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小孩和大人激情文章 励志文章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有福气的家长请静下心来看完此篇文章》

有福气的家长请静下心来看完此篇文章

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台湾台中教育大学教授王财贵老师,将自己几十年研究的读经教育理论结合中华古今教育的智慧娓娓道来。

培养天才并不难

王教授认为,孩子在胎儿时期先天就可以是天才。而现代孩子之所以没有被培养成天才,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其实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培养天才并不难。培养天才只需要最丰富最优雅的声音、古典音乐和经典诵读,要让3岁内让孩子听尽世界名曲,看尽世界名画就可以实现。

古代教育用半年时间可以完成现代教育6年时间的识字量。事实证明,读经教育完全可以12岁后,1天学完一年级的数学课程,半年学完一到六年级的其他课程,将孩子培养成天才和大才。

“教育如开车,方向错误或偏差,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成功,可能会精神抖擞地走向失败。把握好道理,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所谓大道至简。”王财贵说。 教育基础是语文人文教育从读经

教育到底为了什么?教育的本来面目,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王财贵说,其实教育的问题并不复杂,只要基于“人性”。而这里,必须有一种“洞见全体”的智慧,见到人类本来就应有其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之学习,又应有其雅化、深化的人文智慧之学习。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应该按照人类学习的自然规律而施行,才合乎人性发展规律。

王财贵说,教育核心的就语文的教育,高度的语文可以涵盖低度的知识。语文能力要用高度的语文知识来引领。而有高度智慧的文言文经典则增进人的聪明和智慧。王财贵曾经问过很多家长“知道孩子在读什么吗?”家长说:“怎么不知道?我天天在辅导孩子功课。”问为什么做这些功课,家长说是学校规定的;去学校问老师为什么要教这些功课,老师回答是校长让教的。再去问校长……如此往复无答案。不是说教这些内容不行,但作为对孩子未来负责的老师好家长,是否应该先问下自己:“教这些行不行?应该教什么给孩子?”

生活技能易学,人文智慧难得。人文智慧又关乎一个人的品德心性、人生态度。对此苦恼的家长不少。王财贵建议,人文习得从读经开始。所谓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明的著作,含有深厚的智慧和内涵,古代的圣贤都是大教育家,读圣贤之书,就是回归人性,他还推荐世界上的经典,如名曲、名画,都可以成为培养孩童人文智慧的好教材。

综观中国近代史,大师级别的人物都是与大量阅读背诵大量的文言文有关。语文教育的失败就是教育的失败。语文基础不好,将导致学习能力不强,知识量不够,不聪明。 王财贵“数理读经”构想

“数理”和“读经”两个词汇放在一起,确实格格不入。王财贵说,读经教育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发明。也非我一人的突发奇想,而是自己长期反省、充分考察古今中外是非对错并结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感悟,读经理论仅有一个理想:让教育回归本性,即“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也就是要遵循规律。这种理想不仅可以使用中国,也可以适应国外,不仅可以使用语文教学,也可应用到其他科目上。大量事实证明,读经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在王财贵“数理读经”的构想中,是聪明的头脑使“数理化”成绩好,而不是“数理化”的训练使头脑好。犹如先要建高速公路网,才能让汽车飞驰,而非放了很多汽车便可跑出高速公路。在人生的整个教育历程中,尤其在13岁之前,是脑神经建置的黄金时期,这时训练人类心智的主题,不应该在于数理思考的精密拨弄,而是让语文和艺术等讯息大量存储,“以人文带动科技”,这不只是在学问价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养成上,亦应如此。

教育应把握13岁前的最佳时期

教育的时机要把握。因为时间是单向度的,人的生命在时间中顺流而走。人类的一些基本能力,在生命的初期就要完成,这是所谓的“学习关键期”,错过了时机,可能造成学习的障碍,往往终身补救不及。

王财贵提出,孩子13岁以前是读经的最佳时期。13岁以前,是“输入”的年龄。在这个年龄以前的孩子,对经典知识的积累重在记忆、储藏、酝酿;到了13岁以后,孩子通常才会“输出”,体现为理解、创造等表现。因此,在孩子最好的读经年华中,家长最好不要错过时机,通过在家里诵读、上读经学校、在小区开展诵读活动等方式,为孩子创造诵读经典的条件。

孩子何时开始读经为宜?王财贵说,“当一个生命可以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就是可以进行经典教育的时候。他认为,孩子学习经典,从胎教开始不为过。胎儿“读”经”,可以发挥其听觉;准妈妈们多从经典音乐、经典朗诵作品中取材,而不是那些流行音乐。

如家里有人怀孕,可准备两架CD机,一架用来听古典音乐,一架用来听经典诵读,王财贵用已经被广为认可的胎教理论告诉听众,孩子越小,吸收越是全方位,胎儿听经典,可以将这些记忆放入潜意识中,成为一辈子的人格背景,或许,优雅和聪慧就在这时埋下种子。 王教授建议,幼儿园从早到晚应不间断播放经典音乐,诵读经典。小学阶段可每节打上课铃之后拿出10分钟来读经。读经不是增加师生的学习压力,而是减轻学习压力。因为读经有助于增进儿童的聪明,培养学生的性情。作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教育好孩子读经,其他的内容就可以轻松随便地教了。

读经须老实、大量不需懂

在讲堂上,王教授为家长们解答了关于孩子读经的诸多疑惑。在读经与理解方面,王财贵认为,让孩子诵读经典不必追问“读懂了没”?只要孩子能够嘴动舌动,读经的意义就体现了,千万不要孩子写读经心得。而关于读经的方法,他强调一定要早读经,越早越好;大量读经、越大量越好;反复读经、次数越多越好;老实读经,越老实越好。孩子读经的原则是:只求熟读,不求甚解。通过1年背诵3万字的经典,可增进脑神经的发展,孩子的性情就会有好的发展并变得越来越聪明。13岁内的孩子通过3到5年的大量反复的阅读,可整本背诵多部经典,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可理解。经典背诵的越多,人生大厦的基础就越牢,将来生发的智慧就越多。

有家长问低龄孩子诵读经典,多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种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王财贵说,不必苛求孩子“读懂”。随着对经典知识记忆、储藏、酝酿的加深,自然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由简单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当然,那通常是13岁以后的事。

有家长认为,有些长句的文章,孩子读不了,所以就教短句,譬如《三字经》《千字文》一类的童蒙书,王财贵强调中国孩子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论语》。读了《论语》,所有的蒙书就可以自己读,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不能读长句,可以把长句分解成短句教孩子。又有些家长认为,经典著作多是文言文,孩子难以吸收,因而只能找一些白话文作品给孩子读;

王财贵说,家长的误区在于,用自己的眼光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如学习白话文,在当下语言环境中,孩子“顺理成章”就能学会,不需要家长去强调。学习文言文亦如此,多听多读,久而久之,顺理成章就学会了。不趁幼小年少多读多背文言文,可能一辈子难读文言文。不会读文言文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称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读书人”。

为解决少儿读经的理解问题,前年起,王财贵在北京设立文礼书院。能背诵20字万中文经典和10万字外文经典的读经少年可来书院开始逐字逐句逐篇解经。“经过几年深度学习,他们就可以博览群书。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思想,文礼书院培养的将是深谙本末、轻重、内外、上下的君子和文化大才。”王财贵说。

《论语》为首推国学经典

“所谓经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明的著作,含有深厚的智慧和内涵,古代的圣贤都是大教育家,读圣贤之书,就是回归人性。若不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孩子为教育的本源和目的,到最后就培养不出真正的大才。”王财贵说。

“中华文明几千年,书海浩瀚,门派众多。诵读经典,怎样选择经典著作?先听儿歌,唐诗三百首,还是“三百千”?针对部分家长在选择经典上的迷惑,王财贵的给出的答案是是“取法乎上”。教授首先推荐的是“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不怕重复,因其中蕴含着圣贤的人生智慧,意义深远。“四书”中,建议先从《论语》入手,再是《孟子》《大学》和《中庸》,其次是《易经》《诗经》《老子》《庄子》,再其次是古文、唐诗、宋词、元曲;至于“三百千”不教也罢,因为一个读经的孩子可自己学习。

“我建议每个中国人,不管大人小孩、甚至老人,真想读书、了解先人的智慧,体验圣人的境界,想修身养性,有一番长进,就应该从经典开始,而经典就应该从《论语》开始。”对于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或是短句又有韵脚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著作,王财贵则认为,孩子能诵读“四书”的话,这些已不是难事;故让孩子读经,先从《论语》入手。有这种见识的人可谓壁立千仞、高屋建瓴。

读经理论让家长受益匪浅

一位幼儿园长听课后表示,回去要通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书法、器乐等传统文化教学,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为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服务,

真正把现在应试教育与传统经典结合起来。王财贵认为他讲得这样苦口婆心,这位园长还是没能把握他教育理论的精髓,但“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从蒙学书读起,已经是进了一小步,也算进步了。

讲课现场还来了一些与国学有渊源的人。海南三源精舍居士符涛先生堪称王教授粉丝,教授一走下讲台束,他就围了上去,希望能和教授有张合影。等了很久,终于在记者的帮忙下如愿意以偿。“我很早就看过王教授的讲课的光盘,还专门买了国学听读机。其实,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使是恶人亦是如此。”符先生说:“就像王教授所说,读经典,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更多的是学到一种做人的态度,应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希望社会上有更多家长让孩子从小读经从中汲取圣贤智慧和善德能量,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如今他不仅在开车时全程播放经典诵读CD,还感召身边的亲戚朋友孩子读经。

从事经络养生的广西籍八零后母亲刘女士,听说王教授来琼演讲的消息后,专门为自己放了半天假。抱着1岁9个月的宝宝来听课,教授的渊博学问、通俗易懂的讲解,更坚定了送孩子进学堂的信念。孩子父亲杨先生说,几年前了解到经典对宝宝早教影响的道理就进行胎教。为培养读经宝宝,特意花费数千元买两台国学听读机,每天为宝宝播放中英文经典。夫妻俩每天带领孩子读经。宝宝语言发育和性情明显比周围孩子要好的多。虽然孩子还不到两岁,在日常自言自语中,常听到他念出《弟子规》、《大学》的只言片语。“3岁后,一定要选家好的国学堂,让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读经儿童。”杨先生坚定语气中流露着几份喜悦。 朱女士之子在海口一家知名的小学上一年级,每晚都要为孩子辅导功课并在作业本上签名,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经常带回一些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课外书,尤其是喜欢玩游戏机,有时写作业也不够专心,做事缺少定力。尽管也曾经参加过国学特训营,但还是不敢把孩子从体制内的学校送到国学堂,每每想起对孩子的教育,她的心情就像孩子背的书包一样沉重。王教授的报告使她豁然开朗:“原来教育如此简单,让孩子大量背诵经典遍是最好的教育啊。从暑假开始,要正式让孩子参加国学读经班,家长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不能再走传统教育的老路了。”

周小云是海南本土读经的家长代表。十几年前,王教授北师大《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让她内心受到强烈触动,下决心要将孩子通过读经成为人才。对王教授读经理念的高度认同,使她

第二篇:《推荐的几篇家教方面的文章》

耶鲁大学儿童研究 教你读懂2-8岁孩子

很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乖得让人意外,有时候调皮得让人火冒三丈。那是因为孩子在相应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行为或者行为规范。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研究孩子们40多年,了解儿童行为的变化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人们甚至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料出孩子在某种行为阶段之后将会是什么行为阶段。 2岁孩子 “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让步。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而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从大约1岁半到2岁半前后,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因此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3岁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4岁孩子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

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而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5岁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

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但是5岁半时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却不如从前那样快速、肯定。因此他经常把数字或者文字颠倒着写,所以最好不要在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

6岁孩子进入了暴风骤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

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7岁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 7岁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够,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岁孩子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和大脑配合的发育到了这一阶段。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 7岁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

8岁孩子 “招牌特质”是性格外向而开朗。

和7岁孩子的沉郁退缩完全相反,他充满活力,喜欢冲上去迎战一切困难和挑战,而且做起事来爽快多了。另一个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忽然变成话匣子了。

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这种“审视”也使得他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有相当准确的判断。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

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

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他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做、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私院里。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强烈建议有孩子的看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小孩和大人激情文章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