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博客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①具有强烈的激情。②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解决办法

①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②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篇二】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公开课教案

黄筱武

教学目标

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

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2、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展示PPT)

三、课文探究

本节课我们就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

问题: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的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选文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将戏剧引向高潮!

2、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

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

勿忘体察作者情。

自由畅谈:在选文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从开头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聪明机智的。

②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③是忧郁和迟疑不决的。

④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伤害了奥菲莉娅。(源于母亲对他的伤害)

⑤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⑥理想与现实永远冲突着。

⑦“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奥菲莉娅哈姆莱特教案

名家观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德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小结: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形象因为有了矛盾复杂的内蕴,因此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下同学们继续探讨。

课下思索

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p align=right>黄筱武</p>

【篇三】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公开课课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哈姆莱特教案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五、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1、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2、讨论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六、跳读,把握跌宕起伏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赏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内容。填空:这篇文章讲了“和的故事”? 明确: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比剑决斗”这个情节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实现复仇——实行毒计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着哪些悬念?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

①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②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

③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好处: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4、在“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这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明确: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

仇。

七、(一、)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二、)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明确: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利娅之死。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不愿意。

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

相信天命也与哈姆莱特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三、)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

明确: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八、精读,欣赏视频,注意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解说:这一段视频由五段视频合并而成,分别是

①哈姆莱特丧父之后,克劳狄斯假惺惺地劝哈姆莱特不要悲伤。

②新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密谋

③奥斯里克跟哈姆莱特说比剑的事

④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

⑤比剑前国王克劳狄斯再一次表现他对哈姆莱特的关爱

1、提问:人物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在哈姆莱特面前装出亲热和善的样子,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举例分析

哈姆莱特: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坦诚。

奥斯里克: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2、在课文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九、全文总结

为什么复仇在哈姆莱特眼里会变得那么复杂?他犹豫什么?他顾忌什么?

明确: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他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行动,她对母亲的爱制约了他的行动。

十、作业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这句话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作业:

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之称,一般人认为,忧郁、延宕是他性格的两大特点,请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文,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形象。

【篇四】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的赏析,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哈姆莱特性格的悲剧精神。 教学重点:

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教学难点:

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了解情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

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四、研习课文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匍匐(pūfū)意旨(zhī)暴虐(nu)祈祷(dǎo) 轻蔑(mi)难堪(kān)

怪诞(dàn)忏悔(qiān)踌躇(chuchú)迷惘(wǎng)延宕(dāng)虔敬(qián)

紊乱(wěn)劝诱(yu)嫁奁(lián)陨落(yǔnlu)横暴(hng)

2.解释下列词语

(1)神魂颠倒:【注音】shnhúndiāndǎo【释义】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

(2)紊乱:【注音】wěnluàn【释义】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

(3)涂脂抹粉:【注音】túzhīmǒfěn【释义】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妇女打扮。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4)鞭挞:【注音】biāntà【释义】鞭打。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5)当机立断:【注音】dāngjīlìduàn【释义】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6)陛下:【注音】bìxià【释义】对君主的尊称。

(7)殿下:【注音】diànxià【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现用于外交场合。

(8)创伤:【注音】chuànɡshānɡ【释义】1.伤害。2.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3.指伤口。

4.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

(9)烟视媚行:【注音】yānshìmixíng【释义】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二)整体分析课文

1.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2.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

(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3.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4.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

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

(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课文内容

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2.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

(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

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我们在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注意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课文节选部分虽说着墨不多,但也是个性鲜明。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同学们可在阅读人物台词对白时,深刻体会到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

4.台词语言特点是什么?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学们可在阅读欣赏中注意品味。)

三、展示名家观点

幻灯片出示: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莱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四、课文总结

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与社会恶势力之间的斗争,这是萌芽状态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

同时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身具有局限性(只想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改造社会的巨大任务),以及他本人在个性上善于思考而不善于行动的弱点,也是他导致悲剧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方法,当然品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不断的补充。

五、表演短剧

幻灯片展示:人物表

学生自选角色表演。

六、布置作业

【篇五】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3

哈姆莱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主要写了哈姆莱特为替父报仇,亲自导演了一出“戏中戏”,以此来试探奸王克劳狄斯,结果证实了奸王的罪恶,于是哈姆莱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由于是节选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对全剧内容、时代背景、作者及其代表作、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有所介绍,以便加深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课前可安排学生先自读全剧,把握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来认真阅读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哈姆莱特的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2.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

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3.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

1.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3.戏剧情节介绍。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点拨:

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3.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己的罪恶被揭穿。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戏未演完即匆忙离开。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人揭穿时的被人揭穿时烦躁、焦虑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六、问题探究

1.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

(1)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2.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3.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戏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艾尔西城堡内外为背景,实际上广泛地反映了英国的各种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八、布置作业: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2.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1.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2.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

【篇六】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主要写了哈姆莱特为替父报仇,亲自导演了一出“戏中戏”,以此来试探奸王克劳狄斯,结果证实了奸王的罪恶,于是哈姆莱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由于是节选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对全剧内容、时代背景、作者及其代表作、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有所介绍,以便加深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课前可安排学生先自读全剧,把握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来认真阅读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哈姆莱特的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2.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哈姆莱特教案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莎士比亚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

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2.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3.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

1.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

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2.《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3.戏剧情节介绍。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四、听录音或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基础,整体感知。

1、注音积累:吮舐(shǔnshì) 砧(zhēn)石 傀儡(kuǐlěi) 同衾(qīn) 觊觎(jìyú) 蜥蜴(xīyì)

2、词语积累: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

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觊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五、整体感知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点拨:

1.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2.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3.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己的罪恶被揭穿。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戏未演完即匆忙离开。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人揭穿时的被人揭穿时烦躁、焦虑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六、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七、问题探究

1.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

(1)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2.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3.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戏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艾尔西城堡内外为背景,实际上广泛地反映了英国的各种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八、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九、布置作业:

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1.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2.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莱特》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

1.影响: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2.哈姆莱特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教案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1、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 投影: 快乐的王子

2、满怀诗情讴歌天空大地。

3、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主宰。 1、父王突然死亡。 忧郁的王子 2、父王尸骨未寒,母后匆匆改嫁。

1、怀疑父王被毒蛇毒死的死因。

决定复仇的王子2、父王鬼魂夜间显灵。

【篇七】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

教学要求哈姆莱特教案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书)

二、作家作品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出生了,默默无闻。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

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第 二 课 时

一、情节结构

1、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二、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