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勇气去哪儿了 勇气歌词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XXX去哪儿了》写作指导课教学设计(方案三) (1)》

《____去哪儿了》写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唤醒体验,提炼生活,精选素材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次习作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材狭窄。看到这个题目,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王铮亮的《时间去哪儿了》,或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了》。因此,很多同学的思维就停留至此,基本不审视自己的生活,或使用陈旧的素材,或套用模式化素材,没有向生活的源头漫溯,向生活的纵深掘取。

第二、叙事空泛。简单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平铺直叙,在动情点和升华点没有进行必要的、精当的细节描写。

从初三学生作文的普遍情况来看,这两个问题也正是作文升格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本次作文指导课着力解决选材狭窄的问题。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审题,根据题意的写作要求选材。 2. 通过赏析例文,让学生知道什么素材是好素材。

3. 唤醒体验,提炼生活,让学生理解何为“选”、怎样“选”。 重点难点:

1.重点:唤醒体验,提炼生活,让学生理解选材何为“选”、怎样“选”。 2.难点:唤醒体验,提炼生活,让学生理解选材何为“选”、怎样“选”。 教学思路:

这节作文指导课是基于学生写作问题的指导,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好选材的特质,在评价和筛选过程中,理解何为“选”、怎样“选”。

第一步:出示文题,整体分析。出示全体学生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深思从作文题目来看,本次作文选材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出示例文,评价分析。

①出示例文《年味去哪儿了》,请同学们评价本文的选材,思考比较宽泛的素材能不能“去粗取精”,使切口小一点,素材变得更具体。

②出示例文《小巷去哪儿了》,评价本文选材,思考本文选材带给你的启示。再运用这种方法回望自己的生活。(要写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带给我们平常人生活的变化。)

第三步:优中选优,精选素材。让学生列出自己的题目和素材,然后陈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展现

思维的过程。最后把选材后的题目和之前的题目进行比较。{勇气去哪儿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诊断,发现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2.学生:尽力挖掘自己的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选材范围。 教学活动: 导入:

这次我们写了一篇半命题作文《……去哪儿了》,同学们完成得很认真,谢谢大家!本次作文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材狭窄,二是叙事空泛。前者是“写什么”的问题,后者是“怎么写”的问题,请问同学们最想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我想提一个问题:

“选材”是什么意思?——“选择合适的素材”就是“根据题意/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素材”。选材包括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审清题意;二是加以选择。 “选择”是什么意思?——“在一组或一群中去挑选”

“选材”就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素材中去挑选最合适的一个。“选材”应该有一个“选”的过程。{勇气去哪儿了}.

认为本次作文审清题意的同学举手,请分享你对题意的理解。 “过去有,现在没有”,所以要问:“ 去哪儿了”。 认为本次作文有过选择的同学举手,请分享你“选择”过程。

因为缺少“选”的过程,这次作文就暴露出了我们在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环节一:出示文题,整体分析。 【任务与意图】

出示全班的作文题目,请同学们审视、分析这些作文题目,推测本次作文选材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出示文题 《童真去哪儿了》《童年去哪儿了》《童年的快乐去哪儿了》《最初的你去哪儿了》 《以前的我们去哪儿了》

《曾经的倔强去哪儿了》《时间去哪儿了》 《笑声去哪儿了》《微笑去哪儿了》 《笑容去哪儿了》 《眼泪去哪儿了》《你去哪儿了》 《我去哪儿了》 《那份回忆去哪儿了》《星星去哪儿了》《森林去哪儿了》《蓝天去哪儿了》《春天去哪儿了》 《风景去哪儿》 《民族精神去哪儿了》《人性去哪儿了》《奋斗去哪儿了》 《爱去哪儿了》《诚信去哪儿了》 《选择去哪儿了》 《勇气去哪儿了》 《尺度去哪儿了》 《幸福去哪儿了》 《温暖去哪儿了》 《味道去哪儿了》 《付出去哪儿了》 《梦想去哪儿了》《父爱去哪儿了》《落花去哪儿了》 《树梢上的叶儿飞去哪儿》《年味儿去哪儿了》 《小巷去哪儿》 《我家去哪儿了》

2.归类分析

存在问题:选材低幼化(写童年生活的多),雷同化(写环境破坏的多),空

泛化(选材不具体,使用抽象词语的多)。当然也有少数好选材,我们稍后会进行深入分析。

3.提供模型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先给大家提供一个“选材”的模型。{勇气去哪儿了}.

因为《""去哪儿了》有一种淡淡的怀旧味,所以选材时,同学们就要回忆,这一回忆就到回到

了童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横向的生活中去挖掘。

环节二:出示例文,唤醒体验。 【任务与意图】

出示例文《年味儿去哪儿了》,分析该作文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启示,然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素材。 【过程与方法】 (一)赏析例文① 1.出示例文

年味儿去哪儿了

和往常一样,我与父母看了春晚,倒计时一过,就匆匆洗漱睡觉。深夜的村庄显得异常冷清,只有零星的几个小朋友玩着烟花,但那五彩斑斓的红花也只在空中闪烁几下,就消失在无边的黑夜里,显得非常脆弱,似乎只要有人轻轻一碰,就会消失殆尽。我望着漆黑的天空,有点茫然,年味儿去哪儿了?

回想小时候,爷爷奶奶还住在泥和瓦砌成的房子里,过年时大家都会回家,但客厅又颇小,于是只能大家挤在一起。吃饭时,就会搬出一张大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年夜饭,大家时不时会应空间狭小摩肩接踵,但都只报个微笑。那时,家小,但我感到了家人的温暖,空气中都是饭菜的热气和人们哈出的暖气,小小的空间被爱填满。这时的我,总会和父母坐在客厅的板凳上看春晚,零点刚过,爷爷就点起炮仗,噼里啪啦地把我们迎进新年。长辈们拿出红包一一分发,到处都洋溢着“恭喜发财”的声音,好不热闹!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过去,曾经的年味儿都去哪儿了?为什么今年没有了这些气氛?这些是什么时候从我们身边,从我们指间,从我们记忆中,随着时间悄悄溜走的?望着无边的黑夜,我睡不着,我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因为今年回家乡的亲戚很少,爷爷就没点炮仗。我拿起一支烟花,点燃,看着火花在黑夜中闪闪发光,我想找回一丝年味儿。但我错了,烟花点完,就像买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火柴,幻想被扑灭了,四周冷冷清清,大家都睡了。我竟想起了电脑游戏,想起来又觉得可笑。

人们都说叶落归根,小时候过年我总是想回家乡的,因为家乡热闹,温暖,有年味儿,总比在钢筋水泥中快活。可如今,我发现我的根断了,父亲曾问我:“你长大了还回这里吗?”我的回答是“会”。但现在我动摇了,家乡越来越留不住我了。每年我都回家乡两次,但却感受不到如以前一般的温暖,热闹。我越来越趋向城市,却慢慢忘记了家乡。而家乡年味儿的消逝,更促使我离开家乡。

我又点燃了一支烟花,绚丽的火花在黑夜中绽放,年味儿,又在这点点滴滴中,弥漫开来。 2.评价分析

①这篇作文选取的是什么素材?它符合题意吗?

明确:过年回家乡,发现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年味儿淡了很多。 ②这个素材选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勇气去哪儿了}.

明确:优点:选取了自己感受真切的素材;不足:选材不具体,读起来感觉好像是“没有欢聚,没人放烟花,所以没一点年味儿。”

3.唤醒体验

①你有没有感受到“年味儿”变淡了很多,有哪些过去有,而现在没有了?

好吃的平日经常吃,过年也不觉得稀罕;大人们都忙着打麻将,年轻人都微信抢着红包,围炉夜话的场面没了。

②你要怎样把这种“过去有,而现在没有”的东西作为素材写进本次作文呢?

示例:以前过年家人欢聚,爷爷笑容满面,忙前忙后,高兴得放炮仗——这几年尤其是今年,氛围冷清,爷爷倍感惆怅,早早睡觉,炮仗也懒得放。题目《爷爷的笑容去哪儿了》 ③本文作者提到了“家乡”,“家乡回不去了”,往更深一层想,本质上这和 鲁迅的《故乡》、琦君的《春酒》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种“乡愁”。 出示课内经典文段: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勇气去哪儿了}.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鲁迅《故乡》 就像琦君的《春酒》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琦君《春酒》

① 当你回到故乡,你发现现在的故乡和过去熟悉的家乡有什么变化呢? 示例:年青人越来越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攀比越来越严重;环境破坏越 来越厉害。

篇二:《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渔峡口中心学校 郭小靖

岁月的时针不停的旋转,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转眼间,它指向了我的而立之年,现在的我越发体会到时间的匆匆,这个飘渺无形的过客真是太宝贵了,它看不见摸不着,让我还没来得及感受年轻的美好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溜走,让我不禁长叹: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依稀记得,小学时曾经学过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他在文中感叹道:时间过得太快,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时间就是那么的匆匆,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溜走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大雁去了,还有再回的时候;杨柳叶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的时间走了,还有再来的时候吗?

我不禁感叹: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的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王峥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你、触动了我、触动了亿万国人内心的灵魂。让我们都在感叹时光的流逝,让我们都在感叹父辈的不容易。他们一生围着儿女打转儿,满脑子都是儿女哭声笑声。可当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而父母却老了,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时间悄悄的改变了他们,让他们的头上长出了华发,让他们的身躯不再挺拔,步伐不再矫健,身体不如从前那么硬朗,这时的我们,才渐渐地体会到父母真的老了,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转眼间三十年就过去了,真快啊!我们也从咿呀学语,步入而立之年,时间就是这样不知道都去了哪里。我们每天会按时上下班,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忘了最初的梦想,忘了刚刚踏入社会时的雄心壮志,开始变得安于现状,虚度时光。于是开始了混日子的时代,等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也老了,就开始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怪自己没有好好珍惜。

我的时间去哪儿了?每天都在感叹,每天都在复制着昨天的生活,难道生活就是复制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扪心自问,如果人活一天,在工作岗位一天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跟一个废物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要等失去后才去珍惜,何不趁着年轻抓住青春的尾巴,好好的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呢?别让青春只是过客,别整天沉浸在韩剧里,幻想着遇到“都教授”,或幻想着变成“都敏俊”;也别没事就玩网游打发“无聊”的日子;更不要整天活在叹息中,过着怨天尤人的生活,幻想着为什么不是“富二代”。时间就是这样在幻想、叹息中流逝的,如其这样,还不如乘年轻出去走走,去欣赏不同的风土人情;再或者给自己充充电,让自己的能力再次提升;更要多陪陪父母,他们为我们操劳了一生,给他们一个快乐的晚年,这才是最重要的。别让青春成为过客,好好感受年轻吧,活在当下;别让青春只是过客,虚度了年华,再开始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生来彷徨,谁

都跑不脱,谁都躲不过,这就是人生,所以,我们唯有擦干眼泪,重振旗鼓,勇敢向前,朝着最光明的方向,飞的更加坚定昂扬。

青春是一场美丽的电影,青春是一幅美丽的风景,青春是一片彩色的天空,青春是我们的回忆中最精彩的剧情。当时间带着青春走过,虽然没有留住这美好的风景,但是我们曾经欣赏过。别再纠结我的时间去哪儿了?只要我们没有虚度过,就没有遗憾!

篇三:《我们的英雄都去哪儿了?》

一个国家招不招人喜爱,主要还是看这个国家混得咋样。一个充满了英雄和朝气的国家自然会有人去爱,而反之一个充满了民粹大亨和扭曲段子的国家是不会有人去爱的。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英雄,但老百姓却很少能看到他们。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英雄都去哪儿了?

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长,我想先从马年春晚结束之后发生的事情开始说起。

马年伊始,在有些人刚走出演播室就开始上网怒骂中国文化和体制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芳的小姑娘在走出了演播室之后,还继续唱着她的英雄组歌,并且敢于在微博上骄傲地宣称自己热爱这个国家。当看到她那样在网上说自己爱国的时候,我这个互联网老兵当然知道等待她的一定是铺天盖地的造谣漫骂,一定是技术员对她实施各种删粉手段和封口以及拉偏架。果然没过多久,各种造谣小姑娘是*女的段子铺天盖地,她的微博先是被禁止评论,再是关注她的粉丝总会莫名其妙地被取消关注。看着她遭遇的种种,我不经意间是想起了十几年前在西藏边防打演习时,我在寒风中看到的一朵小格桑花,它在一片乱石堆和狂风中显得如此不堪和孱弱,似乎随时都可能被那些向刀子一样的寒风吹折。然而当夏天来临,我们再次去边防巡逻的时候,我却看到那一片山坡,已经开满遍地的格桑花了。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我接下来会写:“因此冬天一定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不,你错了,我不想说那种自欺欺人的话,好事不会从天而降,任何事情我们不去努力就永远不会有任何改变,只会越来越糟。

每年上千亿的媒体经费,养活着难以计数的自诩公道良心的中国媒体人,可你们就这样看着那么多污言秽语去冲击一个小姑娘,而且看得心安理得。在我看来,这不仅懦弱而且愚蠢。

但即便看到中国的某些媒体人如此懦弱和愚蠢,我依然对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甚至这个党抱有信心。这种信心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国家这个党有在长津湖不惜把自己活活冻成冰雕一百多个卫国英雄,有钱学森那样的科研先辈;不仅仅是因为有像王芳这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懵懂爱国少女,有罗阳那样的沉默脊梁;不仅仅是因为有王伟的牺牲,有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鲜血和有银河号的委屈;也不仅仅是因为有那些连背心都布满破洞,在大热天蹲在发烫的水泥地上吃着盒饭就把歼10造出来了的大批中国无名科研英雄和无名工业人,有那些个只能骑着自行车吭哧吭哧地在歼20后面跟场的工程师和老专家;更不仅仅是因为我傻到不知道你们当中有很多懦夫和庸人;而是因为像我这样的人碰巧知道了这些共和国沉默脊梁们的故事,因此我知道谁才是这个国家英雄。 事实上,恰恰是由于这些沉默脊梁们的不断牺牲和奋斗,才换来了今天中国人的来之不易普遍安全和富足的生活。然而那些坐在他们劳动成果之上的张嘴吃现成的个别艺人,妓者,演员,文人,成天吃饱了没事干,不仅不去宣传这些沉默的英雄,不仅不去传播他们的故事,而且还鄙视他们咒骂他们,说什么中国工业化污染环境破坏天道,说什么中国模式走错路了。的确,这个国家是出了点问题,因为这个国家的嘴巴在诅咒养育自己的双手。

我在想,如果这个国家永远都是所谓的民主女神、八股文痞、自由斗士、无良律师、黑心记者、异见领袖、鸡汤导师、民粹大亨们在舞台上活跃的话,是到死也培养不出一个爱国者的。幸好这个国家还有无数沉默脊梁的存在,因此才有了我们这些爱国者的存在。可是每当想起那些沉默脊梁们的付出和心酸时,我心里就会难受。而每当想起某些妓者、公知、媒体人们的无知做作和懦弱愚蠢时,我心里又会鄙夷。但是没关系,真的没有关系。一个国家就好像人体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有他们那样的脊梁,那么也有一部分残渣败类亦不足为奇。历史会公正的记录下每一个人的嘴脸,时间刻画出白骨,没有人可以脱罪。

有电视主持人跟我说:“哎哟,周小平我跟你说,中国最恶心了,没有一样吃的东西是安全的,上次我们去日本,哇塞那个日本XX雪花牛肉可好吃了,全是原生态和中国的大不一样,我回国的时候给自己装了一大包回来囤冰箱里慢慢吃。” 然后我默默地向她转发了那条日本XX雪花牛肉其实是在苍蝇成堆的加工厂用病死猪肉熬油并注射到牛肉里制造出来

的那条新闻,然后他就把我拉黑了。

还有大社记者跟我说:“周小平,我跟你说,全世界真的只有中国有污染,我去巴黎出差,哇塞,连空气都是甜的。而且我回国那天,飞机刚一飞入中国国境我就开始咳嗽,你说我们都污染成啥样了?”我回答他说:“首先飞机是在平流层,那里不仅没有Pm2.5,连pm0.5都没有。其次法国pm2.5每年冬天也双爆表,前几天一直都是好几百,这几天正在搞单双号限行呢,限行后好几天才刚刚恢复成100多,比今天的北京还高20呢。法媒的报道你没看吗?”然后他就开始大骂我是五毛。

更有知名导演人跟我说:“周小平,你看我们中国什么都不行,中_央还要我们宣传中国梦,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中国科技不行,民生不行,文化不行,体制不行,创新不行,环境不行,什么都不行,怎么和外国比呢?因此我们只能这样,就是找一些孤寡老人啊,留守儿童啊,街头艺人之类的来说出他们的故事,这样老百姓就会觉得其实自己还算幸福,这就是中国梦啊,你觉得怎么样?” 我回答:“你凭什么说中国什么都不行?你知道不知道中国在追赶西方工业体系和民生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代价?产生了多少罗阳式的英雄?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茫然摇头。而这些人掌握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喉舌。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导演的奇葩想法,直到最近每次打开视频网站或电视机看到一些关于中国梦和正能量的节目时,我才发现这绝对不是个孤立现象。那些试图描述中国梦和正能量的节目总是在讲述三四种关于中国梦和正能量的故事,其中一种是关于癌症的,另外一种是关于残疾人的,还有一种是关于街头艺人的。并不是说癌症病人不可怜,残疾人创业不值得帮,更不是说街头艺人不好。但是这是关于中国梦和正能量的节目啊,它又不是《感动中国》。

是的,这个国家的各类媒体都充斥着这样的情况,充斥着各种脑洞大开的废物和奇景。我们怎能指望这台戏好看好听呢?也许在某些媒体人眼里中国唯一的正能量就是残疾人,癌症患者和街头艺人。至于这个国家的英雄,那些沉默的脊梁,他们那双瞎睛永远都看不见。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经历了前三十年的辛苦和后三十年的改革,今天的年轻人需要的是那些真正引领他们积极向上的傲气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光荣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是成天听你们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说自己家里有多少孤寡病患来建立“正能量”。人们只会爱慕一个强大的祖国,一个勇敢的祖国,一个自信乐观的祖国,一个纵横捭阖的祖国,而绝不去会爱慕一个病歪歪,自我贬低,自卑颜秽的弱鸡祖国。同情不是爱国主义,崇拜才是。一个国家的气质若不能引人崇拜,那就只能任人践踏。

看够了某些中国媒体人的昏庸无能,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宣传工作者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勇气去哪儿了 勇气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