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第一篇:《浅议作文素质教育》
龙源期刊网 .cn
浅议作文素质教育
作者:杨绍贞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12期
摘 要:写作是手段,做人是根本;作文训练不仅要注重写作能力,更要重视素质教育,将做人和作文紧密结合。
关键词:作文;做人;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点出发,对于作文教学来说,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求得学生人格、智慧和写作才能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一、把“作文”与“做人”有机而紧密地结合起来
文章是人们对生活有所感悟和体验后的产物,感受的深刻与否关键在人的品德与修养上。有人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所以,说和写似技能又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说明了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而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训练放在首位。因而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明确其思想、培养其情感、锻炼其观察能力。倘若他们逐步养成了“诚实”的品德,那他们的思想会逐渐明确,思维会日渐缜密完善,情感会日渐丰富成熟,观察也会日渐敏锐周到。至此,他们的作文也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相反,如果教师指导只是让学生在各种作文应考训练中寻找秘方和诀窍,那终将会使作文教学走向死角。今日的作文教学,大凡是为“应考而作”,把作文训练的目的盯在应考上,过多注重文章的结构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训练。笔者多年来深感学生习作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步伐,甚至失去新意,看来症结就在于此。
二、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身已有一些生活经历,加上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获得的外界信息,以及从课内学习、课外阅读、看电视得来的信息,按理说完成一篇作文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就是“没东西可写”,不少人的作文是硬“榨出来的”。近几届的学生(独生子女)由于自小“成人化”,再加上很少独立体验,全凭书本上的知识,那想象真可谓惊人,写起作文满篇的大道理真让人有些招架不住,可内容的空洞,事例的陈旧更是令人无奈至极。究其原因,我认为作文除写作技巧外,主要是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太差。因此,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对提高作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篇:《素质教育在作文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在作文中的体现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呢?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巴
尔扎克也说:“兴趣比一切的阻力都强。”所以在写作初始阶段,要
特别注意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心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旁征博引历代文
豪在文学创作中另辟蹊径、巧用角度的事例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
他们的创新热情。譬如学习《变色龙》,就引导学生体会契诃夫安
排警官奥楚蔑洛夫脱大衣这一细节的深刻用意,作者通过这一细节
描写,把人物“善变”、狡猾,而内心却又有点心虚的特征,活灵
活现地刻画出来。学生领悟以后,觉得很有趣味,这么简洁的几笔,
就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含义,同时又有着跃跃欲试的冲动。
二、用“心”观察,关注感受生活,抒写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
声,亦与心而徘徊。”他主张写物,要忠实不造作;抒情,要真挚
而不虚假。唯有描写真实的人生,抒写真挚的感情,才能使文章有
信度,从而赋予文章一种特殊的感染力,甚至冲击力。那么,真情
实感从何而来呢?它源于生活。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
无所谓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因此,走出封
闭的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用饱含感情的双眼去观察社会,用自
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就不愁写不出真挚动人的好文章。
三、广泛阅读,理解、感悟文章,让学生注重积累,培养联想、
想象能力
人们常说“做人要直,作文要曲”。但是我们平时在批阅学生的作
文时,看到学生所写的文章不是平淡,就是枯燥无味;或是为了凑
够字,要么东拉西扯,废话连篇,要么根本没有中心或中心不突出,
没有一点创意,要么语言干巴巴,缺少生动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
因虽然很多,但主要是写作时,缺少素材,缺乏想象的思维,不能
展开合理的联想所致。如果学生在写作时有丰富的素材积淀,又能
善于运用形象的思维并展开联想,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不但有波澜,
而且充满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培养学生收集素材,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成了作文教学活动的关键。
1、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收集素材的良好习惯,从中吸取营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
笔如有神”。
因此,有目的地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
的深入和补充,又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积淀。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
视野不断扩大,眼界更加开阔,还可以从阅读中积累词汇,吸其营
养,充实头脑。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retype/zoom/1aa56201763231126edb1171?pn=4&x=0&y=0&raww=195&rawh=72&o=png_6_0_0_528_64_220_78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72&md5sum=22f630fc130a91f2ca1958b37bd113c1&sign=491002d6d1&zoom=&png=39441-52587&jpg=0-0″ target=”_blank”>
来完成的。续写作文是想象作文的一种类型。所以教学中,我们必
须要求学生:首先,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贮存大量
的文学、历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时事,培养收集
信息、提炼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打破思维定势,大胆{素质教育作文}.
联想创造。再次,使想象的情节合理,要求学生注意审题,仔细看{素质教育作文}.
清题目,依据题意,把握好重点,使想象作文的中心鲜明。如在《最
后一课》学完后进行续写,可以叫学生以“下课以后”为题写一篇
文章,学生们就会在对小说原有的感知上发挥想象力,去构思,去
创造。
5、运用修辞,强化联想、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在描绘事物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使描写对象人格化。有些事
物,直接描写会显得较为单调,把他当作“人”,想象出“它”的
情感,“它”的心理,“它”的动作行为,就会增添作品的情趣,有
的还会增添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力度。所以,常用一些比喻、拟
人,可以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
易懂,易于理解。而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必须要借助合理的想象
和联想。同时学会化小为大,化静为动,鲜活地描摹事物。
在作文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就能培养学生的联想、
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们的写作潜能,艺术地再现
身边的生活。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retype/zoom/1aa56201763231126edb1171?pn=5&x=0&y=0&raww=195&rawh=72&o=png_6_0_0_528_64_220_78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72&md5sum=22f630fc130a91f2ca1958b37bd113c1&sign=491002d6d1&zoom=&png=52588-&jpg=0-0″ target=”_blank”>
第三篇:《素质教育征文》
素质教育征文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教育
上栗县赤山镇黄花小学 易雁飞
“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而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已为现代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创新生命教育方式已迫在眉睫。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遭遇顺境和逆境,在顺境面前我们往往欢欣鼓舞、志气高昂,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在逆境中有些人却是失落低迷,一蹶不振,承受着失败的痛苦。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它们紧紧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而人们只有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笑对人生,享受生命的乐趣。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在最具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热爱生命意识,提升学生的智慧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一、挖掘教材资源,培养生命意识
实施生命教育,必须与“二期课改”紧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挖掘语文教材中隐含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可贵
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家庭背景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的个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的可贵,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一文主要记述了10岁的洛迪在洪水突然来袭,妈妈身体尚未复原的危难时刻,保护妈妈,鼓励妈妈,同妈妈一起坚持着活下去的感人事例。
文中的母子在困难面前互相帮助:妈妈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仍然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不松手,而孩子在妈妈危难时刻则一边帮妈妈托起头,一边不断地鼓励妈妈坚持住,一定要活下去。感人的场面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母子之间的亲情,感受到了小洛迪的勇敢与坚强。那么是什么让一个10岁的孩子如此勇敢、如此坚强,除了对母亲深深的爱意之外,还有什么促使孩子有这样的举动?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是强烈的生命意识让小洛迪以一种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奏响了一曲生命的凯歌。在本课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了孩子身上的体现出来的品质,体会了人世间的真挚情感,更应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
2、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与自然,与他人发生联系。为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感悟生命的真谛。
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关心自然。五年级第一学期中的《大瀑布的葬礼》一文通过大瀑布自然景象前后的差异,呼吁全人类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的家园!而《小鸟,请原谅我》、《我的动物朋友》、《绿毛龟》等文章让学生体验到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与动物和谐相处,能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宝贵。
尊重生命,就要学会关心他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讲述了医生和一名台湾骨髓捐献者为了抢救一名青年的生命,不顾余震的危险,坚持手术的故事。从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更应让学生体会医生和骨髓捐献者为了拯救他人生命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这是尊重他人生命的有力表现。
3、热爱生命,高扬生命的风帆
生命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乐趣。《读书再读书》中的作者通过自己的读书经历,阐明了读书的益处,激发了读者读书的热情。《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对知识的渴求。《书的性格》向我们介绍了书的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阅读方法。通过整个单元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的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着读书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素质教育作文}.
伟大人物身上的崇高品德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伟大的友谊》记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事业上亲密合作的感人事迹,颂扬了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歌颂了鲁迅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优秀品质。《一夜的工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人民好总理。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能培养孩子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运用多种手段,点燃生命火花
1、情境创设——在“境”中体验生命。为了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中,我总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身份,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因素,着力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除此之外,我总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如在上《瑞恩的井》一文之前,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许多非洲儿童缺少水源、缺少食物的画面。学生在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中感受到了非洲儿童的生存现状,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情境交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
2、品读字词——在“学”中品味生命。语文学科中的很多篇章有一些关键的词语非常富有表现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展开教学,让学生细细品位,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如在《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出示了二道填空题:
1、 洛迪双脚(不停地)蹬水,空着的一只手(不顾一切)地划水。
2、 洛迪(一次次)鼓起劲头,坚持游下去""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
在学生完成填空的基础上,我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了“不停地、不顾一切、整整”等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到了洛迪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坚强。而洛迪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更是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3、多样朗读——在“读”中感悟生命。语文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朗读地指导,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多样的朗读方式中深入地感悟文本的内涵,体验生命的可贵。
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过程中,我给重点段落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地震的危害,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医生和骨髓捐献者尊重他人生命的高尚品德。
三、利用校本教材,绽放生命之花
语文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我经常收集一些资料,丰富和补充生命教育的内容。
我校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扬起生命的风帆》共有四个篇章:健康篇——亮出一个健康的你;环保篇——争当绿色小卫士;安全篇——让灾害远离我们;法制篇——法制安全伴我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有效结合校本教材开展生命教育。如在教完了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大瀑布的葬礼》之后,我把校本教材中 “保护地球”这一单元的内容有效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在当前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开展生命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语文学习中尽情绽放。
2009年11月
第四篇:《关于中学作文素质教育思索》
关于中学作文素质教育的思索
摘 要: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目标,需要长期坚持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明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念和“学生不断发展”的观念,突破“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评价误区、“学以致用”的功利误区和“教无定法”的改革操作误区。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作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那么,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出来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把素质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是很有必要的,即:明确一个要求,树立两个观念,突破三个误区。 明确一个要求即吃透教育部制订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可以说是作文素质教育实践的总纲,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明确这一“要求”应该是开展好作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第五篇:《素质教育作文教学论文》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
一、认识现状
初中生的生活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独立支配自己的权力,特别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他们过的是寝室、教室、餐厅三点一线的生活,报刊杂志,新闻联播更是少看少见。写作的源泉枯竭,极其不利于作文教学,也苦了学生。每次作文时,总有同学望题兴叹,抓耳挠腮。为;交差”或挖空心思,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