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以立论驳论相结合,写一篇关于勤奋学习的议论文 以勤奋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作文写作指导:立论与驳论》

作文写作指导: 立论与驳论

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说理议论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阐述正确论点为主,“立”为主体,叫做“立论”;另一种是对反面论点的驳斥,“破”为主体,叫做“驳论” 。两者常常结合起来使用。

1.学习立论的有关技巧。

2.熟悉运用反驳的一些基本方法。

3.立论与驳论的综合运用。

题目: 有人说“机遇出人才”,有人说“逆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你的看法呢?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驳论文章。

人才靠努力,机遇不可盼

有人认为“机遇出人才”,而且振振有辞地“摆事实”——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机遇,诸葛亮可能会终生无为而老死乡村。假如在强磁铁靠近电线的实验中,不是线圈儿出人意料地转动了一下,法拉第也许无法想出用线圈儿切割磁力线以得到瞬间电流的实验方案,必将无法因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而轰动世界。

假如巴斯德不偶尔发现挤牛奶的姑娘从不患天花病,又怎么会想出“种牛痘”这种独辟蹊径的“天花免疫法”,攻克天花这一医学难题呢?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这里,我们不妨也作这样一番假说:假设诸葛亮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凡夫俗子,假设法拉第平素连电线都不认识,假设巴斯德对医学根本外行,那么,即使有更多的“机遇”来到他们身边,“成功”和“扬名”又岂能和他们有缘?

其实,我们翻开历史,就不难发现,许多被称为“人才”的名人,在未成名之前,都曾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成材“积累”时期,有时还相当漫长。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磨炼,为最后成为“人才”打下了基础;而当自身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才能之后,他们才有可能把握住以后的每一次“机遇”,充分表现自己,树立形象,而一跃为众所敬仰的“人才”。可见,“人才”与“机遇”的关系,“人才”自身的成长是主要的,“机遇”的出现是第二位的。没有“人才”的“积累”时期,任何“机遇”也会失去意义。如果我们不是仅看表象而忽视实质,不是仅注意结果而忽视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就不难看到“机遇出人才”的错误。中国有个典故叫做“毛遂自荐”,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陪同平原君出国与楚王签订“合纵之盟”,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有人说毛遂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握和利用“机遇”的典型“人才”。这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同毛遂一样遇上赵楚订盟这一“机遇”的,还有另外19个被平原君重用的门客,可是为什么这一“机遇”只垂青于毛遂呢?从他那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纯熟的斗争艺术来看,他平时就是一位潜心研究国事、苦心攻读文韬武略的“人才”,并非庸庸碌碌之辈,这是他远远较之那19个碌碌之辈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正是得益于平时成材的“积累”,他才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番话成就了“赵楚之盟”。与毛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阿斗。阿斗当时继父为帝,与魏、吴鼎足而立,基业赫赫,不可谓无“机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不可谓无“机遇”。

但最终为魏所虏,被后世嘲为“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一个拥有重重“机遇”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家国不保呢?历史回答我们:阿斗先天“性驽”,以后才疏学浅,当然任何“机遇”也无法促他成材,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可见,离开平素成材的努力而奢谈“机遇”,是多么荒唐!

当然,“机遇”作为一种好的境遇和机会,我们并不一概加以否定,它能给“人才”提供全方位显示才能的机会,能促使“人才”在短时间内为社会所公认。像上面毛遂、诸葛亮、法拉第、巴斯德这样的“人才”,正是把握了“机遇”,而在世上显名的。

但是,假如我们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成材的磨炼上,而是一个劲儿地企盼“机遇”的到来,那么“机遇”即使来了,我们也只能眼巴巴望着它们一个个溜走,或“相见不相识”而失之交臂。这样的事,世上多得数不胜数。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锐意进取,在成材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材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进入世所公认的“人才”之列。

文章伊始,树立靶子,然后先驳论据,后驳论点。驳论据时,针锋相对,旨在揭露错误论据的片面性。驳论点时,破立结合,先论述自身努力和“机遇”两者的辩证关系,指

出“机遇出人才”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然后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实例,分析“机遇出人才”这一论点的谬误;最后肯定“机遇”的作用,反复阐述“人才靠努力,机遇不可盼”的道理,使论述更周密。

立论与驳论的要求

立论本身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观点来说,第一要科学,经得起推敲;第二要有现实意义,对人们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第三要有新意,让人读了有所启发。就论据来讲,既要确凿,又要典型、恰当。从论证的角度,则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驳论首先要摆好敌论。摆敌论,不能忘记自己的思想感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不偏不倚;同时,摆敌论时,要适当揭示背景,引用敌方的原文要精练、扼要。反驳时,是驳论点、论据还是论证,一定要选准突破口。

写作训练:

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

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

网络使人们更近与网络使人们更疏远

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与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以下角度视为切合题意:

⑴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⑵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⑶以“一叶落是否知天下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观点,作辩证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切合题意的立意举例:

⑴见微知著;

⑵以小见大;

⑶窥一斑而知全豹;

⑷不能以偏概全;

⑸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

⑹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

面对这个疑问,曾有人给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很简单:人无完人,叶无完叶,只因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过失,是不足以轻易判定这个对象的本质的。从一个细微之处作出的宏大结论,未免显得有点武断和仓促了。

然而,除去这片叶子因局部营养不良或是昆虫侵蚀等意外状况凋落的原因,从一片树叶的飘落而得到的秋已降临的结论仍旧是亘古未变的真理。就如同“见微知著”“细谨之处定成败”的喃喃古语传授给我们的智慧之者所说的一样,从一个小小细节,即可以看透一个事物的本质。

想来几千年前姜子牙在得知商纣王用象牙雕造的筷子进食之时,曾叹息道:“商之倾覆不远矣”的故事,不正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持掌天下的君王,只沉溺于炫耀财富奢靡之时,不仅提示了这种执政者对天下兴衰、人民疾苦的漠不关心,也预示着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倾颓。从象牙之箸得出王朝且灭的结论,是姜太公的智慧,同时也是人们自古以来以一叶落判定秋已至的智慧。

同样是统领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周恩来总理曾以一句“我貌虽瘠,天下肥矣”感动了天下。从这短短八个字当中,不难看出这位领导者心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一个微小细节,昭示着说话者对天下人民的责任感和与天下共甘苦的决心。人们为这句话感慨总理的无私之时,也更增强了对国家的信心,因为他们从执政者的一句话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崛起,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希望,正如同一片落叶,捎来了整个秋天的信息。

然而一个细节,不仅可以昭示国家的兴盛,亦能显示一个人的品格和本性。一个拔脚而

跑的动作,使我们看到了“范跑跑”身上缺失的师德;一个面对死去的妻儿淡定自若的神情,使我们看到了大将军乐羊身上沦失的道德人性。相反,蔺相如的一句宽容之语,段太尉的一双援助他人的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谦谦君子之怀和区区君子之心。细节,昭示着一个人的品格高低。正因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中普通公众的一员,也应注重自己最细微之处的道德,修养和品行操守。虽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但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寓言也正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让自己的人格和成功的希望败在小小的细节之下,毕竟,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答案毋须质疑是肯定的。一片落叶预示着秋之女神的到来,一个细微之处也论定了我们的人生和世界。

的确,一叶落知天下秋。

【点评】

本文属议论类文章,切合题意。文章开头先驳后立,以驳“一叶落未必知秋”而立“一叶知秋”“见微知著”。阐述了从一个细节可以推知人、事的全貌、本质的观点。作者举用了姜子牙通过商纣王用象牙筷子的细节推知“商之倾覆不远矣”的例子和通过周总理的一句话推知他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的例子来论证观点。又用“范跑跑”、乐羊的事例和蔺相如、段太尉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进一步论证观点。文章内容较丰富,论证充分。表达流畅,议论有一定的思辨性,能较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昧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着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四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隐种菊;范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离开越王。真正成大事者,不着眼于一叶,而着眼于天下四方。

一叶落,不一定是秋,可能是树的枯萎,也可能是虫的啮咬。叶落知天下秋乎?非也,非也。

得分:57

【点评】

本文的观点是表象不代表本质,符合《辞源》的解释,切合题意。开头在辩证分析中引出观点,第二段例证恰当而充分,议论简洁而透彻,较有力地证明了观点。第三段递进一层,以历史的教训说明被表象迷惑,看不清本质,将导致失败,第四段以“前车之鉴,警惕世人”过渡到现实,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首尾照应,语言较生动。

篇二:《谈立论与驳论的异同》

谈立论与驳论的异同

吉林省九台市城子街镇中心学校

2013年12月28日

谈立论与驳论的异同

吉林省九台市城子街镇中心学校

摘要:议论文是重要的写作文体之一,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议论和说理的方式,不管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这是立论与驳论的共同点。立论与驳论的区别首先在于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证明自己正确,驳论重在证明对方错误。其次,从论辩的过程来说,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确立论点–展开批驳三个步骤。 关键字:立论 驳论 立论与驳论的相同点 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

正文:

议论文是重要的写作文体之一,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熟悉两者的异同,议论文的写作才能做到得心应手,现对于两者的异同作如下总结。

一、什么是立论、什么是驳论?

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表明自己的态度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换一个角度来说,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立论是议论重心,无论写什么样的议论文,都必须立论,驳斥别人的论点也是为了确立自己的论点。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证明对方错误,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正确就是驳论。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二、立论与驳论的相同点:

立论与驳论都是一种议论和说理的方式。人们认识问题,通常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与此相适应,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不管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这些,是立论与驳论的共同点。

(1)从论点上看

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论点都要鲜明。鲜明就是说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决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提出的论点都要明确、准确、正确。提出的看法要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确立的论点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合乎科学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两者的观点都来源于对材料的科学分析,都需要我们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应

该做到正确和鲜明。

(2)从论据上看

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论据都要真实、典型、充分。也就是说,论据必须确凿、恰当、典型,力求精炼、生动、并富有时代感。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不管是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都是用来确立和证明论点的依据,必须是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充分的。都要精心选用那些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那怕有时只有一个,只要它是真实的、典型的,也同样有充分的论证力。 两者的论据都不可以随意编造,使用理论论据不能断章取义。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明论据的出处。收集材料时应该分类登记。

(3)从论证方法上看

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可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喻证法、反证法等证明方法。论证都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都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在立论和驳论中,逻辑推理是证明论点不可或缺的论证方法。常用逻辑推理形式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与逻辑推理形式密不可分,一种论证方法就是某种逻辑推理形式的具体运用。论证合乎科学,就是要合乎逻辑,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只有这样,论证才是有力的。

无论立论还是驳论,要想写得雄辩有力,都要摆事实讲道理,都要以理服人。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扣帽子,“打棍子”,甚至出口伤人,这样的文章看似言词激烈,实际上苍白无力,达不到教育人的目的。

同样,在说理过程中,所用的论据要真实典型。因为论据如果是虚假的,观点就站不住脚,如在《文学与出汗》中,鲁迅先生就是抓住对方论据的虚假,驳倒了对方。同样,论据如果不典型,也就缺乏说服力。立论是这样,驳论也是这样。所谓论据的典型,就是指论据要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为大家所认可。

再有,议论文是要讲道理的,要以理服人,因此,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要注意理论分析,避免就事论事,空洞说教。

我们来看一篇学生习作《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吗?》:

“有人问一位补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位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

这位同学决心考上大学的精神是可嘉的,但考不上大学“前途就完了”吗?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不到2%,按该同学的观点,岂不是我国98%的就业人员都“前途完了”吗?

我国数学泰斗华罗庚,从小当学徒,从未上过大学,但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高尔基、老舍也都没有上过大学,却成了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看,没上过大学的人,前途不是照样辉煌吗?

没上过大学,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是大有作为的。铁人王进喜、修理工徐虎,都没上过大学,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全国工人阶级学习的楷模。许多工人农民虽没上过大学,但由于他们刻苦学习,辛勤劳动,结果成了技术能手,种养大户,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成为人人尊敬的劳模。你能说他们没有前途吗?总之,在我们的国家里,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关键不在上不上大学,而在于他有没有为国为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精神。让我们正确认识前途,充满信心地去创造自己美好的前途吧!”

这篇短文始终针对“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前途”的错误言论进行批驳,作者先用归谬法,引申出98%的就业人员“前途完了”的荒谬结论,使错误论点不攻自破;然后列举中外名家的例子说明不上大学仍可成为专家学者,再以王进喜等人的例子说明在普通岗位上同样有前途;最后指出决定前途的关键所在,把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全文针锋相对的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典型确凿,破立结合,加上反诘句的运用,显得雄辩有力。

三、立论与驳论的不同点:

立论和驳论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证明自己正确,驳论重在证明对方错误。其次,从论辩的过程来说,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确立论点–展开批驳三个步骤。由此就形成了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写作手法;

(一)从结构形式上看: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1、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2、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

3、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1、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以立论驳论相结合,写一篇关于勤奋学习的议论文 以勤奋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