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琴,散文 关于古琴的散文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古琴散文》

作者 刘 郎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它便有了五弦:宫、商、 角、徵、羽。后来,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七弦琴——中国古琴,音色深邃而宏,造型 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锦绣江南,温润华滋,丰沛的底蕴,处处开花;丰饶的物产,岁岁常熟。而就在叫作常熟的地方,恰 与中国的古琴连筋带脉。因为这里,往古有弦歌之习,昔时开虞山之派,后来称古琴之乡。巧还巧在,常 熟城里,偏就有七条河水穿流而过,被人唤作七弦河。 借高天作为背景,依大地支起琴床,发一曲七弦的声响,操一首古琴的沧桑。第一章 岁月的弦歌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中国古琴,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 在人们经见的琴式中,计有伏羲式、灵机式、神农式等等,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仲尼式。 仲尼,即孔子,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一位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哲人。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 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有七十二位灿若群星的弟子,其中,只有一位来自南方,名叫言子。就是这位名叫言子的人,在 中国的南方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石。孔子生前就曾经说过,有了言子,“吾道南矣。” 在言子的行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以礼乐弘扬“路不拾遗”的道德,以弦歌教化“夜不闭户”的民 风。所谓弦歌者,就是用动听的琴曲,配合诵读与歌唱。古代诗人咏常熟,曾有过这样的名句:“言公家 在旧琴声”。由此可见,常熟一地早就与中国古琴有着很深的渊源。 当然,与中国古琴有着不解之缘的,并不仅仅是言子,因为孔夫子本身,就是一位操琴度曲的琴人。 可以说,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最初的原创时期,便已在中国古琴的音乐中,注入了中正平和的基 调。 与凝重的青铜在一起,它是那样融洽。 与剔透的玉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匹配。 与华贵的丝绸在一起,它是那样亲近。 与晶莹的瓷器在一起,它是那样和谐。 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中国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就这样,以它的太古 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古琴上的一个个年号,留下了时间的驿站,也留下了文化的阳关。尽管魏晋告别了两汉,尽管两宋告 别了隋唐。但是,那七根中国古琴上的丝弦,却穿越了无数次寒来暑往,连接着古代与今天。第二章 大象无形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古琴的身上,已经体现得几近圆融。 古琴的身长,一般都是三尺六寸五分,比喻一年的光阴;古琴的身宽,

一般都是四寸,比喻一年的四 季;一年共有十二个月,若是加上闰月,便会有十三个月份;而这个数目,又恰好是一张古琴上作为音阶 的“徽”数的总合。 历代的琴人,都特别强调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 念。所以,那些动人的琴声,使往往出现在半帘幽梦的窗前,一地银霜的月下,出现在芦花飞雪的水畔, 烟岚笼罩的山林…… 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好“境由心造”的真 髓。 所以, 那种澄澈的情感, 便往往浸入了对历史的凭吊, 对前贤的景仰, 对亲情的怀想, 对故人的挥别……。 在超尘拔俗的环境里,古琴的身影,更像一位隐逸的智者,饱学的长者,和待人亲和的尊者。他见惯 了兴亡荣衰,经历过渔樵冷暖,但是,古琴的声响却丝毫没有被冷落江湖的情绪,七弦之鸣,幽而亮,宏 而远,并且充满了气度与庄严。 当然,中国古琴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一些。 在我们的文化生活里,一向有“琴棋书画”之说。的确,寄意抒情的琴曲,渊深海阔的棋枰,笔墨精 良的书法,和浓淡相宜的绘画,以东方特有的行为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然而,与棋、 与书、与画所不同的是,也只有领衔于众艺之首的一个“琴”字,是以听觉诉诸于人们的感官,并让所有 高尚的情绪,或恬静淡雅,或沉稳浑厚,或疏朗旷逸,在中国古琴的音色里,变成了美妙,化作了幽玄。 在艺术之门里,中国古琴形成了包括琴器、琴曲、琴学、琴道、琴人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古琴理论。这 种理论认为,中国古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修身正行的载体,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化身。 中国古琴,需要技巧,需要悟性,但是,它对琴人的学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对琴人的品德有着更深的希 望。古人说:“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强调“道” 与“器”的统一,而 中国古琴,正是体现这一东方理念的符号。第三章 琴乡 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条件,对于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常熟,之所以和古琴特别有缘,还 不仅仅是由于先秦的言子提倡弦歌的缘故。 中国的明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至少是在文学艺术和生活形态里,追求精致,追求完美,已经成为 了一种主流倾向。仅以江南为例,昆曲兴于鱼米之乡,园林盛于深宅大院,家具成于秀丽古雅,便足以说 明这-点。后来,我们的常熟更是出现了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以及虞山印派,竟都具有着与那种主流倾向相对一致的追求。这些艺

术门类,彼此关连,相互打通,并出现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明代的 文学艺术史上,极得一时之盛。 古琴艺术至有明-代,已可谓流派纷呈。仍是,由于发仞于常熟的虞山琴派尤其别开生面,所以,虞 山琴派所倡导“清微淡远”的琴风,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 严天池,虞山琴派的创始人,熟稔于诗词歌赋,经历过宦海风涛,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后来致仕还 乡,专于琴道,隐逸于自己的“云松巢”。不过,千年籽种能够在常熟大地绽放出风雅之花,又绝非偶然, 因为这里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有着独特的温润与优良。 三千多年以前,泰伯与仲雍兄弟自北地南来,与当地的先民共同创造了古吴沃野的文明。因为仲雍又 名虞仲,死后又归葬于这一片葱茏的山麓,所以,这里便叫作了虞山,虞山的“虞”字,也就有了与地名 相同的含义。据当代作家陆文夫先生考证,在兵围垓下之际,那位与楚霸王拔剑一别却依旧征袍冷艳的虞 姬,也是我们常熟人。 吴人尚武,勇冠一时,但后来,历史的长风一阵阵刮过来,竟吹灭了那一盏虎帐红灯。不过,读书的 灯盏却亮了起来,把昭明太子夤夜勘书的人影投放在粉墙之上,把黄公望所磨的墨汁映照得一片晶莹,把 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红豆山庄点缀得香温玉软。 读书的习尚之于常熟,已几近情有独钟。在中国的印书、藏书和读书史上,几乎很少有人忘得了脉望 馆的雕工考究,忘得了汲古阁的开本阔大,忘得了那些汗牛充栋的经典是来自于常熟的土地,因为纸墨的 芳香,萦绕过一代代书生的梦。 不过,读书也有伤怀的时候。犹记得翁同龢手把一卷《离骚》,遐想屈原问渡;犹记得同光两代帝师, 叔侄两辈状元,这常熟的荣耀,到后来,竟一时遮蔽于紫禁城中的一道垂帘。 幸好还有琴在。江南名楼唤作“铁琴铜剑”,实在是道出了读书人内在的性格。剑是胆识,琴是情怀, 体态虽为两类,精神却是一体。 古琴的家乡,-定是文化的家乡,而文化的家乡,一定又以一种特别的物象作代表。我们的士人,把 常熟叫作琴川,这个名字,叫得是何等的好啊。第四章 琴境 几乎每一首古代的琴曲都有一个十分恰切的名字,反复品味琴曲的名宇,你会在刹那之间,蓦然猛醒 到什么叫真正完美,什么叫天机乍泄。 随着曲名的引领,那一杯驿路上的别酒,那一枝严冬里的梅花,那一对夕照中的落雁,那些已经具备 了人赋品格的所有物象,便在古琴的鸣奏中渐渐地显现出深深的意境。 不过,不同流派的琴人们,对于意境的迫求,又各自有着独到的美学理想。而虞山琴派推崇的“清微

淡远”,说到底,本质上还是一个“清”字。这一个“清”字,与“浊”相对立, 与“洁”相吻合,冰清玉洁,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应当讲,对于“清”字的张扬,这本身就是对古琴艺 术的弘扬光大与正本清源。而严天池在强调“清微淡远”的同时,还摒弃了在古琴艺术中滥加琴歌的作法, 同样是出于古琴艺术本真的操守。 在东方的审美观念里,清纯之美,向来都是一种极高的层次。空灵并非空泛,简练并非简单,单纯并 非单调,而清纯也并非清冷萧条。辩证的法则早已证明,唯有前者,才能体现出虞山琴派所向往的“博大 和平”。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抱朴怀素的主张。 第五章 十指连心 漫长的岁月,让古琴出现了无比奇妙的断纹;无数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的指法。 古人抚琴,有的说是奏,有的说是鼓,有的说是弄,有的说是弹。但不管怎样的说法,演奏古琴的技 巧,最终还是要落到手指之间。 人的手指,真是有着难以言说的魅力,它创造着大千世界,也传递着真情实感。 有一种手指,指点过迷津的路径。 有一种手指,放飞过童心的期盼。 有一种手指,书写过离别的诗句。 有一种手指,缝纫过临行的衣衫。 是啊,我们所想到的深深浅浅,所看到的远远近近,几乎都和我们灵动的手指相关连 ——那是枝头深红的果,那是山脚嫩绿的芽,那是故乡芬芳的土,那是人间喜庆的家;那是艺人的空 谷幽兰,那是文化的千金片瓦,那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我们的历史,因手指而琤琮似水。 我们的生活,因手指而灿烂如花。 虞山琴派的另一位代表徐青山在《溪山琴况》中说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道出了 手指的重要作用。有人把中国的古琴艺术称作“手指的舞蹈”,以舞蹈来概括精纯的指法,优美的形态, 这,真是说到了手指的妙处。 中国古琴是“道”与“技”的高度统一体。“道”与“技”的关系,就像一根琴弦一样,被真正优秀 的古琴家调到了最为适度的音高。松了,不行,紧了,也不行。正直而凝重的琴弦,本就是一条耐人寻味 的“度”的法则。 潇湘的水云抒情而曼妙,那是因为轻灵的手指,能体现神闲气定。阳关的古道荒寒而渺远,那是因为刚健的于指,能带出悲壮苍凉。 手指的舞蹈其实是情绪的舞蹈,心灵的舞蹈,这些经典的七弦之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来自于人们的 精神深处。 这就是“十指连心”。第六章 逍遥游 我们并不讳言,中国古琴,的确有心仪阳春白雪,身远下里巴人的倾向。但同时也要指出,在我们广 阔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留下了

中国古琴难以磨灭的深深印记,比如,我们常常会说到“知音”这个词。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生死相契,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凰于飞,已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知音,是精神层面的 心灵共振,知音,是英雄美人的百代一逢。 在中国人的眼里,古琴,又往往是才智、才艺和才情的化身。六出祁山的武乡侯施展退兵之计,假若 没有那一张瑶琴为伴,连对手也会失望。儒雅的周郎,虽然是兵书在手,小乔初嫁,但是,仅靠着铁甲征 衣,又怎会有那般的俊采风流。“曲有误,周郎顾”,可以说,那一张中国古琴所展现的气象,毫不亚于 曹丞相八十万人马的连营。 然而,若说到竹林七贤,说到嵇康,说到《广陵散》,知道的人,相对地就少了。而那位奏完《广陵 散》才绝尘而去的人,恰恰是中国古琴的中坚。 中正平和的基调,让中国古琴真正作到了“宁静致远”,所以,它并不企羡大红大紫的时尚,企羡稠 人广众的海啸山呼。永远不会流行的,是它,永远不会过时的,还是它。不过,由于它已经合乎了“大音 稀声”的真理,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所以,它也具备了一种永恒的品质。 公元 1977 年 8 月 20 日,美国国家宇航局向外太空发射了“旅行者 2 号”宇宙飞船,在搭载的物品里, 有一张镀金唱片,其中便有中国的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 三千年沉潜气韵像一划天开,在浩渺的苍穹,带着东方的畅想,鸣奏着七弦的风骚。 设计这一行为艺术的人,也许有两重用心,一是代表人类向星空世界求其友声,二是让人们站在另一 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遗产。 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中国的文化。 听到流水,有的人认识了艺术的生命。 高尚的太古之音,的确就像流水一样,长久地漂洗着人们的灵魂。

第二篇:《关于古琴的美文》

古琴简介: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

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

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

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

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

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

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

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

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

“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

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

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

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

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

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

“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

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

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

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

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

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

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千年古琴 清泉潺潺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册页里,常常可以看到古琴的身影。在那些古意氤氲的画页里,

巍峨的大山,飘逸的高云,嶙峋的山石,苍翠的松树,朴素的茅舍,静默的仙鹤,烘托的却

是古人怀抱古琴的画面。没有琴声,却仿佛能听到一阵阵空灵的与凡俗无关的回响。

古琴,就是如此安静的存在。即便是在某些古装电影里,也多

为山高水长之地,有着仙风道骨的老者从容抚琴,清雅的琴声萦绕于山水间,营造出一

种清幽淡远的神仙境界""

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

列“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然而,“七条弦上

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自古以来,古琴就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更多的是作为文化

人的一种修身养性的雅好。曲高而和寡,似乎是必然的了。

可是,在重庆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前一天的驻地联欢会上,清雅的古琴曲却意

外地成为了晚会“高潮”。“明月年年圆满,人生几度良宵?我今天首先为大家带来的是大约

500年前的一曲《良宵引》""”宽敞的大厅,座无虚席的听众,竟出奇安静,唯有缭绕琴

音,如美酒醇香,在人们的心间荡漾""

古琴演奏者乃书画家黄建华先生。除了《良宵引》,他还演奏了距今约1800年的《酒

狂》。当雅逸而旷远的古琴曲从黄建华先生的指间淌出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

吸。冲淡、古朴、沉静,饱满、狂放、灵动,古琴曲的纯粹和丰富散发着人类古文明的芬芳,

在场的观众安静地享受着余音绕梁的清新和安详。

那天的晚会本是热闹的联欢,爵士舞、印度舞、民族舞;游戏、小品、大合唱,代

表们和驻地工作人员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古琴独奏绝对是这热闹里的“另类”。所有的

人都没想到,这“另类”的琴声会赢得最热情的掌声。

“我清晰感觉到台下的代表们在认真听,静静感受,我真没想到古琴在现代的热闹

里竟有如此多的知音。”联欢会后黄建华深有感触地说。在部分“知音”的请求下,晚会之

后,黄建华先生又演奏了一曲《梅花三弄》。这是一首有浓厚文人气息的作品,身为书画家

的黄建华用琴声琴韵表达着对传统对人文的感悟和理解。琴声悠然疏朗,空灵沉厚,古朴中

有清雅,静远中有真挚,浓厚中有奔放。几处略显夸张的滑音,更是情之所至,信手弹来,

音清而韵长。

盛唐诗人刘长卿诗云:“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当

代古琴演奏家龚一言:“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曲高和寡,令古今多少琴家喟叹。然联

欢会上的“曲高和众”,在诠释着古琴艺术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传达出现代心灵的宁静皈依。

(叶水)

风骚古琴

在许许多多的乐器中,最厚重优雅的也许只有古琴了,你看!它与凝重的青铜在一起,

是那样融洽,与剔透的玉器在一起,是那样匹配。 与华贵的丝绸在一起,是那样亲近。 与

晶莹的瓷器在一起,是那样和谐。

它浑朴如《诗经》的色彩,平滑似《离骚》的光泽,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以它的太

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回荡于庙堂之高,诉诸于江湖之远,带着东方的畅想,携着东方

的神韵,鸣奏着七弦的风骚。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古琴的身上,已经体现得几近圆润。古琴上的一个个

年号,留下了时间的驿站,也留下了文化的阳关。尽管魏晋告别了两汉,尽管两宋告别了隋

唐。但是,那七根中国古琴上的丝弦,却穿越了无数次寒来暑往,连接着古代与今夕。

历代的琴人大多崇尚自然,寄情山水,所以都特别的强调环境的优雅,注重心境的淡泊,

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生动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你看!在优雅拔俗的环境里,孔子

抚琴吟唱邵乐,竟三月不知肉滋味,可见孔子对古琴曲痴迷已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日日操

练,夜夜揣摩,这时的古琴更像是一位隐逸的智者,饱学的长者,待人亲和的尊者。它不只

是在引领着孔子操琴度曲,而是在这位儒家思想文化的奠基者身上,注入了中庸平和的基调。

伯牙弹琴奏曲高山流水,相遇知音钟子期,千百年来传为佳话。琴人无数艺人众多,听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琴,散文 关于古琴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