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反弹琵琶”写作文》
“反弹琵琶”写作文
摘 要:“反弹琵琶”的个性化写作是一种思维创新,是一种灵活多变、富于想象的积极写作方式。本文论述了如何巧用“反弹琵琶”方法引导学生写作个性化作文。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作文存在着思维僵化、立意雷同、选材陈旧的问题,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丧失了作文的个性与活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作文即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反弹琵琶”的写作方法,在引导学生写作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要教会学生“反弹琵琶”,写作个性化的作文,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在作文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材料仔细辨析,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让思维尽情发散。在立意、选材时要分清哪些是通常的想法,如果避开通常的立意,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打开思路,进一步挖掘,进而激活作文的思维。比如写《我的老师》,大多学生会写教师怎样爱护学生,怎样认真备课,自己犯了错误,教师耐心批评等。这固然符合题意,但写的大多都是这些内容,就会造成立意或选材的“撞车”,显得太俗套,缺少新意。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有意识地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让思维开阔一些:“人家都写老师,我能不能再想开一点,我的老师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学校老师,还可以是父母、邻居、同桌,还可以是书籍、自然界的事物,只要给我教育,教我知识的都可以是我的老师。”这样文章立意就从局限中走出,创造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
对于材料作文,更要有发散思维,才能脱颖而出。对于有些现象,大多数人都有了共识,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如果再沿着这个思路来写,就会泛泛而谈、人云亦云,难有深意。这时就要学会在共同的认识中找出不同之处。拿到一个材料后,先不要急于下手写,要先想想哪些是大众化的立意,先想一下自己的观点,是不是大众化的,是不是很容易造成“撞车”。如果是的,就要考虑换另外一种立意,在大家相同的看法之外去寻找新的突破口。只要动脑筋,完全可以从一种现象中找出不同的观点,并且由于观点的独到,就比一般的看法要深刻。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反弹琵琶”,还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善加引导。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谈到教师的作用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
篇二:《学学文章中的“反弹琵琶”》
学学文章中的“反弹琵琶”
按:上次我们训练了“肯定与否定”在写作中的运用,也即对一种现象或观点,我们可以赞同它,也可以从反面否定批驳它。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要有理有据,都要持之有故。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文中“肯定”易写,“否定”难为。今天,我们选了一组杂谈文章,均是对一些传统观点或公认结论的再思考甚至可以说是批驳与否定,其中有所见所闻中生发的感想,有对传统陈见共识的层层批驳,也有故事记叙中带出的思考,读来让人信服。我们读了之后也请想一想:这些文章是如何“反弹琵琶”的?
1.过路的是人,不是汽车
于坚(2012-11-02 《南方周末》)
最近有舆论批评国人过马路不守交通规则。
如果确实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顺畅了么?
我看未必。见缝插针的交通方式,也许正是某种
行之有效的经验。哈耶克关于自由经济的某些说
法,也不妨应用在社会领域。比如:看不见的手、
“自我成长的秩序”、“自我组织的秩序”、“人的理性要创造复杂的秩序,本质上是个不可企及可以分为:一是“人为”制造的秩序(artificial
order),亦称被指导的秩序或外力产生的秩序;
。后
者否定理性设计的制度型构,而认为秩序是由系自然又非人为”的中间形态称为“自发的秩序”。 我最近在伦敦发现那边的行人也不遵守交通
规则,看看两头没车、飞奔而过的人是大多数。伦敦的交通信号可谓复杂,细节照顾到各式各样的过路方式,比如小巷通向大街的出口,也有红绿灯,但这个红绿灯需要过路者自己按开关。在伦敦,只要你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行路很安全也很有尊严。该你通的时候,全世界都停下来等着你慢条斯理地走。与此相比,我们的红绿灯恐怕还只是在考虑某一发达人群之需要的阶段。伦敦交通为各色各样(不仅仅是汽车)过路者考虑,细化周到,人们还是不能完全地、坚决地遵守。大家发现一个规律,中间路段的车流也是随红绿灯的,绿灯亮后,车流滚滚,红灯亮时,车在路口停下来,中间路段会一辆车也没有,是个大空子,此时过街很安全也不影响交通,但违反了交通规则,而其实这种非法飞奔只是把红绿灯延长到整个路段。如今伦敦是千万人的城市,人挤得就像蚂蚁窝,如果没有大量的见缝插针式的野马般飞奔而过,交通恐怕更堵。大约这种“自发的秩序”(不是故意捣乱,而是情势所然),恰恰有助于交通拥挤的缓解。以契约精神著称、红灯停绿灯行已经成为教养的英国社会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其实在这种事情上,这种灰色地带,人类无法立法,只是“法无定法,非法法也”。
舆论在批评某种现象时,往往不问这些现象本身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呢?另一个例子是小贩,为什么禁止了这么多年,他们就是要违章呢?是谁在支持这大海潮汐般退去又涌来的违章呢?舆论也很少追问红绿灯的责任而只是简单粗暴地指责违反者,甚至上升到国民性的高度,什么都是民族劣根性。谁愿意每次过马路,都提心吊胆地故意违反交通规则去玩命? 以货币重估一切价值、以含金量权衡事物轻重的思维,也影响着当下的城市交通。交通建设的思路,
道路就是一种中国社会的象征。比如,汽车路最宽最多最平坦美观且优先,电动车、自行车的路很窄,步行者最惨,有时候根本就不为步行者设计路面和红绿灯,且任由各种车子霸占步行者的道路。汽车是道。向高档机器致敬,为尊贵马达让路。步行族最没尊严,经常被汽车溅得一身污水,吸废气、咽狂灰,喇叭命令他们让路,仿佛只是忍气吞声、白占路面的贱民。最窄的路面走着最多的人。我们的规则是从汽车如何便捷的角度去考虑,而行人交通也是从汽车优先的角度考虑。舆论在讲交通的时候总是指责步行者,其实在道路上最霸道的就是汽车。难道不是吗? 生、儿童、自行车、电动车也要通,他们如何通,他们的通与汽车的通不是一种通,他们的灯不是一盏灯就可一了百了。如果交通规则只有汽车的规则,成千上万扶老携幼的步行者就不得不为自己钻交通规则的空子,通过钻空子来更人性地修改交通规则。
也许哈耶克所谓“自发的秩序”在中国更为发达,这一方面是中国本身就有“道法自然”的传统,而规划又往往是“非理性”的“不自然规划”,看不见的手非常强大,非理性的理性也非常强大。我想,事到如今,红绿灯为什么总是在大多数时候是被视而不见,恐怕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素质问题。是否人们 过路的是人,不是汽车。
2.只讲一不讲万
于坚(2013-02-09《南方周末》)
中国文化的老传统之一,是喜欢一言以蔽之。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荀子·儒效》) Q,在具体人生中究竟是谁?谁都可以是,谁都可以不是。一个紧箍咒,只要站在鲁迅的立场,谁都可以当唐僧,逮着谁是谁。其实呢,真以阿Q到反思,就是一以贯之、一笔抹杀、一言以蔽之、以一当十、以一概全、以一削足适履“五千年只看见吃人”,早吃光了,我中国还有人么?
《论语》里有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里,孔子之道恰恰不是“一言以蔽之”“独尊儒术”,而是忠恕。我的理解:忠,就是忠于自己认定的道;恕,就是也要宽恕容忍别人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不相为谋而已。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讲一理,但也强调一之在场的不同,因地制宜,一也是万。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孔老之道,南辕北辙,但是有更伟大的道通为一,“生生之谓易”。 《说文》)“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抱一而为天下式。”(《老子》)中国式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玄机,在个人,需要自我的良知、修养、慎独;在社会,需要道德文章、纲常伦理。但在文明晦暗、道被遮蔽的时代,“非常道”也经常容易被野心家利用,自命“替天行道”,以“一律”“一致”“一概”“一声令下”“一致通过”“一笔勾销”“一蹴而就”来消灭二、消灭三、消灭万。 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三是三,不是一锅端、一刀切。看看中国历史,一锅端,一刀切全盘推倒,从0开始还真是不少。麻将是不是一种轮回不灭的全盘推倒重新洗牌的游戏?这个怪圈何时能够反省?万很麻烦,就思想立场来说,万需要站在低处,狗眼看世界,才能看见万,看见细节、具体。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就不能像“非常道”那样凌空高蹈,有上帝的感觉,“比你较为神圣”。“以一贯之”这种思维,很容易与西方的本质主义合流。不独中国,这个世界其实都有漫长的“一言以蔽之”的历史,比
如西方的一神教,比如近代本质主义思潮。我以为中国现代史上“一张白纸”之类的思潮,其实恰与西方一神教的传统暗合。 没有地方、特产,就是因为都要表现一个非历史的“唯一本质”,高大、雄伟、富足、终于站起来了。恕我直言,这种城市“本质”后面的西式图纸,有可能最终导致民族性的消亡。报纸上某些版面为什么那么单调?因为只讲一不讲万,成千上万的版块其实只需一个主编就够了。某些知识分子一发表意见就是全称判断,一锅端掉。他被某人骗了一把,就说中国人都是骗子。一把尺子只量除他之外的整体。又黑龙江的冰层,从云南热带雨林到长江口,都腐败了?谣言嘛!却信誓旦旦地到处传。你认识的某人,你圈子里的某些人腐败堕落了,就殃及整个民族跟着腐败堕落。“中国人”这个词就像一个大垃圾桶,什么口水都可以朝里面吐。这个腐败堕落的中国人到底是谁?是否包括倒垃圾的这位?这种谎言,其实凸显的只是造谣者的伪先知形象。
今日确实有许多腐败堕落,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真是无法得出全体中国人堕落腐败的结论。我不讲什么道德力量,这是一个事实、数据、常识。我不说腐败堕落者只是所谓少数,我确信比少数更多,可以一一指出,究竟是谁在腐败堕落,但此地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喜欢用全称判断来将一切混为一谈,既可以彰显自己的“比你较为神圣”,又可以不负责任。 体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言以蔽之的玄谈。 那真是惨不忍睹,这种教训难道还不够?
3.勤劳是一种美德吗
:狄马(《金融博览》2012年第23期)
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外婆家,见天亮以后外婆为我们煮饭,觉得很奇怪,就问道:你们怎么在白天吃饭啊?外婆也觉得很奇怪,反问:你们吃饭不在白天,难道在黑夜啊?我说:我们一天两顿都在黑夜。外婆一听这话,就扑簌簌掉下泪来,哀叹说:你看这世道!把娃娃都搞得分不清晨昏了。她说的“分不清晨昏”,指的是我们那时的生活状态。父母天不亮就到生产队的梯田或坝梁上挖土,一直要干到半夜才能回来。我们这些孩子就只能跟着大人的作息,凌晨四五点吃一顿饭,半夜里再吃一顿。时间长了就以为凡是饭都要在黑夜吃,白天吃反而很奇怪。
当然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付出就有回报。母亲在这一年被评为劳动模范,队长捧着奖状来到我家,说了好多表扬的话,大意是说,你妈妈是全村最勤劳的妇女,你们长大了应该向她学习。但奇怪的是,母亲一点儿也不高兴,队长一走,她就抱着我痛哭起来,哭完后说了一句:别听他胡说!什么勤劳!他怎么不勤劳?
从此我就知道,这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勤劳,一种不勤劳;而有的人的勤劳对自己毫无好处。成年后,我对一切叫人“吃苦耐劳”“忘我工作”的说教充满警觉,正是得益于生活所赐。在我看来,一种劳动如果不能体现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那么它就只对领导者有意义。一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愿意牺牲自己的享乐,做一件在他看来十分必要、十分有价值的事业,与一个人在棍棒的驱赶下,完成一
但好多人不懂,包括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一到乡下,就盛赞起农民的“勤劳”来,写文章更会上升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我自己就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伙诗人到陕北采风,看见一个妇女在地里拔草,就派作协主席上前问候,以示“深入生活”。“老大娘,这么大岁数了,还在劳动?你的勤劳值得我们学习啊!”大娘说:“学啥呀?没事干嘛!”可等这个主席一离开,大娘就在地上唾了一口,骂道:“呸!你才勤劳呢!你家祖宗八代都勤劳!”在她看来,勤劳是一种诅咒。她没说出来
的愤怒,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读:我也想像你们城里人一样,看看电影,逛逛公园,或者遛遛狗,听听音乐会,可能吗?你们不管倒也罢了,吃饱了撑的跑到我们乡下转转也罢了,但还想把老娘当猴耍,就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被逼出来的。
4.沉默不是金
□刘瑜(《读者》2012年24期)
“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但是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的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反弹琵琶的文章}.
今天的中国,朋友们聚餐,点龙虾鱼翅燕窝,结账的时候,在座的人中有公职的那位“要一张发票”,这上万块钱的餐费最后摊到了谁头上,不会有人追问。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的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用作者泽鲁巴维尔的话来说,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在一个电视相亲节目中,嘉宾们七嘴八舌地分析某个相亲失败的男人哪句话说错了、哪个表情不当,却绝口不谈他的职业是厨师或者鞋匠的事实,这时候,电视屏幕里站着一只大象。 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罹患重疾的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 所以,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最终,孩子小声的一句嘟囔“皇帝没穿衣服”,就可能使这只充气大象迅速地瘪下去。“二战”之后,德国人纷纷睁开闭上的眼睛,可惜,在众人眼睛的这一闭一睁之间,已经有无数人成了沉默的祭品。 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也意味着承担。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沉默是金。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它而消失,你可以不谈论它,甚至不谈论这种不谈论,但是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是当房间里有一只大象时,它随时可能会抬起脚来,踩碎我们天下太平的幻觉。
篇三:《高考满分作文必备技法之反弹琵琶》
高考满分作文必备技法之反弹琵琶,高三生都在学!
“反弹琵琶”是指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逆向思维,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
下面具体讲一下。
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下面是例文。
例文1
初看到这条关于“记忆”移植的信息,我还觉得挺“遗憾”,要是我有一个这的机器,那该多好!把鲁迅、凯库勒、陈景润、爱因斯坦再加上语言大师陈寅恪的记忆统统拷贝到我的脑子里,至少在高考考场上我就可以泰然自若,纵情驰骋,稳操胜券了!
然而转念一想,我又有些迷惑:如果这成了现实,我会不会整天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自我呢?
我们每个人,才华横溢的诗人也好,为生活操劳的下岗工人也罢,都有着绝不同于他人的特点,都是这个大千世界里的一道风景。就算我平凡,就算我不起眼,我至少还可以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生活,我至少可以在社会中找到属于我自己的位置。是的,我希望自己能像鲁迅那样写犀利的文章,我希望自己能像爱因斯坦那样研究出骄人的科学成果,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陈寅恪先生那样掌握多国的语言。但是,我更明白这一点:如果我希望有所成就我就必须勤奋、努力,我就必须为成功付出昂贵的代价!
移植记忆,暂且不去考虑它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即使它——别人的记忆——能让我获得诺贝尔奖,我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这种行径至少应该算是剽窃吧?!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有谁不是“踏踏实实地走路,明明白白地做人”呢?
我崇拜谢冕先生、陈平原先生、季羡林先生我崇拜他们那轩昂自若的从容,那旁征博引的渊博,那条分缕析的深刻;这一切再与那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相融合,该是怎样一种发人深省的精神魅力!从他们那里,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学问,首先研究并且修炼的应该是自己的人格。以我的资质,也许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也许一辈子都无法得到与他们研讨学术的资格。但我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因为学到了他们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就够我受益终生了。
我,不要别人的记忆,即使有一天这真成了现实。做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这才是我们所有人该追求的目标!我,不要别人的记忆!
点评
围绕“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范围,多数同学沿着“可以移植”的讨论前提,或编故事,或发议论,想像着未来高科技社会里记忆移植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本文却一反常态,对记忆移植说“不”,采取否定态度,显得新颖别致而有创意,显示了考生所具有的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文章}.
例文2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乃封建科举时代一典型的“潦倒”之人,百年之后,仍免不了世人的嘲讽与指责。但孔乙己也着实有其可爱之处,别的且先不说,仅其知道“茴”字有三种写法,就足以显示出他对待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尽管先生和世人把其看作是卖弄“风骚”。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便会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用孔先生的那句话说,便是“茴”字尚且有三种写法。孔乙己高明也就高明在了这里,倘若今天,他在那遥远的天国里弃文从商,凭着其高人一筹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定能成为百万富翁。因为这一方法确实行之有效,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政要那里得以验证。
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亚里士多德理想实验的基础上,发挥无穷的想像力,从多角度论证理想状态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终于总结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从乾、嘉的稳定,敏锐的发现“治平”中潜伏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因而写下了著名的《治平篇》,提示了人口繁衍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矛盾,这要比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早了五年。
在社会改革的大潮一浪高起一浪之日,在贪官污吏层出不穷,大有前赴后继之势时,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廉洁勤政、鞠躬尽瘁,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形。
因此,“茴”字有三种写法,人亦有多种写法。
牛顿若走不出前人覆辙,不能就问题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论证,就难以有所建树。
洪亮吉倘只看到朝野的繁荣,便不会标新立异有所创见,而只能落入俗套。
同样,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假如只看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能从多角度正确看待社会现象,便不能在史册上留下不朽的芳名。
社会是复杂的,问题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策略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果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会落伍的。潦倒之人孔乙己尚且知道“茴”字有三种写法,相信新时期的人们对待问题亦有多种方法、策略,亦能从多角度得出合理的多种答案。
点评
打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断与认识,这便是“反弹琵琶法”。本文正是运用此法,对孔乙己故意卖弄学问,非但没有贬斥,反而大加赞扬,且由此引出自己的论点。再通过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证实观点,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文3
小女子宝钗择日出了大观园来到世间游玩一番,才发现世人对我有诸多非议,小女子我实在是冤枉啊!
人们都偏爱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提到我便一个个咬牙切齿,有的骂我虚伪做作,有的指我贪图名利,有的责我破坏他人美好感情这都是因为他们用有色的眼镜看我的缘故。
我承认我与林妹妹相比,的确有些圆滑世故,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随母亲、兄弟借居在贾府,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哥哥又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后来又娶了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嫂子,如果我不处处留意,事事小心,怎么能使母亲和我在这样的漩涡中得以生存呢?但有些人却骂我虚伪,收买人心,难道我关心每一个人也有错吗?我不过是希望母亲和自己能与周围的每一个和平相处罢了。
有人找出我曾写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我一心想着名利富贵,这又是对我的大偏见。大家是否忘了我是为了选秀女才上京的?作为一个从小便被教育的“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当我面临着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难道我不能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许的憧憬、期盼?而且我还在螃蟹诗中抒发了对这黑暗世道的痛恶,使姐妹们大呼痛快,这也是我的诗文,为什么人们却忽略了呢?
木石前盟的确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流露真情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声“林妹妹”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人们之所以对我有许多偏见,是因为他们都带着喜欢林妹妹而讨厌我的心情来看我,看我的一言一行,看我的一词一句其实,就连林妹妹也能用公正的眼光看我,后悔以前误会了我,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呢?但愿世人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可以得到昭雪了。
点评
本文运用逆向思维,从宝钗鸣冤叫屈的角度入笔,大胆打破了世人褒“黛”贬“钗”的思维定势,借女主人之口,向世人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不要再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全篇构思巧妙,借用文学形象回答哲理问题,将抽象富于形象的叙述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篇四:《出奇制胜和反弹琵琶_1》
出奇制胜和反弹琵琶
出奇制胜和反弹琵琶安徽
鲍亚民出奇制胜和反弹琵琶是作文立意的两种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例如,同是看赛跑,人们总是赞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赞美“那虽然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的人。他把着眼点放在“不耻最后”者身上,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个立意与众不同,不但新奇,而且深刻。作文立意“奇”,指的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走的是险道,险得成功,实际是一种创新。立意“奇”,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学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法全面突破,也应尽量在细小的方面“跳一跳”。立意“奇”,还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出奇的死敌,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从模式中突围出来,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上自由飞翔。当然,我们鼓励“出奇”,但对“出奇”的认识要全面辩证。出奇要有基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就会走火入魔,沦为猎奇或胡说八道。出奇也不会是横空出世、亘古未有之奇。对多数考生来说,只能是较之一般人在某一点上新一点、深一点、广一点,巧一点。“反弹琵琶”指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科学地“反弹”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到较高档次,会给人一种创新的感受。“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而“无师自通”要走好多弯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形成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难以登堂入室的局面。“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探讨,不断创出新招。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格,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使用得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篇五:《作文指导技法之反弹琵琶素材》
中考作文指导技法之反弹琵琶
文贵创新,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创新手段,所谓“反弹琵琶”是指在写作上避开常规的思维模式,从相反或对立的逆向角度立意构思。运用这种技法有时确能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从而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
譬如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性,但是,不少成语警句往往是从某一个角度而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们就可以从逆向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完全不同的新观点。
如“班门弄斧”历来被视为才疏学浅而不自量力,好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的代名词,显然是个贬义词,久成定论(有时也用于有本事人的自谦)。班门弄斧者一直为世人所不齿。若打破传统的意识和观念,从虚心学艺积极角度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立意,言之成理,岂不富有新意?要虚心学艺,不到班门何以能识名师?有技艺者不“班门弄斧”何以显示自己的本领?怎能得到名师的认可,从而登堂入室,得以在“班门”深造,使自己的本领更加博大精深?当年身微人卑的华罗庚,如果不敢在当时北大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面前“弄斧”——写了一篇有质量的数学研究论文,何以能踏入数学的神圣殿堂,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技艺不精者不敢在师门“弄斧”,怎能成为“班门”继承人?所以“弄斧”必到“班门”。古今中外多少敢于“班门弄斧”者,他们不仅继承师艺,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而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再如“知足常乐”是指个人在物质生活的需求上,名利地位的欲望上不可贪得无厌,而应适可而止。常常用来作为劝诫他人和自慰的至理名言。若突破这个成语的范围,扩大到学习知识、工作进取、理想追求和事业建树上就不再适用了。知足就是固步自封,就是以现实为满足。只有知不足才能学业进步,事业发展有成,理想追求才能昂扬不懈。若知足于几千年的刀耕火种,哪有现代化的生产?若知足于穴居茅檐,哪有摩天大厦耸立云天?若知足刀矛箭戟,哪有蘑菇云升天?知不足科技才会发展,知不足社会才能进步。
对以上类似命题,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若从原义角度立意,定会千篇一意。若从相反的角度逆向思维,一反传统看法,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逆向思维要有“度”,反弹琵琶决不能离“谱”,决不可为立意而曲解题义,刻意猎奇;或违背真理,信口雌黄,随意褒贬;或不顾是非,一味翻案。
我们来看一个题目《又到中秋月圆时》
这个题目,从正面来写无非是中秋赏月、家人团圆,然而反向思维写,中秋时不能赏到明月,一家人不能团圆,为何呢?可写大气污染太严重,能见度低,明月不易见,进而谈论到热门的环保话题;可写由于公务繁忙,岗位需要,军人天职等而家人不能团圆,进一步歌颂奉献精神。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恰当的铺垫。这样写能收到语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例文欣赏]
“杞人忧天”新说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后他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整天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担忧。大凡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以嘲笑回报“杞人”,认为他的行为荒诞、滑稽得令人喷饭。
不是吗?“杞人”因“忧天”而遭世人嘲讽,成为“庸人”“愚者”“神经不正常”的同义词,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杞国无事忧天倾”者也。
然而,当我们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放眼当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为这个遭世人嘲讽的“忧天”的“杞人”鸣不平了。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臭氧层空洞
说”“太阳黑子说”“地球环境资源危机说”等,都证明天地之间并非永久太平。可以说,“杞人”天崩地裂的想象不仅有其合理性,而且颇有超前意识。如此看来,“杞人忧天”成为千古笑谈实属历史性的误会。
如用现代人的思想和观念来看待“杞人”,他的这种“忧天”称得上是“居安思危”,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精神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和赞扬。而那些怀着“天塌下来高人顶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心态的人,和“杞人”相比,的确有失现代人的身份了。
看看我们周边的某些人吧,明明知道办工厂要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就是舍不得拿出钱来治这“三废”。工厂一开工,环境污染问题便充分显示出来:往日清新的空气变味了;蓝天白云消失了;池塘小河里的鱼、虾不见了;晴朗的夜空中,星星被乌云遮住了光辉这些人,把个人的利益建立在以牺牲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他们不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家园,没有它,我们何以能生存下去?因此,我们的确应该具备一些“杞人”的忧患意识了。
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全民行动。让我们多具备一些“杞人”的忧患意识,忧忧天,忧忧地,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点评:
这是一篇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写成的议论性的文章。作者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弹琵琶”,从成语“杞人忧天”阐发出与之相反的一个论题:“杞人忧天新说”,古语今用,富有个性和创意。文章选材新颖,立意奇巧,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读后给人以警示和教益。
[学生习作]
痛苦绽放美丽
罗方晴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远的享受,而在于痛苦的经历后,那绽放的永恒的美丽。——题记
鹰是天空中的帝王,它振翅飞翔,让人肃然起敬。可又有谁知道,鹰承受了多少的痛苦和折磨!雏鹰在巢穴里刚可以自己探出头的时候,它们的母亲就把它们放在悬崖边上,然后推下去,羽毛还没长满的雏鹰使尽全力向上飞,当然不能飞的将被活活摔死。更让雏鹰痛苦的还在后面;母鹰把它们的翅膀折断,然后再次推下悬崖。当最后一只鹰从悬崖下飞上来的时候,它将拥有丰满的羽毛和更加强硬的翅膀,它将是浩瀚天空的霸主,长鸣一声,气吞山河!
鹰的前半生承受了无尽的痛苦,但它的后半生使人无不惊羡它的魅力和逼人的气势! 是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