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凝视世界的作文 以凝视为话题的作文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凝视世界的作文(一)

曹文轩:好作文靠“凝视”

十岁、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很有“财富”,为何写作文无话可说?作家曹文轩告诉孩子们:作文写不好的一大原因,是对这个世界缺少“凝视”。针对近日微热议的“中国没有好作文”,曹文轩表示,孩子是可以写出充满想象力的好作文的。送给孩子几句写作心得 作文对语文学科至关重要,以至于有人说“作文得高分者得天下”,然而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知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曹文轩在“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决赛的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送给学生们几句有关写作的话语。

【第一句话】“财富不在远方,就在自己脚下”

曹文轩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生活在西班牙大草原上的小男孩,在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连续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见自己穿过大草原,渡过大海,来到非洲大沙漠的一座金字塔下,发现了两大箱财宝。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寻宝之旅。当他到达梦中的金字塔下,却没在那里挖出财宝。这时,来了一群坏蛋,得知他的故事后奚落一番,且把他丢进大坑里。其中一个坏蛋对他说:“两天前,本人在这座金字塔下,同样做了两个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走过非洲大沙漠,渡过大海,穿过西班牙大草原,在一座教堂旁的一棵大树下发现了财宝,但我没有像你这样愚蠢到为两个相同的梦冒险!”后来,男孩回到西班牙大草原,在自己当初出发寻宝的那棵大树下,发现了财宝。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曹文轩告诉学生们:写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自己,走过童年、少年,你已经是世界上富有的人了,富有到足以对付老师出的各种作文题。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而写作就是要写独特的经验。

【第二句话】“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每时每刻都有故事发生,为什么写作文会觉得无话可说?

曹文轩告诉孩子们: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而只有仔细打量、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现它的无比丰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就取之不尽。否则,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曹文轩以俄罗斯作家契诃夫的《草原》中写到的“天空飞过来三只鹬”为例: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中,“三只”一词说明了契诃夫有着一双善于“凝视”的眼睛;“过了一会儿,那先

前的三只鹬又飞了回来”。这句话看似也很简单,“先前”一词说明了文中主人公记住了三只鹬的样子,更加反衬出契诃夫善于“凝视”。

【第三句话】“创造的自由无边无际”

曹文轩说,每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有天空、太阳、月亮的是第一世界,用我们的心、脑想象出来的是第二世界。有个成语叫“无中生有”,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个贬义词,但曹文轩认为,它是个褒义词,也是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它回答我们的是大千世界来自何处:“有”是从“无”来。

曹文轩解释道,世界的奇妙就在于通过无中生有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哈利·波特、安徒生童话,还有语文课本中大量的故事都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但正是成千上万个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作文,不仅是写已经存在的世界,还能写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而任何生活中的事情,如果不掺杂想象,写在作文中都不会生动,所以好作文应该是第一句话和第三句话的完美结合。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形式上的天马行空,当成真正的想象力,这点老师应该加以引导”。

好作文离不开“折腾”

写作文时,学生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不长。老师要求写1000字,可是写了200字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写作文要怎样才能得高分呢?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曹文轩告诉学生们:作文得高分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一定要把作文写长”,因为阅卷老师常常有这样的心态:看到一篇长文他就会赞叹:这个孩子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居然写了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就给一个高分。

可是,作文写长并不容易。曹文轩举了一个“摘柿子”的事件为例,示范怎样把一点点事通过反复“折腾”,把它变成一个很长的作品:

一个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只剩下最后一个柿子了。有一个小男孩,名字叫皮卡。皮卡望着最后一个柿子,对柿子说:“柿子呀,你千万千万不要掉下来,你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一定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再过几天,我的哥哥就要从东京回来了!你一定要坚持到我哥哥回来!”所以每天早晨,这个叫皮卡的男孩不时望着这棵柿子树上的最后一个柿子对着柿子说:“一定一定要坚持住!拜托了!”

可是,就在哥哥要回来的前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

学生们立即说:柿子掉下来了!

曹文轩说:不!不能掉下来!掉下来作文就写不下去了。

就在哥哥回来的前一天,天空飞来一只乌鸦,把柿子给叼走了!这只乌鸦很淘气,就在皮卡脑袋的上空飞来飞去,气得皮卡不行。天空很蓝,乌鸦很黑,柿子很红!蓝色的天空下飞着一只黑色的乌鸦,它嘴里叼着一只红色的柿子。

曹文轩说,有一种词叫颜色词,写作文的时候要多多使用,因为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是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写作文要有风景描写,要有场面。

乌鸦飞走了。皮卡就开始追赶这只乌鸦,追赶了很远很远的路。那只乌鸦飞过一道山岭,再也看不见了。这个时候,皮卡已经累得不行了,就躺在地上。

曹文轩问,当皮卡醒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在什么地方?学生们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曹文轩说,只要打开了你的思路,只要你说得通,这就是第二世界。本来就没有,创作了才有。

皮卡醒来了,起来一看——哇!好大一片柿子林啊!一棵一棵的柿子树挂满了柿子,阳光灿烂。灿烂的阳光下,那一树一树的柿子就像一盏一盏的灯笼那么漂亮!

曹文轩问,这个时候皮卡最想做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摘柿子!曹文轩说,错了!这个柿子不能摘!写作文写到一个人最想要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让他立即去做,要有一个来回,要有一个反复,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折腾”,每折腾一次,皮卡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主题也越来越明朗了。

曹文轩又问:你们听到火车运行时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又有各种回答,而曹文轩的回答是:我听到的声音是“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是世界运行的动力,也是好作文运行的动力”。

好作文能写出孩子的天性

一篇在“希望杯”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的小学生作文,在初中老师眼中只是一篇普通习作,因为“套路、斧凿痕迹重”,由此引发了争议,中小学生作文的文风问题再度引起关注,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好作文,真实才是唯一救赎”。也有人认为,目前的作文教学不给力,为了考试拿高分,学生作文中公式化的套作严重,不接地气,多见陈词滥调和“假大空”的模块作文。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赵长天直言,作文教学中“不应该总是教孩子说假话,教孩子说真话比提高GDP更重要”。

针对这样的争议,评委会接触了几位语文教师和曹文轩。

呼和浩特的一位语文老师冯程茹认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生们写作文最大的困扰并不是套作,而是缺乏曹文轩强调的两种能力:不会无中生有地创作,不会静心凝视。

所以,她认为,教会学生“用慢镜头聚焦身边的生活”很重要,而这与孩子平时的阅读积累以及受到的引导密切相关。

武汉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刘艳表示,那种为求考试得高分的套作作文“不符合学生写作的初衷,有些急功近利。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着想”。所以,她在教学中更注重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情感,“引导他们多发现生活中阳光的、积极进取的一面,提炼出生活的真谛,汲取正能量,而不是偏激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

广州的语文老师梁晓佳也认为,导致模块作文出现的原因,正是因为小学生不懂得发掘生活中的素材,或者不懂得如何组织语言。所以,曹文轩的讲座,对指导学生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写出真情实感,写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真性情作文”。

中国果真只有应试作文,没有“好作文”吗?

曹文轩表示,一篇作文是否好,存在争议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看文章的标准不一样。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并不都是以套作作为评卷标准,好作文还是能够被发现的。

什么样的作文才称得上好作文?曹文轩认为,好作文是能让孩子发挥自由天性、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不要用太多的简单的条条框框去要求。

对中小学生中作文“假话”多这样的说法,曹文轩表示,说假话肯定不好,但说假话和想象力如何分界是个问题,不能把想象力等同于说假话,“孩子们是可以写出具有很强想象力的作品的”。

【曹文轩简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草房子》、《红瓦》、《根 鸟》、《青铜葵花》等,学术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希腊、日、韩等文字。曾获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 奖等,2004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2015年第十一届“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决赛评审。

凝视世界的作文(二)

《凝视经典》仿佛看到原始森林一般的深邃,清新而又启人心智,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意味。到底是什么,那些让我忆想起印象中的属于过去的文字,只是单纯的古老景色?只是单纯的榕树?还是,生命的博大与精深?我果真忽略了细节:书,经典,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写它们,它们的内涵与气质,真实与永恒。尽管我不能完全心神领会,但我能感到自己心底最深处的鸣响——就是这种感觉,带着一种崇敬和探寻,翻开略有折皱的旧书,听着清脆而又质朴的声音,“纸光是金色的,是那种也许还未打磨或打磨过了又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朴实、贵重的金色”,是哦,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啊,于是它们愈发显示出了自己金子般的珍贵价值。经典蕴含着的无穷的力量也将人们的心灵装点得金光熠熠。哲理、诗意、深奥的东西都是很神奇的,就像人生至美的灯塔,经典书籍会一直指引着你,影响着你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如此,在经典的陪伴下,麻木空虚的灵魂也会逐渐地温暖充实起来,我们由此学会了感动,真正的感动。我陷入了沉思。也许《大地重现》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个。不过这似乎还不能说明问题,因为这只是文章的前奏。原来,现在的许多人都遗忘了经典,各种新兴的元素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所知道的仅仅只是经典是过时的、老旧的,因而很少有人再去触碰经典。然而,作者的疑虑实际上却是一种反问,经典是不可以被忘记的,人们的生活需要崇敬和感悟,一旦没有了经典,世界上就少了许多动人的景致,人的本性也就因此改变了。确实,我们没有理由放弃经典。正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所告诉我们的,人文经典为我们构建了精神家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它;陈四溢的《站着读与跪着读》阅读经典并产生自己的见解的重要性,还有《诗歌决不能没有家》,茨维塔耶娃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用经典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的爱国者。所有的这些都指明了同一件事情:凝视经典,持续经典,我们需要自己的精神家园。

凝视世界的作文(三)

凝视世界的作文(四)

一、材料作文如何述材阐理

写好高考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正确地立意,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合理地阐发。

如果说分析材料是侧重解决材料作文的立意问题,那么阐发材料则是侧重解决材料作文的行文问题。很多同学作文的立意是正确的,但是往往或内容不够充实,或只是罗列同类的或对立的材料构成所谓的“对比论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会阐发材料。

什么是“阐发”?简单说就是讲道理。如果把这个概念切分一下,那么,“阐”是说理,而“发”则是发挥,是“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如何做到充分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由果溯因法。

看下面这道题。

1814年,美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当时有人驾着它与马车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如今200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轮子,可火车却在飞速前进。 分析这则材料,我们不难提出“新生事物最初也许很不完美,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会不断完善,社会因此而进步”的观点。现实中,火车速度远远超过马车是事实,是“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我们在行文中“发挥”的部分。从蒸汽车到内燃车再到电力火车、磁悬浮列车,显然,科技进步是火车速度不断提高的原因,这是我们在行文时必须挖掘并指出的,这就是“由果溯因”的阐发方法。

二是类比转化法。

这是当材料说的是虚拟故事(如寓言)或自然现象时通过类比联想去联系与

之在本质上有相似关系的社会现象,从而确立文章主旨的方法。如“树木、森林、气候”这个命题,首先是明白在自然界存在着当树木形成森林,森林就会影响气候的现象;其次是类比,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体和集体(或整

体)的关系,这样“气候”就可以类比为一个集体乃至社会的风气。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立文章主旨了。

下面这篇《鸟的评说》就很好的运用了类比转化法。其材料及要求是——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例文】

鸟的评说

我很喜欢《鸟的评说》这则寓言,它寓意深刻,借“鸟语”讽喻了一些自我感觉良好而专事指责、挑剔别人缺点的“鸟人”。

我很欣赏一句古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它的神韵当属“输”、“逊”,道出了各自的短处,又赞颂了各自的长处“雪白梅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鸟儿们各有优缺点,世界的万事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松树潇洒挺拔,四季长青,却开不出美丽的花朵,牡丹天香国色,花中皇后,却不能四季长青;荷花娇艳欲滴,亭亭玉立,却不能种在陆地,昙花清新淡雅,超凡脱俗,却不能延长花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取松树的四季长青喻生命的永恒,取牡丹的天香国色喻华贵雍容,取荷花的生长环境喻出污泥而不染,取昙花一现喻瞬间的辉煌。这就是取长去短,物尽其用,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比鸟儿们的互相挑剔岂不好得多?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被誉为科学泰斗的牛顿晚年却信奉神学,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在军事研究上又不及恩格斯。我们周围不也如此吗?张三学习成绩优异,可体育很糟,李四作文屡屡获奖,可数学不及格凡此种种足以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这也是寓言所揭示的寓意。申明此理并不是为了以此作为原谅自己缺点的挡箭牌,而是为了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取长补短。有了这种态度,对自己的长处才不会自骄自傲,

对别人的短处才不会指手画脚;有了这种态度,我们才能学长补短,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以便使金渐渐足赤,使人渐渐完美。

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要严于律己,宽

以待人,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人才会健康成长,集体才会团结向上,国家才会日益发展,社会才会飞速前进!

本文作者透析材料,深解题意,开门见山显露观点。作者巧妙地用一句古诗,恰到好处地证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本文第三、四段写得精彩,作者由鸟及花木,用类比法进一步扣题——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物尽其用。接下来一句过渡,“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由远及近扩展到人类社会,扩展到身边周围,例证恰切,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例证后作者又作了简短中肯的分析,深化了全文的思想内容,指明了如何解决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总之,阐发极其充分。

三是定向述例法。

一般来说,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事实论证,故离不开必要的叙述。但是议论

文的事例叙述与记叙文的事实叙述是不同的。后者力求具体、生动,而前者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叙述力求简明,指向则必须明确——与证明论点无关的皆可从略,与证明论点有关的不妨展开。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称之为定向述例法。下面我们以2009年安徽一篇优秀考场作文(片断)为例来作说明,

安徽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例文】

不朽的昭君(片断)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道: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道: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写你。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壮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说句实话,昭君出塞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选择它为事例来论证“弯道超越”是比较冒险的,弄不好给人事例陈旧感。这位考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叙述事例时指向性非常明确,始终扣住昭君在人生“弯道”时的选择,最后归结为她是运用智慧实现了“超越”。一方面语言简明,另一方面又“把意思或道理充

分表达出来”,符合材料阐发的要求。

上面介绍的三种阐发方法,“由果溯因”侧重在开掘,“类比转化”是力求拓展,而“定向述例”则既是阐发的原则,也是阐发的技巧。好的文章开掘既深,拓展又广,中学生朋友或许很难一下子做到深刻和广博,但是在阐发材料时努力做到上述几点,却非一步登天的难事,如果做得比较好,就为作文的成功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凝视世界的作文 以凝视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