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太空一日导学案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雪》教学方案(苏教版九年级)

学段:初中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探究景物特点。

3.分析对比写法,体会文章寓意。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

老师出镜同学们,瑞雪纷飞,总会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欣喜和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会因不同的经历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在80年前,当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面对着一场大雪时,他又想起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在1925年创作的一

PPT1

学习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感知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探究景物特点。

3.分析对比写法,体会文章寓意。

模块二: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板块2:疏通字词

PPT2

为了帮助大家扫清学习障碍,请大家看屏幕,读一读,了解这些生字词的读音及解释。

疏通字词

(1)读准下列生字词。

磬口(qìng)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

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ò)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融,溶化。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教学板块3:了解作者、背景

PPT3

了解生字词后,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走近鲁迅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我们今天所学习的《雪》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

接下来我们看一段介绍鲁迅的短片,更近地了解鲁迅。

PPT4介绍鲁迅的短片(视频)

PPT5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反动势力猖獗,此时的北京正处在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蓄着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叼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地飞雪,陷入沉思……18天后,散文诗《雪》诞生了。

教学板块4:感知大意,体会感情

PPT6听读课文,感知大意。

现在,我们先来听《雪》这

1、注意朗读感情处理,说出本文的感情基调。

2、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归纳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听录音,组织学生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时间5分钟。)

PPT7各类雪景图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同学们也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交流了各自从声音方面感受到的雪景画面。动人的散文诗朗读把我们带到了有动有静,声色和谐,充满着自然情趣的雪野图;看到了妙趣横生的江南戏雪图以及令人心生遗憾的融雪图;更有那令人心灵震撼的朔方雪景图!

PPT8

领悟感情基调,读出情感

江南的雪:柔婉、温和,如水般温柔

示例: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北国的雪:慷慨激昂,富有气势

示例: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地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教师小结:由此我们了解到这我们都知道江南的水世界,所以江南的景色应是如水般温柔,而江南的雪也一样,是滋润美艳的,所以应读得柔婉、温和。如“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要读得轻松优美。而北国的雪就像东北大汉豪爽,大气。如“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应读得慷慨激昂,富有气势。请同学们依据这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间为3分钟)

模块三: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板块5:探究雪景图的特点

PPT9品读课文,担当小小摄影师(图片)

在聆听大家朗读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有孩子们堆雪人的,有大雪蓬勃奋飞的,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当小小摄影师,从课文中捕捉各式各样的画面,以四人为一探究小组,分析雪的特征,完成读书卡片。

PPT10

制作读书卡片的要求:

确定画面板块: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拟定画面名称:要概括所写雪的特点

找出文本根据:摘抄文中相关的语句

诠释命名理由:要抓住文本中描绘的雪的特征

示例:

地域江南的雪

名称青春的活力

文本根据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理由“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雪蕴育着生命,充满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活力。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读书卡片;全班交流读书卡片,适时点评。时间为8分钟)

PPT11

我们先来交流“南方的雪”

名称:明艳秀丽的雪。

依据:“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理由:虽未直接描摹雪景,却将雪中五彩缤纷的花草置于洁白的背景下,表现江南雪的美艳。让人想起雪莱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充满了向往之情。

PPT12

名称:热闹之雪。

依据:“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理由:丰富的想像,蕴藏着无限生机,这正是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PPT13

名称:快乐精灵。

依据: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理由:雪是冬天的精灵,更是孩子开心的玩物。

PPT14

名称:柔弱之花。

依据:“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理由:写出江南雪温润、柔美的特点,也流露对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平和恬静,让人向往。那朔方的雪又有哪些独特的写照呢?

PPT15

名称:自由之神。

依据: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

理由:他们个性独立,自由自在。

PPT16

名称:奔放之雪。

依据:旋风忽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闪烁。

理由:朔方雪有一种奋斗的、向上的精神。以一种昂扬的姿态谱写着动人的乐章。

PPT17

名称:奋飞的精魂,孤独的旋舞。

依据: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地是雨的精魂。

理由: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俨然一个斗士,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是的,正如同学们分析的一样,朔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截然不同。在鲁迅的笔下,江南的雪,仿佛是处子,是美好,是秀美;朔方的雪,仿佛是斗士,是抗争,是壮美。同样是雪,却带给我们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教学板块6:探究对比

PPT18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江南和北国两个地方的雪景,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一南一北两幅雪景包含哪些因素的对比?(2)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研读,思考,讨论。时间5分钟)

PPT19

一南一北两幅雪景,包含着各种因素的对比:

南北

(1)滋润美艳———————冰冷坚硬

(2)相互粘结———————如粉如沙

(3)蕴含着春温——————抗击着严寒

(4)在晴天下自会逐渐消逝—在晴天里蓬勃地奋飞

PPT20

至于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那似乎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已从各个角度深入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雪》创作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中国处于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式正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面,北方却还处于一片寒冷之中,而对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由此看出鲁迅通过对比,似乎更为欣赏“朔方雪”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PPT21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读着朔方的雪,我们就好像在读着鲁迅先生的精神一样,在朔方冰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他有一句名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名真正的勇士。

PPT22(《故乡》中两幅画面对比)

也有不赞成把两幅画面的主题对立起来的观点。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在《故乡》中,作者也描绘了两幅故乡的画面:萧条冷落的故乡画面,表达的是作者对农村衰败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美丽的海边西瓜地画面,表现的是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而作者通过《故乡》两幅画面表现的主题是:要靠奋斗去开创出新生活之路。我认为,鲁迅的这种信念在他的一生中是一贯的,在《雪》中,作者描写江南雪的滋润,雪野中五颜六色的冬花开放,孩子们把积雪堆成雪人,雪罗汉的最终融化,抒发的是作者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而写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拈连,随风升腾,奋飞,表现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抒发了对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热情赞颂之情。作者通过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寄寓了鲁迅一个共同的信念:要用奋斗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PPT23

南方雪景图:滋润美艳北方雪景图:如粉,如沙

(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对比

(哲理:要用奋斗来创造美好的世界)

老师出镜

课后,你们还需深入的阅读和分析。好,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雪》教学方案

学段:初中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九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体会精练生动、意蕴绵长的语言。

2.个性解读,理解作者感情,感悟鲁迅精神,

3.读写结合,亲身体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模块一: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明确目标

教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所描写的南方和北方不同雪景图的特点,这节课,我们要用研读的方法,进一步去品读《雪》的魅力,重点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PPT1

学习目标

1.反复吟咏,品味精练生动、意蕴绵长的语言。

2.个性解读,理解作者感情,感悟鲁迅精神,

3.读写结合,亲身体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模块二:重点研读

教学板块1:探究主旨

PPT2

有人说,理解了这“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PPT6(图片)

是的,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依然抗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雪是死掉的雨的精魂,惟有死掉才得以升腾为纯洁的雪。先生有一首《自题小像》: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愿将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要冲破这浓重的黑暗,追寻一片美好的天地。请同学们再一次以对先生的崇敬之情朗读这一语言品味

教学板块2:品味语言

PPT7品味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了《雪》优美的意境,读解了《雪》幽深的寓意;

既有优美的意境,又有深刻的寓意,《雪》称得上是一

PPT9语言特色

鲁迅抒情散文的语言,总是精粹简洁,具有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的旋律。如作者写江南的雪景,语言华美,文采风流,柔美之中又不乏健美;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语言,朴素形象,生活气息很浓,虽然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藻或夸张的笔墨,但孩子们的鲜明个性、雪罗汉的幽默神态却跃然纸上;写北方雪景的语言,热烈、瑰丽,抒发了作者面对冷酷现实的战斗豪情。

模块四:个性解读

教学板块3:个性解读

“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鲁迅的《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先请同学看一看名家各是怎样评论《雪》的。

PPT10名家读《雪》

经历变幻的时空,心思丰实起来,充满起来,如雪那样有厚度,有宽度,之后更有质感。“滋润美艳”的雪,看来心是温柔;“如粉,如沙”的雪,心应显得独立,坚韧。——吴加荣《心如雪》

何为幸?何为不幸?——是一种亘古而永恒的哲思。

试问,这朔方的雨变成了朔方的雪之后,它幸否耶?有人说,不经历苦难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这让人想到了那些视渴望苦难的勇士,让人想到了“荷戟独彷徨”的战士。文章开头说,“博识的人们会觉得他单调”,我想,鲁迅先生这里所称的“博识的人们”确实是非同一般的人们了,因为惟有他们懂得,磨难与困苦才会给生命带来丰富与精彩。

PPT11

对于家的思念,乡的怀念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游子心中,鲁迅的笔下,总透着那股思乡情。家乡的雪是美艳之至的: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血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就连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的雪人也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黏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其实不见得江南的雪就那么好,江南的雪景就那么美,只是在鲁迅心中,有着那么一股”月是故乡明”的情谊。

PPT12个性解读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笔下的雪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见解。模仿示例,也写一段话。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写一段阅读感受,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时间为10分钟)

教学板块4:追随巨人学鲁迅,拓展精神的内涵

PPT13

同学们精彩的发言道出了各自不同的阅读见解,让老师惊喜地感受到了你们智慧的闪光和情感的碰撞。我想同学们在文章中不只是读懂了“雪”的精神,更读懂了鲁迅。

在71前那个阴冷的凌晨——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这位“永远的挑战者”永远闭上了眼睛,独自远行了。可是正如课文中写的“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他把他的思想之魂留在了天地之间,他把他的精神之魂书写在他的著作中,就像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向人类撒下永恒的光辉。郁达夫说:没有伟人的民族是不幸的,有了伟人而不懂得敬重的民族是可悲的。”那么就让我们多读鲁迅,不仅读他的作品也读他自己。读他那“一”字形的胡须,瘦削的面颊,他一簇直竖起来的头发,读他的和蔼和幽默;读他的深刻、勇敢和坚强,踏着他的思想前行。

模块五:写作训练

教学板块5: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PPT14《沁园春•雪》短片(视频)

不同的人读《雪》有不同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的人写雪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景。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也都喜欢以雪明志、以雪抒怀,写下了许多关于雪的名篇佳句。如我们曾学过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可以再次回顾一下。

PPT15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吟出的是伟人毛泽东胸中涌动的豪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吟出的是岑参看到大雪惊至,仿佛梨花盛开的欣喜。“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道出的是庄稼人渴望丰收的夙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道出的是卖炭翁悲苦命运的无奈。

是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雪虽然是自然物,但因咏雪者的处境不同,那表达出来的感受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老师也写了一段文字,想借“雪”来怀念童年,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PPT16教师下水作文

就在年末的那天早上,当我们醒来,才望见这天地间被银装素裹的雪所包围与覆盖,那种纯粹的白色与灰蓝的天空相映衬,构成一幅绝美的冬景。我们尖叫着冲出屋外,在雪地里翻滚跳跃.男孩们玩打雪仗,奋不顾身地投掷雪球,激烈而有些疯狂,在雪地里踩出一串串脚印,如同快乐的轨迹,随后被无情的扫帚铲得一干二净;女孩们的堆雪人工程正在进行,这似乎更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但随着阳光温柔的照射,雪人渐渐塌陷下来,化作最初的雪。

童年如同雪地里的脚印,还有悉心制造的雪人,在短暂的一瞬间焕发美丽的光彩。所幸那记忆中的雪花正不断开放,一朵接一朵,永不凋零。

PPT17

现在时值深秋,请同学们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描写秋天的小短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时间为10分钟)

PPT18《秋魂》(视频)

同学们笔下的秋多姿多彩,各有千秋。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篇写秋的美文刘增山的《秋魂》,看看他眼中的秋有着怎样的意韵。

老师出镜

同学们,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这堂课已接近尾声。但愿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以更活跃的思维接近文学,以个性化的阅读去解读文学,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境界里任意驰骋,大胆创新!(宣布下课)

【篇二】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黎明的通知、有的人、回延安、雨说、外国诗两首(帆、萤火虫)、写作、口语交际、藤野先生

刘绍普

第一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

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黎明的通知

艾青

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教学过程一、预习

1.祈愿(qi3)灼痛(Zhuo2)街衢(qu2)篱笆(li2ba)鸡埘(Shi2)

污秽(hui4)鼾(han1)渗合(shen1)叩(kou4)虔诚(qian2)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愿:请求、希望。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汹涌澎湃、波涛汹涌。

(3)灼痛:像火烫着一样的疼痛。

(4)街衢:宽阔的街道。衢:大路。

(5)鸡埘:鸡窝。

(6)污秽:肮脏。

(7)殷勤:热情而周到。

(8)清道夫:旧社会称打扫街道的工人。

(9)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1O)慈惠:和善而给予好处。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刚出生就因“克父母”而被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寄养。这使他从小同情农民。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广泛接触了哲学和文学,尤其爱好诗歌。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从事进步活动。同年七月被捕入狱。1933年在狱中第一次用艾青笔名写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誉满诗坛。出狱后第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抒发了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挚同情。1941年赴延安。1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多次被毛主席召见,约谈文艺问题。后到延安鲁艺文学艺术学院任教,兼《诗刊》(延安版)主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人在思想上和风格上都有明显变化。1945年入党。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解放后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代表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宝石的红星》;诗集:《欢呼集》、《春天》、《艾青诗选》;诗论集《诗论》、《新文艺论集》等。

诗人以象征主义创作了本诗1948年由上海文化供应社出版。艾青说过:“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

(艾青《诗论》第2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导语。

黎明、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萌芽。,这自然界的平凡现象,平时有多少人注意过它?又有谁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体现、体验那每一个蓬勃而出的黎明呢?本诗的作者以诗人特有的敏感。捕捉到了胜利、希望的信息。满怀热忱地“寄寓黎明”深情呼唤。请注意理解是:“黎明”要求诗人替它而不是“黎明”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我们还当注意到黎明到来这一自然现象是不可抗拒的,而本诗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它的到来,其意义又当怎么理解?请朗读这首诗。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朗读、思考、议论。

明确:艾青是从绘画转向写诗的,他的诗歌创作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感知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基本方式: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感觉印象,并将之清新而明晰地再现为视觉现象。他的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受所充实。

明确:黎明、毕竟是自然界的一种平凡现象,如直接由它向人们发出通知,显得抽象且不易被人们所接受。改用诗人来转达它的通知,此时的诗人在人们心中已有了较大影响,通知由诗人转达无疑会更具体更易被人们接纳。大大增强了本诗的战斗性。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文学创作中,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第一人称写法。“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虚构人物并在抒情性文艺作品中最为常见。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了黎明的通知,同时藉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第一题。背诵这首诗。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qi2()愿2.街qu2()3.han1()声

4.鸡shi2()5.污秽()6.虔诚()

〔二〕朗读诗歌,根据课堂内客填空。

本首诗作者是_____,他出生于______。本诗采用了____的写法,增强了诗的__,藉此提高了本诗的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2、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导入

本诗是一首自由诗。自由诗是一种现代流行的新诗。字数、句数、行数、段落和音韵都没有固定格式,但有节奏,大致押韵。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首创者。中国“五四”运动后也流行这种诗体。艾青诗歌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寓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他的诗具有散文美,他所追求的是“努力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不受约束地表达出来。”(艾青《艾青选集·自序》)为了形象表现的自由,他的诗不押韵,让感情自由地流泻,通过内在的激情来感染读者。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或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运动中的均衡,使奔放与约束显得非常协调。《黎明的通知》也遵循了诗人三不定(不定行、不定节、不定韵)原则:“念起来流畅,像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艾青《诗的形式问题》)他把自由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讨论、明确:“殷勤的女人、鼾声的男人、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困倦的母亲、婴孩、病者、产妇、老人、不幸者、爱生活的人、因正义而战争的负伤者、所有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即所有被战争困扰的人们、所有受难的人们,他们都是黎明让诗人转达通知的对象。让所有的人们走出战争的阴霾,脱离暗夜的魔爪,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哪怕是“打开窗、打开门”、“呜汽笛、吹号角”、“扫垃圾、贴春联”、“唱歌、跳舞”来迎接它的到来。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

讨论、明确:在祖国正经受严峻的磨难与煎熬的日子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艾青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的诗人,他坚信光明、胜利一定会来到,尤如黎明之到来是不可抗拒一样,但诗人也明白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刻,这种黑暗会让人们对黎明的到来失去信心,有必要让人们在这最黑暗的时刻增强信心.因此作者借黎明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人们,诗人于是满怀信心地向人们发出“黎明的通知”从心灵深处奏出一曲深沉浑厚的歌。犹如号角,鼓舞中华民族奋发起来,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讨论、明确:这两句诗的含义是: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作为一个成熟的、有个性的诗人,艾青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视野。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精力。此时的诗人不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鼓舞人们同仇敌汽,奋起救亡而努力创作,“忠实于时间的则更表明了诗人,坚信抗战必胜,尤如黎明必定会来到一样。两个词的确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象征是通过某一种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本诗中的“黎明”象征了抗战的胜利,抗战的光明前途。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练习二第2、3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读艾青《给乌兰诺娃》完成后面几个问题。

给乌兰诺娃

——看芭蕾舞《小夜曲》后作

艾青

像云一样软,

像风一样轻,。

比月亮更明亮,

比夜更宁静——

人体在太空里游行;

不是天上的仙女,

却是人间的女神,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芭蕾舞姿的比喻句。

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

2.说说破折号在这里的作用和好处。

3。诗的语言是形象的,试分析头两句把演员翩翩的舞姿用自然界

的云、风采比喻的艺术效果。

4.诗中“不是……却是”是什么关系?诗人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1.祈2.衢3.鼾4.Shi25.hui46.qian2(二)艾青江苏金华第一人称真实感战斗性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人体在太空里游行”2.诗中两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是点睛之笔,破折号后一句是经诗化提炼出来的。3.自然界中的云是淡淡的白云,特点是飘浮无定;自然界的风是温馨的春风,徐徐拂过,这一切与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轻盈、精湛的舞姿极为神似,这样的比喻更易为人接受。4.“不是……却是……”是并列关系,它否定一个,肯定一个。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般指天上的是神,之所以是女神,因为女神圣洁,诗人于此处仍用比喻,用女神的美无与伦比。作者用对比肯定了芭蕾舞演员圣洁和无与伦比的美。

2.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对人民的态度人民给予他们的结局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3.回延安

贺敬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当是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ou3)白羊肚子巾(du3)糜子(mei2)黍类(shu3)馍(mo2)喘(chuan3)眶(kuang1)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二、导入

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峰城(今属枣庄市)。家庭出身贫农。1940年到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1942年5月,贺敬之同志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此后创作的《桂木山水歌》、《三门峡歌》也成为了诗人创作艺术的高峰。这些抒情充分展示了诗人提炼生活的艺术才情,情真意切,构思精巧,音律生动。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放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在艺术形式上有新的探索,借鉴了国外政治抒情诗歌中“楼梯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56年兰月九日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曾任《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党的十一大代表,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代表作有《放歌集》、《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2.信天游: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3.导语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3.提问: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4.提问: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讨论、明确: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占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改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干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5.读诗,想想第一部分中动词使用的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6.读诗、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7.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

(1)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

(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8.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9.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

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0.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讨论、明确: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

生生等。

11.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

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三)朗读下一首民歌,与课文相比较,体会二者的比兴手法。

跟着党走幸福长

我家门前一棵槐,

当年红军亲手栽;

槐树开花又结籽,

天天盼望红军来。

松树不怕狂风刮,

共产党员不怕杀;

钢刀架在脖子上,

还把白匪大声骂。

怀我生我是亲娘,

教我养我是共产党;

跟着亲娘慈爱多,

眼看党走幸福长。

《陕北革命民歌选集》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B(二)1.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2.一排排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3.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4.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三)略

4.雨说

郑愁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

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3.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pu3)锢(gu4)滞(zhi4)喑哑(yin1)(ya4)

嚷(rang3)蓑(suo1)笠(li4)膏(gao1)

耸(song3)绕(rao4)襁褓(qiang3)(bao3)呼啦啦(hua1)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导入

1.导语: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们传达它的话。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三、正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明确: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主要是停顿、重读、语调和速度。停顿是语句间的间歇、声音的休止。一般是:首名、小标题与正文间,段与段间停三拍;句、问、叹和冒号处停两拍;分号处停一拍半;逗号停一拍;顿号、间隔号处停半拍。重读是把句中重要词语读重一些表示强调,“重要词语”一般指句中主语、动词谓语和修饰限制的定语。语调变化是用来表达不同感情的,常见的有升调、降调、曲调、平调四种。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涌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四、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l、2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二)给下词注音、组词并解词。

1.耸()-2.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想一想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二、导入

“诗言志”郑愁予之所以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这应当和诗人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着一种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上节课中我们对诗人在诗中一连串中国传统人文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融为一体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将就此作进一步的理解。

三、正课

1.提问:这首诗布局谋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8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体,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讨论、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讨论、明确: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短诗(雨说),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修辞方法的运用在写作中是很重要的,运用的恰当,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表情达意上都会收到更佳的效果。这也提醒了我们同学,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妨开拓眼界,不仅要读课文,要读报刊上我们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眼光还要放远一些,有机会也可以读一读中国香港、澳门的作家作品,读一读中国台湾的作家作品,读一读在美国,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作家的作品。广泛涉猎之后,你便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你的语文知识也会更多、更扎实。”

五、作业

亚.课后练习一第3题,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课后练习题。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唤

爱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1.为下列字注音。

絮()跫()扉()帷()

2.解释下列词语。

寂寞:

春帷:

窗扉:

3.说说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一、二例说明)

4.试归纳这一短诗的大意。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略(二)1.song3耸立2.chu4矗立。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1.xu4qiong2fei1wei22.略3.比喻如容颜如莲花开落,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4.这短诗江南风情意象表达了诗人豪放旷达的胸怀。

5.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抒发感情的方法。2.学习本课追求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把握诗人人生理想的表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2.难点是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表态、抒情的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雾霭(ai3)呼啸(xiao4)嘎吱(ga1)渺小(miao3)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雾霭:即雾气,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水点游在空气中。

(2)抛弃:扔掉不要。

(3)嘎吱:象声词,形容物体受压力而发出的声音。

(4)负债蒙恩:欠人钱财,接受他人的思想。

3.朗读两首诗,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莱蒙托夫(1814一1841)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贵族。1837年为抗议沙皇政府谋杀普希金而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之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目,并遭沙皇迫害,流放到高加索。1840年再度放逐,次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一生写过四百多首短诗,还有长诗,长孤独的帆表明是孤独的船,当然这里的船是有所指的,它实际上是指人生的经历,人在生活的苍茫大海里漂泊、前进、会遇到不少的风浪、曲折,可也有风平浪静“清澈的碧流”和“金色的阳光”伴随。孤帆渴望着暴风雨“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事实上是赞美了奋斗的人生,有作为的人总是追求理想、追求拼搏,在追求理想中顽强拼搏,完善自己的人格,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追求着一种拼搏向上、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可见外国人写诗也是在“言志”的。

2.朗读《帆》,想一想“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意味着什么?

讨论、明确:海风呼啸,海浪翻卷。孤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颠簸。但它还是顽强地坚持前行。它并未被这惊涛骇浪所吓退,因为它有动力,它有明确的目的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目的地不是“幸福”,它更不是从“幸福”中远航,孤帆所追求的航行过程的苦与乐,这就是“奋斗”“拼搏”,因而它不是寻找幸福”;因而它“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3.朗读《萤火虫》,想一想诗中的“萤火虫”究竟是什么?看一看,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人称?这样写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萤火虫”原是指一种能发光的昆虫,黄褐色、尾部有发光器,这里诗人用以指代那些小人物,普通人。这首诗采用了第二人称“你”的写法、第二人称写法一般是通过这种亲切无间的对话形式、平和的、在不知不觉中把作者的情感传导给读者,收到较好的效果。

4.看一看《萤火虫》,想一想微小的萤火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怎样理解“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的含义?

讨论、明确:“萤火虫”小昆虫,本意指代普通人,小人物,这首诗是通过“董火虫”告诉读者,“尽管我们是普通人,小人物,我们也不要气馁,只要我们发挥了自己的一份潜能、对社会、对国家尽了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便可以骄傲,这便是这首诗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含义是:”萤火虫毕竟是小昆虫,它自身的发光原是极其低微的,这并不是蛮火虫的过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这绝对不能怪罪这个人,小人物,普通人能力低对社会作用小,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用不着,因为能力低而丧失对人生的追求。只要我们凭自己的努力,尽了能力那就行了,“因为宇宙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5.读一读两首诗,找一找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讨论、明确:拟人修辞方法:如“桅杆弓着身子在嘎吱作响……”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四、小结

“诗言志”古今中外豪无例外,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一些诗,全是新诗,尽管年代不同,国籍、地域不同但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总是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或是对黎明深情的呼唤,或是生与死深刻的思考,或是赞美革命圣地,或是对儿童的寄语,或是对人生拼搏的渴望,或是对小人物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赞美,读这些诗,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诗有表层的含义,更有诗人通过形象来启发我们了解的深层含义,这些知识将随着我们阅读诗歌数量的增多,一点一滴的培养感悟能力,终有一天我们的能力将不仅会欣赏诗歌,也许也能用诗的语言表达一下我们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暮色()束缚()招募()

搏斗()羡慕()博士()(二)阅读(致橡树),回答问题。

致像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融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我;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你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溯、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霓、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注①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

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

②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安生。攀援它物而上升,高可数文。

夏秋开花,橙红色。

③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十丈。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痴情()衬托()戟()

霹雳()流岚()虹霓()

2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4.试归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一)mu4mu4mu4fu4bo2bo2(二)1.xuan4chi1chen4ji3pi4lan2ni22.橡树是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木棉则是对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3.象征手法4.诗人通过象征手法,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相互独立,平等互助。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

审题和立意

训练目的

1.凡文皆有题,据题作文必须切合题意。因此,在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谨慎立意。这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第一件大事,容不得丝毫粗心大意。

2.审题的关键在于完整地理解题意,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要看到题对文既有限制的一面,又有不加限制的一面。这两个方面考虑的周密、细致,就不至于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这是审题的大要。

教学过程

一、审题要点:

1.要善于从限制中发现“自由的空间”。

2.要认真对待多重限制条件。

3.要把握题面上的重心,作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努力探究它的含义。

此外,如果碰上“给文字材料作文”(含自拟文体的“话题作文”)之类的题型,则应仔细审视材料,反复研究命题的意图,不要想到一点就匆匆下笔。

二、再说立意。

立意,指的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它有时跟审题同步进行,有时则是审题而来,即所谓审题而后立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立意也由它特殊讲究。

1.立意要深刻。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一点分析。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要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2.立意要新颖。

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无论写什么,都要有点创意。表现的主题与众不同,才能引起读者品味,这样的文章才算得好文章。

3.立意要真实。

要在审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感悟最深主题才最有表现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抄别人的思想,因袭守旧。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情和意密不可分。写作时要自觉地把情和意联系在一起,文章就会变得更加真实。审题和立意很难一步到位,草率的态度决不可取;特别是在限时作文中,用于审题和立意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因此,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就应当及时加以修正。

二、训练题目

1我家附近

2.观剧有感

3.我家的星期天

4.秘密

三、作文提示

1.作文题目:我家附近

提示:本题只有空间限制、内容不限,可以自找话题,如本社区的居民生活概况、特有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等。要有创意,如果将文章写成一幅风景画或风俗画,就要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时代的新鲜事。新风貌,使读者觉得立意新,有余味可寻。

2.作文题目:观剧有感

提示:此题只限制写作内容,必须写观剧的感受。但剧种不限,话剧、电视剧、地方戏剧等都可以写。戏剧,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面面俱到,可以只就剧中某个人物的个性或某一段情节的内容抒写感想,表达看法。如果自由把握,也可以谈谈剧的意义或演员的表演艺术。可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切忌叙事过多。

【例文】

秘密

我有许多秘密,每个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其中,我一直珍藏着我和妈妈的一个秘密。

去年暑假,六年级升学考试后,我参加了到北京去的夏今营。我没考好,三科考完后我略算一下,我最多只能得280分。我在拿通知书之前知道了分数,我只考了278分,我没对妈妈说,我怕她伤心。我是班上的尖子生,一直是妈妈的骄傲,而如今……我想让妈妈多高兴几天,哪怕一分钟也好。但我总是不敢去面对她的眼睛,仿佛我的眼里藏着东西她一眼就会看穿。准备就绪,我该启程去北京了,走的前一天晚上妈妈叫我和她一起睡,她对我说:“你走后的第二天才拿通知书,你去放心玩,我帮你去拿通知书,我会打电话给你说的,啊厂’我转过身去,悄悄地流泪,我不敢想象妈妈拿通知书时的样子,因为我曾对她说我考得很好。要启程了,大公共汽车载着一箱人,车外围着一群爸爸妈妈。他们远远地看着我,只是远远地看着我,我仍强烈地感觉到他们对我有多少的不舍,多少的怜惜,多少的不放心,想起妈妈平时对我的好,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的成绩……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二天,也就是拿通知书这天晚上,我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妈妈熟悉的声音响了起来,我试探地问,我考得好吗?过了一些时候,妈妈才回答:“嗯,挺好的/’此时我已泪流满面,说:“妈,我在这边挺好的,你也别担心。“你放心玩儿,别去想分数,知道了吗?’妈妈的声音分明有些哽咽。我快哭出声了!我放下了电话,妈妈呀妈妈,您为什么要对我隐瞒?您为什么不对我说?妈妈呀!在这以后的六天内,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妈妈的良苦用心,母女俩共同细心经营着这个迟早要被揭穿的秘密。

六天后。成都双流机场。我回来了,一眼便看到了妈妈,我的泪再次流了下来,我跑过去,妈妈抱住了我,人们谁也没说话。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过了一会儿,妈妈说:“我们回家吧。’我靠在妈妈的肩上,回忆着过去一想着将来。将来,我不想做第二个刘亦婷,我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做一个最好的女儿,用行动去向他们证明: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评语】

从审题来看,“秘密”只规定了文章的写作范围,不限定内容。本文选择了母女之间的秘密。妈妈为了让女儿在夏令营玩得开心,珍藏了女儿考不好的秘密,女儿为了让妈妈能多高兴几天,也珍藏了这个秘密。表现了母女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情,立意上有创意,很能打动读者的心。

第二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一单元的课文全是散文,但有的重叙事,有的重抒情,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应当重视作者们在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时,很注意他们优秀品质形成,这对我们学会做人,学会选择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很有帮助。散文的阅读,分析和诗歌大不一样。读一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yi4)教诲(hui4)系住(ji4)芦荟(hui4)

瞥见(pei1)畸形(ji1)匿名(ni4)诘责(jie2)

杳无消息(yao3)深恶痛疾(wu4)油光可鉴(jian4)绯红(fei4)

2.解释下列词语。

(1)宛如:正像,好像。

(2)绯红:鲜红。

(3)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4)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5)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6)不逊:无礼。逊,谦逊。

(7)诘责:反问并责备。

(8)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杏:远得不见踪影。

(9)瞥见:一眼看见。

二、导入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一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鲁迅说其中10

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

讨论、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第二层:从“从此就看见”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膝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从“有一天”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

一第四层:从“到第二学年的终结”到完。

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闻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闻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油光可鉴”,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4.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讨论、明确: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5.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6.提问:论一论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绯红的云。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3)实在标致极了。

讨论、明确:(1)比较(2)夸张、比喻(3)反语

7.提问:“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向?

讨论、明确;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抓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

8.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作者写了哪些地点?叙事线索是什么?感情线索又是什么?

讨论、明确:在东京——在仙台——离开仙台之后。叙事线索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融,相交,相知,相别的经过。感情线索是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9.提问:读一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这句话的内涵。

讨论、明确:(1)这句话:“优待”含有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含义。(2)优待肯定是作者戏谑的说其真实原因是一般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3)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是表现出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为藤野先生的形象作陪衬。(4)“优待”美中不足是“蚊子叮咬”和“芋梗汤”难吃。可是因为优待是实在的就不能去否定。可生活的缺撼是难免的,即使是受到优待的时候。

10.提问: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讨论、明确:“初冬已经颇冷……居然睡安稳了。”

11.提问:根据第二部分第二层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

讨论、明确:(1)课堂教学,治学严谨。(2)添改讲义,认真负责(3)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4)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5)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四、小结

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作铺垫。在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以及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处、离别、怀念这是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其实文章内在还有一条线索,这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东京”“仙台”“弃医从文”这些在下节课中同学们应予理解。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竞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凡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2.依你看,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宇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么?

4.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

┌──┬────┬──────────────┬───┐

│名称│所处环境│待遇│共同点│

├──┼────┼──────────────┼───┤

│我│││物│

├──┼────┼──────────────┤以│

│││稀│

├──┼────┼──────────────┤为│

││远往浙江│请进寝室,美其名曰“龙舌兰”│贵│

└──┴────┴──────────────┴───┘

5.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

【篇三】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太空一日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 轮廓(kuò) 模拟(mó nǐ) 遨游(áo)

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勇敢有毅力

【篇四】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太空一日原文(七年级下册22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原文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①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② 火箭起飞了

③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④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⑤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⑥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⑦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⑧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⑨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⑩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11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12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13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镜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14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15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16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17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我看到了什么

18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行的轨道离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我们平常在地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照片,是由飞行轨道更高的同步卫星拍摄而来。

19 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

20 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出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个国家。

21 经过亚洲,特别是到中国上空时,我就仔细辨别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的上空飞过。

22 飞船飞行的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23 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24 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迹,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

25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26 曾经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

27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

28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29 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30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31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32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33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34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35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36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37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38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

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39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40 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飞船开始在343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就像刹车一样。

41 飞船先是在轨道上进行180度调姿――返回时要让推进舱在前,这就需要180度的“调头”。

42 “制动发动机关机!”5时58分,飞船的速度减到一定数值,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入无动力飞行状态。

43 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

44 这时飞船的飞行速度仍然很快,遇到空气阻力后,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应付自如,心理上也没有为之紧张。

45 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

46 首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把舷窗外面烧得一片通红;接着在映红的舷窗外,有红的白的碎片不停划过。飞船的外表面有防烧蚀层,它是耐高温的,随着温度升高,开始剥落,并在剥落的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

47 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窗外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纹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眼看着越来越多说不恐惧那是假话,你想啊,外边可是1600—1800℃的超高温度。

48 我的汗水出来了。这时候舱内的温度也在升高,但并没到让我瞬间出汗的程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紧张。

49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啸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还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50 当时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51 先是右边舷窗出现裂纹,当到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着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52 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53 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体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

54 此时,飞船正处在“黑障”区,距离地面大约80公里到40公里。当飞行到距离地面40公里时,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已经降下来,上面说到的异常动静也已减弱。

55 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

56 这时舷窗已经烧得黑乎乎的,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

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57 6时14分,飞船距地面10公里,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并迅速带出引导伞。

58 这是一个剧烈的动作。能听到“砰”的一声,非常响,164分贝。我在里边感觉被狠狠地一拽,瞬间过载很大,对身体的冲击也非常厉害。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快速动作。引导伞出来后,紧跟着把减速伞页带出来,减速伞让飞船减速下落,16秒之后再把主伞带出来。

59 其实最折磨人的就是这段过程了。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一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这个劲很大,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到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60 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我回来却讲了,每一个步骤都给“神六”和“神七”的战友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并告诉他们不用紧张,很正常。

61 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我心里却真是踏实——数据出来了,速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我知道,这伞肯定是开好了!

62 离地面5公里的时候,飞船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缓冲发动机。同时主伞也有一个动作,它这时变成双吊,飞船被摆正了,在风中晃悠着落向地面。

63 飞船离地面1.2米,缓冲发动机点火。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

64 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65 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

66 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

67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

【篇五】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太空一日》课内阅读及答案

①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②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③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④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⑤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⑥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⑦ 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⑧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⑨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⑩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1.给选文一个小标题。

2.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写了哪些突发的事件?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反映是怎样的?

4.回到地面后作者报告这些情况了吗?从哪你可以看出?

5.从选文中反映出作者的哪些品质?

6.结合课文,谈谈为什么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

7.摘抄“感动中国”给杨利伟的颁奖词。

答案1.神秘的敲击声或突发事件

2.内容上:交代简要写作的内容——突发事件或神秘的敲击声。

结构上:总领下文。

3.“本末倒置”的错觉和敲击声。产生错觉时:完全靠意志克服这种错觉。想象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得想,以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敲击声: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却未能发现什么。

4.汇报了。

产生错觉: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飞船舱体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

敲击声:技术人员反复试验,但未找到原因。航天员做好心理准备,不再害怕。

5.顽强的毅力,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6.(扣住杨利伟的精神品质和他上太空的意义谈)。 7.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太空一日写作背景 太空一日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