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孟子的高中生文章 孟子文章特点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 “我心中的孟子”话题作文写作指导吴绪磊

【单元文题】

你从《齐桓晋文之事》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请以“我心中的孟子”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导航】

这次作文训练能全面考查习学生的认识水平、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鼓励学生积极课外阅读,主动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还能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勇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把写作重点放在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和赞美上,从而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的一种美好途径。

【思路点拨】

一、从积极评价的范畴开拓思路。我们可以结合有关的历史资料,对孟子思想、历史功绩和伟大人格进行高度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材料翔实,感悟要深刻、独特,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认识。

二、可采用与孟子“对话”的形式,和孟子进行穿越时空的互动和交流。要模拟出一个对话的场景,还原历史背景,要有和人物间情感和思想的互动。只有这样,对话才能自然、生动有趣,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三、可以进行富有时代精神的反思性或者批判性的思考。在当今这样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开放的时代,要客观公正地品评历史上名人物,创新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物,注意原则与分寸,对一些比较深奥、学术性很强的问题,一般不可妄加评论!

【参考观点】

1.孟子永远是一位壮志满怀、热情激越、才华横溢、肩担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出世;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2.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3.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真心英雄。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实现之。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虽然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来依然闪亮。

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他的文章总流露出“以天下苍生为已任”“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佳作欣赏】

忧郁的老儒

天一

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

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

孟子不需忧郁。

(选自《百家品读孟子》有删改)

【点评】

本文不落窠臼,独辟蹊径,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这个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也的凛然正气 读着这些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心中对孟子唯有崇敬!

篇二:《作文素材——庄子孟子》{关于孟子的高中生文章}.

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没有快乐忧愁的境界是人最原本的德性,即“心不优乐,德之至也”。 人之所以有快乐和忧愁,与个人的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己有所得就快乐;有所失就忧愁。在人的心境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时候,心中就没有任何东西,也就没有了自己和自己的得失。既然没有自己和自己的得失,那也就没有了快乐和忧愁。人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人的本性回归于道。这是人本性最纯洁的时候,庄子将本性称之为德,心中无忧无乐,就是德性最为完美的时候。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除了认识自己的长处之外,最重要的还要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思改进,也才能思考如何改进。一个执迷不悟的人是不会想到改变现状的。所以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将心态时时归零。只有将自己心中那杯长满青苔的死水倒掉,方能承受学习过程中新注入的清冽甘泉。还要经常将杯子倒空,因为我们每次学习吸收新东西,很快又会将我们心中的杯子装满。

{关于孟子的高中生文章}.

庄周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是表现庄子齐物论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就能无往而不快乐。庄周梦蝶的故事写得轻灵飘渺,常被后世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引用。

有人说庄子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庄子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子,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虽然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但是庄周梦蝶是庄周渴望的境界,而蝴蝶梦庄周,也是蝴蝶的选择、向往。

至人无己

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不但蝉、小鸟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是小识小见,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大鹏和能驾风而行的仙人列御寇,由于扔有所凭借和依托,所以也达不到真正的逍遥游。真正的逍遥游是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依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追求人生呢?“神人、圣人”的境界太过高远,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追求“至人”的修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金钱地位,否则就会被外物所拖累,让自己生活在烦恼之中罢了。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在《逍遥游》里,讲了同样的膏药,一个利用它得到了功名利禄,一个人却无法摆脱家族世代漂洗的命运,悬殊的结局天壤之别。又例如大樗,人以为无用,其实不夭于斧斤,物无害者,正是其不用之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心思灵活的人眼里,物无弃物,人无弃人。所以物虽同一,而用则有异。境界的大小,决定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有智慧的人,自会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尽可多的知识,更要竭力追求智慧。

按自然原则生活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通过自然的原则指引人生,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就会有鬼斧神工之妙。庄子不讲为我,而讲忘我。忘掉人在社会生活里面的角色限制,沉浸在自然。本来的面目中。做乐器的时候,就只是做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技术,不是技巧,而是这种难得的心态。

有时候我们做不好一件事,做不好学问,发明创造比较艰难的时候,阻碍人的往往不是智力,不是学问修养,而是人对种种功利的考虑。庄子洞察到这一点,教人按自然的原则,以一种自然忘我的状态,做一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这样人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按自然原则生活,从偏执的自我中超脱出来,而不是仅仅世故地做事情、过日子。 心不得志才是疲惫

庄子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拖着麻绳绑着的破鞋见魏王,借此批判没有遇到好的世道,没有遇到好的君王,讽刺魏王是个昏君。庄子巧用猿猴随境遇改变心态的现象做比喻,揭示了昏庸的君王给社会造成混乱和灾难,导致贤能的人不能施展才华。

对庄子而言,像穿粗布衣服、拖着破鞋这样贫穷只是外在的,是不必介意的,因为相对于贫穷来说,士人的道德不能推行、生不逢时才是心里真正的疲惫和痛苦。

我们今天也有像庄子那样怀才不遇、逃不出环境束缚的人,这样的人内心十分的忧郁的,他们的才能不得施展,理想难以实现啊!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这句话是说,支配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人才能真正主宰外物。诚然,没有欲望的人,永远是自由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也有欲望,可我是欲望的主人,而你是欲望的奴隶。” 然而,人是欲望的动物,要求彻底摆脱欲望是不可能的。物质决定社会生存,不好好工作,那里有好饭吃,好衣穿。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让自己的人生被欲望所控制。庄子告诫我们要冲出物欲的牢笼,学会更高层次的追求。

学会包容

庄子一向认为万物没有好坏,顺应自然是最好的方式。比如,乌鸦的黑与天鹅的白都是出于天然,不足以分辨谁优谁劣。如果按照人的标准分辨天鹅白和乌鸦黑的好坏,这样无疑是对它们的残害,只有顺应自然,包容其黑白并存,天鹅和乌鸦这样的生灵才能自由自在,天地间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们应该彼此包容;每个人都有弱点,在他们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击垮。{关于孟子的高中生文章}.

适可而止

儒家认为仁义是道德规范的总纲,没有它社会就会乱套。而庄子驳斥仁义礼智信就如人体上的“骈拇”、“枝指”和赘疣,都是不符合本然的多余的东西。

超出本体的多余对于一个视觉明晰的人来说,搅乱五色、迷滥文彩;对于听觉灵敏的人来说,搅乱五音、混淆六律。这样便造成了过犹不及,而这个“度”就是“道”。合乎道,也就是在度之内,就是顺应自然的。就好像一个香蕉,熟的过分,就会变黑腐烂。

名利便是这样,如果让名利的欲望过分膨胀,就好像人工催熟香蕉,不小心就会变成烂香蕉。

一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是让人民供在神坛上的圣人;一个反对战争的人,是具有博大胸怀的善人;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所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具有理想性格的伟人。

精心雕琢儒家文化之花

2379年前,在古老美丽的东方,在峄山泗水之间,诞生了一位仅次于至圣孔子的儒学大师、大思想家——亚圣孟子。他,这位齐鲁英豪在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齐鲁大地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中闪烁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贪玩的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这就是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孟母断绩”的故事。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沉醉于儒学的青少年时期。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醉心研究的晚年。孟子在儒学方面的刻苦钻研,终于让他名声大噪,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他先后游历了宋、滕、魏、齐、梁诸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因为他的学说当时被人认为“迂阔而远于事情”,不切合战国时代急功近利、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可是孟子还是那么认真、那么执著、那么热情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想,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他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也像孔子一样四处碰壁。

最后,孟子终于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编撰完成;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永远的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人间。

【名著·评价】

东汉赵歧首称孟子为“亚圣”,唐代韩愈称孟子为“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可见,孟子将永远是—— 我们的文化宝藏——孟子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观点·简析】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的思想最受到后世人的赞扬。

“我”本善良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简析: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资质看,人是善良的。人性中的这四端就如同我们的四肢。如果没有这四种心,简直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而其中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依据乃是人实现了对动物生存法则的超越,人在理性基础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够推己及人,在心与心之间搭设彼此沟通的桥梁,敏锐地感受到弱者的不幸,并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对弱者的关怀,确凿地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显示了人的尊严与高贵,反映出人性的璀璨光芒。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并以此为己任周游列国,推行他的这种治国理想,虽没有得到实施,但他的这种观点依然闪耀着璀璨的人性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篇三:《孟子论辩艺术与高中议论文写作》

总论

作为一代先贤,孟子的思想洞穿了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思想的光辉照耀世界很多国家,继孔子之后,他将儒家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本文不想谈及他的“仁政”学说,不想谈及他的“性善论”思想,也不涉及他的“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即使这三项内容的任何一项都足以使一个人光耀古今。本文将从他的雄辩谈起,谈谈他的辩论方式和辩论艺术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启示。

孟子是一个斗士,他没有无敌于天下的武功,没有号令武林的宝刀,有的只是自己的头脑和唇舌,孟子善于辩论,通过辩论向别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那个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家是很容易被湮没的,因为在当时整个中华文明都在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而在孟子生活的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他必须站出来予以抨击,以一己之力对抗众人口舌。特别是战国时期那种特有的动荡,各诸侯国之间忙于战争、吞并,“仁政”思想难免显得过于“迂远”,他不得不到各国去游说,去“推销”自己的思想,齐、晋、宋、薛、鲁、滕、梁各国都有他雄辩的身影,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坚守自己思想的孟子,朝堂就是战场,每一次的游说都是剑拔弩张,他要以自己雄辩的口舌和敏锐的思维迎战一个个准备否定他的人,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对战”记录: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国答邹穆公问,公元前330年在任国答季任,同年在邹国与屋庐子、曹交问答,公元前329年在齐国与齐相储子问答,公元前328年与告子辩、劝蚳鼃向齐王进谏,与匡章问答,公元前326年与滕国世子问

答,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公元前324年说邹之滕推行仁政,公元前323年与农家陈相辩,公元前320年与周霄论出世,公元前319年与公孙丑论短丧,公元前318年答齐宣王问,公元前315年与充虞论葬母,答齐宣王问伐燕,公元前312年与淳于髡辩。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查到的孟子经典“雄辩战役”,而他的“孟子见梁惠王”更是其辩论的精华,我们都知道平等关系的游说至多不过是面红耳赤,而对于君王的游说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特别是选入高中课本的《寡人之于国也》,其语言之准确,譬喻之精当,思维之缜密,语言之平实、晓畅,他的欲擒故纵,反复诘难的手法不禁令人拍案叫绝,而这样的文章在“孟子见梁惠王”中处处皆是。这就使我想到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孟子的高中生文章 孟子文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