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第一篇:《课外阅读与作文的写作》
课外阅读与作文的写作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一连串的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行为链条,是读者借助语言文字接受文本和超越文本的一个连续过程。其实“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
——余秋雨《阅读建议》
作文不能没有材料,好的文章总是给人材料丰富的好印象。对议论文来说,材料主要是论据和事实;对记叙文来说,材料主要是感人的场面和动人的细节。所谓丰富,是指围绕主题或思想表达所需要的材料的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通常所说的旁征博引、事实胜于雄辩之类都是说明材料丰富。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我们要想写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材料丰富。
从近几年的作文试卷来看,“内容”最普遍的问题是单薄,能够有力地表现和说明中心的材料太少,或是材料不典型,不新鲜,不管些什么题目都是那几个“永恒”的例子。这样一来,内容的充实自然会打折扣。由此引发的作文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的现象还是存在。托尔斯泰说过,“文章的思想仅仅正确是不够的,还应当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使大家都能明白。”
在2003年高考语文阅卷之后,一位阅卷老师就作文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务必加强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研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
学生的“内存”,把阅读吸收与写作表达密切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量决定了学生写作表达的层次,阅读品位的雅与俗也直接影响着写作表达得高与下。
现就读于北大的重庆市文科状元幸婧在《母亲让我自由阅读》中谈到自己的获胜经验,很重要的一条也是阅读。“阅读,对我而言,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读史使人明智,读传记让人眼光高远,读诗歌让人思维细腻。我想,读书将使我永不放弃的爱好。”从幸婧的经验中,我们看到她的成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并且可以看到课外文学作品的广泛涉猎对她的阅读能力提高的作用。所以大家在学习语文时,不妨吃着“课本”这只碗里的,还要看着“课外”这口锅里的。
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抓好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点: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本中,要想使他们真正地提高素质,就要做好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此外对于高中生而言,能考上理想的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是他们的当务之急。从时间来讲,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是必要的。
要做到材料新鲜也不难,只要有大文化。所谓大文化是指积累材料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富有大文化气息的相关方面,是自己积累的材料有一定的水准,相当的品位。大凡从文化文学名著中汲取的营养总能给人一种大家气概,大凡从鲜活的时代情趣中汲取的清泉总能让人清新
惬意。当然是你专门研究独自占有的材料也会是新鲜的材料,用了这样的材料,也会赢得阅卷老师的赞许。所以,课外阅读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首先要扩大阅读面,定向阅读名人传记,使自己胸中有“大气”。平时要多读古今中外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的传记,心中有了一尊尊高大的形象,有了效法的榜样,写作文事,“大气”当然会自然流泻。中外名著汇聚了中外文化的精华,很有必要向学生作比较系统的介绍。一般来说,非毕业班学习时间较充裕,用来安排阅读一些“大部头”名著较好,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一些有深远意义的著作。指导读名著主要方法是列出书目,让学生作出选读计划。新教材的教学大纲中对于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列出了书目,而且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套《中学生课外阅读丛书》,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写出读书笔记。还可以定期组织交流,有时也可结合课文教学一齐进行。
(二)要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等。历年来,高考作文题总是力图引导考生关注当前重大的社会和政治热点,2002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是“规则”,显然与中国加入WTO和韩日世界杯有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广泛的社会意义。2003年的北京高考作文题是“转折”,与我们国家共同经历过的“非典”很容易联系在一起。200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以《智子疑邻》的寓言故事为材料,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导向了读书与积累,导向了人文精神的濡养,导向了理性与思辨性的提升。由此看
来,对现实的关注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重点。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发表看法,写成短文或日记。世界格局、中东战争、巴以和谈、科索沃事件、日本教科书抹煞侵略事实……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国企改革、黄河断流等这些国内外新闻,都应密切关注。这一类训练坚持做,作文就会逐渐“大气”起来。
(三)要多多背诵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就该是美丽的面庞了。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会直接影响印象分的得失,而一些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就是文章的亮点。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四川一考生写的《无愧我心》中,那个对齐宣王说他宁愿做“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颜斤蜀,那个说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瞿秋白,“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如是说……相信阅卷老师在看到这样的句子时,在心理先会给他一个高的基础分,因为这篇文章体现的就是一种“大气”。常常阅读背诵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苏轼“大江东去”,李清照“生当做人杰”,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我们胸中充盈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
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逐渐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知识储备由贫乏到丰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由弱到强。也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因此,他们常常兴趣爱好广泛而多变,看问题简单片面,主观武断,以为世界上的事情自己了解
得差不多了,都看透了,好轻易地下结论,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遇到困难时,由于兴趣多变,判断能力不强,又常常容易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他们在选择书籍时,常为兴趣所决定,爱读那些幻想、怪异、冒险、离奇的书籍,对需要动脑思考,比较严肃的书籍则感到乏味。阅读文艺小说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发展,较少注意作品的结构,修辞和文采。阅读自然科学书籍时,只注意奇妙的结果和奇特的现象,不大重视逻辑推理和思路、方法。如果是这样选择书籍读书,事实可以证明收益是极小的,那么高中时期适合读哪些书呢?
(一)工具类书籍,这是应当首先考虑的。它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资料汇编、历表等。对中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考虑要适合自己水平和需要的字、词典。其次再考虑选择百科全书类的书,只要不重复,宁可多一些为好。而且这些书不止在课外阅读中有很大作用,就是在平常的学习中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二)文库类书籍,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也有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培养。如百科知识,青年百科丛书、中学生文库等,可以从中获得广泛的课外知识,但要注意选择。而像一些典籍类书籍,如各种名家的经典作品、名篇汇编:《鲁迅杂文选》《杨朔散文集》《唐诗三百首》《唐宋词鉴赏》等等这类书,有终身的保存和使用价值,更可以有计划地购置。
(三)科普类读物。这类科学普及读物,对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丰富科学知识,启迪创新开拓精神都有很大的益处。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有侧重地选择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第二篇:《我的课外阅读》
我的课外阅读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地万物复苏,小草从光秃秃的地上探出头来,欣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同学都带着欢乐的心情走进校园,因为今天是老师组织我们全体师生的购书日。
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坐位上,端端正正的坐好,安安静静的等待着老师给我们讲课。我们心里面都非常希望马上去购书,但是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听课态度。终于,铃""我们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啊,下课了。不用老师说,我们就象离弦的箭一样冲出教室站好了整齐的队伍,时刻准备着去图书馆购书。老师微笑着看着我们这次的表现非常满意。我们都等待着那一声命令,终于老师说了一声去图书馆。 图书馆这三个大字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老师带领着我们走进图书馆,有的同学说我要买故事书,有的同学说我要买作文书,还有的同学说我要买历史书。老师对我们说:“要认真的,安静的用心去选书。要多买一些历史,作文,百科全书类的书集,多长知识。”
在这个时候同学们的手里各自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正在看着,回味着。我原本想买一本笑话书或童话书看一看,还有别的同学也和我一样拿着同类的书集,就在这时,老师站在了我的旁边细声细语的对我说:“要看一些对学习和写作能力有帮助的书集。”就在这一瞬间我明白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花在了我们的身上,以后我们不要再让老师为我们操心了,因为我们已经在书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我们正在慢慢长大。
第三篇:《课外阅读短文5》
首先,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意图,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必须弄清楚。这一点,如果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初读阶段就应该把握住了。然而,深层次的东西,还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方能够解决。
作者创作,会有创作冲动,不论其灵感的东西也好,还是有目的的专著也好,总归要告诉别人一些信息。这信息要在文中体现出来,可以通过大篇幅的表述,或者在关键地方直接揭示。文中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个别段落、句子、词语,都是寻找创作意图的突破口。表现上也多用议论、抒情等手法,可见平时多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对做阅读理解题也非常有帮助。
其次,把握好出题人意图,作为选拔性考试,所选文章毕竟不是单纯让你来欣赏的,它是考查你运用知识的平台,它所承载的信息在于有明显的目的性。
其实,在初读、再读的过程中,已经差不多猜测到了诸多待考查内容。根据平时做
①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只大鼻子,因为这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同学嘲笑的对象。他因此而成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空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②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干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男孩子悲伤不已。
③“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去看看吧。”玛利亚牵着小男孩的手到另外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④窗外是一大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⑤“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⑥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⑦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符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⑧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9
– – 我的課外閱讀
1.在教室里,小男孩在不同的窗子边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象?他的心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你又怎样理解小男孩生活中那两扇窗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你开错窗户了,”谈谈你对玛利亚老师的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你有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愁闷苦恼的时候么?谈一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读完这篇文章,回想那件事你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点拨——
——★准确把握阅卷人意图(心态)。
因为语文阅读理解题涉及范围太广,其中少不了一些主观题,通常以笔答题的形式出现。平常情况下,阅卷人都喜欢采点给分,这一点非常重要。阅卷人面对那么多的试题待阅,再加上定时定量,心情一定比较压抑。并且阅卷时间大都为夏季,心浮气躁之情不可避免。这时,如果考生的字体工整,分条缕析,答题规范,精当而又不繁琐,不用说,阅卷人大都会打高分。就算有些稍有不如人意之处,也会得到手下留情的好处。相反,如果字迹模糊,条理不清,头绪烦乱,且没有关键词,答不到要点上。对这样的试卷,阅卷人肯定会手下无情,其结果可想而知。
离黄金只有3英尺
10 – – 我的課外閱讀
[美] 希尔
失败的一个最为普遍的原因是,当人们被暂时的挫折所压倒时就轻易地放弃。每个人在某个时候或某种场合常会犯这种错误。
达贝的一位大叔在那些淘金热的时日里也得了“黄金病”,想到西部去采掘黄金发财。他弄到一块矿区土地,带着锨和镐去工 作。
几星期辛苦劳动以后,他得到了报偿,找到了一块闪亮的矿石。他需要机器把矿石挖到地面上来。他悄悄地掩蔽好矿苗,返回老家马里兰州威廉姆堡,把这个发现告诉他的亲戚和少数邻居。他们凑了钱,购置了所需的机器,并把它装运到矿区。达贝和他的大叔也重返矿山工作。
第一车矿石开采出来了,运到一个冶炼厂。返回来的信息证明,他们找到了科罗拉多州含金量最丰富的矿藏。只要再有几车矿石就能还清债务,似乎垂手就可赚大钱。 越往下钻采,达贝和他大叔的希望愈为增长。然而,发生了意外。金矿的矿脉不见了。他们的希望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样消失了。幻想扑灭了,这笔横财不翼而飞。他们继续采掘,孤注一掷,想重新找到矿脉,但一切都是徒劳。最后,他们终于撒手不干。 他们把机器卖给一个收破烂的人,只换得几百美元,而后丧 气地回老家。收破烂的人请了一位矿业工程师到矿里看了一下, 再做了一点计算。工程师说,上次失败的原因是不了解“断层线” 的缘故。计算结果表明,矿脉就在达贝停止钻采的地方再过去3 英尺。果然,就在那里重新找到了金矿!
收破烂的人从这个金矿赚了几百万美元,只是因为他想到 了,在放弃以前应该找专家商议。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我的课外阅读作文}.
3.第三自然段第3句中的“矿苗”即指本段第一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解释一下“黄金病”的含义。
11 – – 我的課外閱讀{我的课外阅读作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用“ ~~~~~ ”标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达贝没有找到金矿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达贝叔侄即将采到黄金却失去了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想的风筝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
12 – – 我的課外閱讀
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那浮在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