不能真挚地抒发情感,尽管文字的技巧很高,终究还是没有生命力的。散文不是小说,应该时刻记得有一个真我在。

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是行尸走肉;一篇文章没有灵魂,无异于一堆毫无生气乱码。 用手中的笔,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内心最为真挚的情感,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我们可以寄情山水,我们可以托物抒怀,我们可以发思古之幽情,我们可以关注社会、关注

人生。无论我们写什么,那种感受都是自我而独特的,那种情感的抒发都是自然而真挚的,这样的文字就自然会有新意,有真情,有灵魂。{散文,灵魂}.

我们不妨去读一读那些让我们过目难忘,刻骨铭心的文字,让我们明白文章的灵魂源于情感的真挚,文章的生命得益于文章的灵魂。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是这样抒发内心的悲愤的:“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满怀的悲愤娓娓道出,读来不禁感慨系之矣。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是这样抒发失去亲人的痛惜之情的:“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这样的文字读来,谁又不为之动容呢?又有谁不被文字中那真挚的情感所感动?又有谁怀疑作者情感的真实自然呢?《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人所言想来当不谬也。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哪一篇不是情真意切,读来潸然泪下呢?所以南宋谢枋得在其《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的话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真挚的情感是一篇文字的灵魂,只有有了这样的灵魂,你的散文有可能达到最高境界。

只满足于熟练掌握了散文写作的技巧是不够的,只有我们在写一篇文字的时候倾注了我们真挚的情感,我们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作品。动手写文章之前是否问一问自己,所抒发的情感是否发自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的情感是否真挚?否则,我们不要去写。因为每一篇文字要想打动读者,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己要感动,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最真挚的情感,否则是难以做到的。蕴含了真挚情感的文章就有了灵魂,有灵魂的文字是会获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的。

不要用华丽的辞藻来掩盖情感的苍白,不要靠结构的技巧来替代情感的倾注,不要让我们的散文失去应该有的灵魂。否则,我们将无法提高我们的散文创作水平;否则,我们那些技巧纯熟的散文将流为无病呻吟之作。

有优美的文笔,更要有真挚的情感,这样的散文才是上乘之作。

第二篇:《让灵魂诗意地栖息在散文阅读中》

龙源期刊网 .cn

让灵魂诗意地栖息在散文阅读中

作者:陆红梅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9期

散文是一种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阅读散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散文,通过对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感受作品的文情并茂,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与心灵的洗礼。

一、指导学生欣赏,体会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字里行间无不散发着作者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作者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情形,刻画了父亲送子的场面,描述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人事迹,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样的文字,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激起我们的情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父亲在生活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与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具有了审美意境后通读课文,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情感的投入,就会被文中的情所感染。在朗读中,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配合阅读,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紫藤萝瀑布》中“忆花”时,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用低沉且略带悲伤的语调朗读。学生反复地阅读,细细地品味,从而体会课文的主旨。

二、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

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研读、细读,并对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的表现形式及作者所要体现的主体思想感悟、感知课文里人物的精神面貌,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描写文中的那些景物、场面的。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接着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1)为了突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与情趣盎然的特征,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来进行描写?(2)百草园中那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如何把它们逐步展现出来的?(3)作者极力地渲染百草园极其有趣、好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引导,既让学生深切领悟到百草园的有趣性,又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无味的氛围,最终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封建教育制度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束缚与摧残。

三、培养语言意识,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浸润着作者的深厚情感。阅读散文要披文入情,学会对语言文字的品位,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思想价值的语言加以品味。例如散文《春》的“春花图”中几个关键性的词语:“让、闹、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后部分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

第三篇:《散文的灵魂——自由》

第 N讲 散文的灵魂——自由

一、自由与限制

有一句话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处不在限制之中。人生在世,无不渴望自由,无不渴望自己的意志在天地之间流贯实行。有一本书叫《自由与意志》,我还知道一本书叫《逃避自由》。从这些题目上你会看到自由和意志的关系,再就是自由和你本身的准备和素质的问题。当自由来了,你能不能承担这个自由呢?这是我要给大家提醒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够得到合理的不伤害别人的实现,但是很多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伤害别人的身上的。西方有个《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孤岛上,你说他自由还是不自由?这个就不好说了。当那个星期五到了岛上,这时候就面临着自由和不自由的问题了。如果鲁滨逊用武力使星期五服从,这里面就有了奴役和被奴役的问题了。再比如要是再有一个人上来,一看鲁滨逊和星期五中有个主和次,这里面又面临着选择的问题,面临着争取自由的问题。你是选择强权呢?是选择星期五做奴隶呢?还是选择反抗呢?大家想一想,人特别是两人之上的群体里面就面临着反抗、奴役、选择自由的问题。 其实中国人也是崇尚自由的。特别是在先秦,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源点的爆发的时期,有一位大哲学家也可以说大自由主义者叫庄子,他在《逍遥游》里面一方面论证自己与天地统一的精神的自由,但是又论证了人和动物和自然生物之间的限制、钳制、互相折磨的一种困

境。人都是有局限性的,怎样来突破这种局限性来获得精神上最大的自由呢?最后我们看到了庄子的无奈。大家知道有句话,人之患在于有这个皮囊和躯壳,我们常说一句话——形为物役,就是人从一生下来就受到自己的肉体的奴役。在这身体之上还有社会的和精神的奴役。

咱先说身体的。庄子的原话是这样的:“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不见其成功,萧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这是《齐物论》中的一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母体里面,一旦旦受精、成胎、变成形体,那么你就有了生命。中国人我一直跟大家讲,中国人算年岁,算的是虚岁,你出生下来就是一岁,这是正确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你在母腹里已经有十个月。但是你一旦受精成型,你以为你就是活的吗?你出生你就是活的吗?从庄子辩证来说生命的存在庄子是用这样一句话“不亡以待尽”,就是说你出生第一天你觉得你活着,其实你在等什么?等死。你活一百岁你就等了一百年,你活了八十岁你就等了八十年才死,所以西方就有一句话富含哲理,就是向死而生。向死而在,人从一生下来摇篮的旁边就放着黑漆漆的棺材。

生命象刀子一样互相压榨、互相倾轧、互相缠斗、互相克制。中国人不是讲阴阳五行吗?阴阳五行就是相生相克的。当然这里面有争斗也有暂时的和谐,但更多的是欺骗和隐瞒。而你活着的身体就象马一样,一天天向死亡奔去,没有停留。你想停下来,“马儿啊你慢点

{散文,灵魂}.

走”就象一首歌那样,可以吗?不可以。你想把生命停留在现在,就象某些同学感觉谈恋爱很好,你想一直停在这儿,那是不可能的,你儿子也不答应。(同学笑)所以人的生命永远象马一样疾驰,你想停也停不住。这看起来多么可悲啊。

一辈子你就是做自己的奴隶。这个大家能理解吗?你做物质的奴隶。比如我们一天三顿要下厨房,买排骨、买鸡腿,吃啊,可吃了两三个小时又饿了。买包子、买馄饨,买米线又喂自己肚子,睡一觉第二天又饿了。人们一辈子就为了这个身体,你被你的身体统治着。菏泽有句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所以大家一天到晚都听命于自己的身体。把这个身体哄饱了又饿了,哄饱了又饿了,循环往复。这是你为了自己的身体。你为了儿子啊,为了孙子啊,为了职称,为了荣誉,我下班回家我要给儿子买上饭,为了他,所以人不单单是受自身的奴役还受家庭的奴役,你老婆脸一难看了你就想陪好话,买自行车不行你给她买电车,买电车不行你给她买汽车。终身都在服役而不见其成功。“终身役役”,终身都在服役。结果在哪里呢?“而不见其成功”,“萧然”是形容词,就是这样子;“疲役”,为生命所奴役,一辈子都在疲劳到极点的状态。我们真正的归宿在哪里?找不到。“可不哀邪!”上面来一句“可不悲邪!”这儿又来一句“可不哀邪!”我们听听,简直声泪俱下了。我看了是心惊肉跳,对这位大哲也是心怀崇敬。

人就是这样,一方面追求自由,而一方面无处不在限制之中。而对散文来说呢?散文也应该是自由的。对人和对散文,自由都是最基础的、最本质的一个元素。自由应该是第一的,最本质的东西。荣誉了、民主了、科学、理想应该都是比自由再低一个档次。自由在哪里显现呢?自由就是在限制、被限制、反抗限制中显现。

{散文,灵魂}.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特别关注人类的极端处境,历史上处于专制主义、极权主义统治下的困境,关注知识、思想、知识分子在权力社会中的反应及演变。在构成社会的多个层级中,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冲突是最敏感、最直接、最尖锐激烈的。古有“民不堪命”的说法,实际上,其中自觉最不堪的还是知识分子。唯知识分子有这种自觉意识,启蒙也藉此而产生。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革命运动,几乎无一不是由知识分子或知识分子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参与或发动的。因此,不妨说,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的最显明的标志。我说知识分子是自由的显示器和温度计。我记得瞿秋白有句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报春色上云霄。”我还知道苏轼有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自由不自由就看鸭子,知识分子就是鸭子。当自由的春水刚一泛蓝的时候,知识分子就开始“嘎嘎”地大叫,因为春天坐着冬天的浮冰来了,知识分子是第一个感受到了。

关于自由,1941年1月6日,罗斯福总统在致第77届美国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提出,未来的世界必须建立在四种自由的基础上。

1.言论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免于匮乏的自由。

4.免于恐惧的自由。

我相信,这是任何正常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公民没有这四种自由,这个国家就不算一个好国家。只把人权理解为生存权是不够的,生而为人就必须有这四种自由。否则,生存也是低质量和没有保障的。这四种自由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可能大家的脑海里面还没有建立这种概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的步伐的加快,这种普世的观念就会深入到我们大学生里面,变成我们实践的一种原则。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看重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如果我们同学到清华大学去,我劝你去清华园寻找一块碑,是陈寅恪先生纪念王国维竖的一块碑。在前几年我到清华园去,我看到了吴晗的雕像,看到了闻一多的雕像,也到了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荷塘,我也坐了一坐,但是没有找到这块碑。这碑上就提出来非常著名的一句话,碑文是这样的:“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手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

第四篇:《三篇关于灵魂的散文》

灵魂的故乡

在这初秋的黄昏,我独自坐在江边,望着渺茫浩荡的江流,我顿时感到心是那么空,十年寒窗的所学,在此刻似乎全都化成了乌有;曾跋涉过的千山万水也突然消失,不知道消失在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些熟悉的面孔,全都模糊,犹如飘荡在毛玻璃背后那些影影绰绰幽灵;那些呼喊过千万次的名字,好像全都被粉碎机打碎了,飘出的碎片在远处雾霭一样弥漫在江河之上,我努力拼接着那些名字的碎片,试图拼接出一个完整的让我终生难忘的名字,但是,我几番的努力最终没有实现……在这样的时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寒流一样袭来,在心中淤积满了凛冽与萧杀,荒诞与惶恐…… 慌乱中,我使劲拧了拧胳膊,胳膊还在,而且感到了一阵阵钻心的疼痛。头还在,躯干还在,手脚还在,但这些在此刻似乎只是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躯壳。此刻的我,难道正是所谓七魄还在,三魂已去?否则,怎么会如此空茫,如此恍惚?那么,我的三魂究竟去了哪里?她去的那个地方,是不是她的故乡?如果是,那个故乡又在哪里?那里是不是真的可以安魂?我一次次默默地追问着,但我始终没有找到答案。无论我的三魂去了哪里,但我坚信,她不会遁入空门。因为,我是一个凡夫俗子,虽然对诸佛虔诚备至,笃信备至,但还不至于剃度出家、面壁修行,在晨钟暮鼓中打发余生。再说,我至今尘缘未了,父母尚在病中,孩子还在求学,妻子正在操劳,他们还需要得到我的苦渡与力挺。是的,我的三魂,她绝对不会遁入空门、坐拥黄灯、寂守青卷,绝对不会斩断青丝,在木鱼声声中一了百了。我也坚信,我的三魂不会安眠于灯红酒绿的青楼,柳永的那份洒脱对我来说,是那么遥远,那么陌生。那种地方,绝对不是我的三魂应该去的。因为,田里的庄稼已经成熟了,正盼望我去开镰,这又是一个歉收的干旱年份,即便是收割了稀疏的庄稼,但我实在担心所收的粮食难以对付一家老小一年的需求。在这样的时候,我怎能把一年的血汗撒向青楼?又怎能为了一时的蝇营狗苟而让一家老少痛斥我的卑劣与无耻?是的,那种地方不是我去的,不的是。那是达官们去的,是贵人们去的,是公子哥儿们去的,是街头无赖们去的,是那些暴发户们去的,我只是一个平民,一介布衣,我只是村夫的后代,庶民的子孙,我这样的人,就算是捡到了十万雪花银,我也万万不会有买断扬州十里春的愿望。我还坚信,我的三魂不会在姜太公的钓台上钓鱼。因为,我没有那份闲心,没有那种雅兴,就算是我有一点归隐之心,而且付诸了实践,我也不会像姜太公那样装腔作势地钓鱼。姜太公钓鱼,钓得过分恶心,一个被锤直了的钓钩,怎么钓鱼?事实证明,姜太公的钓鱼是在作秀,是在招惹注意,他钓的不是鱼,是在钓名,是在钓利。一个钓名钓利的人,怎么配在我的面前阔谈归隐?那么,我的三魂到底去了哪里?去了凤凰台上长啸?在竹林深处烂醉如泥?在聆听《广陵散》最后的绝响?还是在黄鹤楼上步陈子昂的后尘?或者,正与江州司马一道在小船上叹息那一袭琵琶的音韵?仔细想来,这一切都隔我太远,我的三魂不会跨越千年的时空,去追逐古人隔世的背影。如果没有远走,我的三魂是不是正在眼前的江面上游荡?这是岷江,来自西域高原的雪山深处,所有的浪花上都包裹着雪,每一层波涛里都涌动着冰,在这寒彻灵肉的江流上,假如我的三魂在上面飘荡,那她会不会感到僵冷?黄昏中的岷江,空阔而渺茫,一江的狂涛如雷鸣,却始终没有替我唤回出走的灵魂,空留下躯壳,独坐江边,一种抓不住天地古今的空茫与虚无,一直都无法挥去,难以赶走。在这样的时候,我只恳求我的三魂不要去赴鸿门宴,那种桌面上是兄弟哥们,桌面下却是冤家死敌的杀戮,我善良的灵魂,下不了毒手,更承受不住杀戮。我恳求我的三魂不要去玄武门,那里的泥土

{散文,灵魂}.

里浸透了为了争夺皇位而流淌的手足鲜血,面对那些殷红的血浆,我柔弱的灵魂忍受不住这千年的惊魂。我还恳求我的三魂不要在圆明园的乱石间游荡,那里的废墟暗藏着太多的辱国之痛,那里的衰土饱含着太多冤魂的呐喊与挣扎。我不愿再看见这一切,不愿在我平静的日子老是去抚摩昨天的伤痛…… 这样祈求着的时候,在抬眼处,是一大片金色的庄稼地。我们看见,地里的包谷熟了,露出壳来的玉米棒子全都是金黄黄的;田里的谷子也黄了,黄得犹如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这是秋天的色彩,是大地的赠与,是生命得以依存和延续的福音。那些包谷和稻子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着,把农人一年的辛劳与喜悦摇曳得灿烂而温馨。我站起身来,走到金色稻子的面前,抚摩着它们。谷穗在掌心里痒痒地滑过,我感觉到了秋天的幸福与喜悦,感觉到了丰收的快乐和满足。谷粒们都很饱满,很壮实,放眼望去,这些饱满的谷穗,密密实实地铺满了岷

等等我的灵魂

每到拂晓,我到窗前望着东方渐渐发白,想着那多年来头一次走过的回乡的高速公路,急匆匆一眨而过,记不起它是个什么样子;想着那在西山上,拂晓里望着红彤彤天空下那楼子山的轮廓,在故乡我今生此前没看到楼子山,会披上这样的红袍,也许以后没有机会来看啦;想着那我在故乡的那情那景,亦真亦幻,如今都升上了天;想着那离乡漂泊对故乡那深沉孜孜不断的眷恋;想着那我离开故乡时你和亲人在小桥前的挥手;想着那你静静的慈祥的回到你父母的脚下,把我的灵魂留在那里,到现在我还是魂不守舍。

我也真的应该静下来,等等我的灵魂,把它在故乡西山上召唤回来。

我的灵魂在那里干啥呢?我知道,是在守护着父子那份纯真的情、渊源的爱,守着我那生命的源泉,守着那荒凉的山梁、贫瘠的土地、稀稀拉拉的槐树沟。我还能守着枣儿红了吗?还能闻到清新的艾香吗?还能悠然看到心中的楼子山吗?还能闻到你喜欢抽的老旱烟的味道吗?还能和你一起春种秋收“悠然见南山”吗?还能和你喝酒叙旧吗?我真的是多么希望还能啊!

我整理你留下的东西,仿佛看到一个在大地辛勤播种的人;仿佛看到一个从田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散文,灵魂 散文 灵魂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