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太原食品街由来 转基因食品的由来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太原这些老街巷靠啥得名》

太原这些老街巷靠啥得名?(图)

时间:2013-06-16 00:29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在钟楼街与柴市巷交会口有一条极为特别的小巷,长度也就二三十米的样子,如果不是从残存的砖饰上判断,很难与老街巷联系在一起。

或许咸肉巷太小了,记载它的文字很难寻觅,咸肉巷得名很简单,没有什么传说或其他理由,

就是因为古时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腌制的咸肉为业而得名。肖刚/图

穿行在太原的街巷,2500年的历史遗痕镌刻在城市不老的容颜上,众多饶有趣味的街巷名称便是这座古城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太原市进行了街道地名普查,全市街巷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多条增至现在的900多条,其中沿用历史名称的有299条;保留上世纪50年代命名的有63条;确定群众俗称的有323条;新命名的有21条,由此改变了过去那种有街无名,有名无街,街名不一,不易找寻的混乱现象。然而,自2001年开始,太原市持续进行旧城改造,伴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和锤钎的叮当,不少老房屋、老街巷成片地消失;旧街道合并、改造,不见踪迹;新道路出现,改名更张。怎样才能挽留住这些凝聚了百年沧桑的城市印迹?

太原街巷得名,追本溯源之

以历代驻扎兵营而名

校尉营校尉营是明代晋王府的禁卫校尉驻地,后袭用为街名。今有东、南、西、中校尉营。

精营街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明晋王府宫城废墟上修建营房4000多间,驻扎清绿营兵,称精骑营。久之,此地即简称精营。以精营而命名的街巷,清末有精营街、东营房,民国时有精营东边街、精营中街、精营西边街、精营横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今有精营西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大濮府大濮府位于桥头街北侧。今传为明晋王子孙有封为大、小濮王者开府于此,故名。然《明史》及方志均未记载有大、小濮王之封。明代,指挥王宫守卫部队的衙署称濮府,大濮府、小濮府当源于此。清代以来均沿称。

营坊街清初,在今营坊街一带修建营房,驻屯护城兵,称北营坊。形成街巷后称北营坊后街。民国时在北营坊后街北端折向西处新辟后营坊街,北营坊后街易名前营坊街,并派生有后营头条、二条、三条,前营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今以营坊而名的街巷有前营坊街、后营坊街及派生街巷7条。

前所街东至云路街北端,西与棉花巷相接。明代,设有太原前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守卫太原城。前所街为太原前卫指挥所驻地,故名。清末即称前所街。另有右所街,为太原右卫指挥所驻地,今已消失。

大营盘营盘,军营之俗称。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驻军于此,故名大营盘。以大营盘而名的街道,有大营盘东街、大营盘西街。1982年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统一命名为南内环街,属市内环行街之南线段。南内环街有派生街巷4条。

二营盘、三营盘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时,在大营盘之南,修建两座军营,按序数称二营盘、三营盘。太原解放后,以二营盘命名的街巷有二营盘街;以三营盘而命名的街道,曾名三营盘西街,后向东、西延伸扩建,于1982年9月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名为长风大街。

北营以宋平晋城之北的屯军营盘而名。以北营定名的居民住宅区有北营村,街巷有北营北路、北营南路、北营北路东巷。

坞城路坞,即堡坞,小的城堡。《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侯”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

教场巷始名于清朝。当时是清代“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教场、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家属宿舍大院。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正太、同蒲铁路始修时,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居于此,一度名

与手工作坊、集市贸易有关的街巷

米市街旧时卖米的地方。

活牛市街旧为买卖牛的市场,北接麻市街,南接南市街。清代、民国称活牛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南市街北接活牛市街,南接大南门街。清代称南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麻市街因街内旧为买卖麻及麻制品的市场得名。南接活牛市街,北接府门前。旧有太原市布业同业公会、太原市药材同业公会及利和银行、蔚成德药房等。1955年麻市街并入解放路。

估衣街即今鼓楼街西端一段街道,东通帽儿巷,西通解放路。古为专卖旧衣服的集中地,因称估衣街。1963年并入鼓楼街。

羊市街古为买卖羊的集市,分东羊市、西羊市。清代称东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东羊市并入钟楼街,西羊市街改称羊市街,习惯上仍称西羊市。

柴市巷古为买卖柴薪的集市,清代以来称柴市巷。

棉花巷古为买卖棉花的集市,民国以来称棉花巷。

麻绳巷旧时住户多以编、售麻绳为业,故名。1956年并入柳巷南路,今已不存。

盘碗巷位于今府西街南侧,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相对。旧时以销售盘碗等生活用品而名。1931年并入府西街。

砖瓦巷因古时为销售砖瓦等建筑用材的街巷,故名。1955年并入北司街。

{太原食品街由来}.

纸巷子古时出售纸张店铺多集中于此,故名。后合并于府东街。

酱园巷旧时因制作面酱、酱油、酱菜的作坊和商号集中,故名。今仍称酱园巷。

咸肉巷位于柴市巷与钟楼街交会处附近,巷口朝西,以加工熟肉的作坊集中而名。

毡房巷位于柴市巷内东侧,北与咸肉巷平行。以制作、销售毛毡作坊集中而名。

靴巷位于钟楼街北侧。古时以制作、销售靴子的作坊、商号集中而得名。

牛肉巷古时以加工出售牛肉店铺集中而形成的街巷。按方位有南牛肉巷、北牛肉巷。

馒头巷清代为制作、出售包子的集市,古时称包子为馒头,故称馒头巷。

大、小剪子巷古为制作、出售剪刀的作坊集中地,故名。

豆芽巷因制售豆芽者较为集中,故名。

猪头巷明代,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故名。

炒米巷明代集中有加工制作炒米、炒豆的作坊、店铺,故名。

猪耳朵巷位于解放路东侧,西南与天平巷相接。明代开始,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为与猪头巷区别,名猪耳朵巷。

铁匠巷明代,太原炼铁手工业比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后铁匠巷并入起凤街,大铁匠巷、小铁匠巷今仍存。

茄皮巷位于棉花巷西口南侧。清代为饭店加工茄子(削皮)的场所,故名。

锣锅巷位于西羊市街南侧,东与都司街平行。清代为兵营制作锣、锅的地方,故名。

通顺巷位于解放路与帽儿巷之间,北通鼓楼街,南通钟楼街。原名鸡鹅巷,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商号,为求生意顺利通达,改称通顺巷。

0020

会锦店传说,科举年代,为参加太原府考试的文人学士聚会之地,故名。

帽儿巷因巷内多帽子作坊,又是商家集中地而得名。相传,宋代时这里已是太原的商业中心。帽儿巷旧有晋绥地方铁路银行、和合生银号、长春楼珠宝店、天庆丰津货店、文宝斋书社、香积圆饭店以及永顺帽庄等。解放后帽儿巷并入都督北街,上世纪80年代拓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街巷——食品街。

以人文或历史变革而得名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由于新民运动在全国兴起,“新民”一词在社会上颇为盛行,冠以“新民”的街道即始于此。今太原有新民北街、新民东街、新民中街。

永定路1912年,阎锡山的军官在此建宅,因与永宁路相邻,取名永定路。

永宁路1918年,阎锡山手下的一名军需处处长在此建宅。1931年,这名处长领军饷回家,在此被抢劫,为保平安,取名永宁路。

永济路1934年整顿街道牌,当时的政府当局以永宁路命名为永济路。

永安路1937年,阎锡山在这里为官员建公寓,为了安全,取名永安路。

?》

篇二:《舌尖上的太原 食品街美食攻略》

舌尖上的太原 食品街美食攻略

AA2013年6月16日08:10山西微生活评论

-+

食品街

新食品街将以规模、聚集性和特色性取胜,以太原 市居民消费群体、旅游消费群体为主要目标。餐饮 消费定位以中高档餐饮和特色小吃为主。人均消费 10至20元的占食品街总比例的30%,人均消费21至 50元的占总比例的40%,人均消费51至100元的占 总比例的

30%

食品街

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并且路面铺满青条石的食品一条街。{太原食品街由来}.

食品街

食品街除了引进了老北京卤煮火烧、海底捞火锅、台湾饭前饭后等知名餐饮品牌,还将保留雪山冷饮 厅、杨记灌肠、泉娃子家担担面等本土特色饭店。 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专营店,还有现代化 的汽车电影院。

经过改造的太原食品街已经在五一与大家重新见面,一直想做一期关于食品街的美食攻略本期就与大家一起分享 太原食品街美食攻略!

泉娃子家担担面

泉娃子家担担面

泉娃子家担担面

算是有名的小吃,饭点来准排队,可圈可点的 是料和辣椒油,搭配在一起很不错! 辣椒够 香面条都劲道。 杨记灌肠

杨记灌肠

杨记灌肠

食品街改造完以后环境比较干净,灌肠5,担担面3元,味道真的蛮不错的,足足的酱料加上灌肠那叫一绝! 雪山西餐冷饮厅

雪山西餐冷饮厅

雪山西餐冷饮厅

经典的老国营 老字号冰激凌球儿,买四赠一 ,6元一个到12元一个不等,同其他别的品牌 的冰激凌比较起来,还是有价格优势的,味道 很不错,独特的本地特色。

老北京卤煮火烧

老北京卤煮火烧

料很实在,量很足 猪肺给的也不少,口味和 在京城连锁的卤煮店口味相当。

忠武紫菜包饭

忠武紫菜包饭

味道中规中矩价格还不错。一盒12个,来小吃街可以买一份尝尝。

屈礼洪

屈礼洪

食品街改造后,新开张的四川小吃店,老板服务员是四川那边的,主打串串,自选串串素菜¥1元,荤¥2元,还有鸭血,凉面,米饭等…. 鸭血,和 豆花的口味很地道,口感嫩滑。

周锅盔

周锅盔

锅盔不错,酥脆的,里面的肉也很实在。还有 冒菜,自选菜式四川地道的口味!

三生记葫芦头{太原食品街由来}.

三生记葫芦头{太原食品街由来}.

吃过这家的传统葫芦头和春饼,葫芦头里面的 馍稍微有点硬,牙口好的人估计比较喜欢,春 饼很大个,味道不错,

篇三:《太原的街道名地区名由来12》

太原的街道名地区名由来

大东门 明太原城东南门,初名来春,后改宜春,清代亦称大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东门街,民国时有大东门街、大东关街。1980年大东门街并入府东街。今有大东关街及派生街巷2条。

小东门 明太原城东北门,名迎晖,清代亦称小东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小东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小东门,民国以来称小东门街。今有派生街巷2条。

大南门 明太原城西南门,初名朝天,后改迎泽,清代亦称大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大南门街,民国时有大南门街、大南关中街、大南关东街、大南关西街。大南门街于1955年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于1956年并入解放南路。大南关东、西二街已消失。大南门外尚有小南关。以小南关而名的街巷,民国时称小南关,今名小南关街,并有小南关西街及派生街巷5条。以迎泽而名的街巷有迎泽大街、迎泽西大街、迎泽南街。

新南门 明太原城东南门,初名太平,后改承恩,清代为别于大南门(迎泽门)而称新南门。为纪念辛亥太原举义,民国时称首义门。以新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新南门街,民国初年因改称首义门街。新南门外民国时有首义关街、自新路、正太街、桥东街,及新南头条、二条、三条、四条,自新头条、二条诸巷。1955年首义门街并入五一路。1954年首义关街并入并州北路。今有派生街巷4条。

水西门 宋太原城西门,名金肃。明扩展太原城后沿用作西南门,初称阅武,后改振武,清代亦称水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水西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水西门街,民国时有水西门街、小西关街、水西巷。今有水西门街、水西关街、水西关南街及派生街巷18条。

旱西门 明太原城西北门,初名通汾,后改阜成,清代亦称旱西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旱西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旱西门街,民国时有旱西门街、旱西关街,今有旱西门街、旱西关街及派生街巷9条。

大北门 明太原城西北门,初名镇朔,后改镇远,清代亦称大北门。后演化为地区和街巷名。以大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有大北门街及派生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民国时有大北门街及其派生的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上关街及其派生的上关头条、上关二条,以及阁外街、土门街。1956年大北门街并入解放路。派生的东头道巷、东二道巷、东三道巷

和西二道巷、西三道巷仍存。土门街、上关街、上关头条、上关二条,1957年并入解放路。今有上关西街。

小北门 明太原城东北门,名拱极,清代亦称小北门。以小北门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小北门,民国称小北门街、小北关街。小北门街今名小北门,小北关街今名小北关。

旧城街、新城街 清顺治六年(1649年),在太原城内原大南门街西侧修筑城堡,驻扎八旗兵,称满洲城。光绪十二年(1886年)满洲城被洪水淹没,又在小五台另筑新城,时称新满城,原满洲城称为旧满城。以旧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旧城街及头道、二道、三道、四道巷,为妓院集中的地方,并驻有妓寮所。今仍称旧城街,并有派生街巷6条。以新满城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新城东、西、南、北四条街,今有新城街、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

古城街 古城,位于太原城北2.5公里古城村。传为春秋晋大夫窦鸣犊所筑。今以古城命名的街巷有古城东街、古城西街、古城中街及派生街巷6条。

半坡街 处宋建太原城内子城的西城墙遗址。宋、元时期子城被毁,西城墙圮为土坡,称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称半坡街,民国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并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今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及派生街巷6条。

韶九巷 处解放路两侧。《商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虞舜之乐;九成(九读音大)即大成,意思为能继承光大尧之道。今韶九巷处在宋太原府城内子城南门外位置。子城内,有宣诏厅,为宋代宣读皇帝诏书的地方。韶九名称,当源于此。意为皇帝声音、九重之声从这里传出。

源于作坊集市之地名

米市街 分东米市、西米市。清代称东米市街、西米市街。民国时称东米市、西米市,西米市街又派生西米南巷。1958年东米市街并入开化寺西街,西米市街并入水西门街。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东米市、西米市。

活牛市街 旧为买卖牛的市场,北接麻市街,南接南市街。清代、民国称活牛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南市街 北接活牛市,南接大南门街。清代称南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麻市街 旧为买卖麻及制品的市场,北

接府门前,南接活牛市街。清代称麻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

估衣街 即今鼓楼街西端一段街道,东通帽儿巷,西通解放路。古为专卖旧衣服的集中地,因称估衣街。1963年并入鼓楼街。

羊市街 古为买卖羊的集市,分东羊市、西羊市。清代称东羊市街、西羊市街。1958年,东羊市并入钟楼街,西羊市街改称羊市街,习惯上仍称西羊市。

柴市巷 古为买卖柴薪的集市,清代以来称柴市巷。

棉花巷 古为买卖棉花的集市,民国以来称棉花巷。

麻绳巷 位于原钟楼街南侧、四岔楼东。旧时住户多以编、售麻绳为业,故名。1956年并入柳巷南路,今已不存。

盘碗巷 位于今府西街南侧,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庭相对。旧时以销售盘碗等生活用品而名。1931年并入府西街。

砖瓦巷 位于今北司街西侧。因古时为销售砖瓦等建筑用材的街巷,故名。1955年并入北司街。

纸巷子 位于今解放路西侧、韶九巷南,古时以出售纸张店铺多集中于此,故名。后合并于府东街。

酱园巷 位于今柳巷北路西侧,原副食品市场之后。旧时因制作面酱、酱油、酱菜的作坊和商号集中,故名。今仍称酱园巷。

咸肉巷 位于今柴市巷北口东侧。以加工熟肉的作坊集中而名。

毡房巷 位于柴市巷内东侧,北与咸肉巷平行。以制作、销售毛毡作坊集中而名。

靴巷 位于钟楼街北侧、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西。古时以制作、销售靴子的作坊、商号集中而得名。

牛肉巷 位于开化市街西段,原东米市南、北两侧。古时以加工出售牛肉店铺集中而形成的街巷。按方位有南牛肉巷、北牛肉巷。

馒头巷 位于解放路(原南市街)西侧,西米市北。原称小弥陀寺街,以小弥陀寺在此而名。清代为制作、出售包子的集市,古时称包子为馒头,故称馒头巷。 大、小剪子巷 位于鼓楼街、察院后之间。大剪子巷南与靴巷相接,巷内向西为小剪子巷,西通帽儿巷。古为制作、出售剪刀的作坊集中地,故名。清代称刀剪巷、小剪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太原指南》载名大剪子巷、小剪子巷。

豆芽巷 位于桥头街南侧,与宁化府斜对,折向西南与海子边街相通。地处宋城东门之外,明建太原城时扩入城内,并形成街巷,因制售豆芽者较为集中,故名。

猪头巷 位于府西街南侧,北与三桥街斜对。明代,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故名。

炒米巷 北通开化市街,南通棉花巷。明代集中有加工制作炒米、炒豆的作坊、店铺,故名。

猪耳朵巷 位于解放路东侧,西南与天平巷相接。明代开始,巷内居民多以加工、出售猪头肉为业,为与猪头巷区别,名猪耳朵巷。

铁匠巷 位于解放路东侧。大铁匠巷西与旧城街相对;小铁匠巷北与棉花巷相通,南与大铁匠巷相连。明代,太原炼铁手工业比较发达,半坡街东侧原有镔铁坑,相传为明初焦驸马都尉锻钢作坊遗迹,后形成了镔铁祠街。清代,形成了炼铁手工业作坊聚集的场所,称前铁匠巷、后铁匠巷。民国时称后铁匠巷、大铁匠巷、小铁匠巷,并以此而派生了铁匠头条、二条、三条三个小巷。新中国建立后,后铁匠巷并入起凤街,大铁匠巷、小铁匠巷今仍存。

茄皮巷 位于棉花巷西口南侧。清代为饭店加工茄子(削皮)的场所,故名。

锣锅巷 位于西羊市街南侧,东与都司街平行。清代为兵营制作锣、锅的地方,故名。

铁菊巷 位于坡子街西侧,东与北仓巷斜对。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8年),巷内曾住过铁匠、养菊花户,故名。民国时,有派生的铁菊东巷、西巷及头条、二条、三条五条小巷。今仅存铁菊巷。{太原食品街由来}.

通顺巷 位于解放路与帽儿巷之间,北通鼓楼街,南通钟楼街。原名鸡鹅巷,当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商号,为求生意顺利通达,改称通顺巷。民国至今仍称通顺巷。

兴隆街 位于解放路与庙前街之间,并与之平行,北通西羊市街。宋代以后,随着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当时已成为商业中心,取买卖兴隆通四海之意,故名。又因与原大南门街(今解放路)并列,清代又名小巷子,民国时改称兴隆街。

会锦店 位于府东街以南,解放路与帽儿巷之间。道光《阳曲县志》:会锦店,忻州卢家新创,为较综合的商业店铺,故名。又传说,科举年代,为参加太原府考试的文人学士聚会之地,故名。

帽儿巷 原系宋代商业中心,又是帽子作坊和商店聚集的地方,故称帽儿巷。太原解放后并入都督北街(原督军前街)。1978年扩建为经营地方风味的食品街。巷南、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食品一条街,因今俗称食品街。

源于明代王府之地名

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 明晋王府宫城为方形土城,辟有四门,按方位称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后宰门。得名于华门的街巷,清代有东华门(今名东华门街)、南华门、西华门街(今名西华门)及以后派生街巷4条。得名于后宰门的街巷,清代有后宰门街(今北肖墙附近),已消失。

肖墙 围绕宫城的外墙叫肖墙。肖墙四面开门,名同宫城名。肖墙,古作萧墙。三国何宴《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为屏也。君臣相近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民国《太原指南》在街巷的记载中萧已改作肖。得名于肖墙的街巷,始见于清代的有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上肖墙。

东、西夹巷 明晋王府前的夹道。清代以来称东夹巷、西夹巷。

典膳所 明晋王府管理膳食的机构晋府典膳所的简称。以典膳所而名的街巷,始见于清的有典膳所。民国有北膳所、东膳所、西膳所。今有东典膳所、西典膳所、南典膳所、北典膳所。

晋府店 明代为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专门店铺。清代以晋府店命名的街巷,今仍称晋府店。

南园子 明晋王府菜园,曾名西南园子。清末形成街巷,民国初年分称南园子东巷、南园子西巷。

皇庙 又称万寿宫。始建于明,始为朱棡供奉朱元璋皇帝万岁牌的生祠。以皇庙而名的街巷,清代有万寿宫巷,今名万寿宫;民国以后有皇庙东巷、皇庙西巷。

上马街 明代通往皇庙的街道。得名于明代问世的皇庙。皇庙是明晋王府奉祀已故皇帝、皇后的宗庙,是代表封建皇权的圣地。通往皇庙的街巷有三条,每逢祭祀,只有皇族诸王和晋省高官可直入庙宇。一般地方官员和武职,只能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门下马、下轿,然后穿皇庙西巷入庙祭拜。拜毕则从皇庙东巷拐回上马街上马、上轿离开,时称上马街、下马街。到清朝时,朝拜皇庙均可直入,于是两街即合称上马街。

天地坛 为晋王府祭祀天地的地方。民国初年陆续修建有民宅,形成街道。以天地坛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天地坛第一至第五巷,今有天地坛正街及其派生街巷5条。

宁化府 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

坊山府 定王朱济熺第五子方山王朱美垣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方山府、方山府巷。民国时称方山府街、方山府巷,今名坊山府、坊山府巷。

二府 亲化王朱表 府第。亲化王排行二,其府第亦名二府。亦为明太原府同知衙名,称二府衙门。得名街巷,清代以来称大二府巷、小二府巷。

七府坟 朱棡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与妃子刘氏、杨氏坟地,称七府坟。以七府坟而名的有七府园居民小区,街巷有七府坟西街、七府坟南街、七府坟北街。

杏花岭 原为明晋王府的花园。因地势较高,多植杏树,故清代取名杏花岭。杏花岭西段,明代为王府花匠孙氏住宅,清代称孙家园,今已并入杏花岭。以杏花岭命名的街道今有杏花岭、杏花巷。

敦化坊 《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明晋王朱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敦化坊。据道光《阳曲县志〃建置图》,享堂东、西两侧正有地名东马坊、西马坊,又载有敦化坊村。道光时张廷 所撰《隆国寺碑》云:敦化坊村,当会城东北维,隆国寺峙其首。村人雨旸雩赛祈报于斯,力役守望约束于斯,岁以六家主其事,鸣钟集众,无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众议,遏邪禁暴,於国家齐民训俗之化不为无助。

享堂 明晋王朱棡的妃子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建谢氏园(旧时享堂村圣庙碑有记载),改村名为孝堂。据道光《阳曲县志》:宝山,在享堂村北,明晋恭王妃陵,妃姓谢。后因孝堂名不雅,遂改为享堂,沿用至今。

临泉府 系明定王朱济熺六子临泉王美 的府第,故称临泉府。

缉虎营 原名七府营。因是明晋王朱棡七子广昌王济熇府第,故名。后因谐音演化为缉虎营。以七府营命名的街巷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有东七府营前街、七府营后街,又称东七府营、西七府营;民国时称作东、西缉虎营。1955年解放路拓宽,以解放路为界,东为东缉虎营,西为西缉虎营。

源于驻军之地名

精营街 清雍正、乾隆年间,在明晋王府宫城废墟上修建营房4000多间,驻扎清绿营兵,称精骑营。久之,此地即简称精营。以精营而名的街巷,清末有精营街、东营房,民国时有精营东边街、精营中街、精营西边街、精营横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今有精营西边街、精营南横街、精营中横街、精营东二道街、精营西二道街。

校尉营 警卫晋王府的校尉营地,故名。以校尉营而名的街巷,始见于清代,有东校尉营、西校尉营、南校尉营、中校尉营。

大濮府 位于桥头街北侧。今传为明晋王子孙有封为大、小濮王者开府于此,故名。然《明史》及方志均未记载有大、小濮王之封,恐非。明代,指挥王宫守卫部队的衙署称濮府,大濮府、小濮府当源于此。清代以来均沿称。

营坊街 清初,在今营坊街一带修建营房,驻屯护城兵,称北营坊。形成街巷后称北营坊后街。民国年在北营坊后街北端折向西处新辟后营坊街,北营坊后街易名前营坊街,并派生有后营头条、二条、三条,前营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今以营坊而名的街巷有前营坊街、后营坊街及派生街巷7条。

前所街 东至云路街北端,西与棉花巷相接。明代,设有太原前卫,太原左卫,太原右卫,守卫太原城。前所街为太原前卫指挥所驻地,故名。清末即称前所街。另有右所街,为太原右卫指挥所驻地,今已消失。

大营盘 营盘,军营之俗称。民国初年阎锡山修建兵营,驻军于此,故名大营盘。以大营盘而名的街道,有大营盘东街、大营盘西街。1982年大营盘东、西街合并向西延伸至汾河隧道,统一命名为南内环街,属市内环行街之南线段。南内环街有派生街巷4条。

二营盘、三营盘 日本侵略军侵占太原时,在大营盘之南,修建两座军营,按序数称二营盘、三营盘。太原解放后,以二营盘命名的街巷有二营盘街;以三营盘而名的街道,曾名三营盘西街,后向东、西延伸扩建,于1982年9月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命名为长风街。

北营 以宋平晋城之北的屯军营盘而名。以北营定名的居民住宅区有北营村,街巷有北营北路、北营南路、北营北路东巷。

坞城 坞,即堡坞,小的城堡。《后汉书〃马援传》缮城郭,起坞侯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曰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户增多,遂冠城名。

老军营 宋、金时驻兵处。明初修建营堡后,称作老军营堡。道光《阳曲县志》:老军营,旧名古正村,距城五里。成化《山西通志》载:老军营堡,在太原府城南五里,周围一里九十步,南、北两门,景泰初,巡抚都御使朱 令居民筑。

教场巷 始名于清朝。当时是清代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教场、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家属宿舍大院。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正太、同蒲铁路始修时,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居于此,因一度名工程师街。太原解放后复名教场巷。

源于衙署之地名

府西街、府东街 金天会中,阳曲县移治于府城。明清时,县衙旧址在今府西街67号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县衙门口的街,从明代始即称县前街。县前街东,即今三桥街南口至解放路段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太原食品街由来 转基因食品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