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写时间飞逝诗意语言 写时间飞逝的文章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你拥有诗意的语言吗》

张霞平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曲阜师大李如密教授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本文采用其说,从美的角度来探讨小语课堂教学艺术。 当时听完楼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啊,真是一种享受!

课伊始,当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让他们说说感受,学生只感到海上的风越来越大,可老师却用很深情的语言投入地说:“老师认为,海上的风他是一个人,一个有很多本领的人。”学生很奇怪,一个个小脸露出疑惑,小嘴里发出“噫,噫”的声音,这就引起了学习的欲望。没有怎样的强制,没有要求,只用了寥寥几句诗意的语言,就达到了激情的目的。

接着老师就出示了课文中的一句:“海上的风是演奏家,他一来,就奏出万首乐曲。”并用磁性的声音投入地读了一遍,我发现几个学生的小脑袋马上跟着晃了起来,学生已经进入了一种诗的意境,他们与课堂已融合在一起。给听课的老师一种交融的感觉,很好!老师又让学生说说这位演奏家会奏怎样的乐曲,听听他的现场演奏。音乐声响起,老师声情并茂地配音。整个过程始终在诗境中。

接下去的教学中,“海上的风是花神,她一来,就绽开万朵浪花;海上的风是大力士,他一来,就送走万片渔帆。”花神是怎样的?大力士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的心进入了一个纯真的境界,那里只有美好,只有善良,这是心灵的净土,也是教育的至境。 老师给学生看了一些海风吹过海面的图片,“说说海风还像什么?把句子说美了。”学生沉浸在诗境中,说出来的句子出乎大部分老师的预料,“海上的风是小姑娘,在金色的沙滩上游玩。海上的风是个淘气的小姑娘,当浪娃娃快睡着时,她会把他叫醒陪她一起玩。”他们还写了四季的风,老师用诗意的语言给学生美的心境:“如果你与一颗敏感的心,你就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就能闻到太阳的味道,就能知道星星很黑夜在说什么悄悄话,当作家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以下是学生写的其中几句:秋天的风是妈妈的手,轻轻抚摸过果实的脸;春天的风是一床温暖的被子;夏天的风是一盆清凉的水;在这时,学生的语言就是诗,他们的思维就是诗人的思维,他们也完全在诗的国度里自由漫步。

你看了后什么感觉,佩服学生还是佩服老师?

学生由入学开始,每颗心都是差不多的,有了老师诗意的引导,学生心中的诗芽也就萌发出来了。老师会用诗意的语言进行教学吗?楼老师在这堂课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这些树木多安静,别把他们吵醒了!一句话,让本来说话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停了下来,带他们进入了课堂,锻炼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情商和智商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一个成人事业的成功,情商占了更大的比重,而我们现代教育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大部还是严肃的授业者,有的还是语气严厉的训导者,很少有老师用一颗童心去贴近学生的心灵,用出自真心的无私的爱与学生交流。所以我们的教师中很少有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或许这与语文教师很多都是班主任有很大关系吧!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下,班主任总是学生的领导者、管理者,高高在上,于是语文课上也改变不了严肃的感觉,更别说是诗意的语言了。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的言语、学生的情感也像一潭死水,毫无诗意的涟漪。对美的、善的缺少一颗善感的心,他们冷漠,他们过早地进入了成人的心态。孩子在童年时代缺少那一份纯真的话,等长大后情商就更让人担心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理性还不够完善,

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所以培养乐学、爱学的兴趣更为重要。老师诗意的、春风化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肯德基”,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了,心甘情愿地跟随,他们会用他们未遭污染的心灵去主动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也是学校教育智育外的更大收获。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去感受。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我们的语文教育才可以说是根基扎实了,我们的育人工程才算迈出了最初的一步。希望我们的课堂中能少一些严厉呵斥,多一些诗意的提醒;少一些呆板的词句训练,多一些诗意的感受。

作者sina

篇二:《爱的世界写满诗意》

弯月绽放淡淡的星光,用心感受着飘渺和清爽,用梦牵出银海的涟漪和诗韵;回味那场甜蜜的爱恋。——题记寂静的夜,滴滴嗒嗒的心雨敲打灵魂的窗。如水的情装入心绪,吻到你的气息,嗅到你的清香,我在浪漫的夜色中静守方寸之间的爱恋。 把繁华绰约为美丽的憧憬;把旖旎的情思折叠成流年的经卷。 今夜,那些曾经的幸福随思绪轻轻地展开翅膀,携风飞翔,衔心雨起舞。突然,很想在缠绵的雾里,弹奏一首歌;片刻,多想在星光的映照下,写一首小诗。让蔓缈的思绪化为飘零的叶子,让月色溶进丰盈的文字,翩翩地舞蹈。一首词在心田慢吟,动心的美丽让人陶醉,激起的情感穿透黑夜。黯淡的星光,有一抹清辉,我也借细碎的月光,精心梳理爱恋的时光,让指尖翩然舞成绝美的芳华,让文字在我的天空绽放异彩。月色攀星光,灯火照碎影,一如静雅的莲香,溢满涟漪的水面,成为心房涌动的诗意,化为一缕无可替代的芬芳。不曾忘记那个夏日的清晨,我们站在海边。光着双脚在海边奔跑着,海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悦耳的涛声响在耳畔;海天相连的景色与我们奔跑欢笑的身影融为一体。海风吹动我的长发,你轻轻的为我梳理着,笑容映在你的脸颊。你温馨的微笑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跑的累了我们就在沙滩上悠闲的散起步来,回望着那一行行的脚印,似乎书写着心中的甜蜜与浪漫。索性在沙滩上坐下来,看着湛蓝的天空,看着仿佛永远到达不了彼岸的大海,我们用手指在沙滩上写起诗来,你一句我一句的吟诵:“湛蓝碧海高连天,翠波万顷泛青烟。点点归航复万里,茫茫潮汐云水间。” 这样一首赞叹大海的小诗就在海边诞生了。时间飞快的过去了,吃罢早饭,匆匆向机场走去。我们很快登上了飞机,在飞机的行驶中,我们向机窗外遥望,忽而又想写一首诗,酝酿片刻一首小诗诞生了:”长天日落逍遥飞,情谊萦空柔丝随。把心托云也缱绻,滴滴心雨赋紫薇。”岁月蹉跎,时光荏苒。那些逝去的时光已经融入时光的标签,一枚剪刀,剪下一叶窗花;一段记忆刻下爱恋的足迹。细细想来,生活就像一本书,有时又像一幅画,也许我们今天是读者,而明天又成为书中的角色,画中的人物。这些烙印永远留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我们走过路过的一切,渐渐用方正的文字垒成一篇散文,一首诗,一支歌。我在文字里窥见春的萌动,似乎看到你在山花欲燃中观赏美景。似乎看到你站在夏日雨后的院庭,观赏拂晓的薄雾,观赏着薄雾盈满春的灵动;似乎看到你站在那静卧的红山茶中观赏着漫山遍野花的精灵,不知道如果我们共赏美景,还会吟出什么样的诗句 。。。。。。

篇三:《语文的诗意》

语文的诗意

张建房

上篇 语文的诗意

在展开论述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到底是书中的世界,还是朱熹心中的世界?也许都是吧。天光云影徘徊其间,真是如诗如画。为什么心灵明净如镜?只因为有书籍给予精神的滋养。读书是和心灵、成长有关的事情,所以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其实,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其理由如次:

一、语文的诗意根源于语言(言语)的诗意。海德格尔说:语言(言语——海氏没有区别语言和言语,笔者注)是存在的家。所谓家就是人的规定,是人的所来之处和所归之处。关于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倒 正是家园,才展开了人们的视野、并引导着他对在视野中涌现之物的道说:我们凭藉那幽幽屋宇和深深庭院,了望深邃的碧落、广阔的大地,凭藉窗下花丛、墙头衰 草倾听潇潇春雨、习习秋风,凭藉桑榆夕照、棂间星光领会时辰流逝、季节轮回,凭藉瓜棚闲谈、炉边夜话承受村落的历史和民族的宿命──离开了家,不仅我们的 身体无所安顿,我们的视野也将无所凭藉,我们将不仅无法领会家,而且将无法理解世界。”(刘宗迪《海德格尔哲学的话语和修辞策略》,引自《哲学在线》网 站)语文作为言语教育的承载者,不仅要教给学生听、说、读、写诸种技能,更要给学生营造精神的家园。家园,多么亲切,多么温馨。在家中,我们享受亲情,享 受爱,享受自由,享受快乐;在家中,我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在家中,我们还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困境)寄予 深厚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心也是家园所给。所以,语文对学生充满了关怀,特别是有一种终极关怀。

二、 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它向学生展现了一个文化的世界、美的世界和诗的世界。我们以往的教育醉心于语言,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成各种抽象的语言知识。血肉 不见了,美和诗被阉割了。这种愚蠢的教育用买椟还珠描述,再恰当不过了。语文教育应该把孩子的目光引向言语世界,要让孩子在古今中外经典言语作品组成的大 海里遨游。要让孩子跟孔子对话,跟鲁迅交流,跟雨果一同忧患,跟普希金一同歌哭,语文就是要让孩子在这种精神历险中学会听,学会说,学会读,学会写, 学会思,学会悟。

不 言而喻,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应该把阅读对象看作有生命的机体,与人是异质同构关系,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观照自己的生命运动,并在这种 观照中提升自己的包括言语技能在内的整个的生命质量。关于阅读,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这样说:“阅读能发现人生的花絮、河川、道路、旅程。有星辰,有光,有高 兴,有愤怒,有辽阔的感情大海,有理智的船只,有无边无际诗样的风,有梦想,有戏剧,别有天地。”假如语文能引导孩子学会诗意的阅读,还用担心教学效率底 下吗?还用担心语文遭学生厌弃吗?

而 写作作为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达,则是主体对自己生命运动的自我观照,自我审视。换句话说,它向学生展现的是主体的自我世界。言语教育是读写一体的教育,它引 导学生在读书中成长,它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每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有一种表现欲、表达欲。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孩子实现他

们正当的表现欲和表 达欲,特别是要让他们学会做真人,写真话,而不是写假话,写大话,写空话。

三、 语文诉诸人的体验。以往人们误以为语文诉诸人的认识。在认识论控制下,语文课堂一片苦闷,已无需赘述。其实,人们有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认识和体验,科 学运用认识,人文运用体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它是用体验把握世界的。体验之为物至微至妙,它标志着人的心灵的丰富和灵动,是人的心灵的高级智慧。它既指 人们用心灵感受、体会、领悟世界的过程,也指这种把握方式产生的结果。在体验这种心灵智慧中,感情是最活跃的因素。正是感情赋予体验以诗意。请看下面一段 话:“一个小学生说,他听老师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让他流下了 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 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 情的感染力。”(顾建荣《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来源: 吴江行知网之行知论坛)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体验的最好注解,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中所说的“感悟”就是体验。但假如老师用分析的方法教这篇课文,大概孩子们又要苦闷了。

四、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是通过言语教育来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的。语文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装盛 知识的容器;而且知识也不是过去人们理解的那种抽象的知识、死的知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有生命的。一个词为孩子打开通向外部世界的一 扇窗,一个句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一篇文章,则为他们打开一个通道。每扇窗、每扇门、每个通道里都别有洞天。语文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 悟的言语经历,在言语经历中,学生把言语作品内化到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语文不单单给予学生实用的知识,它要给孩子一个世界。俗话说,人心之不同,各如其 面。语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使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积累、独特的珍藏,从而拥有独特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拥有优雅 的言谈、生动的文笔和优美的个性。

五、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审美教育。人诚然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但人还是一个感性的动物。科学发展了人的理性、逻辑性,但也形成了人的机械性,损害了人的灵 性。而语文却以它的审美特质呵护着人的感性。一提感性,人们往往会误解为感性认识,并把它误解为认识的低级阶段。诚然在科学里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但 在语文里,感性本身就包含着理性,有人称之为直觉理性。也就是说语文是靠感性把握世界的。为了表述方便,我把它称为审美感性。审美感性使人生动、丰富、深 刻,不仅如此,在拥有审美感性的人的眼里,世界、生活也不是单纯的物,而也像人一样富有灵性。审美感性不仅使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而且能够使人 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即是。所以从本质上讲人是审美的动物。

黑 格尔说,人只有在审美中才是自由的。而且,人只有在审美中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全面的发展;没有审美感性和审美生活的人,就只能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语文坚守着人的感性,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帮助人们杀开一条血路,让人自由、自主、聪明而有意义地生活,让人美丽地生活,诗意地生活。

六、 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赋予语文以诗意。现实的情况却是,语文老师极少有个性化的教育。一本教参包打天下是最普遍的事。语文从本性上是把孩子当作生命来对待的, 它同时也把教材当作生命来对待,它就没有理由把教师当作教参的复制件来对待,——它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看作是有生命、有个性的。教材的生命是处于沉睡状态中 的,所以教师的意义就显得分外重要了,他必须以自己的学养和全部的生命资源,去激活教材。试想,在语文课堂上,三个生命之间的交流、碰撞是一件多么有趣、 多么富有诗意的事情!我们还是看看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蔡芸芝先生的一段文字:“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 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写时间飞逝诗意语言}.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 蔡 老师是一位真正懂得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老师,她以自己个性化的朗读——“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读诗。在这种教读中,她引导学生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去感 受诗歌,体验诗歌,创造并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所以学生才会那样的如痴如醉,才会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才会“接近 文学和爱好文学”,甚至像魏巍一样受老师影响成为一位作家。

总 之,语文是关爱生命的。它不仅把孩子的听、说、读、写、思、悟看作是能力、技能,它还把它们视为生命的运动形式。不仅如此,它还努力引导孩子“诗意地栖居 ”。它不仅是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它还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它不仅关怀孩子的整个心灵,它还关怀教育者老师。语文因关爱生命而美丽,它更因这种关爱而使自己具 有了恒久的生命。

下篇 是谁破坏了语文的诗意

我 们在上篇文章里论述了语文的诗意,但那只是语文的理想状态。而语文的现实状态却是效率低下,遭人讨厌,诗意不再。虽然实行新课标一年多了,但是新瓶子装旧 酒,“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如果说有什么新变化的话,那就是很多老师更加找不着北了。课堂仍然是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照本宣科,没有激 情,没有生气,没有个性,甚至没有起码的师生交流,教室里是一群苦闷的灵魂。那么,是谁破坏了语文的诗意呢?

一、 社会历史原因。这要从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泛滥说起。西方伟大的启蒙主义运动推翻了神的统治,把人从神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科学和理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科学技术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这种发展中科学技术自身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人们转而拜倒在科学技术的脚下,科学成为新的宗 教:科学理性终于沦为统治人、压制人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发展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物化,并最终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性,使 文化成了一种工业文化、单面文化。在工具理性看来,现代社会就是一架大的机器,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都是机器上的零件,世界变成了工具,变成了手段。

语言不 再是存在的家,而被精确化、概念化,成为单向度思维的工具。人不复是有生命、有个性的存在,而成为机器的附庸、社会的“螺丝钉”,成为无家可归的人。

在 西方思想文化界批判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时候,中国才开始科学启蒙,那就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第一面旗子就是科学。在“五四”以来 近百年的时间里,科学可以说一直是我们的宗教(马克思主义过去被神圣化即根源于此)。近代以来的落后和民族屈辱,更强化了我们对科学的信仰。工具理性在我 们这个科学不发达的国家盛行,也就不足为怪。加之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传统和极“左”思想的遗留,封建思想和极“左”思想都是轻视人的,把人当作政治工具。 试想,整个社会都轻视人,语文不可能单独站出来重视人。语文因人而有诗意,人异化了,语文的诗意何在?

现代媒体和快餐文化,作为工具理性的最合理的表达,它们疯狂消解语言(言语)的个性,蚕食语言(言语)的诗性精神,从大语文的角度看,其对语文的诗意的破坏,也是不容低估的。

二、 教育方面的原因。现代教育是工具理性统治下的实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把人培养成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有人称之为经济人,即各种 技术工人、会计、工程师等。为培养经济人,教育被变成了“教学机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追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力求生产出职能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标准件,教 育成了“知识工业”。教育失去了教化功能,它擅长的是复制、克隆“人才”这种特殊产品。教育的生动性、丰富性和人性荡然无存。

应 试教育则把教育的工具理性特征发挥到极至。整个教育被变成一架机器,学生、老师和各种教育资源都是这架机器上的零件和螺丝钉,而考试则是它的灵魂,一切唯 考试的马首是瞻。所以,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应运而生。应试教育不仅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而且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闲暇时间。它以牺牲学生的自由、全面发 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来满足它对分数和升学率的渴望和追求。它以自己无可争辩的权威,把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塑造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谋生的工 具。

三、语文自身的原因。我国的语文教育就是工具理性统治下的应试教育这根藤上结的一颗苦瓜。

首 先“工具性”理念破坏了语文的诗意。可以说“工具性”已经变成百年中国语文教育顽强的“情结”,在新课标中它仍然占据半壁江山。有识之士早就发现“工具性 ”的问题:它诱导语文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忽视了语文的生命和灵魂,步入文字游戏的死胡同,造成语文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最早提出“工具性”的是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他的“工具性”起先是针对封建教育的。“是对‘读圣贤书、做圣贤文、说圣贤话’的封建传统语文教育的革命。它主张语文教育‘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服务。”(韩军《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思潮简论》) 因而它曾经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但是叶先生的理论有一个严重的弱点,那就是它后来又借鉴了斯大林“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观点。也就是说叶先生把 自己的“工具性”理论建立在了“语言是工具”这样的逻辑前提之下。我们知道语言学在西方一百多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语言是工具”已没有市场,尼采和马 尔库塞等大师对它更是大加挞伐。尼采认为,语言的日益概念化、逻辑化,使语言成为逻辑操作的工具,语言与生命冲动、情绪冲动、需要、感觉日趋隔膜,造成“ 语言的衰落”。马尔库塞认为,语言的工具化正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泛滥的结果。对于语言学上的这种惊

人的成就,叶圣陶先生是隔膜的,我们近百年的语文教育 也基本是隔膜的。可以说正是语言的工具化破坏了语言的诗意,并从语言的角度破坏了语文的诗意。

正像科学在启蒙主义运动中推翻神权,成为新的宗教一样,“工具性”在扫荡了封建教育之后,也成了语文教育的宗教。

其 次,知能关系模式破坏了语文的诗意。我们的语文教育曾经是知识本位的,它把学生看作是装盛知识的容器。后来发现不妥,又改为能力本位,并且迷信知识可以转 化成能力。在科学中,比如在数学里,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但是在语文中却不能,因为语文能力是情感化、个性化的,人是靠整个生命去感受语文、体验语文,并 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丰富自己的语文世界的。知识本位也好,能力本位也好,都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把科学思维移植到语文教育中来了。

而 且,我们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字、词、句、篇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写时间飞逝诗意语言 写时间飞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