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1. 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的过程。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3.在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长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教具学具:课件,每人一把剪刀,长方形纸片 一条绳 直角三角板 直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先找一找藏在教室里的数学知识,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师:想一想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生: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有四条边。师:长方形的图形里藏着许多秘密,想不想发现它?生:想。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的特征二、探索新知(1) 观察猜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猜想一下长方形有什么特点?生1:长方形有4条边。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都相等。生3: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生4:长方形有2条长边,两条短边。师根据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2)验证特征。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对长方形的了解,那么这些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想不想亲自验证一下。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生:我想用剪刀剪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角。生: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生:我想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先来看合作要求。幻灯出示合作要求。师: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学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哪个小组同学愿意汇报。生1:大家看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生2:我是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了长方形有4条边,有4个角。生3:我是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得出上下两边一样长,左右两边一样长。生4:我是用直角三角板来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生5:我是用直尺先量出一个角得出结论是直角,然后对折再对折,这样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生6: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师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齐读: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三、认识长和宽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请你指出手中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节课,谁知道数学书给 他们起了什么名字?师板书:长 宽师:那它有几个长?几个宽?师:请你指出教室里长方形的长和宽。四、学中做(1)出示课件练习(说一说)(2)出示页练一练(课件出示)(生判断并说明理由)(3)选图测量并记录(学生活动,集体订正)
(4)发散性练习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80米,小明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沿着操场走,你瞧,他已经走到另一个角的顶点,想一想,小明走了多少米?如果他继续前进,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他还要走多少米?
【篇二】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 米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
测量
第二课时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3厘米呢?
(用手指比长度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厘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两名学生量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量讲台桌的长。
(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的1米长的卷尺。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
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身体比一下,体会1米的长度是多少,比较直观。去掉尺子,直接比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米”的长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直观的观念。)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所以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一端,对齐物体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读出准确的长度。
三 巩固反馈
1.两人互量身高, 米 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量下面的长度:前面黑板的长,后面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
3.在()里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米的含义吗?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了吗?会用“米”为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了吗?
【篇三】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案
《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案
数位的认识和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千”;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会写千以内的数。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数方块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理解一百和一千之间的进率关系;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检验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理解知识,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数位——千位。
难点:认识新的数位——千位。
教具学具
计数器,足够多的小正方体块、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题:按规律填数。
1.100,150,200,_____,_____,____,_____。
2.80,100,120,140,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汇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数100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数位“千”。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借助小方块认识“千”。
(1)课件出示一堆小方块(100块),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你能不能一下子准确地说出方块有多少块?为什么?
可以怎么整理?
课件演示:前面摆出的1×1×10的长方体,依次出现10个,它们又挨在一起成为一个1×1×10
的大长方体。让学生明确:这就是一个“百”。
学生随着课件演示数数:10、20、30""90、100。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数的?数了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 屏幕上显示:10个一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一十。
(2)小组合作,请大家快速数出1000颗瓜子或豆豆。
较快的方法:分工合作,100颗100颗地数,10个100颗就是1000颗。
(3)课件出示更大一堆方块(1000块)。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
这里有多少个方块呢?一下子看得出来吗?
怎么整理最容易看出来?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演示:把刚才整理的包含有100个小正方体的1×10×10的大长方体依次出现10个,让它们像一片一片的面包一样挨在一起,摆成一个10×10×10的大正方体。学生随着课件演示数数:100、200、300""900、1000。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数的?数了几个一百?10个一百是多少?
课件显示: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2.借助计数器进一步认识“千”。
(1)用计数器拨珠来演示一百一百地数数,学生跟着拨珠的动作一起数数。
提问:9个一百过了是多少?(10个一百)
10个一百就是多少?(一千)
“千”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 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
(2)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以及各自所在的数位:从右边开始,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3)请学生联系写两位数的经验,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和所在数位,试着写出“1000”。 汇报:千位上有一颗珠子,写“1”;百位、十位和个位上没有珠子,都写“0”。
3.写数。
出示例题(写出计数器上的数)(课本第27页例题)
师引导生观察:计数器上从右往左,数位的顺序是什么?
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师:每个数位上分别有几个珠?
生:百位上有5个珠,个位上有3个珠,十位上没有珠。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学生试着写出这个数。
师强调:十位上没有珠,要写“0”占位。
学生写出下面计数器上的数。(课本第27页例题)
师生共同小结:写数要从高位写起,哪位上有几颗珠子就在这位上写几,没有珠子的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7页第2、3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27页第4题,强调分类时应做到不重、 不漏,养成细心的良好习惯。
3.出示题:每个数中的“5”表示多少?用线连一连。
573 305 250
5个10 5个100 5个1
设计意图:通过几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巩固数位顺序表及1000以内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
【篇四】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数位教案 冀教版
认识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在数方块、在数位表中摆数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数字卡片摆数的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小方块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十个十个地数,从三百七十数到四百九十。
2.数方块。
用学具边摆边数,帮助学生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学生齐读10个一百是一千(2遍)
用数字卡片摆数。
二、自主探索
用数字卡片摆数。
(1) 指导学生认识数位表。
(2)用0、2、3摆出不同三位数,让学生自由摆、读。
(3)提出问题:
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如302百位上的3表示3个百,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
三、课堂练习
(1)用1、5、3摆出不同三位数,让学生自由摆、读。
(2)提出问题:
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多少?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五】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数学下册二年级教案
第一单元 测量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篇六】冀教版二年级下册长方形认识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拥有长方形、正方形、角和直角等知识经验基础上,感受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设计了先观察、猜想,再自己动手验证的探究活动。首先,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长方形的边和角。知道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有四个角;然后,再通过观察和猜想,说一说长方形可能有什么特点;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交流,在多种感观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然后将知识进行迁移自然引入正方形特征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能力目标:经历在观察、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建立空间概念。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认真操作的良好习惯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三、教学重点:探究和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四、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五、教学具的准备课件 长方形纸 正方形纸 剪刀 直尺 三角尺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的开始,师充分运用多媒体音、形、色、动的优势,创设了一个机器人卡布达的形象这:(课件演示)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它是有什么形状的图形组成的吗?活泼的画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接着,(课件演示)这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学生回答4条边4个角,在此基础上,师趁势提出在长方形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不想研究研究?这一环节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二)主动探索,研究问题。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猜猜长方形的边和角可能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对边可能相等,4个角可能都是直角。师紧接着说这是你们观察提出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学生主动运用手中的学具动手验证。这样,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征。在学生探究验证的过程中,配放一曲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灵感。师走到学生中间,适时地给予点拨,指导,使整个探究过程气氛热烈而有效。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研究结果,进行组际交流评价,逐步完善、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些结论的?第二层次,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也来变个魔术。(课件演示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接着,师来演示将这个长方形的长缩短成和宽一样长时,变成了什么图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知识进行迁移自然引入正方形。然后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探究正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正方形特征验证方法)由于学生已有了研究长方形特征的基础,所以他们会很轻松得出结论。(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件演示小动物捉迷藏)引导学生观察、思辨、想象,质疑、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