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跟外国人网上交流建议 跟外国人交流的软件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第一篇:《与外国人交流时的注意事项》

左右逢源:与各国老外沟通十大技巧

编辑:Mary 点击量: 5689次

1、欧洲人,美国人是非常喜欢那种interactive 的人的,你不需要太拘谨,不需要什么都yes。

2、在两个人对话的时候,适当的时候要称呼对方。假如你在对话中经常称呼对方,对方也会称呼你,这样可以让客户很容易对你有印象,这样对后续跟踪客户好处多多。非英语的名字,象北欧人的名字,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发音,很多法国人的名字不是按英语发音的,要注意,你不会读可以直接问客户,这是不失礼的。荷兰和德国人的姓有很多是2个单词的,一定不能只读最后一个单词。i.e. Caroline van Bommel, 这个女的你可以称呼为:Ms. van Bommel。气氛足够好的情况下,你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单名

3、母语是英语的人说话可能会很快,没有停顿的。你可以让别人稍微慢一点,这是不失礼的。千万不要没有听懂就接客户的话。否则客户会觉得和你沟通很困难。很容易就走掉了。

4、客户坐下来以后,你可以问客户你可以给我多少时间。How much time are you available? 这样可以体现你对客户行程的尊重,也可以让你自己根据时间来掌握沟通的内容。

5、老外只要做下来以后,要让老外多说,在你完全明白的情况下,再介绍你自己。和欧洲美国人谈的时候,你可以让客户简单的说一下此行的目的。希望找一些什么样的供应商。有的客户不会直接回答你,有的客户会告诉你。

6、假如你有幸碰到头衔是Director,Vice President等职务的买家,要多说一些战略性的东西。这些人来展会不是为了1个柜2个柜来的。他们很多是来找战略性伙伴的(Strategic Partners)。所以你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功力。假如你自己工厂实力可以的话,要主动的邀请这些人访问你的工厂。这些职位的人很多学历很高,有些人有MBA background. 所以,有点喜欢听比较酸的话。这些人开口闭口就是: value, global supply chain, private label, costs, partnership,bottom line等等。你可以这样说:

We are one of the top 3 private label suppliers in the global market. Our producing capacity is more than 5,0000000000000/units each week. Furthermore, you know, the knowledge and the know-how sometim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machines and equipments. Fortunately, we have accumulated

enough producing and management know-how from our long-term co-operation with XXXX company. I am sure we can help you to reduce your international sourcing costs, we can help you to increase your bottom line. just let me know how I can create value。

7、客户有权利问你很多问题,其实你也是有权利问客户的:下列问题你可是试着问问看,对你了解客户好处多多:

How can you uate your suppliers? 很多客户不愿意直接回答你,因为确实太难了,你可以补充一句, just generally speaking, not the detailed principles.What's your purchasing plan for next season?

假如是零售商:How many stores does your company have?

假如是中间商:Do you distribute your goods only in your domestic market? Or in the whole Europe? Which country is your biggest market? (不能直接问谁是你最大的客户,这样太敏感了。

8、在展览会最后一两天的时候,你可以问: What do you think how about the trade show? Did you find everything which you need exactly? 你问这种问题很容易可以从客户那里得到你们整个行业的情况,客户的观点对你是很有价值的。同时,你也间接的问客户了客户还有什么东西没有找到,说不定你可以帮上客户的忙,假如你刚好也有这种产品的话,客户也会把定单下到你这里。

9、跟客户介绍的时候,不要总是说, Our quality is very good。展位上面大家时间都不多。不要说一些客人没有办法衡量的话,怎么样才叫好呢?大公司的买家基本上都是至少大学学历,很多都受过专门的采购培训,他们内部有一套定量的评估体系的。所以,最好是用你本行业的定量术语来表达,假如本行业没有定量术语,就直接说,We have supplied our products for XXXXX company for 5 years, and XXXX company is quiet satisfied for our quality. So I believe we can meet or exceed your quality requirements. 这个XXXX公司最好是客户应该知道的,和客户差不多同类档次的,或者高一点点,不要高太多的。否则要误解的。

10、其实,大公司的买手最关心的不是price, quality, 而是: reliability。差不多的商品,买手从不同的供应商购买,价格有点小差距,国外的公司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买手找的供应商出问题的话,那问题就大了,欧洲还好一点,美国可以马上就走人。所以,我们假如能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要让买手觉得你在所有的供应商里面,你是最reliable的,包括质量,价格,长期供货能力等等。

总之,你是在和客户沟通,而不是被审问。一定要interactive。

第二篇:《如何安全使用网络的看法和建议》

对网络的认识,提出建议

网络作为一个载体,衍生出了多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的空间,能更加有效和广泛地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和了解社会。在它积极作用的背后,网络空间又以令人眩晕的色彩诱惑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使得部分大学生陷入到迷失自我的陷阱中。因此我们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精华,所谓精华就是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源。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将有限的精力耗费在无用功上。

网络还是个交流的平台,借此平台,我们认识了自己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可能遇到的人,扩大了自己的交际范围。如果你有烦心事憋在心里,可以找网络上的朋友倾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的顾虑;如果你希望提高外语水平,可以在国际交友网络上认识外国人,直接交流;如果你想要认识校友,可以上专门的校园网站。总之,网络大大扩展了我们的交流面,各种各样的人都在网络上以自己喜欢的面貌出现,能与他人交流心得看法,逐渐完善自我知识网络体系,通过这个平台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朋友共同进步。

第三篇:《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

如何与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来自一位美国留学生的忠告)

北美学习、生活的几年,既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因中西方文化冲突,长了不少教训。现在贡献出来,与国内的朋友们分享。希望各位今后在和外国人(英语是母语)交往中更富有成效;也使那些为学好英语而苦恼的朋友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好的学好、用好英语。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上花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最差。这和学习和应用英语方面存在重大误区有关,一是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其英语实际水平可想而知;二是误认为英语不过是由“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组成的。认为只要学习“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比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国内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忽略的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同探讨目的问题。没有目标的船只永远在海上漂流。学习英语的目的多种多样,但学口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与Native English speakers进行“有效的交流”,即工作中能与Native speakers 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生活中结交几个native speaker 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励和帮助。

而不是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为了能和“老外”说上几句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 等幼儿园英语而转身离去,搞的“老外”一头露水,找不着北。(国内很多学英语的朋友,就好像一个苦苦练了10年武功的大侠,“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终于有一天有机会面对敌人时,唯一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更不是为了“为了说英语”而浪费时间的、没话找话的和老外闲聊—分手几分钟后,别人就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记不住你是何方神圣了。

在中国,可怜的老外们,大多饱经那些被问了上千遍雷同的、无聊的、毫无创意的、有时Chinglish 式的问题的摧残和蹂躏,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 之类的。我发现,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说:我英语口语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几句天儿。Come on! Give me a break!

英语学到这程度,那由中国式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严谨的语法和庞大的词汇构成的英语能力,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 ,因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英语口语。

新加坡的一个人,前一段时间出了本书,叫“亚洲会思考吗”,说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在内,除了会模仿,不具有创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难真正意义上和欧美竞争。但愿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

我在去美国留学前,自认为英文水平还可以:毕竟学了那么多年,自己也下了许多功夫,且上了不少培训班—从普通的到最高档次的,里里外外花费了上万元。应付各种考试包括留学考试,也算是一路过关斩将。但是,到了美国后,刻骨铭心地学到了一个词“Chinglish” —中国式的英语”:用英语和自己同胞交流时还可以应付,但是和"英语是母语"的同学、教授和其他人士进行交流时,一涉及到实质问题,双方谁也听不懂谁!至少有半年的时间痛苦异常!霎时间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毁了。

他们What's up?What's new?的说法到能应付,谈谈天气什么的也没问题。但是,就是觉得很难和他们去沟通,哪怕只是认认真真地谈谈。在国内,我很容易和大多数人成为朋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为你诚心地对待别人,别人通常也已会真心的待你,否则你下次对他“敬而远之”就是了。可在美国开始的时候,怎么就那么费劲?!诚心不起作用了?

是自己的语音、语调问题吗?不是!如果你有机会领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语,你或许还会为中国人的发音多少感到自豪呢。我有个印度同学叫Abe,直到毕业我才听懂他大部分话的意思! 但是,印度人“可怕的”发音,丝毫不影响他们和美国人流利、有效的交流!

是语法和句子的原因吗?也不是!我有幸在美国的大学里,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才华横溢的美国籍教授,年近40岁时因为杰出的数学才能,移民到了的美国。发音就别提了,他讲英文时,你还能轻而易举地挑出很多语法和句子错误,但这丝毫也没阻碍他在美国生活近二十年,用英语给美国人上数学和工商管理课,并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生活几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绝对没有国内的各种人士强调的那么重要,而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语言是其文化和习俗的载体、沉淀,虽然人类的各种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着与中华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她崇尚“积极进取”positive or ambition的态度,和中国人“谦虚、艺术”的处事、说话原则,经常发生“冲突”,构成对有效交流的妨碍。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差异”。

因此,那种用本国文化和习俗去套用英文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加之学了太多得“没用的、很多讲母语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听说过的词,和过时的词、句,听不懂真正的英语和不能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我们认为,所有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需要你自己安下心来,花费时间去反复记忆 —记忆那些自己和别人总结、归纳的知识。这部分工作,没有人能替代你,无论是怎样的天才!(因为吃鱼有利于智力和记忆力,有人求教马克×吐温,问吃多少管用。马克.吐温答道:看来您至少要吃两头鲸鱼!)但是,如果只是埋头苦学,就能学好英语的话,那中国人的英语水平,理论上应当是顶尖的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国外学习,深深感到:大概是因为长期训练的结果,记忆和背诵能力,尤其是记忆、背诵那些不理解的东西,是咱们中国人的强项;但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总体来讲是我们的弱项。)

因此,另一类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运用英语以达到交流目的”的经验和技巧。中国人勇于理论而逊于实践(为读书而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尊”)。因为应用技巧很强,这部分技能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长期忽略。或是因为接触Native speakers有限,难以得到“真经”,或是因为学英语追求“高、大、全式”英语的嗜好和国人好面子的心理, 使大多数人乐于采用传统的、也是最安全的的学习方法:对句子、语法和词汇的执著偏爱,甚于使用英语和Native speakers交流。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除非你以此作为职业,否则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用处,如果它不能为“交流目的”而服务的话。 读书和自学对提高英语有帮助。但书的缺点,和自学一样,没有反馈,没有双向的交流。理论上知道的事,实际做起来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语言,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掌握这部分的最有效方法是:创造条件和机会,同英语为母语或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学习和交流。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研究表明,人在交谈时,80%的信息来自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语音(intonation)and 语调(tone)。此外,对交流有效性的影响,还包括双方交流的意向、谈话的内容、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有效运用等诸多因素,而绝不仅仅是句子、语法和词汇。

因此,常常能见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只有五、六千词汇的秘书、助理,能用英语同“老外”流利的交流,而一些有号称三、五万词汇量的、手持六级英语证书的硕士、博士,学了十年、二十几年的英语,面对英语为母语的人,除了最简单的几句不痛不痒的所谓的对话,有多少人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更不用说用English而非Chinglish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Chinglish则是指: 用汉语文化、思维和习惯等去套用“英语文化”,其结果是所学到的、所谓的“流利的英语”仅限于和同胞交流,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时,双方因“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无法相互理解和沟通!

不去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在交流、沟通运用上的体现,而只是套用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其后果和损害,远远大于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害。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暂时不好,每个人都会表示理解,因为毕竟英语不是你的母语,可以慢慢提高。但因为“文化冲突”造成的人格、品行上的误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和你要达到的目的相反的结果,毁掉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考虑到年龄、职业发展轨迹、客观环境和条件等因素,人生真正的属于你的机会只有二、三次而已!

举个例子来说明文化冲突: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两眼直视对方的两眼”的看法多半是:这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不太礼貌。但西方人士却认为:说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坦白的胸怀,听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了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于对方的尊重。

因此,西方人在见面时,配合着“eye contact”的,是自信的微笑(无论内心中怎么想)、有力的握手(礼节性的碰碰手,英语中称为“死鱼” shaking a dead fish)和正面思考型(positive thinking)的谈话,会使人产生和你继续交往的意愿。相反,如果是躲躲闪闪的目光(有的人更是因为想英文词句,而抓耳挠腮、呲牙咧嘴或上翻白眼)、木然的表情(称:喜怒不行于色)和消极的谈话内容,无论你的语法、发音和句子多么纯正和优秀,也只能让别人"敬而远之"。察己知人,你愿意和一个同你根本就格格不入的人交往吗?!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她传统的积累。而传统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本民族的文化的影响又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到我()到美国两年以后,在和老外聊天时,常常几乎忍不住还要问一些早已知道不该问的“禁忌问题”。

比如,How old are? 在国内多么平常的问题,尤其是熟悉了以后,问问年龄,彼此称兄道弟,或姐妹相称,再自然不过了;喊句“老张、老李”什么的,尽管不老,被喊者心里也高兴。

第四篇:《跟老外交流不应该说什么-》

跟老外交流不应该说什么?

很多学生反映在外教课上或者课间与外教沟通时候会经常产生“communication breakdown”的情况,换句话说,经常在英语交流对话中,双方会发生不知所云,甚至尴尬的局面。其实,很多学生经常用的表达是错误的,有时会引起与老外沟通交流上的困难,如果不慎,甚至会引起误会乃至反感 (honest mistake though)。

1. I know

很多学生都喜欢说这个词组。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错误,只是学生们要非常注意场合。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学生刚刚上完我的写作课,因为有一句话不明白,我又正好在给另一位学生讲解作文,这位学生就顺便抓住这个机会,想锻炼一下口语,就去问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外教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外教耐心讲解完后,这位学生就回答了一句: “I know”.这位外教显然感觉受到了侮辱,马上收起了笑容,一转身做别的去了,弄得学生也非常尴尬。我看到后,连忙在一旁打圆场,向外教解释到其实这并不是学生的本意,后来外教也表示了体谅。当学生后来问我时,我解释道:你明明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来问外国人,当他非常耐心的向你解释完后,你一句“I know”, 就会让外国人认为你是在耍他,会有一种你知道还问他干什么的感觉。这种回答往往会让外国人非常反感。通常在这种情况下,经常用的说法是 “got you, cheers” 或者“understood”.

2. Judge

这是个基本上所有学生都知道的词,表示判断的意思。外国人通常非常反感甚至说讨厌别人judge自己,那么这里的judge指的就是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外们说“Don’t judge me. I don’t need to hear that kind of talk. ” 意思就是说,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不要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不要这样的帮助。比如说,一个老外花了6块钱买了个苹果,你可能会说这太贵了,你被宰了,不应该去那里买东西。这时候,老外通常的反应就是“whatever”,一种不屑一顾的口气。再例如说,如果你跟一个外国人说你不要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他们往往会有一大堆话来反驳你。其实这除了是因为大多数外国人都有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莫须有的傲气,主要是因为在西方文化里面,这样的judge别人的做法是非常令人讨厌的。所以学生们要注意。

以上两点小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

来源:恒星英语学习网-口语频道

第五篇:《如何与外国人交流》

在中国的老外们,大多饱经被问了上千遍、无聊而毫无创意的问题的摧残,这里为苦练英语的“大侠”提供8条小技巧。

几个月前,我在乌鲁木齐坐公共汽车,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青人坐在我前几排座位上。从我上车开始,他就盯着我,过了一站又一站,他仍盯着我。突然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坐在我旁边,用急速的英语,自顾自地开始了让我极其不愉快的交谈。

“你有妻子了吗?”

“你多大年纪了?”

“你曾离开过乌鲁木齐很长时间吧?”

“你住那边的老楼,是吗?”

让我感到尴尬的不是因为处于这样一种谈话氛围中,也不是因他盯着我看了很久,并坐得离我这么近,更不是他问了我很多西方人从来不会问的问题。真正使我感到尴尬的是他对我的行踪很熟悉。很明显他一直在观察我,并至少有一年,这有点让人毛骨悚然。

我很高兴,中国人正努力与我这样的外国人进行接触交流。虽然我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的只是一个极端事件,但我发现,外国人与本地人的最初交谈经常都会归于平谈。

我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缺乏英语能力,而主要是文化差异。知道说什么和知道在合适地点与时间说很重要。有一些特定短语及话题会提高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正面回应的积极性。我这里想提供有助于与外国人成功交流的8条小技巧。前一半适合任何人与外国人不期而遇的情况,后四条尤其适合中国大学里学习英语的学生。

交流中能让西方人感到轻松自在的通用原则如下:

避免问一些特定的问题

有些问题对中国人来说,第一次见面时问是礼貌,但是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却感到不自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跟外国人网上交流建议 跟外国人交流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