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对联写作要求 对联的写作技巧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

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贰: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3)南昌滕王阁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叁、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例如,(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3)汉阳鹦鹉洲联:“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上列名、动、形三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比重最大,使用率最高,必须注意区别,准确运用。它们之间活用又多,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或动词用,都是常见的,使用场合不同,词性就不同,如锯字配上数量词一条锯是名词,配上宾语锯树木是动词。这种活用应予注意。

肆、代词 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如: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例如:(1)峨嵋山报国寺联:“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声”。君指游客和我是代词相对。

(2)左宗棠题酒泉联:“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伍、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例如:(1)扬州濯清堂联:“十分春水双檐影;百花莲叶七里香。”百对十,七对

双都是数字相对。(2)无锡梅园联:“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八千树芳不孤”。前三字都是数字相对。

陆、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有升、斗、尺、丈、里、斤、吨、件"",例如:(1)史学家范文澜堂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句对年是量词。(2)兰州神河庙联:“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道对层是量词。

柒、副词 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有:相、很、甚、即、必、未、岂、请""。例如:(1)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2)成都杜甫草堂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捌、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有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例如:古名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玖、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有及、或、并、和、跟、而""。例如:讽刺曹锟贿选总统

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拾、助词 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拾壹、叹词 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有噫、吁、嗟、唉、呜呼""例如: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从上面所谈十一种按语法划分字词属类,是科学的。能以名词属类,结合语法词性属类作对,既具体又合于实际使用,比实对实、虚对虚容易掌握得多。不过一副对联常常用多种词类构成,但仍不脱离同词性的字词相对。请看文天祥题山海关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姜女对秦皇是专有名词,未对安是副词,亡对在、铭对筑是动词,也对哉是助词,千秋对万里是数量词,片对长是形容词,贞对怨是抽象名词,共是八种词类构成,但都没有不同词性相对的。

此外,还有些词同形同声而入多类词性的叫兼类词,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这里不作叙述。

(三)内容相关或相反

对子的上联和下联虽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承接转折关系,却也不能随意拼凑和拉扯。如我们拼凑这么一联:“鹈鴂悲啼血;鸳鸯喜订盟”,论对仗平仄则工整成对,但上下联情调各异,中间没有任何可联系,读了不知何意,不应认为是对联。又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对仗平仄很工,并有点巧,只是中间缺乏联系,也不能认作对联。凡要成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相关。所谓相关,就是上下联所描写所形象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作对联,必须依据应表达的思想内容,从各方面来形象和抒发思想感情,现分类举例说明于后:

一、春联:这是对联中最大量的,主要的思想内容,自然是除旧更新,人寿华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新生活的热烈向往。例如:一九八二年元旦在颐和园中谐趣园的瞩新楼上举办春联展览,最引入注目的是张爱萍撰联:“谐趣园中相谐趣;瞩新楼上更瞩新。”该联工巧雅趣,嵌名叠词,妙语双关,浑成自然,确为佳作。又如,贵州一个农民在一九八三年写的几副春联:“得子不忘政策好;过年喜迎丰盛年。”“装金装银装饱暖;有谷有米有力量。”“知识蕴藏力量;科学促进生产。”

总之在不逾越春联范围,都可结合各行各业情况来写。

二、门联:是指春联外所挂的带长期性的,有的用木板雕刻,有的刻写在墙上,有的在行业开张,或者举行庆典时出现,它的内容特点是专用性强,反映门第特征行业性质,要求、理想、或叙世系等。仍如旧日理发店门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止于理发,口气很大,包孕甚丰,而且表现出一种兀傲的自豪感。现在适时的,工厂可用:“支授农业,巩固团防。”商业可用:“生意如同春意美;财源更比水源长”等。

三、堂室联:这种联应用较广,许多文人雅土都喜欢在自己的坐住学习地方写副对联,思想内容大都是:明心见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慨自娱,惕励自勉等。例如林则徐父亲在家挂的堂联:“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上联是写他生活上自奉之薄,下联是表示对儿子的操守和抱负充满信心。陆游题书巢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巢是陆的书斋,他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的情景,跃然可见。

四、婚联:思想内容主要宣传婚姻自主自由,美满幸福,男女平权,互敬互爱,家业兴隆,为国立功等。例如:“座上漫谈同志爱;堂前合庆自由婚。”“建国创开新局面;成家缔定好姻缘。”“相爱相亲,并肩齐迈长征路;互帮互学,合力同描四化图。”皆合时可用。

五、新居联:主要思想内容为称羡堂屋华美,调度得宜,党国恩惠,勤劳所得,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等。例如:“大厦连云,放眼喜看新世界;高楼映日,移居好建两文明。”“美奂美仑,欢庆升平盛世;肯堂肯构,喜珍勤劳发家。”“仁里莺迁祟四美;新居燕喜仗双包。”“新住房,新生活,一派新气象;谢戚友,谢亲朋,万年谢党恩。”第一、二联可作贺联。

六、名胜古迹联:思想内容主要是在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前提下,歌颂当地的清秀山水,优美风光,凭景抒情,感慨往迹,评述古人等。例如庐山仙人洞御碑亭联:“四壁云岩九江棹;

篇二:《对联的写作要求》

对联的写作要求

(1)对联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人们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2)对联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

篇三:《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浅谈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

众所周知,诗词与对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并驾齐驱的两件瑰宝,特别是对联,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殿堂,还是‘下里巴人'茶余饭后、节假庆典、婚丧嫁娶等日常的普通生活,均离不开它。人们之所以喜闻乐见并接受这种文学艺术形式,不仅仅是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而且对广大爱好者的思想又是一种熏陶,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打破常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致使这种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国粹,受到极大地冲击,从而导致随心所对、随心所联之现象泛滥成灾。针对此种现象,中国楹联学会通过长期的深入总结研究,特地颁布了《联律通则》(修订稿),为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规范了对联的创作要求。在此,为了积极贯彻《联律通则》,和为我区广大诗朋联友的创作提高质量及创作水平,在此就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要求作以下阐述:

一、对联的基本形式

对联的基本形式包括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特征,对联的门类等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叫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

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对联就表现形式来说,有长联、短联之分;长联的字数可达到几百字以上,短联的字数可缩小到一个字。一般以五言、七言为主,这可以根据所书联语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联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语言顺畅、意味深长,犹如喝了陈年老酒一样,很有余味。

(三)、对联的门类,主要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大类别。

1、正对的含义:正对,是指对联的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

正对,既称真对,的对,同时又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对联写作要求 对联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