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司马迁的自传作文 司马迁自传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以传记文学观照中学作文的写作》

以传记文学观照中学作文的写作

【摘要】传记文学创作和中学作文写作存在诸多联系,本文分析其中联系,提出“酌奇不失真”、“不虚美、不隐恶”、“感物吟志皆自然”和“一枝一叶总关情”。 力图从传记文学的特征出发观照中学作文选材的真实,人物描写的全面,表情达意的自然以及小中见大的写作要求。

【关键词】选材真实 写人全面 表情自然 小中见大

以传记文学观照中学作文的写作 传记文学在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中学写作尤其是记叙文写作也以记叙为主。这就为我们从传记文学寻找中学写作的注意点提供了可能。传记文学的核心即“传主”,记叙文“六要素”中“人”又是核心要素。传记文学讲究“善善、恶恶、贤贤、贱不孝”,中学作文写作也提出对真善美的追求。本文从传记文学的特征出发观照中学作文选材的真实,人物描写的全面,表情达意的自然以及小中见大的写作要求。

酌奇不失真

传记文学的生命是“真实”。司马迁强调“信史”,也就是刘勰所说的“酌奇而不失其真”。司马迁为了写作《史记》,青年时代就游历了大江南北,被任命为郎中后奉命出使巴蜀,昆明,又扈从武帝巡游各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英国文学批评家德斯蒙特·麦卡锡提出“传记家的誓言”——传记家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在传记中不允许歪曲和隐瞒事实。因而对中学生而言,作文写作绝不是闭门造车,不能为了突出某种感情而编写故事。如果没有真实事例,那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审视现实,仔仔细细地观察生活。老老实实作文才是正确的路途,用王栋生老师的话说是:作为学生也应该知道大米多少钱一斤。只有有生活温度的作文,才会有人生的厚度。不能一味从“故纸堆里讨生

活”:屈原不能总向我们来,司马迁不能一直仰望星空,东坡居士也不可日日酒满。我们需要古人的真实,但我们更呼唤立足当下,审视眼前现实的真实。

不虚美、不隐恶

清·叶燮《原诗》言:“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者也。”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既是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英雄,又是鼠目寸光、愚昧昏庸的蠢汉;他有时天真淳朴、宽厚仁爱,有时又狂妄狭隘、凶残暴戾。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言语呕呕’与‘喑恶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美国传记作家詹姆斯·彭斯的《罗斯福:狮子与狐狸》写道:他的本性是和善的,但有时又表现得十分粗鲁;他有时乱花钱,在他手里几十亿美元可以一下子就用掉,但有时为了节省一个美元,他又会花费他那么宝贵的时间,尽量把一封电报压缩到10个字以内;他如同狮子般勇敢,又如同狐狸般狡猾。彭斯所竭力探索的,就是这位总统的复杂个性。同样,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既肯定了伽利略、牛顿和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贡献,也没有隐瞒他们的缺点或人格的缺陷。这点对我们塑造人物是不是有启示呢?

感物吟志皆自然

“不知什么时候兴起来的,刚刚高一的学生,文章一开头,二话不说,劈头盖脸就是一组排比句!或风花雪月,缠绵悱恻,或激情慷慨,热泪翻滚”(王栋生《老老实实去写》)那么怎样开头才好?其实《史记》自有高招。

《项羽本纪》的开头,按照惯例对项羽作了家世交代后立即讲了一件轶事: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又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陈涉世家》的开场对陈涉和吴广两人家世的交代更短,仅18字。其后也是一件轶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学在写作文时用故事来起,新颖别致也饶有趣味,用得恰当就应该是如何永康教授所言的“亏他想得出!”

再来看看优秀传记的结尾。拜伦一生的最后岁月是去希腊参加民族解放运动,他献出了自己的财产,也贡献了自己的生命。莫洛亚在《拜伦传》的结束语是:在这奇特的水乡泽国之中,渔夫们仍旧居住在他们用芦苇搭成的小屋中,他们没有人不知道拜伦的名字。他们不知道他是诗人,但如果有人问起他,他们会回答说:“他是个非常勇敢的人——他来到这里为希腊而死,因为他热爱自由。”莫洛亚借渔夫的话给这位喧闹一生的天才一个庄严肃穆的结束。这一评价得体、恰当,毫无哗众取宠之感。拿破仑最后孤独地死在荒岛上,并被英国人埋葬在那里。如果这样描述来结束文本,同传主的辉煌颇不相称。于是路德维希在《拿破仑传》中这样处理:1855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子(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亲自谒墓,并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下跪。

学生写作文时喜欢在结尾加些口号式的豪言壮语,这实在不可取。故意拔高,故作深沉,强说情愁都是忸怩作态。平淡、从容才是好文风,在自然之后再兼有技巧才算是好手法。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素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过火的赞美结果适得其反,冗长的论证会使人生厌。歇斯底里的呐喊,撕心裂肺的追问都不是自然的表现。

一枝一叶总关情

英国传记名家塞缪尔·约翰生说:“一个人的真实性格,从同他的一个仆人的简短谈话中可以得知的,比从那些从门第开始到葬礼结束的一本正经的叙述中所能得到的要多得多。”西方传记从诞生之初,就有许多生动的轶事和细节。希腊时代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记载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受刑的细节:

那个人,也就是那个监刑官,把手放在苏格拉底身上,过了一会儿又检查他的脚和腿。他起先用力掐苏格拉底的脚,问他是否有感觉。苏格拉底说没感觉。然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掐他的腿,并逐渐上移,这种方法使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身子正在变冷和僵硬。监刑官又摸了一下苏格拉底,说等药力抵达心脏,苏格拉底就完了。

苏格拉底的脸上被盖了起来,但当他的腰部以下都已经冷却时他解开了盖头,说出了他最后的话:“克里托,我们必须向阿斯克勒庇俄斯祭献一只公鸡。注意,千万别忘了。”

面对不公正的死亡,苏格拉底如此平静和安详,他最后想到的是遵守诺言,自己无法实现,也要请朋友帮助完成。苏格拉底之死是希腊历史上寓意深远,感动无数后人的场景。其中包含的是一系列细节描述出来的几件轶事,它们胜过任何说教和颂词。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包含许多轶事。我们注意到,这样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里面却几次写到老鼠:“酷吏”张汤以劫掠罪判老鼠死刑;李斯观厕鼠与仓鼠的不同而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张汤后来成为非常能干、善于断案的酷吏。李斯后来留恋爵禄,贪生怕死,投靠赵高而被杀。这两件小小的轶事不但生动地揭示了传主的性格,而且为他们命运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成为闪光点。又如《淮阴侯列传》写刘邦被围荥阳,韩信要挟刘邦封他做“假王”才肯出兵救援。刘邦先大怒而骂,这时:张

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这则轶事,其中包括了“蹑足”、“耳语”、“顿悟”等众多细节,写出了三个人物的性格。刘邦两骂韩信,一真一假,狡诈,善变又富于急智。张良、陈平冷静理智,城府极深。这里虽然只写了两句话,几个小动作,却生动传神,出色光彩。

梁启超开学第一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谦虚、自信、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刘文典学问大,脾气也大。他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在抗战时期跑防空洞,看见沈从文也在跑,很生气,大喊道:“我跑防空洞,是为《庄子》跑,我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跑什么?”小事件的描写传神凝练,人物神情毕现。所以作文不能一开始就“自从我呱呱坠地以来”或“自从猿猴变成人后”避免空洞和言之无物就不妨从“小处着眼”,舍“大”求“小”。

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将“传记阅读”单列出来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开设,可见良苦用心。但推广过程中很少有学校选修“传记阅读”。在呼唤“淳朴自然”文风的今天,认真审视优秀传记作品,对中学的写作有积极意义。从现实的角度而言,“传记文学”教学大有前途。选修课程时不能太近视和功利,放远眼光,把“传记阅读”选修教材用出来,无论是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还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篇二:《文天祥 名人传记,作文素材》

中华名人传记 文 天 祥 传 XXX 编著

文天祥传 ·1· 目 录

第一章 获益“竹居”仰先贤002 第二章 京城殿试中状元011 第三章 阻迁都奏斩奸贼026 第四章 正道直行抚地方034 第五章 毁家勤王起义兵045 第六章 出使元营遭扣押060 第七章 不指南方不肯休074 第八章 反攻江西图复兴098 第九章 零丁洋里叹零丁122 第十章 留取丹心照汗青131 文天祥传 ·2·

第一章 获益“竹居”仰先贤

江西吉州庐陵县( 今吉安县 )的淳化乡富川镇

(今富田村),镇前有富川水淙淙流过, 镇后有长着怪木奇卉的文山。真可谓山清水秀,风光迷人。镇里 有一文姓大户人家,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 二,由文家的院落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此声啼哭 向世人宣布一代英杰文天祥于今天来到了人间。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是当地有

名的读书人,家里虽有些田产,但他却并不把佃户交 租之事放在心上,尽管一直与仕途无缘,但他仍一如 既往、不改初衷地将读书当作最大的乐趣。 文天祥是文家的老大,出生时,父亲22岁。第

二年,天祥的弟弟文璧也出世了。年轻的父亲非常喜 欢这两个孩子,一心只想着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文仪一贯喜欢读书,视书本为蜜糖,为了读书,

他常常废寝忘食。他从书中悟出了道理,主张“化学 来新 ”,也就是推陈出新,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去补世、报国,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他在自己经常佩带 的玉佩上刻上一个“革”字,也就是这个原因。 待天祥兄弟稍懂事时,文仪就常常带他们到“竹 文天祥传 ·3·

居”去。到那儿之后,文仪自己读书,让他俩在一旁 翻阅画册,或拿起纸笔勾画。见到父亲认真读书的情 景,年少的天祥兄弟在书房里模仿起来。

这年,文天祥五岁了,文仪开始正规地教两个孩

子读书、写字。文仪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该背的,必 须背下来,该写的,必须写好,如果完不成,轻则训 斥,重则惩罚。天祥兄弟从一开始念书,便非常用心, 而且很听话。

文仪为了教好孩子,他不惜花钱聘请曾凤等名师

到家里授课。名师很有经验,文天祥兄弟获益匪浅。 文家的经济并不很富裕,为了请名师,父母省吃俭用, 有时母亲还悄悄变卖首饰。

过了几年,文家终于请不起塾师了,文仪就亲自

给孩子授课。他对孩子的学业抓得更紧,每天白天讲 了新课,晚上就要求孩子们在灯下背诵,光会背还不 行,他还要提问,以考查孩子们领悟的程度。对孩子 们没有理解的问题,他就反复讲解,父子间不断问答, 直至孩子们学会弄懂。文仪还要求两个孩子将书中的 警句用纸条抄录下来,贴在书斋的墙壁上、书架上、 柱子上

天祥兄弟日复一日地在被名言警句贴得琳琅满目

的“竹居”中苦读,成绩提高很快,他们不仅背会了 四书五经,而且还能讲解。父亲看着天祥兄弟的进步, 文天祥传 ·4·

很高兴,但也并不满足,仍然严格地要求他们。夜深 了,孩子们精神集中不起来,父亲就不住地提醒他们 注意,要再打瞌睡,就厉言训斥,罚孩子站起来。一 天父亲外出,留下了功课,时至下午,文璧听见窗外 蝉叫, 便在屋里坐不住了,说:“哥,外边的蝉鸣声 多悦耳哟!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们一块去捉蝉,怎么 样?”已经扎扎实实温习了一上午功课的文天祥,一 听弟弟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便与弟弟一道出去捉蝉 了。正玩在兴致上,父亲回来了,给撞个正着。父亲 一见,便大发雷霆,把天祥兄弟俩打了一顿 光阴似箭, 又是几年过去了,“竹居”里一摞一 摞的书,几乎让天祥读遍了,父亲就不惜花钱,也不 怕路远,四处寻找并尽可能多地买好书回来让天祥读。 有时买书钱不够,就脱下衣服到当铺当了钱,再把书 买回去。每次买了新书,父亲读完就给天祥读,然后 再让天祥讲给弟弟听,天祥读一遍,再讲一遍,理解 得更深了,同时也锻炼了口才。

父亲文仪很讲究学习方法,从“革”字的治学观

点出发,他反对死读书,主张读书、写文章都要有新 的见解。在父亲的引导下,天祥从小就养成了善于思 考的好习惯,读了书,总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悟 出些道理,再去解释社会上的现实问题。

一天,天祥读到,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婴敝车羸马 文天祥传 ·5·

(乘破旧马车)的事迹时,很有感触,他立刻对父亲 和弟弟谈起自己的看法:

“晏婴有真才实学,而不讲虚荣,现在宋朝的官 员追求奢华的风气盛行,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做 人就要像晏婴那样,多想想怎样为国出力” 由于文天祥善于思考,肯钻研,所以他少年时代{关于司马迁的自传作文}.

写的文章就很有风骨,很有正气。以后参加进士考试, 甚至做了官,他所写的文章,以及发表的见解,都具 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在“革”字治学思想指导下,文天祥从小就有着

明确的读书目的,那就是为了补世和报国。文仪很了 解当时的国家形势,他常对天祥兄弟说:

“自从大宋朝廷南渡后,国势日渐腐败和衰落,

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发展和强盛起来,他们灭西夏, 占高丽,又吞并了金朝,虽然目前内部有些权力之争, 但迟早是会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们要 学好本领,为国效力呀 !”

文天祥的父亲最喜爱竹子,他在院落内外栽了许

多翠竹, 还给书斋起名“竹居”。文仪还经常亲自修 整竹园,有时还画上几幅画或对翠竹吟上几句诗,他 的生活中离不开竹子。同时还经常与天祥兄弟谈论竹 子的功用和性质,用以启示他们做人要正直和坚强。 一天,上完新课,面对窗外的绿竹,文仪突然发 文天祥传 ·6·

问 :“你们兄弟二人想想竹子都有哪些用途,看看你 们谁说得最多 ?”

弟弟文璧抢先回答:“竹子可以做筷子,编篮子, 能制床,做桌子、椅子,盖房子,扎扫帚,还可以做 扇子、斗笠”

天祥接着说 :“弟弟说得对。但更重要的是竹子 可以制笔,可做竹简,历史上的许多书都是写在竹简 或刻在竹简上的,没有竹子,我们哪能知道古代那么 多事情啊 !”

“是的,是的,你们说的都对,竹之功用可谓大

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们能说说它的品格 吗 ?”父亲进一步发问。

“竹子经风雪而不凋,”弟弟文璧说,“别的花草 一遇霜打风吹都枯死了,而竹子却依然挺立,依然翠 绿。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说的就是这种不 畏严寒冰雪的性格 。”

“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

要求很好的种植条件,” 文天祥一面望着院子里的翠 竹, 一面从容地说着,“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 管风吹, 还是雨淋, 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 腰!”

父亲越听越高兴,把天祥兄弟领到屋外竹林旁, 指着竿竿修竹说 :“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 文天祥传 ·7·

里。竹子有那么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们给予什么, 它质坚、干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 改其直。我认为做人也需要这样 。”

“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一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

要为人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恶势 力,绝不低头弯腰,绝不变节 。”天祥握着拳头,坚 定地对父亲说。

庐陵,自古以来便是人才荟萃之地,仅宋朝就出

现了著名的人物, 诸如欧阳修( 谥文忠)、 杨邦祎 (谥忠襄)、胡铨(谥忠简)、杨万里(谥文节)。 这 的确是庐陵的骄傲,人们在学馆挂起了他们的遗像, 供全县读书人瞻仰。

一天,父亲要到县城里的学馆去,便问文天祥:

“你今天不用在家里读书了,跟我去一个好地方,行 吗 ?”文天祥问:“什么好地方呀 ?”父亲有意问: “你猜一猜呀 !”文天祥不假思索地说道 :“县城学 馆,对不?”父亲高兴万分,说道:“对,就去那儿。” 天祥早就把那里当成很神圣的地方了,便高兴地 答应道:“去,我早就想去看看 。”

“路途遥远,走起来不许喊累,看时要仔细,回

来还要说说有什么感想,能做到吗?”父亲向天祥提 出要求。

“能——”天祥满口应允道,连蹦带跳跟着父亲 文天祥传 ·8· 出了家门。

8岁的小天祥一路上跟着大人,有说有笑,一步

也不肯落后。走呀走,终于到了县城,天祥顾不上劳 累和饥饿,催父亲快领他去学馆。

学馆里,父亲不住地给天祥讲解着有关学馆的一

些知识,例如,为什么要建学馆啦,什么时候读书人 要到这里祭祀啦天祥边听,边默默地记住了。 步入大殿,就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天祥一眼

就看见了殿堂上悬挂的人像,忙拉父亲走到近处,一 边仔细端详,一边问:“这位是不是欧阳文忠公 ?” “对,也就是欧阳修,你不是读过他的文章吗?” “是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写的,‘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多好的文章呀 !” 发现儿子对读过的文章记得这样熟,文仪很高兴, 就又讲起欧阳修的事 :“欧阳文忠公反对宋朝初年的 浮靡文风,大力提倡古文,他‘文章名冠天下’,‘风 节自恃’,苏轼赞扬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 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听着父亲的讲述,天祥心中更增添了崇敬之情。 在第二幅画像前,文天祥立住了。这是位英雄,

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非常威武。他怀着敬佩的 心情听父亲讲解着:

“这是杨忠襄公,也就是杨邦祎,他是本朝南渡 文天祥传 ·9·

初期的忠臣。一百多年前,金国统治者占领河北和中 原后,又进犯江南,妄图消灭宋朝。金元帅完颜宗弼, 也就是金兀术, 率兵侵占了建康(南京)。杨邦祎当 时正在那里任通判官,他被俘了。为表示不肯降金的 决心,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 (宋朝皇帝姓赵)鬼,不为他邦臣’十个大字。金兀 术以高官利诱他,他拒绝了;以死亡威胁他,他毫不 畏惧。面对金人,他用头触柱基,血流满面,高声大 骂,只求速死。金兀术大怒,便杀害了他,并且残忍 地劈开他的胸膛,挖出他的心”

听到这里,文天祥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咬 紧牙关,默默地思索着。

父亲又将天祥领到了第三幅画像前, 对他说 :

“这位是胡忠简公,也就是胡铨,同杨邦祎生活的年 代差不多。当时奸臣秦桧做宰相,怂恿高宗皇帝杀岳 飞,并同金国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这时,胡铨竭力 反对,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下秦桧、孙近、王伦等 三个奸臣的头。这篇奏章深得人心,却触怒了高宗和 秦桧,他们把胡铨贬官到偏远地方,直到20多年后 孝宗即位,才把他召回。为了国家安危,他将个人生 死置之度外,多么让人钦佩啊!”

“胡忠简公真是了不起 !”文天祥从心底发出赞 叹。

文天祥传 ·10·

几位名臣、志士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文天祥,

在学馆大殿里,他向父亲说 :“长大以后,我也要成 为他们那样的人,要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我 死后不能同他们那样受人祭祀,那就不是大丈夫 !” “说得好 !” 父亲热情地称赞他,“人总是要死 的,能为国家出力,能保持大节,就死得有价值,人 们就会尊重他,永远怀念他 。”

回家的路上,父子俩就人生价值的问题讨论个不 停。

“你怎样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呢?”父亲试探 地问。

“好好读书,长学问;练武艺,强身体。等我长

大了,天下太平,我便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使百姓安 居乐业;如果遇上战乱,我就要领兵杀敌,保家卫国, 绝不失大节 。”

父亲对他干脆利落的回答相当的满意,并且语重 心长地鼓励天祥长大后精忠报效国家。

从学馆回来以后,文天祥好像更懂事了,乡贤的

画像总浮现在他眼前,他立志要向那些志士学习,一 生有所作为。

也许就是从8岁瞻仰乡贤像后,他才真正开始发 奋图强的。

文天祥传 ·11·

第二章 京城殿试中状元{关于司马迁的自传作文}.

宝□三年(1255年)冬天,文仪带着天祥兄

弟二人晓行夜宿,前往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 进士科举考试。

这一年来,父亲文仪的身体欠佳,临行前,人们{关于司马迁的自传作文}.

劝他不要陪儿子去考试了,但他执意要前往,并且说:“我花费了20年的心血,要亲自看看它的效果 。” 这些天来,尽管寒风袭人,但他仍精神矍铄。早晨他 招呼儿子赶路,晚上他又忙着找客店,备茶饭,一心 要儿子吃好睡好,好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 这年文天祥整20岁。两年前他在乡试中考了第

一,今年初又到白鹭洲书院跟博学多才的欧阳守道先 生学习了半年多时间,他以聪明好学赢得了欧阳先生 的悉心指教。后来又参加了郡里的考试,他和弟弟文 璧一同中了贡士。他知道,中了贡士只是取得了进京 城应考的资格,在京城要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及格 以后再参加殿试,在集英殿根据题目,写出对策文章,由皇帝亲自阅卷,才能决定是否考取进士,因此,京 城的两场考试是最重要的。天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 要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不辜负父母和乡亲们的一 片心意。

文天祥传 ·12·

途中,文天祥不止一次地想起了离开家乡时的情

景。母亲噙着眼泪为他们兄弟二人准备行装,祝愿他 们金榜题名,将来好报效国家。他的伙伴以及众父老 乡亲也来送行, 有的说:“我们没有本事考进士,天 祥中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想着我们百姓,要把国 家治理好 。”有的说:“如今北方蒙古政局有所稳定,力量有所恢复,他们刚刚远征了云南,不久就会进犯 江南。天祥考取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辅佐皇上富 国强兵,保住大宋江山 。”

临行前,吉州以及庐陵的官员也为天祥兄弟设宴

饯行,称赞他们兄弟为家乡带来了荣耀,勉励他们继 续努力,金榜题名。

就这样满怀着奋发向上的壮志,带着家乡人民的

嘱托,文天祥踏上了赴京应试的征途。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已有120多年了,几代皇帝

及官僚偏安于此,不思国难,整日花天酒地,尽情享 乐。如今的临安城内,几十万人口,殿阁楼台林立, 市肆(铺子)坊巷星罗棋布,一派繁华景象。再加上 现在已到年末,大街小巷更是热闹非凡。

父子三人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天祥兄弟准备参加

几天之后的礼部省试。父亲则照顾兄弟二人吃饭、睡 觉,联系参加考试的有关事宜。闲下来时父子间也议 论议论时局。 文天祥传 ·13·

“淳熙年间,有个叫林升的诗人,曾在这里的一

家客店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父亲问 道。

“记得,那是一首七言绝句 。”天祥回答道。 文璧紧接着背诵了这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依然如此啊!”父亲文仪无比感慨地说,“几十 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临安,还不是和当年一样,官 僚士大夫醉生梦死,有谁还想着国家的安危!这样下 去,别说收复失地,我看连这半壁江山也难保啊。” “我们一定要设法保住大宋江山。如果我能在朝

中做官,就要向朝廷陈述我的看法,让皇上认清如今 的形势。对了,过些天我如果省试得中参加殿试,我 就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在策论中写出来,让皇上看看。” 天祥诚恳地对父亲说。

“不过,谁知道皇上又会怎样想呢?”父亲担心

地说,“如果惹怒了他,落榜事小, 还会有杀身之祸 的 。”

“我不怕,我就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考不取进

士,做不了官,没有关系。因讲了真话而被杀头,恐 怕还不至于,您老人家尽可放心 。”

天祥同弟弟文璧认真准备了一些日子,便参加了

礼部主持的省试,他俩沉着应试,考完后都感觉不错, 文天祥传 ·14· 便耐心等着发榜。

二月初一,礼部发榜了。文天祥兄弟双双通过了

初选,父亲文仪脸上露出了笑容。不少人向他祝贺: “恭喜您两位公子榜上有名,老人家的心血没有白费。” 文仪答道 :“同喜,同喜。能否中进士,还要看殿试 呢!”

省试通过后,天祥夜以继日地准备功课,而文璧

却有些放松,总认为自己有把握。殿试临近,文天祥 忽然生了病,父亲文仪半年来一直操劳,不得休息, 见天祥考前患病,又过于担心,一下子也病倒了。过 了两天,天祥病轻些了,他劝父亲好好养病,不要替 他担心。

五月初八是殿试的日子。这天早上,天祥感觉好

些了,他早早把文璧唤醒,做好准备。父亲硬撑着病 身子,把他们送到门口,深情地望着他们的背影,恨 不能亲自送两个儿子到考场去。

御试策的题目很长,总共有586个字。除了些

空话以外,主要是让考生就当前的社会形势发表议论。 比如,对灾害不断、人民困苦、人才缺乏、士习浮华、 财政困难、兵力薄弱、盗贼未平、边境不安等等问题, 是怎么看的,谈谈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考场的气氛非常紧张。其他考生拿了题目,左思

右想不敢动笔。因为他们中间多数人都把这篇文章当 文天祥传 ·15·

作猎取功名的敲门砖,要考虑如何为朝廷当今天子歌 功颂德,如何投皇上、考官之所好,并且要在文字绮 靡方面下功夫,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而偏偏又碰上了 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了。

文天祥非常沉着,坐在考场上,看了题目后,病

好像一下子痊愈了似的,他感慨万分,滚滚的心潮有 如大江的波浪,讨饭饥民的破竹篮、被掠女子的哭脸 .一古脑浮现在文天祥眼前,他想起几天前听说的 临安城有人易子而食,有人用人肉做包子卖;他想起 官府滥印的“ 交子”(纸币)和害人不浅的高利贷, 当即把考题中提出的八种情况,归纳为四个问题后, 随即落笔道:

“臣闻天变之来,民怨招之也;人才之乏,士习

蛊之地;兵力之弱,国计屈之也;虏寇之警,盗贼因 之也 。”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文天祥对这四个问题 一一作了阐发。

第一个问题,关于天变(灾异)的不断发生,他

认为是民怨招来的。虽然这种看法还是受“天人感应” 的影响,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羁绊,但他揭露人民生 活困苦的原因是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对人民予取予求, 贪而无厌,却是一针见血的。他说:“今之生民困矣, 自琼林、大盈积于私贮,而民困;自建章、通天频于 营建,而民困;自献助叠见于豪家巨室,而民困;自 文天祥传 ·16·

和籴不间于闾阎下户,而民困;自所至贪官暴吏,视 吾民如家鸡圈豕,唯所咀啖,而民困 。”这种议论是 非常大胆的。这里文天祥借用历史来批评南宋皇帝贪 财聚敛,大兴土木,困扰百姓,完全符合事实。南宋 虽然偏安江南,而皇帝的奢侈、挥霍确是不减北宋。

高宗建都临安后,就大造宫室,御花园多至几十处。 又造“御前甲库 ”,召来能工巧匠,制造珍奇玩物, 供一己鉴赏。高宗如此,子孙相习成风。理宗时候, 国家财政极为困难,他仍然大兴土木,建造园林寺观。 他在西湖积庆山为阎贵妃建功德院,派遣吏卒到各州 县搜集木材,闹得老百姓不得安宁,前后三年建成, 耗费极大。权左司郎中高斯得奏请停止新建寺观,宰 相谢方叔立即罢了他的官。宝□三年,即文天祥写这 篇御试策的前一年,理宗派心腹宦官董宋臣主管修建 佑圣观、梅堂、芙蓉阁、香兰亭,他强占民田,招权 纳贿, 无恶不作,临安人无不骂他为“董阎罗”。皇 室生活上的奢侈也是十分惊人的,皇帝生儿育女,都 要用罗、绢数千匹,金、银数千两。皇子每日单食, 要珍馐数十种,更不用说皇帝了。皇帝挥金如土,人 民怎能不贫困。

豪家巨室的献助,也是人民的一大灾难,在南宋

也是高宗开其端。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高宗 到大将张俊家,张俊接驾时进奉精美食品数百种,还 文天祥传 ·17·

有大批宝器,其中有金器1000两,珍珠6900 0余颗,玛瑙碗20件,各种精细玉器40余件,绫 罗锦缎等1000匹,另有名贵古玩书画等多件。献 助的风气到南宋末年仍然盛行,宫中要修缮宫殿,建 造寺观,就有官僚、豪富来献助土地、木材等等。他 们的献助,无非是剥夺人民来的,受苦的还是人民。 贪官暴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则是每日每时都在

发生。南宋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比北宋更严重,神宗 赵顼时,国家赋税收入每年6000多万贯,是北宋 的最高额。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税收 也达6000万贯,淳熙十四年(1187年)增加 到8000万贯。南宋统治地区不到北宋的2/3, 税收反而增加,可见赋税剥削多么残酷。再就土地的 情况看,北宋初年官僚地主的土地限额是3000亩, 宋朝的政策不抑兼并,南宋时有数十万亩地的地主为 数不少,这都是侵吞农民的土地得来的。而且官僚地 主有地无税,农民无地却要纳租。有人说南宋农民所 受的剥削是“剥肤摧体,无所不至,膏血无余 ”,这 并不夸张。

策论中提到的和籴,则是南宋政府剥夺人民的特

有手段,它像直接套在农民脖子上的绳索一样。和籴 是官府按户主的田产多寡摊买粮食,由官府定价,当 然低于市价,甚至分文不给,纯属剥夺。从表面上看, 文天祥传 ·18·

好像富人负担多,穷人负担少,实际上不是这样,富 人向地方官纳贿,自然少派或不派,负担大多落在穷 人身上。每次和籴颁布,都有不少人倾家荡产,卖妻 鬻子。文天祥说:“东南民力竭矣 !”这是真实情况。 第二个问题,关于人才和士习。文天祥认为“士

习厚薄,最关人才 ”,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士风败 坏。他说 :“今之士大夫之家,有子而教之,方其幼 也,则授其句读,择其不戾于时好,不震于有司者, 俾熟复焉。及其长也,细书为工,累牍为富,持试于 乡校者,以是;校艺于科名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车 马也,以是。父兄之所校诏,师友之所讲明,利而已 矣!其能卓然自拔于流俗者,几何人哉?心术既坏于 未仕之前,则气节可想于既仕之后,竞奔于世要 之路者,无怪也;趋附于权贵之门者,无怪也;牛维 马絷,狗苟蝇营,患得患失,无所不至者,无怪也。 臣以为变今之士习,而后可也。士风一淳,

人才或于是而可得矣 !”这段话把南宋士人风气败坏 描绘得淋漓尽致。南宋士人追逐名利是不择手段的, 当时国家忧患重重,士人忧国忧民的不多,想升官发 财的却不少。有一种人是借议论国事来猎取虚名,博 得一官半职的。理宗时候,这种情况也很普遍。贾似 道看透太学生的这个特点,用做官、赏钱收买他们, 他们也就为贾似道歌功颂德。当时有人写讽刺诗说: 文天祥传 ·19·

“鼙鼓惊天动地来,九州赤子哭哀哀。庙堂不问平戎 策,多把金钱媚秀才 。”由此可见一斑。另一种人是 借道学做官。当时朝廷提倡道学,有人以讲道学为终 南捷径,以谋求官职。他们不谈国计民生,终日只讲 天理性命,正心诚意。朝廷也希望他们这样,以免议 论国事,惹事生非。这种士人对国家人民究竟有什么 好处呢?陈亮向皇帝奏称:今世儒生,自以为得正心 诚意的圣学,其实都是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人。国 家奇耻大辱,漠不关心,群聚埋头拱手高谈性命天理, 不知性命天理究竟是什么。朝廷委任庸人,笼络小儒, 敷衍度日,臣不胜愤慨之至!这把士人的堕落和朝廷 用人政策的错误,作了大胆的揭露。

文天祥对这种士风十分不满,他提出必须改变士

习,发扬正气,才能发现可用的人材。他主张对青少 年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除了读书,还应恪守封建道 德。他还建议国子监的学生既要学习经学,也要学习 治国之道和边防、水利等科目,使学者不是只图浮名, 而要能办实事。这种见解在当时来说,是很可取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兵力和国计。文天祥认为两

者是互相影响,有密切关系的。他承认当时确实兵力 不足。他说,宋和蒙古发生战争以后,前线东起东海

篇三:《人物传记的写作》

人物传记

一、 定义和类型{关于司马迁的自传作文}.

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当中,有些篇章记载了人物的言行业绩,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左传》里的《晋公子重耳字之亡》,还写了他的相当长的一段经历,写出了人物的发展变化,当然这样的篇章是极少的,但也不妨认为那时已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司马迁的自传作文 司马迁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