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致橡树的作者 致橡树原文

话题作文 zuowen 2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浅析《致橡树》的爱情观》

龙源期刊网 .cn

浅析《致橡树》的爱情观

作者:张宏波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6期

舒婷的《致橡树》,借抒情主人公倾诉爱情理想,塑造了一位见识卓然、不同凡俗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显示了一种男子之气,展现了一种阳刚之美。该诗用“木棉”的独白口吻,同“橡树”对话,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必须在相知、相依、相恋、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像诗人所说“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这首诗一开始就宣告自己决心抛弃世俗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以激昂强烈的感情,来倾吐长期积压在女性心中的愤怒与不平。她讨厌高攀对方的人,不想借对方来衬托、炫耀自己,也不愿做“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这里的每一个意象,都凝聚着诗人对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她不想成为男性的附庸,她要向传统的婚姻观念挑战,要冲破封建伦理习俗的羁绊,来争取女性的尊严和独立的地位,要解放自己,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作为女性,她也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温柔与体现。送来“清凉的慰藉”、“甚至日光、春雨”,诗人对女性柔美的气质作了赞美,那春雨般的情丝,清泉般的情意,那丰满硕大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女性美的标志吗?同时,诗人也毫不掩饰对橡树男性美的礼赞,赞美那种“铜枝铁干”般的阳刚之气,欣赏他们的豪壮挺拔和睥睨风云,这可以说是现代女性的共同心曲。

两性的爱,必须基于纯洁的友爱、美感的浓厚、个性的接近、相互的了解、思想的融洽、人生观的一致等成分。此外,必须两性间觉得有共同的“学”与“业”来维系着移动性的爱情,以期永久。诗人经过一段理性的思考,感情由激荡而冷静,如潺潺小溪,滋润心田。她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地抒发了内心的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融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爱情,既不是隶属和依附,也不仅仅是感情的安慰与归宿,而应该是一种彼此完全平等的、密切联系而各自独立的新型关系,两人齐心协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显示了诗人博大的情怀和深刻的思想,爱情得到升华。

第二篇:《《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 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在天愿做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________________ 。(元好问《摸鱼儿》)

这些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情。

设问:爱情是什么?

请同学说一下,自己对爱情的了解。(预计同学此时比较拘束)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 ——舒婷《致橡树》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至198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其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简单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结合诗歌分析在具体来归纳)

3、文题解读: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如《致爱丽丝》、《致青春》 设疑:那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在阅读文本之前,先给大家一个故事。

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他说:“爱情题材不仅是他诗歌作品中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荡,从不讳言。”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老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将匆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去给艾青看。北岛那时候经常去陪艾青,读到了这首诗,舒婷和北岛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橡树》于是改名为《致橡树》。这首诗流传开来。

4、 学生齐读课文,并且思考,舒婷是如何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的?

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两层:

这首诗是舒婷的爱情宣言,阐述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新型的?(不,这些都还不够。)“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了什么?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新型的爱情观,由此可先把文章分为两层。

5、 解读第一层内容:

(1)、同学集体朗读此片段。

(2)、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回答。(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①攀援的凌霄花(生1读凌霄花片段)

它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身的人格尊严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 作者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给以否定,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这是一种攀附的爱情。

②痴情的鸟儿(生2读)

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作者又抱有什么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记了为自己歌唱,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一厢情愿,反复唱着单调的歌曲。它固然痴情,但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不对等不般配的爱。

这是一种单恋的爱情

③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生3)

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的对象,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作者虽然不像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泉源: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险峰: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春雨、日光: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润物细无声。

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理解之后再齐读第一层。

小结、过渡: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否定、批判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

6、解读第二层的内容

以同桌为单位,阅读并讨论: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A、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指的是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

C、“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指的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两人能互通心意,心灵契合。

(2)、作为爱的双方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

①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铜、铁、刀、剑、戟说明橡树坚毅、刚强、有力,作者在这里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理想中男子汉比做刀、剑、戟,枝干像铜、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应具有坚毅、刚强、矫健的阳刚之美。

②女性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除了有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怎么理解?

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悲剧。她们深受压迫,社会地位往往比较低下,是作为男子的依附品存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例如《红楼梦》中的诸多女性,都是在社会的压迫下以悲剧收场。她们中的另一部分,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舒婷作为新时代女性,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

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3)、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继续往下读(男女分读):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女)”

这里的“寒潮、风雷、霹雳”象征着挫折,“雾霭、流岚、虹霓”等象征着喜悦、幸福。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4)、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在诗人看来,爱不仅只爱对方,还要爱他的事业,他生活的土地,简言之,爱他所爱,爱他的全部。这是一种升华了的爱情,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7、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配乐、生1遍,男女分读1遍)

三、总结全文:

1、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意象 方式 态度 手法

痴情鸟 单恋 绝不学 破 一味奉献 也不止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

凌霄花 攀附 绝不像

2、根据本文,总结“朦胧诗”的写作特点:

手法上——较多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意象化,象征化。

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另外,我们发现,这首诗和其他诗不一样的一点——并不押韵,但依旧读起来很美,很有韵律感。

朦胧诗的另一特点——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

4、请同学们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爱情观)

师总结:爱情是美妙、幸福的,但爱情又是苦涩、艰难的,我们并不是提倡早恋。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将来可以以自信坚定的姿态站在对方的身边,共同生长。怀着这份期待,为此而努力,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热爱生活,在将来,可以更好地理解究竟什么是爱情。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

四、全班再次诵读《致橡树》(看时间,不够就省略)

五、拓展:《神女峰》

《致橡树》流传开来后,舒婷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自己投诉没有橡树,于是舒婷又写了《神女峰》作为补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成为其经典诗句。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木棉、橡树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立

第三篇:《致橡树》

2009年全国职业培训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

参评组别:A076 专业分类:公共课 课程名称:语文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朦胧诗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感悟《致橡树》所抒发的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及健康高尚的爱情观)。

3、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4、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对诗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的理解。

授课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体上采用: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致橡树的作者 致橡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