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史记司马迁自传 史记司马迁简介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自转例文》

自转写作教案

传记文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均为自传。 古代和中世纪少有自传文学存在(虽然有少数例外),直到15世纪,这种形式才开始出现。自传作品采用多种形式,从生前不必然要出版的私密写作(包括信件、日记、札记、回忆录、忆往),到正式的自传。这种体裁的杰出范例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400?)、纳巴科夫的《回忆录》(1951)等。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

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讲,自传体作文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人物是自己,写人的手法在此都可以应用。但是,怎样把自传体作文写好,却不象写人那样简单。

一 首先,第一个要求是认识自我。

这个我,应该就是生活中自己的真实样子。写作自传的过程有时是一个寻找、发现自我的过程,你要顺着一根线,把自己给追回来,加以审视,加以分析,最终真正地认识自己。那么,怎样才能在文章中真实地、生动地表达自己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请问一下自己:

1我是谁?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

3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以上的爱好与想法?

4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谁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哪些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这么问下来,做个记录,加以整理,一份较为真空的自传体作文就出来了。

二 选材和剪裁的问题。

写作自传体作文比其他写人的作文要容易很多。这是因为写的是自己,素材不缺,认识不缺。但是,素材多了,又面临一个选材和剪裁的问题。

1什么样的素材最适合用于这篇自传体文章?什么样的素材更重要、更有表现力?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2写作自传体作文,最忌写成流水账,从自己的出生写起、一年一年的,在哪儿生活,在哪儿上学,在哪儿玩耍,这样的文章不是自传。自传中的自己要个性鲜明。要紧扣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写作,我爱静还是爱动?内向还是外向?喜欢看书还是喜欢运动?都要在写作中运用准确的事例生动地表达出来。

三 自传中要有事实。

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人,它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经历,要有一定的时间感。虽然我们现在年龄还小,但成长的经历已经有了,这在自传中都要较好地反映出来。比如,一位作者写到自己现在是环保主义者,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时候游长城时一位叔叔捡垃圾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我,后来通过科教片和老师的引导又强化了这一观念,现在,我们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更加深了这种认识,所以,为了保护环境,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积极地参加植树、节水宣传、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所以,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将来我还要发展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保护环境的行列。这篇自传中,作者通过大量事实描述了自己成长为一个环保主义者的过程,一些切身的体会、真实的活动让文章十分生动、充实。

四 采用手法。

传记常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的手法。点就是具体叙述,选却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扣。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用铺陈。

五 自传与个人简历区别

自传是以叙述形式出现的个人简历,自传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月)、家庭情况、求学经历、理想与抱负等。自传的作用不同于简历。自传更侧重于文学色彩,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看出你的内心精神世界。而简历只是机械地说明你的经历。

在真实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发表一些评论,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六 个人自传的基本格式及内容:

(一)标题 居中写“我的自传”(或自传);

(二)正文。

⑴开头:姓名、性别、年龄(或出生年月)、家庭情况、

⑵个人成长经历。

(可按年代或年龄,写自己读书成长的经历。紧扣自己的性格

特点,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方面,每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要反映出人物的成长变化和思想演变,并交代清楚变化原因,例如是因为经历的某件事或某个人的影响。对本人有较大影响的人要简单交代,有影响的某件事要详细描写)

时间线索:

① 1999年 ② 三岁时

2005年 六岁时

2008年 十一岁时

⑶结尾:

七 【范例参考】

张××自传

一提起我的家乡–贵州沿河,人们总是自然会联系起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

197×年×月×日我就出生在沿河那个在当年决了口的小县城–钟南。我的1~5岁却是在海南岛度过的,因为爸爸在海南岛的某部队服役,我们随军在那里住了几年。然后又随爸爸转业回了老家。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对我的影响很大。爸爸在部队里多年,已经将以前军人的那种特有的气质–耿直、踏实融入了自己的血脉和一言一行,于是我也在耳濡目染中也多多少少秉承一些"爸志"。

家里虽然说较为清贫,但是和谐、温馨,在简单、朴实的环境里,我过着简单却也充实的生活。6岁时,我开始启蒙读书,小学和初中一直都在县城里的一个学校读书,由于性格开朗,班主任老师总是在派我做学习委员的同时不忘记给我搭上文娱委员的"美差",于是在"两职"的夹击之下,我慢慢养成了有计划的做事和学习的习惯。因此,至今我还很感谢我的老师们。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一中,继续着我的莘莘学子的生活。可是在高三第二学期的时候,一场大病不期而至,因为这意味着我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必须比别人要多几十分才能去同样的学校。爸爸在这个时候又给我上了一课。他说,同情自己、抱怨自己都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面对现在和以后。高考后,我只录取到了常德师院,但是我不再怨天尤人,认真、踏实的学习,毕业的时候,取得了全系综合测评第一名的成绩,顺便还"拐带"了一大叠"三好学生"、"优秀学习干部"的证书。

爸爸的耿直使得我们家没有什么"大官"朋友,于是尽管我是以综合测评第一名的成绩分配,还是分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乡村中学。有领导的"表睐"、同事的爱护、学习的淳朴,我也潜心在那呆着,认真地过着,偶尔在市里上上公开课、比武课;偶尔在市教委或者县教委发两篇教学论文。可是爸爸再一次使我的命运发生了改变。爸爸以前手下的一个兵,现在成了大老板,于是千方百计找到爸爸,邀请爸爸一块旅游,走了大半个中国。回来后,爸爸灌输给我一个观念:年轻人应该多学点东西,应该去外面多长些见识,应该去南方开放城市锻炼锻炼。于是,我选择了报考中山大学的研究生,1998年的秋天我来到了广州。

在中山大学,虽然人生地不熟,但是导师、师兄都很关照我,而且还有爸爸一直"陪着"我,我想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我,也继续认真、踏实的走我自己的人生之路。

现在就要毕业了,我将一如既往地追求人生最有价值的理想–希望通过所学的知识帮助人。

李玲自传

小女孩一位,现年十三岁,并非大家闺秀,其貌不扬, 生于广西柳州市。祖籍浙江(为金庸之老乡),却从未涉足此地。四岁上,随父进京,进入地科院幼儿园。人生地不熟,受小朋友之欺侮,常含泪缩于墙角,渐将爱动爱闹之习改掉,胆小慎微,直至现今。记得当时住于一小院,母亲教之读幼儿书报,增长见闻,并习钢琴,后受益匪浅。

六岁半入小学,低年级时甚欢乐。班主任姓粱,极慈祥,伙伴亲密如一家。可惜好景不长,三年级插班时并入二班,亦搬家至先住地。此班同学待人冷漠,妒性强,不以诚心相对;搬家后住处离小学甚远,与同学不能互通有无,更增隔膜。在此班中度日如年,几欲转学而不得,只得整日学习,以慰无聊。常受老师表扬,实不知乃出于无奈。

毕业后,考入北京八中。此地环境优美,令人心怡。同学大都多才,且全班关系和谐。老师深得学生之心。平日同学高谈阔论(吾班谓之“扯”),我时常混于其中,其乐融融。吾不爱体育,便去打电脑看小说。生活充实学业得志,不亦乐乎!现升入初二,今后之事,还未得知。

吾从小到大爱好甚多,却无一成为特长。琴棋书画,只略知其一。小学时得过些奖:在市英语科技竞赛中,一、二、三等奖各获过一次,在新加坡数学竞赛中获过三等奖,钢琴过了九级。中学后便无一所获。目前无大志,只把心胸豁达作为最高追求,喜爱金庸先生之《笑傲江湖》,及李白、辛弃疾之诗词。愿今后不负自己及家长之望,小事开心、大事顺利、少出差错,足矣。

点评:

这篇自传语言十分简练,文中的小作者以时间为顺序,重点叙述了小作者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即在幼儿时期、小学时期和中学时期的情况,而且简要地叙述了小作者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以及取得的成绩。可谓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这篇自传的语言不仅简练,而且诙谐、生动。在充满朝气的文字中,一个多才多艺而又谦虚谨慎;一个健康向上而又诙谐活泼的“阳光女孩”脱颖而出,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煞是惹人喜爱。这篇自传中诙谐、幽默的语言有模仿《老舍自传》语言特点痕迹,但是,在初学的时候,这种模仿借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

篇二:《关于司马迁《史记》的研究和发展》

关于司马迁《史记》的研究和发展

《史记》蕴含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共三千年的中国

历史,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双重美誉。司马迁以五种不同的

体裁,即本 纪、书、表、世家、列传,纵横交错地架构出这三千年的历史,立

体化、系统化地展现了风 云变幻、丰富多彩的恢弘历史生活。历史是文化的载

体,伦理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因而抒写三千年中国历史的鸿篇巨著的

《史记》无疑有着明显的伦理文化特征。司马迁的伦理价值观有着自己理想的道

德情感与取向,但他并没有以此来一味地 抹杀社会伦理价值观,而是在《史记》

{史记司马迁自传}.

这部巨著中,使两者得到了兼容。后学者对于《史记》伦理文化的研究往往侧重

于主体性,而忽视主体性背后的大的文化背景。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社会政治学

的角度、主体性的角度来解构《史记》的历史史实,探索大的文化背景下,史公

的伦理价值观以及伴随历史的进展而发展着的社会伦理价值观,以求重新整合

《史记》所具有的伦理文化特征,使这种评价更具全面性,更具客观性。 第一

部分从伦理学的角度,即从道德行为以及支撑其行为的价值背景来探究《史记》

的伦理文化。取之以“道德外化”与“道德内化”的两个基本方面,展现从商朝

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社会人伦关系的三个基本层次,即君臣、父子、社会普遍的

人际关系,以此解析《史记》实录中所展现的社会伦理价值观。通过解析,我们

可以看出各个时期道德规范的阶段性,也可看出其承继性。当道德主体处于矛盾

中,即道德主体处在功与德,利与德的双重选择中时,道德规范体系便呈现出其

约束性。道德规范的约束随着人们对于功利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想的状态

为人们所膜拜。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即从政治与伦理的内在互动关系

来探究 《史记》的伦理文化。这部分从三个层次加以分析:首先,从表层和深

层概略地追述了伦理政治的精神。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性,从文化原

理而言,则是透过血缘 伦理的组织,建立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原理。另一方

面作为政治运作方式,推行者并不关注伦理与政治双向同化所构成的理想政治境

界,一心全在由这些达到的政治控制 效果,故伦理常成为政治的装饰。这就是

伦理政治精神所包含的两层涵义。第二,从具体的伦理政治事实中来求《史记》

伦理文化的政治特性,即伦理与政治的相互牵制性,即伦理文化的现实性建构。

第三,从《史记》所记叙的有关一些思想家的列传或者 《史记》中所展开的政

治家、文学家的对话或他们思想的阐释中,来寻求《史记》伦理文化的人文精神,

即伦理文化的理想性建构。第三部分从主体性的角度,即从写作主体司马迁的伦

理价值观来探究《史记》的伦理文化。第一,阐释司马迁的社会伦理理想。即《五

帝本纪》《夏本纪》所展现 的为君之德和为臣之德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司马

迁的社会伦理理想。第二,阐释司马迁的伦理价值取向。有明显道德涵义的传记,

叙述典章制度的《八书》,体现总的时势的《十表》之序都融汇了司马迁的伦理

态度。第三,阐释司马迁的伦理情怀。《史记》 篇末“太史公曰”以及《太史

公自序》从不同的角度,但却是从同一层面使太史公司马迁的伦理情怀得以直接

抒发。 通过以上的分析,《史记》伦理文化得以全面地展现。伦理学的角度、

社会政治学的角度、以及主体性的角度是一个层面上的不同立足点,但这三者密

切相关,体现了《史记》伦理文化之精义。即人们对于作为道德规范最高典范的

“德”,其顶 礼膜拜的情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即使太史公也不能免俗。

《史记》的完成距今已两千多年了,它自传布开来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不 少

人注释它,说明它,研究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记》研究更是出现了

新的局面,研究论著发表数量之多,研究专题之广泛,研究程度之深,研究方法

之多样,都是空前的。在《史记》中 悲剧性崇高人物形象的两种类型,即:1.为

社会变革而牺牲的悲剧英雄;2.由于自身缺 陷、过失而导致失败的悲剧英雄,

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角度,指出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着 的牺牲精神。 《史记》先

介绍了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崇高的认识,在以秦始 皇、汉武帝、孔子等人

为例,从审美感受的角度阐明了这类人物也同样能给人竹来崇高 美感,并从中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精神中最可宝贵的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 旺盛生

命力。又从精神崇高的内在审美本质人手,去发掘、体验人物形象 精神世界中

的崇高美,按精神崇高的具体内容划分,又分为四个小部分:1.为维护自己人

格的尊严而以弱抗暴、甘愿自殉的崇高人物;2.热爱祖国,不惜以身相殉的崇

高 人物;3.急人解危、见义勇为、不惜杀身成仁的崇高人物;4.自强不息、

终成功业的崇高人物。通过以上的具体分析而得出本探讨的基本结论,即从美学

意义上的崇高观人手,《史记》中的诸多人物身上都具有一种崇高美,当我们在

与他们进行心灵碰撞时,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来之于对方的崇高美感,之所以能够

产生这种崇高美感,除了人物形象自身固有的因素外,作者司马迁的崇高人格便

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对《史记》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加以分析、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崇高美,体会到伟大的华夏民族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灵神。

司马迁的史家主体意识是司马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对历史这一客体的再创造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体验和自觉认识。它主要是在史学传统、社会实践、个人遭遇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司马迁采用“诗”的方法去描述历史对象,用文学笔法表现历史内容,从而形成了《史记》“诗史交融”的特色,使《史记》实现了“历史实录”与“艺术创新”的高度融合。 司马迁的史家主体意识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鲜明的感情性、苦心经营的叙事结构、通体观照的人物传记。司马迁写作《史记》人物传记,不是纯客观地叙述传主的生平,而是常常把自己融入角色,把他对历史的考察,对历史人物的爱憎,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真挚感情,凝聚在作品中,因而使《史记》具有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史记》的抒情渊源、抒情内容、抒情方式、抒情效果四个方面探讨了司马迁的史家主体意识与《史记》传记文学情感力量的关系。司马迁苦心经营的叙事结构,是他实现其著史理想的重要途径,他可分为大结构、小结构两个层次。大结构即“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它们不仅各具笔法,自成体系,而且又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小结构即《史记》人传记具体篇章的结构模式,司马迁在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又因人而异地创造了“红线贯串式”、“绾结串连式”、“穿插包孕式”等多种结构方式。司马迁在撰写人物传记时,运用了通体观照的手法来结构全篇,形成缜密的艺术构思。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更是历史学上的重要文献,对研究我国的历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篇三:《【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课 太史公自序》

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第1课 太史公自序

【学习导引】

本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是70列传的最后一篇。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是了解司马迁、学习《史记》的一把重要钥匙。学习此文,要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疏通文字,梳理大意,重点掌握通假字、“适”“略”“论”“卒”“罔”等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翻译重点句子。

二是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抱负,理解他创作《史记》的条件、动机和指导思想,加深对其人其书的认识。

初学《史记》,同学们一定有理解不深不透、弄不明白的地方,不必急躁,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将它与必修五中的《报任安书(节选)》结合起来学习。

2.借助注释和译文。抓住常见常用的语言点学习积累,过于艰涩的地方可以放过。尤其对文中最难的部分——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只要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要效仿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即可,不必强求自己弄通。

3.实在不明白,可以边学习其他文章边学习本文,将本文与其他具体文章结合学。还可以在学完所有的选读篇目后,再重温甚至重学它。

【文本卡片】

一、人物名片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武帝时为太史令,专掌秘籍、职司记载,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未及动笔就去世了。司马迁受其父熏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室古籍,参与修订历法,并开始写作《史记》。武帝元封五年,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他认为自己既然不能在政治上建功立业,那就得更加发愤著书。为完成《史记》的写作,他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书,历十年艰辛,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称《太史公书》。其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二、背景资料

处于上升时期的封建社会,要求有一部记载天子盛德、叙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业绩的史书,以总结历史经验。司马迁根据这一时代的要求,再加上父亲的遗愿——“立志写一部完整的史书”,广泛汲取以前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乃至诗歌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并达到了史传文学的顶峰。

三、文体知识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便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做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积累运用】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3)失之豪厘,差以千里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4)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5)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6)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______同______;________

(7)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8)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

(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余所谓述故事..①,整齐..②其世传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5)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6)则文学..①彬彬稍进,《诗》《书》往往..②间出矣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适司马氏去周适.晋:

而子迁适.使反:

(2)卒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

(3)罔罔.疏则兽失: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4)略南略.邛、笮、昆明:

{史记司马迁自传}.

略.推三代:

兵法: .孙子膑脚,而论

次其文: (5)论于是论.

考之行事: 论.

4.注意每组句中加点的词,看看它们同属哪类语义。

(1)A.命南正重以司天 .

B.使复典之 .

C.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

这三个实词都是__________之意。

(2)A.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 .

B.正《易传》,继《春秋》 .

这两个实词都是________之意。

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并说明它属于哪一种词类活用。

(1)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明是非,定犹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记司马迁自传}.

(4)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则学者至今则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句默写。

(1)且夫孝始于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2)故《易》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自叙家世谱系,暗含家族先祖给自己的影响。

第二部分(4~6节),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的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

第三部分(7~10节),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效法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书中。

第四部分(第11节),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12~13节),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二、问题探究

1.《太史公自序》为列传第七十篇,这是司马迁的自序兼自传,他自序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伯夷列传》作为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具有序文的作用,文中提到了“各从其志”的原则。司马迁将自己的传记纳入“列传”中,是否符合上述志、义、时、名等原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本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司马迁写作《史记》并最终能够完成这部巨著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拓展】

司马迁将《自序》放在七十列传之中,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自序》阐述写列传的主旨是褒奖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那么,司马迁的“义”是什么?“不失时”的“时”又指什么?

答案 什么是“义”?“义”就是“宜”,也就是应该做的事。司马迁认为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呢?替李陵说话,司马迁就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从《报任安书》中我们知道他与李陵并没有什么私交,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更直接的原因是对当朝的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的不满,认为这些人平素只知“全躯保妻子”,别人做事稍有不当,“随而媒孽其短”。司

马迁替李陵说话,他是有感而发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作为一个史官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褒善贬恶。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最高表现就是他在《自序》中反复表示的要效法孔子作《春秋》来写《史记》,就是说要通过论载历史来“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为天下仪表”。这就是司马迁的“义”。从《史记》这本书看,司马迁也确实做到了“扶义俶傥”。

司马迁所说的;不令己失时”的;时”又指什么呢?首先是指时代、机遇。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周公卒后五百年有孔子,现在离孔子卒又有五百年了,又到了需要;绍明世”;继《春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史记司马迁自传 史记司马迁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