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实录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报任安书》教案》

篇二:《《报任安》公开课优秀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二、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有来生的话,以下五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项?

A、幸福的猪 B、快乐的蚂蚁 C、称霸的老虎 D、精明的狐狸 E、痛苦的人

请学生起来回答,引出“痛苦的人”司马迁。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幸福的猪必定也有不幸的时候,快乐的蚂蚁必定也有痛苦的时候,称霸的老虎必定也有软弱的时候,精明的狐狸必定也有糊涂的时候,同理,痛苦的人,必定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候。此外,人生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定痛苦相随,人生也正是由于有了痛苦,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充实。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走进一个痛苦的人的内心世界,看他是如何走进痛苦,如何面对痛苦,又如何在痛苦中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的。这个人就是司马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有“史圣”之誉。主要作品《史记》,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李陵之祸: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天汉二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和李陵去攻打凶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投降了凶奴,汉武帝因此大发雷霆,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不当”,但他不满朝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于是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挡凶奴之功,没想到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是在为李陵辩护,因此司马迁被判入狱,惨遭宫刑。

3、解题

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4、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部分其实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悲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三、疏通字音、字义,翻译原文

1. 字词句疏通

1)字音

曩(nǎng) 阙(quē)然 槛(jiàn) 缧(léi)绁(xiè) 婢(bì)妾

倜(tì)傥(tǎng) 厥(jué) 膑(bìn) 愠(yùn)色 迥(jǐong)

穴(xué) 闺阁(gé) 剌(là)谬(miǜ)

(由学生标出字音后,请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古今异义词

①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文采,古义:文章;今义: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独身孤立。孤立,古义:孤单无助;今义:不能得到同情和资助。

③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

切。今义:勤劳而踏实。

④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2、翻译文章第一、第二自然段

请学生起来翻译,老师指点。

翻译完一段请同学再次将译文读出来。(可由全班同学一起读,或由女生读、男生读,方式多样)

3、课后作业

思考第三、四、五自然段应该如何翻译。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

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翻译第三、四、五自然段。

1、通假字(请学生在注释中用横线划出通假字)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④放失旧闻。失,通“佚”,丢失;

⑤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

⑥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2、古今异义词

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非常,古义:形容词,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 ②下流多谤议。下流,古义:处于卑贱的地位;今义:卑鄙龌龊。

③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愤,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④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口语,古义:说话;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3、判断句: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者,也”表判断)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也”表判断)

4、省略句: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后省略介词“于”)

5、被动句: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于”被动标志)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拘禁)

屈原放逐(被放逐)

孙子膑脚(被膑脚)

重为乡党所笑(表被动)

6、介词结构后置:

教以慎于接物(“于接物慎”)

不表于后世也(于后世表)

7、固定句式: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乎:恐怕吧)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所以者:的原因)

三、课后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请同学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报任安书》的翻译,知道了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文章是如何回复友人的。

三、整体感知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说明自己“隐忍苟活”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够留传后世;

第三段:列举为后世所传颂的古代“倜傥非常之人”的事迹;

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第五段:书信结尾,再次倾诉自己愤懑的心情。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找出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之所以能“隐忍苟活”的原因?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3、研习第3段,作者列举了这么多古代圣贤著书立说的伟迹,主要目的是什么?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更加增强了他写《史记》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司马迁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4、第3段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引用典故,采用铺排。实际上构成了八个叠句的对仗,两两各自对偶,这样的语言不仅使文章显得冗长,更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

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文气的表达,令人激荡不已。

5、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我们知道司马迁遭受到宫刑的耻辱,他之所以能“苟活”,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才“就极刑而无愠色” ,他反复陈述自己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勇气就是著述《史记》,自然告诉了任安,我不能完成你的嘱托了!

6、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四、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从作者的议论基本路径上看,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

篇三:《《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报任安书》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与众不同的生死观和卓越的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价值。《报任安书》是我们了解司马迁其人及《史记》少有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具备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因课文是节选,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异义词和生僻词又较多,且作者复杂的情感与学生阅历有差距,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文字、文意仍是教学的重点。高二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尚显稚嫩,还没有完全树立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恰好可以弥补其不足。但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在问题和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

三、教学目标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梳理文言知识。

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3.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

4.理解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5.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文辞之美和情感之切。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重点)

2.探究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内心冲突,理解其生死观、价值观及其意义。(难点)

五、教学方法

四读法(听读——研读——品读——诵读);小组合作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解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七、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发思考

1.导语设计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的孔孟之道一直影响着中国士人的生死观,伯夷叔齐为气节不食周粟而死,屈原为理想节操投汨罗江而死,项羽兵败不渡乌江自刎而死,文天祥忠心报国誓不降元慷慨赴死这些伟大的人物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诠释着“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饱读圣贤书的伟人,但是他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却没有选择死,而是选择坚强地活下来,用不屈的灵魂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史记》。他,就是司马迁。

2.文题诠释

(1)学生简介写作背景(此为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补充完善。

(2)师生共同归纳:报:迟来的回复 任安:濒死的知己 书:灵魂的告白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听读课文,清文字障碍。

(1)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见课后作业)。

文言知识的学习重在多积累、勤归纳,教师以通假字为例,出示文言知识卡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参照卡片形式,口头归纳生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然后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制作。

(2)听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播放经典诵读录音)。

(3)参照文言知识卡片,解决生僻字和通假字,清除文字障碍。

(4)学生大声诵读,初步感受抒情基调,进入课文情境。

2.研读第一段,知写信原由。

(1)齐读第一段,然后指名学生翻译,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注意重点字词。

(2)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态度怎样?

师生讨论,明确:这一段引出任安来信内容,说明复信是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并就迟复表示歉意,引出下文,自陈己志。作者的态度恭敬谦逊、诚挚恳切。

3.研读第二段,探内心冲突。

(1)学生轮流读第二段,要求读准字音和句读。

(2)学生分组疏通第二段文意,教师点评,补充完善。

教师把文段分成四部分,四个学习小组各翻译一部分,组内成员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然后每组推选一名同学翻译,并把组内疑问提出。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学生参照文言知识卡片,完成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的归纳。

(3)学生简介司马迁,重点介绍李陵之祸(此为课前预习任务),教师点评补充。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生命历程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司马迁的思想发生了巨变,他不得不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在守节而死与忍辱苟活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

(4)师生共同探究司马迁的内心冲突。

①概括本段逻辑思路。

师生讨论,明确:

出身卑微,死不足道 死节不显,虽死不值人固一死,价值有别 ——生死观

辱有十等,吾遭极辱士为免辱,定计于先

受辱失节,不足贵亦

王侯将相,受辱苟活

受辱之前,理应引决

士当守节应该死

教师归纳:司马迁从自身处境谈起,说明自己不择死而择极辱的原因;然后直陈自己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接着通过列举不辱和受辱的等级,说明自己受辱之深,又以“刑不上大夫”说明士当自勉以不受辱;然后以猛虎为喻,写士人为守节,决计自杀,而自己则已经受辱失节;接着列举王侯将相受辱苟活的例子,说明勇怯强弱乃形势所迫;最后一层表达了受辱之前理应引决以保持操守的观点。

②探究、理解司马迁的内心冲突。

师生讨论,明确:从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一方面,面对遭受宫刑的巨大耻辱,司马迁选择了忍辱求生;另一方面,他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又极为推崇为节义而死。这样,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就出现了自身处境不能死和士当守节应该死的尖锐矛盾。想死却又不能死,求生却又生不如死,一个伟大的灵魂在经受着内心的苦苦挣扎和痛苦煎熬。然而,正是因为内心有矛盾有冲突,选择活下来对司马迁来说才愈显艰难和痛苦,也愈见出司马迁人格的伟大之处。那么,是什么让司马迁从这个矛盾中超脱出来?是他高远的人生价值取向——发愤著书,名垂千古。

(5)学生自选词语或句子来品味欣赏,互相交流,体会司马迁所承受的精神苦痛。

例如:“畜”“九牛亡一毛”“蝼蚁”,极言自己地位卑微。又如“太上不辱先最下腐刑极矣”,连用十个排比句,层层深入,一气贯下,直至“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加一“极”字,可谓把耻辱写到了极点,也将司马迁心中深沉的悲愤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再如,“猛虎在深山曷足贵乎”一句,以猛虎被困威风扫地为喻,写自己遭刑后受辱的凄惨情状,一方面说明自己受辱而士节已失,死亦不保节,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司马迁受辱后所受的巨大的肉体摧残和精神苦痛。

4.品读第三段,明人生追求。

(1)教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同桌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3)教师提出重点文言知识,学生解答。

(4)解读作者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①梳理本段思路。

师生讨论,明确: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一般人对生死的态度——贪生恶死,即使为义理所激奋也是情不得已

司马迁对死亡的态度——不贪生怕死;勇者不必死节;深明士节操守

直陈忍辱苟活的原因——将自己的文章传于后世

②提问:你如何看待司马迁的生死观和价值观?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言辞偏激。 提示: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是:无论是舍生取义,宁死不屈,还是“弃小义,雪大耻”,关键要看对人类历史、对后世有没有价值和意义。他肯定有价值的为节而死,推崇“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但更激赏忍辱负重、择生践志的勇者行为。面对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最终选择了隐忍苟活,把发愤著书、名垂千古作为自己的终极人生追求。这种高远的人生价值观,使他超越了肉体生命的存在,在深邃的历史时空中,获得了永恒的精神生命。

5.小结课文,理因果关系。

提问:司马迁在文中写自己的遭遇处境和人生追求,与回复任安不能“推贤进士”的要求有什么关系?(即二、三两段和第一段的因果关系)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可有两种解释。

其一:“推贤进士”是任安获罪入狱后要求司马迁搭救自己的委婉说法,司马迁在回信中必需让任安明白自己的处境遭遇,明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追求,从而使任安认同自己的人生选择,虽遭拒绝而无怨无恨。

其二:司马迁可能知道,任安作为死囚也许终生读不到此信,此信也有可能成为公开信,而自己在信中所发泄的不满也许会招致杀身之祸。但他还是写了这封信,意在借水行舟,既是向世人宣告《史记》的完成,又是向当政者的一种抗争,更是向世人表明不屈心志的公开告白。

(三)诵读体验,以声传情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门,正如清代桐城派刘大槐所说,“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使我们走进作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1.四个小组轮流进行组内接力读,悉心体会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感。教师指导,各小组互相点评。

教师适时点拨,领悟作者的情感:本文借给任安回信之机,述心迹,表心志,可谓字字血泪,声声关情。其中有回复友人来信的诚挚恳切,有遭受极辱无辜蒙羞的悲痛激愤,有面对困境生死抉择的矛盾痛苦,有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坚韧顽强。

2.师生齐读前三段,进一步感悟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和不屈精神。

(四)布置作业,“言”“文”并重

1.完成以下文言知识卡片,并参照此形式,积累本课的生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张曼菱在《择生与择死》中指出: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前者如屈原,他在政治理想破灭后,选择了高尚自由的死,这种死,是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后者如司马迁,他在受极刑之后,选择了痛苦屈辱的生,这种生,是为了成就千古《史记》。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没有这种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请就屈原和司马迁两人的生死选择进行思考,并谈谈你的看法。

篇四:《《报任安书节选》教案》

篇五:《报任安书教学设计(二)1》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二) 姓名: 学号:

古者富贵而名摩(1通假字: )灭,不可胜(2 )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3 )焉。盖文王拘(4 )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5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6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7 ).

圣贤发愤(8 )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9 )有所郁结,不得通(10 )....

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11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12 ),...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13 )空文以自见(14 )。 ...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15 )其.

终始,稽(16 )其成败兴坏之纪(17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18 )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19 ),会(20 )遭此祸,惜其不成,..

是以(21 )就极刑而无愠色(22 )。仆诚(23 )以著此书,藏之.....

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24 )万被(25 )戮,..

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翻译:古代拥有财富地位尊贵但是名字被磨灭的人,不可尽数,只有卓越超群、洒脱不拘的特殊人物才能被后人称颂。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就写出了《国语》;孙子被砍去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官到蜀地,《吕氏春秋》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内心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期望将来有理解他们的人。就如左丘明眼睛瞎了,孙子被砍了膝盖骨,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于是他们就回家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让自己的著作传留后世以显示自己的思想志趣。

我私下里不谦虚,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规律,通晓历史的变革,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稿,尚未完成,恰好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为这样宁愿接受腐刑而没有怨怒的面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可传的人,使它流行在四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说,向俗人就难说了。

一、在文章括号中填入加点字正确的解释。

二、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曩者( ) 阙然( ) 怯懦( ) 缧绁( ) 臧获( ) 任安( ) ........

不可胜记( )摩灭( ) 倜傥( ) 厥有《国语》( ) 孙子膑脚( ) ......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 愠色( ) 则仆偿前辱之责( ) 虽万被戮( ) ....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少卿(qīng) 赐书(cì) 苟活(gǒu) 臧获(zāng) ....

B、谤议(bàng) 沉溺(nì) 缧绁(xi) 鄙陋(bǐ) ....

C、剌谬(cì) 倜傥(tì) 通邑(yì) 轩辕(yuán) ....

D、郁结(yù) 不逊(xùn) 颇识(pō) 曼辞(màn) ....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者(nǎng) 岩穴(xu) 于兹(zī) 悔恨(huì) ....

B、贪生恶死(wù) 厥有(juē) 膑脚(bìng) 早创(chuāng) ....

C、杀戮(lù) 九迴(huí) 虽累百世(li) 闺阁(g) ....

D、愠色(yùn) 相师(xiāng) 阙然(quē) 怯懦(nu) ....

3、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 胜:胜利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颂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拘:拘留 D、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在穷困的境遇中

4、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放逐:被流放

B、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膑脚:被砍去膝盖骨

C、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贬官{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D、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囚:被囚禁

5、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抒发愤懑之情

B、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意:内心

C、不得通其道 通:通晓

D、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用:被任用

6、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垂空文以自见 垂:流传 B、思垂空文以自见 自见:自己看见

C、综其终始 综:纵观 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

7、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纪律 B、凡百三十篇 凡:平凡

C、会遭此祸 会:会面 D、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愠色:怨怒的脸色

8、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是以:因为这样 B、仆诚以著此书 诚:诚实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