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站在高处 d》
周考六 站在高处 本次写作的主要问题 1、个别想在立意上求新意,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2或立意模糊,观点骑墙。 3、审题不够认真。“站在高处”与“向往高处”“攀登高峰”,应是不同的话题。 4、不善于对自己选定的角度做一个界定,如“灵魂的高度”,究竟所指为何?以虚论虚,显得内容空洞。 5、论证的角度的太单一,通篇就在论证“站在高处”对于人生的意义,角度没有变化,道
理没有说深。 6、思考的过程缺失:高处让我们携信仰前行(为什站在高处会产生“信仰”,思维的过程没写出来。) 7、简单的并列式的结构:站在物理学的高处、站在人类的高处、站在精神的高处 或:站在高处,那是一种英雄气概;站在高处,那是一种道德的坚守;站在高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 8、套题的现象:当我们站在高处,你是否想过,低处自有温暖(后文转而写“低处”的暖意);自由在高处(转而写“自由”);还有套用“谦虚”“信念”“淡定”“悲悯”等话题。
9、散文化倾向,文字偏于抒情化,只列举现象强化“在高处”的意义价值,没有分析论证。 一、审题解析: (一)阅读并整合题目信息 为什么要登高 登上高处会怎样 站在高处的人有什么心态 站在高处所展现的人的精神风貌…… (二)寻找关键词 ——高处 “高处”作为一个具象的概念,要注意将其抽象化,确定其象征义或比喻义:
① 人生的境界,人的精神修养的境界,人生的理想追求; ②事物发展到最高点; ③比喻领导人中的最高层。 …… 审题,包含着一个化实为虚,化大为小的过程,确定一个切入点,选择一个中心话题。 所以题目的思考层面可以是:精神的高处 思想的高处 地位的高处 人生的高处…… (三)确定题目类型 处理?)
◆从“是什么”的层面 1物质的富有,地位的至高无上,这不是真正的高处。华丽光鲜的外表下不少人被物质锁上了锁链;跨上金钱、权力的高处时,脚上的沉重的锁链往往以更强的重力将人带入深渊。所以人的理性、自由、和不变的美好道德,才是人们应该站稳的高处。 【例】在地面,是一个物欲操控人心的世界,是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世界。那里的人将自己投在车水马龙之中,那里的人在霓虹灯的照耀下面目赤红。如同梭罗所说,他们是将自己的早晨与下午卖给社会的人……像林清玄说的
篇二:《(拼页)“站在高处”作文讲评》
“站在高处”作文讲评 2011-11-25
【材料】
“乘彼危垣,以望复关”,有的人为了见到远方的恋人而登高;“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人为了让远方的亲人看到而登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的人为了体验“山高我为峰”的感觉而登高……
站在高处,有的人会悲伤落泪,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的人会心胸开阔,如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有的人会豪情万丈,如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有的人还会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孤寂落寞;有的人则会顾念低处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
你登高是为了什么呢?站在高处的你,又会想到什么呢?请以“站在高处”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审材料:
首先来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材料分两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段,“登高”的原因、目的;第二段,“登高”的思考、感触。
1、登高的原因、目的:思情、思亲、思我。
2、登高的思考、感触:悲伤落泪、心胸开阔、豪情万丈、孤寂落寞、撒播爱心。
因此,作为一篇“材料+命题”的作文,比较保守的写法就是就材料铺开写,选择与自己思想产生共鸣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共性来写作。当然,材料也是开放的,我们可以不受材料影响,跳出材料。比如,我们把“站在高处”的立意最终定位在生命个体的一次自我寻思的过程上来:为何“登高”,为了感悟自我、寻找自我、超越自我;“登高”何思,除了悲秋、怀古怀人怀乡、抒发家国身世之感外,还有对生命本质、人生真谛的一种冥思和追问。 审题目:
1、命题形式。“以为题”这种作文命题形式,可以两种理解: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那么,以“站在高处”为题,我们既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命题作文来写,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话题作文来写。
2、命题结构。命题结构有很多种:概念式、并列式、动宾式、观点式等等。结构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不一样。“站在高处”,这是一个“动词+补语”的结构,其写作重点应该同动宾式结构的写作重点一致,即重点应该落在动词“站”字上,为什么要站在高处,怎样才能站在高处,站在高处之后该怎么做等等。
3、题目理解。
①、这是一个“动词+补语”的结构的作文题目,重点要放在“站”字上,写作方向可以是“为什么要站在高处,怎样才能站在高处,站在高处之后该怎么做等等”。
②、题目里的介词“在”,表明“站在高处”是一个动作的完成,不是动作的过程,所以,作文最好不要写成简单的记游散文或记叙文,比如登高路上所见所闻等。
③、就是对“高处”的解读。“高处”是什么?可实,可虚。从“实”处着笔,“高处”只能理解为自然界的高峰。从“虚”处着笔,“高处”可以理解为:某一领域(工作、学习、科技等等)的高峰,如:精神的高峰,文学的高峰,权力的高峰,思想的高峰,知识的高峰,学术的高峰等等。 【立意联想】
确立一个中心之前,我们先思考几个问题:1、谁(你,灵魂、心灵,或者某个名人等)站在高处?2、站在什么的(山峰,文化,权力等)高处?3、怎样(坚忍不拔之志,永不言弃的精神,勇于面对
一切困难的豪情等)才能站在某个高处的?4、站在高处该怎么办(心怀天下心忧黎民,俯下身来倾听底层的声音,继续上路往更高处攀登等)?回答好了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能确定一个好的立意。
1、 人生何处不高峰。 2、 站在高处是一种责任。
3、 山外青山楼外楼,站在高处只是人生一个新的起点。 4、 身处低位,心却站在高处,心忧天下黎民。 5、 让心站在高处,笑傲幽暗多舛的人生。 6、 让灵魂站在高处。 【存在问题】
错误立意:
1、站在高处,思考我是谁,我为何而生,我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所思所想,既不是由“高处”引发的思绪,也不是与“高处”相关联的感受,与“站在高处” 根本无任何关联,只是漫想。
2、站在高处也是低处。观点本身就自相矛盾,逻辑不通。高处就是高处,低处就是低处,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等同。
偷换概念:
1、站在高处是一种自信。立意没有问题,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变成“自信”为观点了。
2、站在高处是一种责任。全文除了开头结尾是写站在高处是一种责任外,中间部分全是写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怎样做到有意义。
混淆概念:
把“高处”等同“高度”。其实,高处与高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处:高的处所;高的部位。高度:①高低的程度;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从物体的底部到顶端的距离。②程度很高的。比如:站在人性(创新、理性等)的高处,应该只能讲是站在人性(创新、理性等)的高度。
其他方面问题,材料不能契合观点,戴帽穿靴,套作,抄袭网上段落等等。 【文段展示】
凤头——好的开头:
文段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君王站在权力的高峰。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诗人站在文学的高峰。
北京奥运会博尔特两度摘金,刷新一百、两百世界纪录,这是飞人站在了体育的高峰。
然而,这些站在各自领域最高峰的人,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我们除了仰望,更多的是不可复制他们成功的无奈。但我们就能因此放弃站在高峰的追求和努力吗?其实,人生何处不高峰,站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峰,一样可以笑傲人生。 ——《人生何处不高峰》
猪肚——材料契合观点的段落:
文段一:站在权力的高处,不能迷失自我,更应以包容一切的态度去面对底层的百姓,不然,可能众叛亲离,身败名裂,遗笑千古。秦始皇扫六合而统天下,站在权力的最高处,可谓意气洋洋,天下唯我独尊。始皇帝站在权力巅峰,面对自己的子民,本应该用博大的胸襟包容他们,恩宠他们,广施仁义,安抚尚未真正臣服归依的六国子民。然而,始皇帝却迷失了自我,“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冷酷无情,杀人如麻。百姓不堪其暴政,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始皇帝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大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秦国六世奋斗的基业毁于一旦,始皇帝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遭世人唾弃。如果秦始皇能以包容一切的态度爱惜百姓,那么正如杜牧说的那样,“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亦未可知啊。 ——《站在高处》高二36吴冠枝
文段二:站在高处,不胜其寒,几多帝王为高位所累,不得自由。李煜和赵佶他们可谓站在国家权力的最高处,然而他们不自由。本就不该累以政事,好让温存如玉的婉约愁宗和笔锋犀利的瘦金书体得到他们最安适的摇篮,也本该只有三千粉黛,八千烟桥,除去那些恼人的杂事而成富贵闲人,好让才情舒活筋骨,而非颠沛流离,身处至高却不自由,岂不悲极!站在高处,确会剥去人基本的自由的权力。一举一动如日月之蚀,仰望而不可企及的艳羡目光会将峰顶之人灼得生疼。李煜和赵佶便是如此被禁锢的吧。如此看来,身居高处,又有何可羡?又有何可贪恋?——《站在高处,不胜其寒》
豹尾——好的结尾
文段一:所以我愿意曲径通幽,饮吾山涧;我愿意篁林操琴,听吾竹声;我愿意花前酌酒,唱吾高歌。站在高处,不胜其寒,何不享我诗书,诵我典籍? ——《站在高处,不胜其寒》
文段二:对着弯月,我轻轻叫了一声。其实回首一路,我便忍不住眼中的湿意。世界纵然残酷,我还是想活着,一天又一天。厮杀的快感、肉的鲜美,都令我怀念。纵使站在高处的我如此孤独,纵使孤独都已成为我活下去的方式与理由。然而日子终碎了一地。我轻轻地、轻轻地闭上了眼。
站在高处,死在高处。 ——《站在高处》高二(2)成玉玲 文段诊所:
文段一:站在高处,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经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举动之后才能实现。每一次自我的超越,每一次自我目标的完成,每一次用汗水换来的或大或小、或苦或甜的果实,不都是站在了一处处高峰吗?人各有所长,每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况且时势造英雄,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不是人人想造就就能造就的。我们在感叹伟人丰功伟绩的时候,难道就自怜自艾,感慨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这于人于己,又有何益?其实人生何处不高峰,难道平凡的小事就不能达到高峰?柳永于瓦肆勾栏间浅吟低唱,不也唱出了宋词婉约派的高峰?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烛照深山十九载,在崎岖的小道上点亮知识的火把,在寂寞的悬崖边牵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他们做的,无异于万千平凡教师的工作,但却由于他们的无私他们的坚忍他们的执着奉献,攀上了人格的高峰,感动了中国。高峰,并不等同于壮举,高峰,其实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人生何处不高峰》
身巨著,甚至知道他的人也屈指可数。他遍访欧美名校,饱览经书史籍,通晓数十种语言。但他竟然不去追求哪怕一张博士文凭,为自己晋升职称加官进爵架桥铺路,甚至可以将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抛于脑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坚持,他终成为“全中国最博学的人”。 ——《站在高处,不胜其寒》
【优秀例文展示】
站在高处 高二(2)成玉玲
我已经老了。连牙齿都松动了。即便是一块鲜美的鹿肉在面前,我再也不能干净利索地把它分解成脉络分明的碎片。而昔日锐利的爪子,如今也只用来在慵懒的阳光下搔痒。作为一只老狼,我正眯着眼细数岁月的沧桑。一遍又一遍。
我知道自己将要死去。于是我开始登这座山,那是我原来的高度。登上山顶是我活在世上最后一个心愿。作为狼群中的战将,就算死,我也要与高山为伍。我射出眼中最后一点锐利与凶狠,一步一步朝前走去。
一出生我就是个孤儿,我没见过我的父母,我没有亲人。我只能跟这狼群,艰难生存。漫漫风雪滚滚黄沙重重陷阱,一点一点地把凶狠和睿智注入我的骨髓里。眼中闪烁的绿色变得越来越锋利。于是我自然地成为一匹战狼,一匹孤独的战狼。
终于,带着满身的伤痕,我登上了山顶。我终于又一次俯视这景色了。泣血的残阳与周围的落霞,还有四面吹来的刺骨的风。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的我内心如此平静。我满足地眯了眯眼,怀念着年少时的勇猛。
我不是狼王,但我能明显感受到同类眼中的敬畏。或者说,我是捕食的领头狼。我会自己去寻找猎物,要么用锋利的爪子撕破对方的喉咙再唤来狼群,要么先唤来狼群,在我的指挥下投入战斗。我具备了成为战狼应有的条件,灵敏、凶狠与耐心。那是我意气风发的时刻。当然,猎人的子弹也曾从我头顶掠过,捕兽器也曾夹伤我的腿。我不能绝望。因为我一直是一个人在战斗,一旦有丝毫的退缩,狼群还没来,我便已命丧黄泉。此时夕阳已经落下,刺骨的风便以强迫的方式穿过我的躯体,我的心顿时凉透。
对着弯月,我轻轻叫了一声。其实回首一路,我便忍不住眼中的湿意。世界纵然残酷,我还是想活着,一天又一天。厮杀的快感、肉的鲜美,都令我怀念。纵使站在高处的我如此孤独,纵使孤独都已成为我活下去的方式与理由。然而日子终碎了一地。我轻轻地、轻轻地闭上了眼。{一个人站在高处的文}.
站在高处,死在高处。
站在高处 高二(1)
站在高处,远眺群山高耸,云雾缭绕,站在高处,俯瞰青山绿地,春江细水,站在高处,高唱腹中豪情,低吟心间幽怨。古今中外,多少伟人登临高处,沐浴清风,只为感悟生命的真谛。
站在高处,是为了极目更远的方向,更美的风景。东汉曹操,曾东临碣石之高岸,以观沧海的辽阔,面对澹澹洪波,耸峙山岛,却看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景象,毅然为之打拼搏斗,最终成就魏国帝业,登上人生的更高峰。站在高处,才有荡胸豪情,激昂热血,才有登上更高的动力;站在高处,才有阔大的视野博大的胸襟,才有极目远视的方向和目标。李白站在大自然的高处,才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领悟;杜甫站在众生的高处,方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站在高处,让我们领悟人生的高度。
站在高处,是为了坚守心中那片清明的高台。东晋的陶潜,面对官途中污浊腐败的低俗之流,毅然喊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言,于南山上沐浴高洁的清风,结庐于生命的高处,坚守心田的闪亮的高台。在这物欲横流、浮夸喧哗的社会,站在高处,只为让清风拂去身上的灰尘,只为了让天水洗涤心间的污迹,只为了保守那片山清水秀、莺飞草长、炊烟袅袅、其乐融融的“桃花源”。站在高处,让我们同守生命的清台。
站在高处,是为了更清晰地明了生命的豁然。王安石登在飞来峰上,拨开“浮云遮望眼”感悟了“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真理;如今我们站在高处,也是为了破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迷惘,渴望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当我们坠入考试失利,争吵不悦、理想迷惘的谷地时,何不奋然起身,踏上高处,远眺青山绿水,细听虫鸣鸟语,感受生命的活力。踏上一步,或许在前方等待着你的便是另一番天地,另一种心情,另一轮感悟。站在高处,“欲与天公试比高”,拨开云雾,便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站在高处,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真谛。
站在高处,更高的目标等着我们超越。 站在高处,心中的高台等着我们坚守。 站在高处,生命的真谛我们共同感悟。
站在高处 高二36 叶宜{一个人站在高处的文}.
(一)
我不(曾)止一日想,我骨子里流淌的血,上辈子一定是属于一位四处漂泊的行者,背着行囊,装备一身的虔诚,抛弃凡俗和喧嚣,奔向自己心中的圣地。
(二)
我骨子里是浪漫的,崇尚园方和自由的。
远在读初中的时候,我时常感到家里气氛压抑。这种压抑让我感到委屈——他们拒绝我做一切学习以外的事情,将我所有兴趣都用菜刀噼里啪啦剁成烂泥。我只能将自己对远方的向往悄悄存放在心灵的罅隙,偶尔抚摸一下。
终于有一天,我和他们产生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冲突。第二天,我悄悄用积蓄已久的压岁钱买了张去云南的火车票,写好纸条。到了深夜,我拉上行李,悄然出门。
像是做梦一样,我因突如其来的自由而流下了难以遏制的泪水,是激动的,难以表达的。
(三)
有人说,云南是云的南方。
我抵达时是黄昏,残阳搁浅在地平线上,金色的天空,金色的云层,金色的土地。阳光交错编织出一个华光万丈的世界,它用那海洋般广阔的胸襟,大度地收容来历不明的我。
哦,自由了!本来应该幸福地流下泪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田野里面无表情的稻草人在晚风中轻轻地挥舞着衣袖,我感到自己和它一样孤单无助,强大的恐惧海啸般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来的时候,路过田野和草原,看过真正的雨和最完美的太阳,这不是你想要的吗?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难道不是你一直以来所希冀的吗?”我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的路。
于是,我迈出了远离正轨生活的第一步。
(四)
“想要逃脱的时候该怎么办?” “你的世界做好足够的准备了吗?”
(五)
我决定去西双版纳,那是我梦想中的圣地。
我在昆明火车站附近的一家旅店住下,向老板要了份地图,才发现西双版纳离昆明还十分遥远,可以换乘的公交少之又少。
老板是个好心人,他或者看出了我内心的不安,建议我先去附近逛逛。走出旅馆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脚步愈发沉重。
带出来的现金只够一个星期花销。该死,我在想什么?为什么在出门的时候没有预计好要花多少钱,要离开原来的日子多久?我突然想起妈妈,她现在也许正倚闾流泪,心里想的全是自己孩子消失在月光下的影子
那一夜,我的身心被前所未有的不安占据了。奋争之后筋疲力尽极需要一张床让我歇息,我揣着无限心事进入睡梦。朦胧中摇曳着一个梦,我看见一大片金黄色的雏菊已经开放,花色燃烧到天边没有休止。我就这样不忍心地踩在上面
起床后,我一语不发,想着不是旅途,不是昨晚流了的眼泪,而是如同顿悟一般记起一个月后我要在刀光剑影的中考和多少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厮杀。内心深处的那个想法终于破土而出:我根本不支持我自己啊!我想的只是能够回家
(六)
“我们无法掌握生命,却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的态度。” “你对待当下的态度,便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七)
两天后,我动身回家。
此行不是毫无意义,在因逃避而出走后,我对行者脱俗超凡的境界有了另一层领悟:不是躲在角落里偷偷积蓄力量,而是在黑暗中站起身来,扬起手臂,用心改变可以改变的,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
专注经营好当下的生命。这样,才可以享受旅行的惬意,走出繁华的风景,站在人生的高处。(52分)
【点评】这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文笔不错,但得分不一定高。原因在于:
1、带有哲理性的文字是本文最大的特色,但立意并不十分高,只是写了一次出走,然后从这次出走中悟到了一些事情,属于典型的;青春期的躁动”。想得高分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