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美文赏析:忧郁秦淮河》
忧郁秦淮河
张灵均
一条河流的歌,一般是指河水在岸两边的树根、草蔓、或河床上的石头,或河之拐弯处所弹奏出来的旋律。河流弹奏的音乐令人愉悦,说明人类与自然达成了一种和谐的共识。
秦淮河,也有一首歌唱了两千年。其忧郁的音符里,还夹带着两岸的各种噪音,又岂能令人爽心悦目?一条河流,不会像人类一样,还能暴跳如雷地站起来吵架,或通过其它途径出面解决生存问题。最多来几声叹息,不管人类乐不乐听这首哀怨的曲子。
作为旅人,我没有理由横加指责一条河流。作为河流,秦淮本身就没有过错。水与水天生由同样的分子组成,如果说秦淮的河水有了其它的元素,那毫无疑问是人类造成的,怨不得秦淮。当年,秦始皇开凿秦淮,沟渎水流的本意:泄王气,兴航运。还能据以自守,拒敌于外。至于秦淮河固有的这些功能在退化、衰竭,逐渐演变成为古都南京的一处风华烟月、金粉荟萃之地,于秦淮来说,真是逼良为娼。六朝时期,淮清桥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两岸,便是封建统治者们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从此,十里秦淮走向糜烂的繁华。纸醉金迷、穷奢极侈之徒,便把这里搞得乌烟瘴气。于是,唐人杜牧写下“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借商女弹曲吟歌,谴责陈后主淫乐荒政而亡国的历史悲剧。
秦淮河,是一面镜子,照古鉴今。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秦淮河,嗅一嗅它流过的痕迹,使我相信了宿命说。一切生命的荣枯如草芥,再自然不过了。这就不难理解唐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囗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没有进入乌衣巷寻找残砖碎瓦,而是从夫子庙出来,也不打算去探讨旧时夫子庙与隔河对岸青楼妓院相望相生的因果关系。只觉得孔老夫子不可爱之处莫过如此。居庙堂之高,揽尽秦淮风月,还吐出之乎者也的道德经来。其实,连秦淮河也懒得控诉,或者说是无力陈述那一段悲伤的往事。况且,一些故事没长瓢把,早也流入民间了,成为香艳故事的代名词。诸如董小宛、李香君等秦淮八大名妓,哪一个又没有一串长长的血泪史。
秦淮河,看来洗不净身子。
踱上文德桥,只见秦淮河被两岸密密匝匝的楼阁逼得窄窄的,连夕阳也透不进来,显得愈加柔弱且幽暗,又怎么载得动前朝的烟云往事。虽有几条仿古画舫从灯影里荡出来,那又能有什么意味。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远去。
在秦淮河,桨声是六朝的一种意象。尽管那轮明月依旧,然物是人非,又岂能在一条忧郁的河流里,强行去捞起一册湿漉漉的《桃花扇》。
一个盛世并不代表灯红酒绿。秦淮河,只不过是历史留下来的一处人文景观,让后人思古怀幽罢了,与这个时代多少要产生隔膜的。听说一对新婚青年,来到秦淮度蜜月。不久,新娘便厌倦了周围这些仿古建筑,以及秦淮河里的人造风景和克隆的古乐器,很想现代一番。于是,她搬来一架钢琴,在秦淮河上弹奏起来。
她原以为美妙,谁知,不是个中滋味,全然没有畅快的感觉,她的内心忽然变得郁闷而空荡。新娘愤怒了,便很快失踪了。当新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新娘时,新娘正在一处人迹稀少的荒郊野地,对着一条无名的河流,快乐地歌唱。 新郎读不懂新娘的心事。
从这个现代插曲里,我恍然大悟,便读懂了秦淮河的全部忧郁。
秦淮河流经这座城市,就注定了它的悲哀。红尘俗世对它的侵蚀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它早就不堪重负。走出这座城市,这是秦淮的梦想。像野地无名河一样,干干净净地生存在蓝天白云下,自自由由地呼吸新鲜空气,快快乐乐地享受阳光雨露的恩惠。与虫鸣鸟啼相依,与野花野草为伴,甚至与飞禽怪兽恩爱,是何等的惬意。
秦淮河,走不出这座城市,便弹不出欢乐的乐章。
(选自张灵均散文集《心灵符码》,2006年8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鉴赏】
寻找灵魂的归宿地
——张灵均散文《忧郁秦淮河》赏析
叶茂樟 福建省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 邮编362411
这里是一处风景,却被历史镌刻上了深深的印记;这里是一段历史,却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绝色风景。泛舟十里秦淮,寻觅朱自清和俞平伯渐行渐远的桨声,让我们同张灵均一起回溯历史,解读秦淮河的忧郁和哀愁。
一条缓缓流淌的河,两千年来一直唱着忧郁的歌。“作为河流,秦淮本身就没有过错”,其之所以忧郁、哀怨,乃是因为历史、人类给了秦淮河水“其它的元素”。秦淮河是条历史的河,历史成就了秦淮河的盛名,也造就了秦淮河的忧郁。在作者看来,历史让秦淮河成为“风华烟月、金粉荟萃之地”,本为“良”却被喻为“娼”;秦淮见证了六朝的兴衰,浸透了家国血泪,却懒得控诉或无力陈述悲伤;秦淮河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处人文景观,却与时代产生了隔膜,不被现代人理解。因此,秦淮河,早已不只是一条河,而是商女胭脂红的油腻;是封建统治者的纸醉金迷;是朱自清和俞平伯渐行渐远的桨声。如今,我们已无从追寻秦淮河面曾经上演过多少桨声灯影,文德桥上曾经渡过多少人马。十里秦淮,那顺流而下的浑浊,是那千百年来无奈的眼泪!
曾经无数次的假想,如果没有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如果没有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的慨叹,如果没有灯船画舫里的声色犬马,也许今日的秦淮河就少了一份沉重,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秦淮河在他们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但是,这个让后人思古怀幽的人文景观,注定是要与这个时代产生隔膜的,有多少人能解秦淮河的忧郁和哀愁!
面对秦淮河的“如斯”历史,张灵均找到的是忧郁;他担心“秦淮河,看来洗不尽身子。”“秦淮河,走不出这座城市,便弹不出欢乐的乐章。”(在这里,秦淮河其实还是一种象征,作者在这里明写的是秦淮河,指向的却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向往)。作者希望人类与秦淮河达成和谐的共识,加载给她的不再是苦难。如此,“迷人”就会取代“忧郁”。全文将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洋溢着一种文化气息,意境高远,引人深思。
【作者简介】
张灵均,年届四十。生于屈原沉江的地方。大学文化,现为岳阳电视台记者。爱好摄影。写诗,也写散文。有各类作品见诸全国各大报刊。散文《巫山夜雨》、《忧郁秦淮河》、《索溪,索溪》等10余篇什分别入选多个选本和选刊。其中《索溪,索溪》还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语文》教材,另有多篇进入大学远程教育语文教材。《雨落韶山》等20多篇散文荣获全国征文大赛奖及报纸副刊奖。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阅读训练】
1.秦淮河的忧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为什么说“作为河流,秦淮本身就没有过错?”
3.只觉得孔老夫子不可爱之处莫过如此。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4.岂能在一条忧郁的河流里,强行去捞起一册湿漉漉的《桃花扇》。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
5.作者引用新婚夫妇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6.文章最后一段说:“秦淮河,走不出这座城市,便弹不出欢快的乐章。”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历史让秦淮河成为“风华烟月、金粉荟萃之地”,本为“良”却被喻为“娼”;②秦淮见证了六朝的兴衰,浸透了家国血泪,却懒得控诉或无力陈述悲伤;③秦淮河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处人文景观,却与时代产生了隔膜,不被现代人理解。
2.秦淮的河水有了其它的元素,都是人类造成的,怨不得秦淮。
3.居庙堂之高,揽尽秦淮风月,还吐出之乎者也的道德经来。其深层含义在于讽刺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假道学们或者说统治阶层。
4.明月依旧,然物是人非,秦淮河与它的一切都成为了历史(或者说秦淮河已经载不动前朝的烟云往事)。只能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处人文景观,让后人思古怀幽罢了。
5.秦淮河,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让后人思古怀幽一处人文景观,与这个时代已经产生了隔膜。
6.呼应文章的开头,希望人类与秦淮河达成和谐的共识,加载给秦淮河的不再是苦难和忧郁。
第二篇:《朱自清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并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绪,融注进他所创造的形象里。此文写于1923年,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朱自清深感苦闷、寂 寞,同时很想填补空虚,排解烦恼,或躲进书斋,或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皆适度的生活情趣。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光明,富有正义感,怅惘而不妥协,始终严肃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 这种思想情感被灌注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甚至作品中关于 月色、灯火、河水的描写,都隐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夜游一开始,他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那“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光景,使朱自清“枯涩久了”的心,被“润泽”得“不能自主”,简直有迷离恍惚之感。在他眼里,船上的灯火“反晕出”“朦胧的烟霭”,又“逗起缕缕明漪”,"“碧阴阴的”水,荡漾起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而大中桥外,“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水面被映照得“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在清的月色和浑的灯光的交融中,秦淮河竟“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的烦闷、惆怅似乎都被暂时忘却,只感觉到月光、灯火、水色的交互辉映,成一派不浓不淡、若明若暗、朦朦胧胧,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朱自清当时追求的安宁和一切均皆适度的意趣的流露。然而作者却不能真正超然,泛舟途中出现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现实中,情感为之骤然一变。一来作者没有想到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扎”,为现实的黑暗而愤然;二来作者又苦于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迫于道德律而不能点歌,为此“觉得很怅怅的”。丑恶的现实打破了作者恬静的心境,由于“心里的不安”,作者眼里“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仿佛“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傍岸船上一星两星的灯光,也“枯燥无力”;连电灯下的人物,都“像蚂蚁一般”。显然,作者的情感由陶醉于秦淮河的夜景,而变为“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并且这种心境的变化,也抹染在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的描绘中,显示出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艺术特色。
二、本文的结构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新异的滋味。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笔墨变化多端,有典雅的诗化语言,也有浓艳的语句。作者坦率和诚挚地流露出真情实感,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一向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朱自清在描绘自然景物的时候,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在表现秦淮河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
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他驾驭起文字来象具有魔力似的,非常真实地绘出了秦淮河光亮的美丽与绚丽多彩,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显得非常丰满和浑厚。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真实形象的描写。在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来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和现实的交织辉映,确实使他的感情波涛起伏,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做到了这样的情景交融,就将绵密和蕴藉的情致、丰满和深远的想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因而更能够洋溢出动人心弦的诗意,极耐人咀嚼和寻味。当朱自清在聆听秦淮河上妓女的歌声时,又进一步写出了内心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正如他自己所说,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澹心《板桥杂记》所写的明末歌妓,对他产生了“奇异的吸引力”,早就想领略一番她们的声音,因为没有听到而觉得“寂寥”和“无端的怅怅”,可是当载着歌妓的轻舟出现在他面前,进行兜揽和纠缠时,他却又十分窘迫起来,拒绝聆听她们的卖唱的歌声。他此时既被妓女们的歌声所“诱惑”和“降服”,又因为拒绝她们的要求而感到内疚和抱歉。他的这两种情绪都受到“道德律的压迫”,却依旧无法打消蕴藏在自己内心里的听歌的愿望,于是潮涌般的思绪使他陷入“重重的争斗里”,深感自己是一个被“道德律”所束缚的“自私的人”。与他同游的俞平伯,引用周作人洋溢着人道主义同情心的诗篇《小孩》,表示因同情歌妓而尊重她们的人格,经过细微的思想斗争后就决定不再听歌了,这使作者觉得俞平伯不像自己那样受到“道德律”的束缚,似乎比自己要来得高超。朱自清写出自己在这方面的内心搏战,可以说是坦率和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至情,这正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朱自清通过自己所走的艰苦的人生历程之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痕迹。俞平伯在与朱自清同游之后,也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胧”和“浑然”的境界,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却没有朱自清那种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朱自清在灯光、水光和月光的交织之中,未能很好领略六代繁华的笙歌,因此再度产生了“寂寞”和“惆怅”之感,“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此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的氛围中间,只能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他这种多少有些颓废的“幻灭的情思”,不是来源于厌倦人生的遁世哲学,而是来源于思索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情绪。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这就不仅需要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得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也还需要他的词藻来得华美、明艳和精雕细刻,只有像这样的文字本身,才能够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超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尽管是够华丽和明艳的了,却又一点儿不显出雕琢的痕迹,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他尽力用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总体上看来,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把华美的文采与精密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在文章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可以当成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
第三篇:《50篇必读散文》
年轻人要读的50篇散文
中国卷:
1、匆匆――朱自清
2、背影――朱自清
3、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4、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鲁迅
5、小橘灯――冰心
6、银杏――郭沫若{秦淮河,散文}.
7、风景谈――矛盾{秦淮河,散文}.
8、落花生――许地山
9、故都的秋――郁达夫
10、怀念萧珊――巴金
11、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
12、我的母亲――胡适
13、雅舍――梁实秋
14、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15、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叶圣陶
16、海燕――郑振铎
1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18、囚绿记――陆蠡
19、鲁迅先生记――萧红
20、雨前――何其芳
21、桃源与沅州――沈从文
22、采蒲台的苇――孙犁
23、西湖的雪景――钟敬文
24、荔枝蜜――杨朔
25、济南的冬天――老舍
26、西湖漫笔――宗璞
27、丑石――贾平凹
28、苏州赋――王蒙
29、风雨中忆萧红――丁玲
30、昆明的雨――汪曾祺
31、阳关血――余秋雨{秦淮河,散文}.
32、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
33、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外国卷:
34、论求知――弗兰西斯·培根
35、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
36、远处的青山――高尔斯华绥
37、自然――歌德
38、热爱生命――蒙田
39、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卢梭
40、悼念乔治·桑――雨果
41、冬天之美――乔治·桑
42、乡村――屠格涅夫
43、海燕――高尔基
44、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45、美――泰戈尔
46、浪之歌――纪伯伦
47、我的梦中城市――德莱塞
48、海边幻想――惠特曼
49、我的伊豆――川端康成
50、归来的温馨――聂鲁达
第四篇:《第二篇 散文》
第二篇 散文阅读
【常考题型】
1.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概括,如“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
2.考查对文章脉络、顺序的梳理,如“阅读这篇散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话” “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步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 → → ”。
3.考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秦淮河,散文 南京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