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数作文】
【篇一】行路难赏析500字
《拟行路难》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拟行路难——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术语解释:“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一)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二)、作者简介:
1、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2、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3、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四、赏析:(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大声朗读诗歌,通过反复诵读,初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暗含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2)、如何解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3)、愁的结果?吞声踯躅不敢言。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的句式,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可奈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4)、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5)、那么这首诗歌的主旨应该怎样归纳?
明确: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五、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刘芳
【篇二】行路难赏析500字
中考诗词集锦 中考复习(人教版九年级)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①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②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③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④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首散曲中的散套,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这首词的句法也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此句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秋思》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7.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8.①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②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开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④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9.颔联寄 于 ,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10.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
11.本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之情。
12.表达思念亲人的句是。
13.①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②.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③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14.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15.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6.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是()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7、①下面是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②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8、阅读《登岳阳楼》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五律”,在古代诗歌中属于古体诗。
B.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C.这首诗诗人用写景来寄寓自己飘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情。
D.这首诗抒发诗人对家国身世的重重感慨;对祖国安危和人民疾苦的深情挂念。
19.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20.①阅读《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②阅读《过零丁洋》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首联追述往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
B、颔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对世事人生失去信心。
C、颈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D、尾联笔锋陡转,表达作者身陷绝境时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④.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
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
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1.(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②对《明月几时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动,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③、《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④、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
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
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
⑤.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月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下面对《水调歌头》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人神游月宫的幻想是因在人间感到寂寞而产生的,而这寂寞感又跟中秋之夜不能跟亲人团聚有关。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较“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客观描述更具情思,前者是“有我之境”,后者是“无我之境”。
D、“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又不能决绝的心理。
22.①选出赏读《山坡羊潼关怀古》有误的一项:()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②、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
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峰恋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③.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句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
D.曲子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④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23、①对《饮酒》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宁静田园的喜爱,以及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第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飞鸟归林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心境。
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也能言传。
②.对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车马喧”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B.“悠然见南山”中一“见”字写出了诗人在采菊时在有意之间看见南山的情态,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C.“飞鸟相与还”有双重含义,既指鸟儿飞向天空经受风雨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现在的归隐。
D.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安闲,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的名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④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⑤、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对陶渊明《饮酒》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理解“欲辩已忘言”正确的一项()
A、想辨别,已然忘了言。
B、想说明,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C、想说明,已然忘了词。
D、想辨别,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24.①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诗句选自李白的《行路难》,是诗人于天宝三载初离朝廷,离开长安时所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排挤出京的遭遇感到不平。
B、所选诗句的前两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所选诗句的三四两句,引用了两个典故,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信心。
D、所选诗句的最后两句中“云帆”指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因水天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②对《行路难》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而有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
B.这首诗巧妙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③.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25.①、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②.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6、①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而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②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27.①、对《沁园春雪》赏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②、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B.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C.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28.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29.①对《渔家傲》这首词赏析有误的是:(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和“霜”等词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也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明了鲜明的反战和厌战情绪。
②、选出对《渔家傲》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四面边声连角起”写的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地区的风景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衡阳地方的大雁飞走了,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的情形,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东汉大将“窦宪追匈奴”的典故,表现出了战士们的报国激情。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愁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③、对词中的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秋之情的笛声、马声等。
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酒来解愁,却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④、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30.①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字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即“激情奔放”,实际上就统摄了全词精神。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来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
C、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侵犯北宋的辽和西夏统治者。
②、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阙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由叙事而抒怀,一气贯注。
B、该词通过对特定情景的描写以及对抵御外族侵略的忠义之情的抒发,形成一种粗犷豪迈的风格,具有一种阳刚之美。
C、全词塑造了一个激昂慷慨,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爱国志士形象。
D、苏轼在这首词里和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31.对《武陵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住尘香花已尽”一交代了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着落花的芬芳,说明已到暮春时节。
B.“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叙述了上句哀伤的原因,囊括了词人全部辛酸身世。景物依旧,人事全非,满腹辛酸,欲诉无人。
C.“闻说……泛轻舟”中,“闻说”一词写词人顿起出游之兴。“也拟”一词表明词人出游兴致非常强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贪恋美景游赏心切的情感。
D.“只恐……许多愁”一句巧妙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以舟轻愁重之喻渲染词人的愁情深重。
32.①对《破阵子》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B、“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D、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②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
A、“破阵子”是题目,表达了作者抗金的壮志。
B、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表达杀敌报国的决心。
C、“塞外声”是指塞外粗犷的战歌。
D、末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③、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④.对古诗词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B、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三句是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表达了诗人望眼欲穿、满怀希望地欣赏江南美景的豪迈情怀。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3.①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想象。
B.此诗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称“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尽思念。
C.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
D.诗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用语活泼、流动、低回、掩抑,如泣如诉,表现了诗人非凡的语言功力。
②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参考答案:
1.小令曲牌名题目
2.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
3.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5.A
6.①D②B③C④A
7.A
8.①C②D③C④C
9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10.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3.(1)AC(2)B③A
14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
15.B
16.A
17.①D②C
18.C
19.①B②B
20.①B②B③D④C
21.(1)A (2)D(3)C④D⑤B⑥D
22.①B②B③D④A
23.①D②B③C④A⑤B⑥A⑦B⑧D
24.①C②C③C④A
25①A(应是古体诗)②C③B
26.①B②D
27①C②C
28.A
①D②A③A④C
30①C②D
31C
32①C②A ③D④C
33.①C②C③A
34.①A ②A
35.D
36.①B②B③C④C⑤B⑥C⑦B⑧D⑨ABCD
37.D
38.D。(“对土地爱得深沉”是点明诗歌主题的句子。转入第二段时,诗歌的叙述角度发生了变化,由“一只鸟”转入抒情主人公自身,“常含泪水”的“我”不再指“一只鸟”)
39.①C②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阴立影
【篇三】行路难赏析500字
赏析《行路难》
《行路难》 唐 李白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行路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 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地宴饮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 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两句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的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4、 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诗用比喻写出自己仕途的艰难,寓含无限的悲慨。
5、 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诗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相传吕尚80岁时在渭水磻溪垂钓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这两句诗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6、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哪两个动词用得最妙?秒在何处? “破”“挂”这两个字富有动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
9、 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10、 怎样理解“行路难”中“路”的含义。
这个“路”指的是人生之路,更是作者政治上施展才华和抱负的道路。
【篇四】行路难赏析500字
行路难赏析及答案
《行路难》赏析训练(其一)
1、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 。
2、诗中借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是: , 。
3、诗中表现作者远大志向,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是: , 。
4、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抱负远大、执着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 , 。
5、诗中用典故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
6、诗中诗人展望未来,信心倍增的句子是: , 。
7、诗中表现诗人从苦闷中挣脱出来,充满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 。
8、诗中展示作者自信豪放、坚定执着个性的的诗句是: , 。
9、诗中用宗悫(què)这一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诗句是 , .
10、我们即将跨入新的学习阶段,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具有挂起风
帆、直渡大海的精神,让我们用诗中 , 两句共勉。
11、面对金融风暴,只要我们敢于直面危机,具有诗中 , 的信心,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12、 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表现出诗人 的性格。
1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了姜尚、伊尹两人的故事,这样写的作用是
14、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 的情绪。诗中表现表现诗人
坚信自己总会有大展宏图的一天的句子是: , 。
15、诗中以连续动作写出作者内心苦闷与感情变化的诗句是: , 。
16、诗中化用前人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且反映作者内
心极度郁闷和感情激荡起伏的句子是: , 。
17、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
这一特点?
18、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19、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与失败,如
同诗中所说: , 。
20、诗人在诗中写山川的险阻以此来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
是: , 。
21、“冰塞川”“雪满山”象征
22、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而不能食?
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24、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25、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26、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27、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28、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9、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诗句,请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30、“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31、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赵朴初先生为“冰心馆”题词借用诗中名句,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 。
33、诗中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 , 。”
34、诗中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相似的两句是: , 。
35、诗中表现诗人内心痛苦与忧愤的诗句是: , 。 36、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万端,感情一波三折,既有
又有 ,还有 。回复跌宕,让人感叹,
37、请从语言表达和情感两方面,对“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
更愁”作简单品赏。
38、有评论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散”和“弄”两个动词用得
精妙,请你大胆发表见解,说出你的认识。
39、“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自
信的豪情,请你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两句,抒写自己的豪迈之情。 ※ 参考答案
1~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直挂云帆济沧海。 自信(或:积极;豁达;乐观)
13、表现自己坚信会被重用的信心。
14、牢骚(愤慨)与不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1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
行雪满山
18、“长风”句表现了诗人踏平险阻,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同
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
充满希望。 19~2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1、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2、奸佞闭塞贤路(奸人当道)使诗人忧郁和悲愤,因而酒不能喝,
馐不能食。
23、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
和乐观精神。
24、巧用历史故事,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
25、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6、世道险阻
27、不是写实。 此处“冰塞川”、“ 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28、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到能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豪迈的气概。
29、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30、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1、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32、中间小谢又清发。 3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34~3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6、梦想不能实现的愁苦 重新振作的乐观 隐逸遁世的情怀行路难赏析500字
37、此句诗作者借水砍不断,浇愁更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愁思不绝,叠字(愁)的运用更强调了自己的忧愁难以排遣。
38、“散”写出了李白不羁的性格,他渴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弄”显示出了闲适和悠然。两个字表现出了李白遁世思想,淡泊心态。
39、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篇五】行路难赏析500字
《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其一
背景介绍: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A.《行路难》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B.《行路难》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我希望能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行路难赏析500字
诗文赏析:《行路难》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思想感情(中心):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用比兴手法含蓄流露出内心的悲愤与苦闷。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
“破、挂”连个动词生动形象描绘出作者在汹涌浪涛之上,高高挂起船帆奋然前行的豪迈景象,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宏伟志向和乐观自信的态度。
写作手法:诗运用比兴手法,象征意义深远;运用历史典故,含义深广,很好、很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体裁:七绝)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左迁:古人尊右卑左,习惯上称降职为左迁。即贬官。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主旨: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以及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诗文赏析
1、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直抒胸臆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表达诗人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赤壁(杜牧)七言绝句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泊秦淮(七言绝句)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唐朝著名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
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冷清愁寂的气氛,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的基调,其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观刈麦(白居易。唐朝)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赏析
1、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3、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4、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
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其原因是什么? 答:“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青壮年们不顾烈日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他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了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的太阳炙人了。看似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繁重的赋税,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忍受,再热再累也要忍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2、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答: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苦与官员的安逸作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
3、(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正面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 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先是场景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正面描摹加侧面烘托的写法就出现了。】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题时,先要了解诗歌大意,眼中有画才能把具体的场景述清楚。真正做到理解透彻。】
4、从诗中我们能看出诗人白居易的什么精神?
答:这是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抒写的场面、人物、事件,体会作者情感倾向和价值观,进而组织语言答题。】
5、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答: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写实手法,在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选取典型的场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他最迷恋“ ”这一景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行路难赏析500字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5.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白居易 绿杨阴里白沙堤
2.抓住景物特征描写1分,语言流畅优美1分。示例: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6. 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贾亭的西面,至 终,绕湖而行,观赏景色。
7.试描绘“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2分)
8.“几处”“谁家”能否改成“处处”“家家”?(2分)
7.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写出水面、云这两个景物可得1分,运用适当的修饰语,描绘景物特点得1分(2分))
8.不能。“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1分),飞鸟不多(1分)。
7、对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 黄莺抢占“暖树”, 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钱塘湖早春生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D.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8.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第一、第二句,写诗人来到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表达了诗人对春日钱塘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表现了黄莺在春天里歌唱,燕子在飞进飞出地搭窝。黄莺、燕子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在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使人们倍感生命的美好。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钱塘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有关钱塘湖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春草的矮小稀疏,体现了早春“早”的特点。
【篇六】行路难赏析500字
行路难阅读赏析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第二句连用了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3、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4、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这句诗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仕途艰难前途渺茫。“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比喻来说明自己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令作者痛苦万分,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悲慨。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6、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B 乘舟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
7、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8、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有力,反复咏叹,结尾用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困难和坎坷,表达了诗
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彷徨、茫然、感慨的心理。
9、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赏析)
(1)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大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2)运用比喻和典故,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3)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4)用它作为赠言,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10、炼字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生动的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11、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的两句,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12、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世道险阻
13.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14、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
诗人形象。
15、本诗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6、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李白的这首《行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的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示出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当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的追求,顽强的坚持自己的理想。
【篇七】行路难赏析500字
行路难阅读赏析
行路难阅读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赏析500字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第二句连用了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3、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这句诗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仕途艰难前途渺茫。“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用比喻来说明自己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令作者痛苦万分,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悲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6、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B 乘舟梦日边——伊尹C 长风破浪——宗悫
7、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8、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有力,反复咏叹,结尾用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困难和坎坷,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彷徨、茫然、感慨的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赏析)
(1)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大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运用比喻和典故,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3)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4)用它作为赠言,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10、炼字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生动的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全诗
11、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答: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的两句,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12、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13.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14、通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 诗人形象。
15、本诗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6、漫漫人生路难免有艰难和挫折,从李白的这首《行路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重重的困难和险阻面前,诗人并不显得沮丧,更不沉沦,相反,显示出他的坚定信念和豪情满怀,我们在遇到人生挫折时也应当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积极的追求,顽强的坚持自己的理想。
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表现出诗人的积极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篇八】行路难赏析500字
李白《行路难》赏析
李白《行路难》(第一首)赏析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李白《行路难》(第一首)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盘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què)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让人感觉
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剧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向,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