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中考题

初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0评论

【 – 初中作文】

【篇一】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说课稿(京改版九上)

一、说教材与学情

《扁鹊见蔡桓公》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简明扼要的概括故事的内容,明晰故事揭示的哲理。

本节课的难点是:蔡桓公“遂死”的结局揭示的讳疾忌医的危害性。

四、说教法

1.本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有能力独立完成文意的疏通,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故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乃至全文的意思。

3.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4、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打开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5、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五、说学法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5、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六、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讲成语“起死回生”引出《扁鹊见蔡桓公》

提问作者生平、出处、主人公等:(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韩国、法家)——本文的扁鹊,其真实名字叫什么?——扁鹊(秦越人)——真正的扁鹊实际上是谁?(传说中的上古名医)

(二)、自主合作,朗读课文(示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掌握常用生字词注音,辨析多音字;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用热水焐还(同“旋”)回转,掉转火齐(同“剂”),药剂

(四)、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提出“突破口”,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一见:在腠理……恐深寡人无疾

二见:在肌肤……益深不应,不悦

三见:在肠胃……益深又不应,又不悦

四见:望桓侯……还走使人问之

结局:扁鹊逃桓侯死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通过蔡桓公的事例,来说明做人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接受别人的忠告与帮助。

(六)、思维迁移

讨论交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最想对扁鹊和蔡桓公说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便更好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八、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

(请)

病医

(忌)

桓公

张语晴

【篇二】扁鹊见蔡桓公

初中文言文大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本文言知识大盘点】

一、易误读的字

1、七年级

七上:

鹤唳(lì)怡然(yí)土砾(lì)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Lún)碧瓦飞甍(méng)倏忽(shū)

高垣(yuán)睥睨(pìnì)连亘(gèn)黯(àn)然缥缈

七下:

环谒(yè)称前时之闻(chèn)机杼(zhù)赴戎(róng)机可汗(kèhán)大点兵辔头(pèi)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朔气传金柝(tuò)燕(yān)山胡骑(jì)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曳(yè)屋许许声(hǔ)缀(zhuì)行甚远狼亦黠矣(xiá)

意将遂(suì)入以攻其后也假寐(mèi)2、八年级

八上:

芳草鲜(xiān)美黄发垂髫(tiáo)阡陌(mò)后遂(suì)无问津者

唯吾德馨(xīn)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亵(xiè)玩陶后鲜(xiǎn)有闻尝贻(yí)余核舟一八分有奇(yòujī)

如闻泣幽咽(yè)乘(chéng)奔御风素湍(tuān)绿潭飞漱(shù)其间

属(zhǔ)引凄异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京尹(yǐn)艨艟(méngchōng)一舸(gě)无迹

僦赁(jiùlìn)看幕晨兴(xīng)理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归

八下:

缥碧(piǎo)鸢飞戾天(yuān)环堵萧然(dǔ)短褐穿结(hè)箪瓢屡空(lǚ)晏如(yàn)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hóu)衔觞赋诗(shāng)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俟其欣悦(sì)负箧(qiè)曳屣(xǐ)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右备容臭(xiù)烨然若神人(yè)缊袍敝衣(yùn)低绮户(qǐ)贻然不动(yǐ)俶然不动(chù)往来翕忽(xī)

悄怆幽邃(qiǎochuàng)浩浩汤汤(shāng)谪守巴陵郡(zhé)阴风怒号(háo)

岸芷汀兰(tīng)宠辱偕忘(xié)林壑尤美(hè)伛偻提携(yǔlǚ)

觥筹交错(gōng)廿二日(niàn)鲜妍明媚(yán)汗出浃背(jiā)

恶能无纪(wū)曝沙之鸟(pù)呷浪之鳞(xiā)停杯投箸(zhù)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bì)

3、九年级

九上:

辍耕之垄上(chuò)皆次当行(háng)度已失期(duó)扶苏以数谏故(shuò)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忿恚(huì)慰尉果笞广(chī)为坛而盟(wéi)

免冠徒跣(guān)以头抢地耳(qiāng)休祲降于天(jìn)秦王色挠(náo)寡人諭亦(yù)因屏人曰(bǐng)挟天子以令诸侯(xi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则命一上将(jiàng)将荆州之军(jiàng)中道崩殂(cú)以遗陛下(wèi)

裨补缺漏(bì)长史(zhǎng)咨陬善道(zōu)夙夜忧叹(sù)猥自枉屈(wěi)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千骑卷平冈(jì)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

九下: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Yíng)胡不见我于王(xiàn)蹴而而与之(cù)乞人不屑(xiè)

非醴泉不饮(lǐ)又何间焉(jiàn)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期年之后(j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hè)始龀(chèn)子子孙孙无穷匮也(kuì)亡以应(wú)窈窕淑女(yǎotiǎo)

二、通假字

1、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十则》)

尊君在不“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2、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三、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奇:qí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的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

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

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

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奇:qí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2、上前(狼不敢前《狼》)

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

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情:1、实情(必以情)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2、请求(曹刿请见)

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还(而君前途尚可)3、尚且

少:shǎo1、一会儿(少时)2、稍微(意少舒

3、不多(饮少辄醉)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

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

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2、出使(使于秦)3、使者(使子为使)

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2、子何恃而往《为学》)

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

适:1、往(抱而适市)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3、舒适(其体不适)

书: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3、因而(恐遂汩没)

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

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6、贯通(中通外直)

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

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屯:1、堆积(大雪屯门)2、停驻(屯大泽乡)

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2、刻有(为人五)3、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是(此不为远者小)6、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

8、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谓: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莲)

5、商量(舍人相谓曰)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7、命名(太守自谓也)

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下:1、攻下、攻克(蕲下)2、向下(日光下澈)3、往下走(下见小潭)

鲜:1、鲜艳(芳草鲜美)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

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行:1、品德(性行淑均)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2、欣羡(略无慕艳意)

夷:1、平(船背稍夷)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

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4、已经(骨已尽矣)

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易:1、交换(寒暑易节)2、容易(难者亦易矣)3、交易,买(易以百金)

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

3、更加、进一步(将以益治其文)4、渐渐地(益习其声)

意:1、心情(意少舒)2、神情、态度(意暇甚)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

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引: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

3、称引(引喻失义)

盈:1、满(曾不盈寸)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用: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因此(遂用猖獗)

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

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

3、愿望(从民欲也)

援:1、提出、引(援疑质理)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缘:1、缘故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交互错杂(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再:1、第二次(再而衰)2、两次(日再食)

曾: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3、尚、还(曾不盈寸)

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指: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至:1、极点(寡助之至)2、周到(礼愈至)

3、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2、标记(寻向所志)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质:1、询问(援疑质理)2、资质(非天质之卑)

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2、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3、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

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2、那些(其西南诸峰)

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属:shǔ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2、侪、辈。(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

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缀:1、点缀(缀以珠玉)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足:1、脚(蛇固无足)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

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作: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坐: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盗)

四、古今异义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

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古义:反而,难道。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成立平

【篇三】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译文

《扁鹊见蔡桓公》原文及译文

扁鹊见蔡桓(huán)公,立有间(jiàn)。

立:站 有间:一会儿 疾:小病

扁鹊觐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腠理: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恐:担心、害怕 深:严重

扁鹊说道:“您有小病在皮肤纹理里,不医治的话,恐怕将要加重。”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之:取独 好(hào) :喜欢 以为:把……当作 功:功劳

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

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居:停,过 复:又 之:的 肌肤:肌肉和皮肤 益:更加 过了十天,扁鹊又觐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和皮肤之间,再不

医治的话,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不应(yìng)。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应:回应,理睬 悦:高兴

桓侯不回应,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过了十天,扁鹊又觐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的话,

将会更加严重。”

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桓侯还是不回应。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úan)走。

望:远远地看 而:就 还走:转身就跑 还:同“旋”,回转 走:跑 (又)过了十天,扁鹊(觐见时)远远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

故:特意 使:派,让 汤:同“烫”,用热水焐 熨:用药物热敷 及:达到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对来人)说:“皮肤纹理间的病,是汤

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扁鹊见蔡桓公

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

针石:针灸(jiǔ) 火齐:(jì)火齐汤,一种汤药。齐,同“剂”。

肌肉和肌肤之间的病,是针灸的力量所能达到的;肠胃的病,是火剂汤(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属,管,掌握 无奈何:没办法

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所掌管的事了,(医生)没有办法了。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是以,因此 无请,不再请求(给桓侯看病)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我因此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使:派、让 索:寻找 遂:于是、就。

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不久)就死了。

【篇四】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古今异义

《扁鹊见蔡桓公》古今异义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古 跑走 今 行走 臣是以无请也。 请: 古 询问 今 礼貌地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 古 把……当做 今 认为 立有间。 间 古 一会 今 中间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 古 止,停 今 居住 使人索扁鹊 索: 古 寻找 今 绳索

【篇五】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22、《扁鹊见蔡桓公》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习过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初一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主体参与式”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设计理念: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本课教学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第一课时开展4个活动——“我会说”;“我能读”;“我会译”;“我能析”。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多角度解读文本。第二课时进行3个活动——“我会演”;“我能背”;“我来写”。意在让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充分展示自我;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锻炼想象与联想能力,续写与仿写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关于扁鹊、《韩非子》、蔡桓公的相关资料;准备《新华字典》、《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教师:划分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复印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以激励性语句作为开场白,容易激活兴奋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学习者情绪高涨之际,及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活动一:“我会说”(时间:5分钟)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此设计意在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三、活动二:“我能读”(时间:10分钟)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四、活动三:“我会译”(时间:15分钟)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4.开展集体评议,总结。(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但假如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的整体提高。)

五、活动四:“我会析”(时间:20分钟)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及时间 扁鹊 蔡桓公

第一次

第二次(居十日)

第三次(居十日)

第四次(居五日)

结果(居五日)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答案:论题一答案略。论题二: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论题三: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残暴。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明确古人运用故事意在说理的写作目的,在对文章寓意的理解上,要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

六、活动五:“我会演”(20分钟)

1.小组分工合作,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2.即兴表演。各组推选代表分别扮演扁鹊、蔡桓公及旁白到讲台前表演。3.集体评议,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予以表彰。(课本剧从改编到排练,在到演出到评价,整个过程放手让学生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改编剧本时可鼓励学生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适当创新。)

扁鹊见蔡桓公

七、活动六:“我会背”(时间:10分钟)

1.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2.各组开展背诵比赛。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在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指点背诵方法,如可按照叙事层次来背,可抓住关键词语的变化来背等等。)

八、活动七:“我会写”(时间:15分钟,可适当延伸到课外)

1.印发学习材料(二),各小组组织阅读――阅读材料《扁鹊见蔡桓公之网络版》:扁鹊见蔡桓公

2002年蔡桓公初学上网,甚喜网聊QQ,曰:“网上MM乃真佳丽也,远胜后宫诸妃。”2003年

SARS来临,蔡桓公曰:“网聊真好,网上办公更好,不过那是臣子的事,我只管聊天,足不出宫,瘟疫远矣。”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前夕,蔡桓公网聊不忘加油蹴鞠,废寝忘食,朝政荒废。

时光飞逝,公已网聊两年,并已学发会手机短信约mm。某日。扁鹊拜见蔡桓公曰:“君有疾,不治将深!”公曰:“吾有病?你丫才有病!君不见吾牙口好,身体特棒,吃嘛嘛香?!”蔡桓公满脸不屑,心里很不痛快。“此为表象,君之疾在于骨髓,实乃顽症,不治将恐深!”公曰:“你认为吾相信么?给吾个相信的理由?”“不信拉倒!”扁鹊掉头即走。

不日,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有疾,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曰:“吾都说过N遍了,吾本无疾,你丫聒噪什么?是不是欠揍?”扁鹊曰:“那为何颈歪手颤?”公曰:“实乃偶然!昨夜着凉矣!”扁鹊:“错!看似偶然,实乃必然!你天天网聊,病已入肌肤!不治将深!”“你丫即便说的天花乱坠吾亦自岿然不动!嘿嘿,吾就不信,吾气死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蔡桓公洋洋得意道。扁鹊晕倒。

不几日,蔡桓公就要召见网上mm了,恰逢扁鹊复见蔡桓公。扁鹊曰:“君病已入肌肉,不治将深!”蔡桓公冷笑不答,扁鹊曰:“君病在结蒂组织,缺少血气和劳损过渡!”蔡桓公冷笑依然。

过几日,蔡桓公双肩肌肉微酸,扁鹊复见蔡桓公。远远见蔡桓公神采飞扬,眉飞色舞。扁鹊曰:“君病即入骨髓,不治将深!”蔡桓公不悦道:“做人要厚道,吾已在线约到mm,快上手了,你厮休泼冷水!”扁鹊叹曰:“此乃颈椎病前短暂的回光返照,有何狂喜?可怜呀!”蔡桓公大怒。令侍从将扁鹊乱棍击出。网上应招MM如愿入宫,不似今日之“恐龙”,确是貌似貂蝉,妩媚百态,公喜极曰:谁说网上无美女,遂册之为Q妃,宠爱有加。

数日后,扁鹊复见蔡桓公,蔡桓公正痛苦万分,豆大的汗珠如雨般落下,扭脖昂头,甩手不停。扁鹊立即转头就走,但在蔡桓公有气无力地叫喊中停了下来。

“吾真的有病,可能不久就要辞世,你能不能让吾死个明白?”扁鹊:“真想知道?”“愿闻其详!”公郑重道。“其实,最可悲的是人之有病却不察,自欺欺人沾沾自喜无疑于掩耳盗铃,惟有欺骗自己而已!首先你没有正视你有病的现实,其次,你没有充分估计电脑、电视及手机的危害,相反你疯狂消耗自己的体力,可悲之极!其实,你最根本的病灶在于现代文明,这样的新玩意和你的猎奇好色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你的下场!""”桓公大惊,顿觉全身有如蚁啮。曰“至此,该当如何?”

扁鹊曰:“随我到太医院来。”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随手去矣。

居十日,桓公体痛未除,更觉心虚头痛矣,乃复见扁鹊。扁鹊曰:“君之病似在脏腑""”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又去矣。

居十日,桓公又添肚病矣。桓侯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或在肌肤""”检查、化验、中药、西药""几千两银子再去矣。

居十日,体痛如故,桓侯大惑,乃复见。扁鹊曰:“君之病在腠理,取正宗砭(Bian)石(箴石,针石也),俗称'扁鹊石',每日摩擦于痛处可矣。”公每日令Q妃以扁鹊石为朕摩颈烫手,公手不离扁鹊石,颈不离扁鹊石。居五十日,桓公病愈。

居十日,桓公悔死矣:“几两银子之"扁鹊石"(砭石),奈何费我万金?产于何地?鲁国!泗水?传令泗水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把“扁鹊石”都给我收到宫里。“扁鹊暗曰“你能上网,我们医院当然早就现代化了”。又曰:“你想把扁鹊石具为己有,没门,我早以备足百吨藏入孔庙以便传世了!”

2.分层布置写作训练:A层:仿照本文及阅读材料(二)写一篇《扁鹊见蔡桓公之现代版》※B层:写一篇读后感。※C层:展开想象,以《假如我是(扁鹊或蔡桓公)》为题写篇文章

(从网络上下载了一篇文章给学生阅读,意在沟通课堂内外,开发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同时针对部分学生沉迷网吧的现象进行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健康的娱乐观。)

教学后记: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

【篇六】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原文及注解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韩非(约前280-公元前233),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为法家重要著作。

2.立:站立.

3.有间(jiàn)——一会儿。

4.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

5腠(còu)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6.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

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好

(hào)——喜欢。

(另解:好(hào)喜好,习惯,医生的习惯,就是医治没有病的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

读法:医之好 治不病 以为功 医:医生,之:的,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

8.居十日——待了十天 。 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

经历。在文中译“过了”。

9.益——更加。

10.还(xuán)走——转身就走。 还(xuán)——通“旋”,回转。走——跑。

11.故——特意。

12.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

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3.针石——古代针灸用的用砭的石针

14.火齐(jì)——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同“剂”。

15.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掌管人生命的神。属,管,掌握。

16.无奈何也——没有办法了。奈何——怎么办、怎么样。

17.臣是以无请也——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无请,不再请求。

18.索——寻找。

19.遂(suì)——于是、就。

20.及——达到。

21.是以——以是,因此。

22.应——答应,理睬。

23.恐——恐怕,担心。

24.将——要。

25.功——本领。

26.肌肤——肌肉和皮肤。

27.使——特意

28.居——过了。

【篇七】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1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治将益深 将:________ 益:________ 深:________ ...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______ 走:_______ ..

3.桓侯故 使人问之 故:_______ 使:________ ..

4.汤熨之所及也 汤:________ 及:_______ ..

5.臣是以无请也 是以:__________ ..

6.使人索扁鹊 索:__________ .扁鹊见蔡桓公

7.火齐之所及也 齐:___________ .

8.立有间 间:__________ .

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好:________ .

10.桓侯不应 应:__________ .

11.居十日 居:__________ .

二、简答。

1.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训练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还xuán B腠zòu C汤tāng D齐qí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3.用原文填空

⑴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 ⑵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

4.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5.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6.拓展填空

忠言________,良药_________。

答案:

一、1.将要、更加、厉害。

2.通“旋”,转身;跑

3.故:特意;使:派遣

4.汤:通“烫”:热水,及:到

5.是以:因此。

6.索:寻找

7.齐:通“剂”

8.间:一会儿

9.好:喜欢

10.应:答应

扁鹊见蔡桓公

11.居:过

二、

1.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无药可救

2.不要讳疾忌医,有病就要及时找医生治疗。扁鹊见蔡桓公

3.害怕别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实。

4.《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 三、

1.A

2.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3.(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2)寡人无疾。

4.c

5.讳疾忌医

6.逆耳,苦口

【篇八】扁鹊见蔡桓公

北京版教材扁鹊见蔡桓公_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二十六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导读

课文记叙名医扁鹊四次进见蔡桓公的情况。文中是怎样叙述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和病情发展的经过的?想想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①,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恐③深。桓侯曰:“寡人④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居⑥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⑦,不治将益⑧深。”桓侯不应⑨。扁鹊出,桓侯又不悦10。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11。桓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2使人问之,扁鹊曰:3;在肌肤,针石○14之所及也;在肠胃,○侯故○“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1

15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6,无奈何也○1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8。○○火齐○”居五

○日,桓侯体痛,使人索19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注: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中华书局1954年版《诸子集成》)。《韩非子》,韩非著,为法家重要著作。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本文中的扁鹊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 蔡桓(huán)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侯)。

①[有间(jiàn)3一会儿。 ②[腠(còu)理]中医指皮下肌肉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③[恐]恐怕,担心。 ④[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本领。 ⑥[居]停,过。 ⑦[肌肤]肌肉

11[还和皮肤。 ⑧[益]更加。 ⑨[不应(yinɡ)]不给予回应,不理睬。 ⑩(悦]高兴。 ○

12(故]特意。 ○13[汤 (tànɡ)熨(w^ai)走]转身就跑。还,通“旋”,回转。走,小步快跑。 ○

4 [针之所及也]汤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汤,同“烫”,用热水焐(wù)。熨,用药物热敷。 1○

15 [火齐(jì)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称火齐汤。齐,通石]金属针和石针。指针灸(jiǔ)。 ○

16[司命之所属]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17[无奈何也]“剂”。 ○

8[臣是以无请也]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说话。是以,没有办法了。 1○

9[索]寻找。 以是,因此。 1○

探究和练习

一、桓侯为什么不同意扁鹊说他有病?

二、扁鹊第四次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扁鹊对来人讲述什么医学道理?

三、《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可以让你联想到下面的哪个成语?说说为什么。(对不懂的成语可查词典)

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病人膏肓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2.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五、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六、背诵全文。

教学参考

二十六扁鹊见蔡桓公

课文研究

一、篇章结构

(一)课文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扁鹊跟蔡桓公的四次见面。最后以桓公病死作结。按时间顺序,文章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个“桓侯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桓侯不听扁鹊的三次忠告。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扁鹊判断桓侯的病已经不可救药。

扁鹊见蔡桓公

第三层,“居五日”至结尾。交代事情的结果,桓侯临死前“使人索扁鹊”,已无济于事,桓侯终于病死。

(二)根据课文结构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第二次“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写扁鹊三次望诊,桓侯讳疾忌医。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至结尾。写桓侯病入骨髓,不可救药。

二、中心思想

以下的五个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的。

l.切勿讳疾忌医。文章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说明有病 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否则会耽误治疗,以致丧失生命。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 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让缺点和错误越来越严重,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3.不要盲目相信自己。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老是认为自己没有病,一再拒绝扁鹊的 忠告,不能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自 信应该建立在清楚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4.也可从扁鹊的角度,说明扁鹊医学高明,几次见到桓公就能判断病情,最后讲明桓 公病不司医治的原因。

三、写作特点

(一)按时间顺字叙述,写得波澜起伏。

文章按四次见面的顺序写,说出了蔡桓公病情的恶化是由于耽搁时间造成的,所以必须按照时间顺序写才能步步深人。文章一开始就展示扁鹊与蔡桓公之间的矛盾。如果先揭了谜底,就无从引起读者的兴趣,收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样写,既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对主题思想的揭示。

扁鹊四次见桓公,能切中要害地指出“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他医道的高明。而蔡桓公三次拒医,先称“寡人无疾”,接着是对待扁鹊的警告“不应”“不悦”“又不应”“又不悦”。寥寥数语,把桓侯讳疾忌医,主观顽固的性格特征鲜明地勾画出来。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侯,三次建议;桓侯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次加深。第四次见面,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而且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连解决问题的希望也没有了。等到桓侯体痛急索扁鹊的时候,扁鹊再也无法医冶只好逃掉了。

(二)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

写扁鹊,以“立有间”这一动作表明他态度很仔细;以“将恐深”表明他态度很认真; “不治将恐深”“不治将益深”,前者为和缓的规劝语气,后者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 表明

他对桓侯已病人骨髓,不可医治的判断。写桓侯同样出色,以“寡人无疾”表明他极端固执;特别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更道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态,辅以“不应”“不悦”“又不悦”等神态表现他讳疾忌医的恶劣态度。

(三)详写略写相结合。

扁鹊四次见桓侯,第一次写得最详尽。先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这短暂的“立有 间”,是扁鹊在仔细观察,对蔡桓公的病情作判断。第一次写桓公自信无疾,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否定和误解扁鹊,突出桓侯的倨傲愚顽,也写得较为详细。对于双方第二次、第三次的见面,采取了略写的办法,只是从扁鹊的说话中,揭示病情的逐渐恶化,对于桓侯的偏执,只用“不应,又不悦”,“又不应,又不悦”一笔带过,以体现其倨傲与愚顽的严重。写第四次见面,又进行详写。先写“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是白描人物的情态。

接着,详写扁鹊的一段答话,总结了病情分四个阶段逐步恶化,肯定了三次预示的准确。

四、语句分析

(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对人的敬称,这里指蔡桓公。“疾”,古代指比较轻的病情。“不治”意思是不(立即)治疗。前一句讲原因,后一句说结果。

(二)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这是排比句。扁鹊四次见蔡桓公,能切中要害地指出“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胄”“病在骨髓”的发展变化,表现了他医道的高明。

(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病”是“不病者”的省略说法。

(四)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句话中的“以”是“因为”,“是以”,固定格式,是“以是”的倒装,意思是“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

(五)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此句写扁鹊第四次诊断,远远看到桓侯便回头跑掉,暗示桓侯病情已重得无法医治。

教学建议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味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参照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以事喻理的写法。

三、本课的中心思想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几种理解中,以第1、2种看法较好。

探究和练习提示

一、蔡桓侯不认为自己有病,又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二、略

三、讳疾忌医,或讳疾忌医与防微杜渐兼而有之。

四、1.一会儿 2.更加 3.回转 4.寻找

五、l.疾病在皮肤表面,用热水焐,药物敷能够治疗。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当做功劳。

教学研究资料

一、关于作者及其著作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原来是韩 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旬况的学生。《史记》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见韩

国国力日益削弱,便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可是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他就奋力著书十余万言,宣传自己的主张。书传到秦国,受到秦王赢政赏识。秦王发兵攻打韩国索取韩非。韩王只好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结果当然被留在了秦国。可惜的是还没有被重用,就遭到李斯、姚贾的嫉妒谗毁,下狱治罪,死在狱中。

韩非反对复古主义,认为一味称颂“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是行不通的,是愚蠢可笑的。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主张用严峻的法来治理国家。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极力主张君主专擅独断,认为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韩非子》共55篇,大部分是韩非自己的著作。其代表篇目有《说难》《孤愤》《五蠹誊》《显学》等。大量利用历史资料和寓言故事做论据,深入浅出,引人人胜。《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等篇中比较集中记录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都文笔生动,寓意深刻。

韩非为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他与长于雄辩的孟子,行文恣肆的庄子,文风浑厚的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但《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作“齐桓公”。到底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

蔡桓公,是春秋时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公元前714年——前659年在位。(他的封爵本是“侯”,“公”是对国君的泛称,所以《扁鹊见蔡桓公》下文都作桓侯”。)扁鹊(秦越人)是战国时有名的医学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扁鹊因诊治秦武王的病,被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公元前310年——前307年秦武王在位。因此,蔡桓公比扁鹊早二百多年,两人是不可能相会的。韩非与扁鹊是同时代人,相距仅几十年,他怎会闹出扁鹊给蔡桓公看病的笑话呢?原来,韩非在《喻老》篇里借这个虚构的事情(恰切地说,是把齐桓公换成蔡桓公)来说明一个道理。擅长用寓言来说理是《韩非子》的一大特色。因此,《扁鹊见蔡桓公》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寓言。

然而,扁鹊确实给一个齐桓公看过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记载,内容文字与《韩非子.喻老》篇中的《扁鹊见蔡桓公》基本相同。历史上两个齐桓公,扁鹊到底是给哪个齐桓公看病?一个是春秋时的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他比扁鹊早出生二百来年,扁鹊是决不会给他治病的。另一个是战国时的齐桓公(桓公午)。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封田和为齐侯,就是田太公,历史上叫新齐国(也叫田齐)。田太公做了两年国君就死了。他的儿子田午即位,也叫齐桓公,与春秋时齐桓公小白称号相同。这个齐桓公(桓公午)公元前374年——前357年在位。扁鹊本是齐国人,桓公午第六年,扁鹊回到本国,给这个齐桓公治病。可这位齐桓公固执己见,讳疾忌医,结果却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实际上是《扁鹊见桓公午》。

三、《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皮肤有点小毛病,不医治的话,恐怕要厉害了。”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做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觐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肌肉里,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没有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一次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觐见,说:“您的病已到肠胃中,不医治的话,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不理睬他。扁鹊走后,桓侯再一次不高兴。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中考题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