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苏武传人物形象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苏武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2.3.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三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篇二】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人教版高二必修)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过程、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

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臵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⑦臵煴(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臵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臵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臵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臵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臵句和介宾倒臵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臵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臵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臵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臵作业

练习一2.3.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臵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臵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 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三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篇三】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苏武传》优秀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二、导学案;作者简介和《汉书》简介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二)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

(1)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

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

③最后为作者评说

【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

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缘由:(1)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2-3)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 (4-5)卫律逼降,苏武不屈 (6)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 (7-8)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结局:(9-10) 历尽磨难,终归汉朝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篇四】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含预习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六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汉书》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

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由六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②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等等。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等等共10个通假字。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等等共10个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等共6个使动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等共6个名词活用 词。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皆为陛下所成就

(三)由六人学习小组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四)、检查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明确: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师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3、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已经谈及)

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4、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三 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代表性的人物传记。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影响极为深广,而苏武也成了忠贞和民族气节的象征。首先,我就有了一个疑问,苏武牧羊,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而苏在胡十九年,绝大部分的时间也应该是在牧羊呀,但是文章所给的笔墨也只是一小段,在这一小段中,并不是全写他牧羊,先写了卫律幽置,再写他乌靬王接济他,送给东西。我一直不大理解。同时,传记重点写了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我让学生认真地作了比较,大家确定了卫律实是逼降,重在一个“逼”字,而李陵是“诱”,李陵怀着复杂的心情,自己十分矛盾。

我在本次教学的教学的时候,一反以前的做法,把学生引导到读上面来,我让学生读的参与面达到了极致,让学生扮演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性格鲜明,但即便是苏武在两个人面前所表现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首先,卫律主审苏武常胜这样重要的人物,这足以说明单于是信任他的,卫律又是一个典型的因叛国而富贵的人,以他来劝降极有说服力。而卫律说降,他不是劝,他妄图以威势压倒苏武,当张胜叛国后,卫律试图以“副有罪,当相坐”来压服苏武,武不卑不亢,据理反驳。卫律见此招不灵,又举剑作出要砍杀苏武的架势,企图吓倒苏武。“武不动”,“武不应”,此招不灵卫律又来软的,夸耀富贵,不顾廉耻。苏武严词嘲骂,读者无不称快。这段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浓烈的兴趣,我让他们揣摩人物的心理,大家讨论热烈:卫律先不可一世,最后招来了苏武的一顿臭骂,苏武这样一个败类,没有骨头的家伙,当然只有鄙视,读者也只有嗤之以鼻,对于两个人物的关系来看,其中有着一种抑扬的表现技巧的。而说到张胜的时候,我让学生注意两点,一是这次苏武等为什么身陷胡中,张胜作为副使,自作主张,未经主使同意,私下与虞常等人谋反,这不仅扰乱了出使的程序,而且也不符合汉武帝要苏武出行的初衷,“答其善意”,向胡人示好。苏武自然知道张胜的为人靠不住,所以,在卫律初审此事的时候,他引刀自刺前,临终前交待的一句

话是向着常惠说的,事实证明,卫律举刀,第一降者是张胜,而后来苏武之所以能够顺利归汉,这与常惠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至于李陵,他的说降,多数是怀着一种心理,想把好友苏武拉下水,来找一点心灵的慰藉。我觉得李陵自降胡以来,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因此,他一上来就说了真话,动了真情,像是一个朋友说的话,也许苏武真的是被感动了,长君死了,孺卿死了,老母死了,少妻更嫁了,孩子存亡不可知。是啊,老朋友啊,我替你伤心,作为朋友,我做了我该做的了,您不在,我像一个儿子为母亲送葬,再者,你不想降,你以为我就想降吗,我投降的当初是多么痛苦呀!(即便是现在,这样的一个污点何尝不在煎熬着我呀,为了替我洗涮罪名,太史公遭受了腐刑,子长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却遭受了这样的不幸!这一番话,李陵考虑了许久,他觉得说服苏武不能来硬的,只能通过这样的情感打动他;另外一层,如今皇上年龄大了,法令无常,往往滥杀无辜。可是,苏武的信念坚如磐石,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撼动。苏武的一番话意味深长,可见无比忠贞,他坚定地认真他的家庭及他自己蒙受浩荡皇恩,不该背叛;皇上待他有如父子,子为父死,无所撼,这短短的七个字,打动了多少明君贤臣!作为朋友,我还是念情义的,喝酒吧,什么也别说,我也知道你李陵不是真心叛汉,但是,你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来劝我叛国呀,陵兄啊,你糊涂呀,一定要逼我的话,那好喝酒,我就死在你面前算了!!!

人物的心理十分复杂,而且语言十分简练,十分富有个性,尤其是苏武的话,句句掷地有声,鲜活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真正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洞悉其音容笑貌啊。

通过学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学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字词语言的用法,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谨以此为反思,请同行斧正!

【篇五】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苏武传导学案学生版 –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监 ②数( )通使相窥( )观 ③以状语( )武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单( )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⑦置煴( )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弥山 ⑨故使陵来说( )足下 ⑩何以汝为( )见 ⑾子卿尚复谁为( )乎 ⑿给( )其衣食

2、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

②与旃毛并咽之 ( )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 )

⑤法令亡常 ( )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

⑦武父子亡功德 ( )

⑧信义安所见乎 ( )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

⑩前以降及物故 ( )

二、再读课文,概括讲述课文情节故事

1. 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 4-5、

6、 7-8、

9、 10、

2、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课文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 部分:

第一部分是 至 段,写苏武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 至 段,主要写苏武-

第三部分是 至 段,写苏武

三.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

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四.作业:完成第二课时部分文言现象的总结性习题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先自主再合作,完成下列习题,

1.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 今义:料理、筹划) ..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今义:业绩) ..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 今义:岳父) ..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今义:相当于所以) ..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

⑦武等实在 (古义: 今义:诚实、老实) ..

⑧武使匈奴,明年 (古义: 今义:下一年) ..

⑨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 今义:灾祸,不幸运 ) ..

⑩单于视左右而惊 (古义: 今义:左右方向,支配,操纵) ..

2、一词多义 解释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 第二个“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 第二个“使”: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

(2)引佩刀自刺 引: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

(3)廪食不至 食:

(4)给其衣食 食: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

(3)恐前语发 发:

⑥乃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

恐汉袭之,乃曰 乃:

3、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1) 单于壮其节 (壮: )

(2)屈节辱命 (屈、辱, )

(3)诚甘乐之 (乐: )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 )

(2)空以身膏草野 (膏: )

(3)反欲斗两主 (斗: )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 (雨: )

(2)羝乳乃得归 (乳: )

(3)杖汉节牧羊 (杖: )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 )

(5)惠等哭,舆归营 (舆: )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 )

4.特殊句式: 先指出下列倒装句式倒装类别,再还原成正常语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 正常语序为 )

(2)为降虏于蛮夷 ( , 正常语序为 )

(3)何以汝为见 ( , 正常语序为 )

(4)子卿尚复谁为乎 ( , 正常语序为 )

(5)何以复加 ( , 正常语序为 )

(6)信义安所见乎( , 正常语序为 )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正常语序为 )

B、判断句,指出表判断的标志性词语。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指出具体被动情况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巩固提升练习题

1.填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

的史实。作者 ,是我国 (朝代)史学家,文学家。

2.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前后十余辈。(批)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辈)

C.因厚赂单于。(贿赂) D.召苏武受辞。(供词)

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何以女为见?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4.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不再有什么云了。)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6.

A.

B.

C. D.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

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请从文中找出环境和细节举例说明各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环境:(1)

(2)

细节:(1)

(2)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3.请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尝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看看卫律、李陵劝降方式有何不同?苏武拒降态度又

有何不同?。

卫律

李陵

②尝试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

李陵:

李陵和卫律的不同在于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

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

苏武:

(2)卫律:

苏武:

(3)李陵:

苏武:

5.请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苏武: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6.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

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

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尝试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 2. 3.

4.

三、课堂探究: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2、在我国,先贤圣哲的精神弥漫着刺眼的光辉,他们志向高洁,人格魅力非凡。如本课的苏武,他那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可以称得上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今天学

习苏武的精神,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

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环境及

细节描写、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课外拓展】

1、苏武事迹,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

①典故:羝乳乃得归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

②典故:苏武持节(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交河北望天如海,苏武曾将汉节归。”(张仲素《塞下曲》)

“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③典故:雁足系书(原文:“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篇六】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二课《苏武传》 导学案

【课标要求】

1、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作者情感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

3、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学习重点】

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前预习

①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②突破字词句。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③归纳文言现象。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细读。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教材助读: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 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 列传 ”,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班固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预习自测:

1、字音字形:

(一)给加点字注音。

昆邪王( )( ) 且鞮侯( )( ) 阏氏( )( ) 煴火( ) 左伊秩訾( ) 浞野侯( ) 丈人行( ) 缑王( )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学始于疑: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三、质疑探究:

探究点1

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

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探究点2

3.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

探究点3

4.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

(2)卫律:

(3)李陵:

5.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6.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四、当堂检测: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

⑥法令亡常 亡: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

2.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

⑦武等实在 古义: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

诚甘乐之 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

(3)反欲斗两主 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

(6)王必欲降武 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

(2)羝乳乃得归 乳:

(3)杖汉节牧羊 杖: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5)惠等哭,舆归营 舆: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

4.特殊句式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为降虏于蛮夷。

(3)何以女为见。

(4)子卿尚复谁为乎。

(5)何以复加。

五、课后反思: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古义: 今义:

六、课后训练:

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

第六课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预习自测

(一)给加点字注音。hún yé jū dī yān zhī yūn zǐ zhuó háng gōu

二、学始于疑: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三、质疑探究:

探究点2

1、【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2、【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探究点2

3、【参考答案】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

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探究点3

4、【参考答案】(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苏武传,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苏武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