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心梗会意识丧失吗 短暂意识丧失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第一篇:《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技巧》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技巧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临床常见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见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尤其在老年男性中增长较快。其早期死亡率较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一 病情的判断

1.意识 意识虽然是反映循环系统的间接指标,但因其方便而直观常常作为心肌梗死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心肌梗死病人的意识应随时密切观察,应特别注意是否有突然的意识丧失、尖叫、鼾声等异常反应。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并积极配合检查,直至病人脱离危险,否则可造成不良后果,如心室颤动、心搏骤停等,危及生命。

2.胸痛 为最早、最突出的临床症状。其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常伴有出汗、烦躁、恐惧、濒死感等。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要注意与心绞痛的区别。

3.心功能及生命征

(1)呼吸 心肌梗死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应严密观察。注意要点:病人能否平卧,颈部有无静脉怒张,若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不安,出冷汗,憋气,严重发泄,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布满哮鸣音和大、小水泡者,应迅速报告医师,并协同及时处理。

(2)血压 心肌梗死时,多数病人伴有血压降低,但未必是休克,应定时测量血压;若收缩压<90mmHg或比心肌梗死前血压低45mmHg以上时,提示有心源性休克存在。

(3)体温 四肢温暖,表示末梢循环良好;若四肢体表温度低,特别是出冷汗时,说明末梢循环不良,很可能是心排血量低或者是血容量不足。同时应密切观察中心静脉压。

(4)脉搏 心肌梗死病人易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搏骤停。一般情况下应在ICU进行心电监护,若有室性期前收缩(早搏)应注意每分钟期前收缩次数,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

(5)尿量 是反映末梢循环的敏感指标,若尿量<30 mldh,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是休克的早期表现,应及时观察心功能、血容量等指标,寻找原因,准确且及时处理。

(6)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心电图: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基本特征性改变为宽且深的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②血清酶学:CK于发病后4—6小时增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2—3日后恢复正常;AST于发病后6—12小时增高,24-28小时达到高峰,3-6日恢复正常。

二 一般护理与观察

1.卧床休息 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特别是发病24小时内,心电图不稳定,病情易变化,死亡率高。因此应给予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谢绝探视。必要时给予口服或肌内注射镇静催眠药,确保充足睡眠,以利于心功能的恢复。目前临床发现,长期卧床可引起“失调现象”,主要包括:①体力劳动减少后引起不适当的心率反应。②对变换体位适应能力降低而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循环血容量降低及肌肉收缩降低等失调。③长期卧床还容易引起血栓、栓塞和情绪异常,如焦虑、忧虑等。因此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循序渐进增加活动。依次为:床上坐–床边坐斗床上活动–床边活动,时间不超过30分钟,,有报道急性心肌梗死5级早期活动的心脏康复护理方法,缩短了心肌梗死病人的住院日数,减轻经济费用和精神负担,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2.饮食 以低脂低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热能以维持正常的消耗为主,其中脂肪占热量的25%1.X下,蛋白质和糖类分别占12%和60%-65%为宜。若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限制钠盐,应低于5g/d。

3.保持大便通畅 用力大便有时可引起病情突变,甚至发生心搏骤停。嘱病人大便时不要屏气用力,如大便干燥,可口服酚酞(果导)每晚2片,或中药番泻叶代茶饮,必要时注甘油灌肠剂(开塞露)以助通便。

4.皮肤观察 应协助绝对卧床的病人按时翻身,以免发生压疮及其他并发症。翻身动作要轻柔,协调一致,既做好翻身及皮肤护理,又不影响病情。

5.吸氧 在急性期3-5日应持续高流量吸氧(3~4L/min),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间歇吸氧(1—2L/min),再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总的吸氧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7-10日。吸氧不仅能改变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疼痛,也可减轻气促、胸闷

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早期吸氧有助于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

三 溶栓剂抗凝血治疗后的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通过溶解冠状动脉内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对缺血心肌的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保存心肌功能。溶栓治疗十分重要,且心肌梗死一般2–.3小时采取溶栓治疗效果最好,最迟不超过12小时。但其治疗期间极易发生出血倾向,早期发现和及时、正确处理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口腔黏膜、穿刺点、眼结合膜较易发生出血,应重点观察可危及病人生命的颅内及内脏出血,要密切观察病人意识情况,同时还应注意其有无血尿、便血等。

四 症状观察

1.疼痛的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时,胸闷或胸痛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肌缺氧加重,促使梗死范围扩大,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因此,迅速止痛极为重要。轻者可肌内注射罂粟碱30-60mg,1次/4—6h。重者可用吗啡3~5mg,或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静脉推注或肌内注射。老年病人有呼吸功能不全或休克时应慎用。也可用硝酸甘油5~10mg溶解于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但需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并调节滴速。

2.心律失常的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观察有无危险先兆,如期前收缩的R波如落于前一激动的T波上,有可能转为致死性的快速心律失常,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抢救。

3.意识变化的观察 如发现病人神态恍惚、烦躁不安,应注意其血压、尿量变化,警惕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以便及早采取恰当的措施o

4.生命征的观察

(1)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定时测血压。若收缩压在90 mmHg以下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状态、脉搏、面色及尿量,警惕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先兆。

(2)心律 应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尤其要观察有无室性期前收缩的出现,若发现室性期前收缩>5次/min,并且期前收缩落在前一个心搏的易损期,则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易造成心搏骤停。

(3)呼吸 若发现病人有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冷汗、咳嗽、咳泡沫血痰,提示有急性左心衰,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心梗会意识丧失吗}.

(4)体温 病人体温如持续增高,1周后仍不下降,提示有继发肺部及其他

部位的感染。

五 并发症的观察

若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血压测不到,脉搏摸不到,心音听不清,可能是心脏破裂、心室颤动、心搏骤停。若病人的心功能在短期内明显降低,心前区听到杂音,可能是乳头肌缺血坏死等所致,应积极与B超室联系,明确诊断。若病人出现偏瘫、呼吸困难可能是因为左室附壁血栓诱发脑血栓;同时也能引起其他如肾、脾动脉及四肢动脉损害或梗死等,也需要及时对症处理。

第二篇:《突发心梗,拍打急救?》

突发心梗,拍打急救?

起病急、死亡率高,让心肌梗塞成为导致猝死的主要心血管疾病。近日,一篇题为《突然心梗或心脏不适,就这样做,立竿见影!》的文章,被视为心梗患者的“救命贴”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断被转发、发酵。

文章大概内容:“我们出席一个订婚宴后正要离开,邻座一位70多岁老人突然昏厥,仰坐在椅子上呼吸急促,两眼僵直,疑是心肌梗塞。有人急叫快打120叫救护车。我上前撸起他的衣袖,大力拍打他右肘内弯,要他家人拍另一条臂弯。拍打几十下后,老人就开始一再缩手,说明他护疼意识开始恢复,应无大碍了。之后,我告诉他家人在救护车来前接着拍打。翌日,老人亲属打来电话告知,医院一检查,就是心肌梗塞,在医院就给打了一瓶吊针,然后就起来回家了”

拍打心梗患者的双肘内弯真的能救命吗?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会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教授认为:此文作者毫无基本的医学常识,所谓立竿见影的拍打急救法更是毫无科学依据。市民切不可盲目依从,而耽误了宝贵的救命时间。一旦出现胸痛症状,就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对症治疗。而对于心肌梗塞患者而言,早期、充分且持续的血管开通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方法。 解读:

心梗:血栓阻塞部位不在双肘

徐亚伟介绍说,所谓猝死,是指以意识丧失为先导的意外性自然

死亡,多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占90%以上。其发病非常快速,之前24小时可没有预兆,具有不可预测性。在美国,每年约有4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80秒就有1例。而在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有55万人。

再从心肌梗塞的成因来看,心梗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很显然,血栓的部位不在患者的上肘内侧。”已有的统计显示,有过心梗的患者猝死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4至6倍,而7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有心肌梗塞的病史。此外,心衰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更是比常人高6至9倍。 辨误:“细节”欺骗性很强

该帖欺骗性很强。从一次订婚宴上发病,到次日报平安,再有今年5月婚宴上的重逢,文章中的诸多“细节”似乎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可都是真的。但仔细阅读全文便发现,文章作者对拍打急救法的发明人萧宏慈的身份却避而不谈,没有具体交代,只强调此法鲜为人知,“有无疗效,只有试过方知”。

为了提高可信度,此文作者又搬来中医“寒凝致瘀,血行受阻”的理论为其助阵,说“血栓形成和疏通的原理大概近似冬季超市里的花生油,室温稍低即凝结,室温一升就化开。肘弯处的心包经、心经直通心脏,大力拍打这两条经络就能促使“气行血行”,令人发热出汗,起到升阳化除血栓、疏通血管瘀堵的作用。

对于这种“人人一看就会,无需培训的拍打手法”,文章作者更是赋予其万能的光环。认为拍打方法“平日常拍还能防治各种心脏疾病”,又能诊断心脏是否健康,“准确性高于现代医疗仪器检测的结果”,将黑紫痧持续拍成红色,还能“化痧治病”——这一刻意的包装,不免让人想起当年的张悟本与他的万能绿豆汤。

支招:有胸痛及时送医院

徐亚伟教授介绍说,发生猝死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在此基础上的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诸多青壮年被心脏性猝死“击垮”,主要原因在于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方式不健康。因此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而不自知,这恰恰是孕育冠心病的温床。

以往,有50%的心梗患者没有送到医院即死亡,而送到医院的患者中又有1/3不治身亡。但近年来,随着监护室的建立、有效的融栓治疗和冠脉支架技术的普及提高,以及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链接,越来越多的心肌梗塞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来源】文汇报

第三篇:《心梗急救 牢记两个120》

心梗急救 牢记两个120

内容提要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在冬季高发。这种疾病,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猝死的首要原因,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过去我们总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当重点,其实心梗救治才是最紧急的事。专家们大声疾呼,应该让大家牢记两个“120”: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牢牢抓住120分钟的黄金救治时间。

急性心梗来势凶

多年来,以心梗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病一直是国民健康的第一位杀手。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心脏协会主席霍勇告诉记者:“以2012年为例,我国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0秒钟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这其中又以心梗最凶险,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现在二三十岁的冠心病患者已不罕见,四五十岁的就更常见了。”霍勇表示,尽管我们对于心梗的救治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遗憾的是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的救治效果极不理想。 临床研究证明,对心梗患者的救治而言,早期疏通血管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所在。霍勇表示,从发病开始算,理想的时间是120分钟内。因为人体一旦出现心梗,患者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万的心肌细胞死亡,早一秒开通,就多一份希望。

不过最让专家担忧的是,由于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限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心梗患者的治疗都存在着不同时间的延误。这其中,以患者就诊超时占的比例最高。霍勇说,目前全国每年有近70万例心梗发生,但仅3.5万获得了及时规范救治。也就是说,95%的心梗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救治。 调查发现,约50%的心梗患者,发病1小时内在院外猝死,主要死因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认为,导致就诊超时的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己就诊意识不高。“不少患者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总喜欢扛着、熬着,认为忍忍就过去了,等实在扛不住了,再赶到医院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葛均波强调,患者自己是“生死营救接力赛”的第一棒,一定要重视。

黄金时间要抓住

概括来说,心梗的抢救需要闯过三道关,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运送,三是医院救治。其中患者这关尤为关键,直接决定抢救成功与否。

●第一,及时辨别心梗。葛均波指出,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有濒死、压迫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一般来说,胸痛持续20分钟还不缓解要高度怀疑心梗,超过5分钟就要警惕了。另外,有时心梗还会出现不典型症状,表现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视。出现上述症状时,患者本人及家属要格外警惕,最好马上送医,决不能硬着头皮忍耐。

●第二,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葛均波指出,1/4的患者不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而是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等家人赶来后才打120,从而延误抢救时机。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告诉记者,统计发现,心梗患者中有近一半是自行到医院,认为这样更快捷,只有不到26%的人通过呼叫急救车到达医院。但实际上,自己送医有很多弊端。首先,随意搬动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动,会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打急救电话,医生会在来的路上指

{心梗会意识丧失吗}.

导患者先行自救,运送病人的过程中还可进行早期诊治;其次,很多人不了解医院的情况,送去的医院可能没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没做好人员、设备和床位的准备,从而延误救治。打急救电话的意义就在于医院能迅速启动有针对性的急救绿色通道,抢得救命时间。

●第三,平静地等待救援。葛均波表示,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怀疑心梗时,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但如果没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况,最好不要随便给病人服药。最好让病人平躺,保持安静,不要受刺激。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吸氧,实在没有氧气,就把窗户打开,让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发生心梗后,最坏的一种情况是室颤,可能导致猝死。此时,最好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并做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防止脑缺氧,以免大脑细胞迅速死亡。

●第四,配合医生的工作。病人如确诊心梗就应马上进行手术。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属往往不太配合,医生非常着急,家属却迟迟不在手术协议上签字。有些病人家属缺乏对医生基本的信任,一听手术或做支架,就马上怀疑医生是为了多赚钱、多卖药,导致宝贵的抢救时机白白被浪费。

急救意识必须有

专家共同呼吁,心梗救助不只是医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霍勇表示,首先要对公众加强心梗宣传。比如说我国患者的就诊时间普遍需要5个小时左右,而欧美等国家仅需要一、两个小时就会到达医院。

调查发现,尽管目前有了非常好的设施,但心梗即使到达医院也只有30%能够得到有效的早期治疗。葛均波表示,心梗救助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急救体系,将心梗的医疗资源配置放在国家急救体系更重要的位置,医院也要更加规范救治流程。媒体要向大众传播心梗的救治要领,让大家牢记12个字“有胸痛,上医院;救心梗,通血管”。

延伸阅读

网传自救法,非常不靠谱{心梗会意识丧失吗}.

一篇题为《心肌梗塞10秒自救法》的文章,最近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热传。文章称,“独自一人时若突发心肌梗塞,不停用力咳嗽可以自救”,因为“深呼吸可以把氧气吸进肺部,咳嗽可以挤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脉搏”。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指出,这种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目前尚无“咳嗽法”自救成功的案例。一旦心跳骤停,患者就会迅速丧失意识,很难持续进行咳嗽。

葛均波认为,心肺复苏法和胸外按摩才是救治心梗患者的正确方法。在出现胸痛、放散性疼痛、出大汗等急性心肌缺血症状时,所谓咳嗽自救法无任何救治意义。突发心肌梗塞的患者,应休息、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尽快就医,绝不宜采取咳嗽的方法。

诱发心梗,危险因素

如果我们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制作一个“榜单”,前三名中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 此外,糖代谢异常、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超重等也有一定影响。一项世界性研究发现,90%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提前预防。

再灌注治疗,效果最明显

急性心梗后,留给我们抢救的时间其实很短。

发生心梗后,心肌的血液供应被中断,如果不及时恢复,心肌坏死的面积就会一点一点变大,这也是心梗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治疗一定要越早越好,千万不能等。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溶栓、放支架等方式的再灌注治疗,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直接植入冠脉支架的效果更好。一般来说,在心梗发生后2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支架治疗,先接受溶栓治疗也能将救治时间窗拉宽,根据溶栓情况进行转运介入治疗或溶栓后3-24小时内冠脉造影,也能取得较好效果。(本报综合)

第四篇:《心肌梗塞前兆》

心肌梗塞前兆

临床经验表明,心肌梗塞前兆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塞的存在。

近期内,屡次发生胸背部闷胀、沉重或气短。

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咳白粘痰或粉红色泡沫痰。 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

老年人突发的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糖尿病人出现昏迷者。

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尤其在近期内出现者。

突发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或抽搐。

由于心肌梗塞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塞由于老年人好发,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梗塞先兆: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二、症状:

(一)疼痛:心肌梗塞前兆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pa(80mmHg),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心梗会意识丧失吗 短暂意识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