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有关诗歌的资料关于手的文章 诗歌朗诵文章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第一篇:《关于诗歌》

关于诗歌

我路过,我看你微笑.我不仅是路过.所以,我纪录,我的脚步,你的微笑,我们在一起的好日子.

1.关于当下诗歌

1> ◎当下诗歌的阅读与接受◇韦白

■ 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常常被问及当下诗歌何以缺乏读者的问题。我以往的回答也和大家一样,把一切问题归咎到体制的不合理和诗歌教育的缺乏上。诚然,体制的弊端可能是很主要的,与体制息息相通的诗歌教育也确实是大有问题,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但我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那就是诗歌阅读所需要的“心境”的缺失。

■ 诗歌和戏剧一样,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在“慢”中凝神专注。诗歌阅读所需要的“心境”是在社会生活的“慢”的节奏中实现的。而当下生活已处于一种物质的高速运转中,这对于一切有赖于“慢”中体会的艺术,都是毁灭性的。这已不是一种兴趣的浓淡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结构的转变而导致的兴趣转移。

■ 诗歌本来最亲近于一种心理的诉求。人们想要最直接地传达出内心的声音,本来是最容易接近诗歌的。但诗歌对于内心压力的缓解恰恰又是深层次的,她不是一种表层的抒解。这对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而压抑的人群来说,内心深处的抒解固然重要,但疲惫的身心所要求的、更多且更为迫切的是一种情绪的瞬间放松和休息,这恰恰又是诗歌所不能提供的。

■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虽然在文化圈中被过份地神化了。但那时的社会氛围,正好提供了一种较为合适的诗歌阅读的土壤。首先,在许久的禁锢之后,人们的心头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倾诉的愿望;而商品经济的浪潮并未形成,人们仍然处于一种“慢”的生活节奏中。

■ 当下诗歌标准的混乱甚至缺失,诗歌作品的混乱和芜杂,无形中也败坏了人们对于诗歌

的阅读“心境”。即使是一些对诗歌抱有好感的读者,他们在浏览了充斥于各大论坛的“垃圾诗歌”之后,也会变得心浮气躁,丧失掉阅读优秀诗歌所需要的“阅读心境”。而这又是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所必然面临的困境。网络本来应该只是一种传播诗歌的载体,但由于它的便捷和并不具备筛选能力,以及它急迫的时间感和光纤信号的流速,使一些寄生于网络的诗歌写作者或阅读者,无形中被速度挟裹着,而成为了短暂、快捷而又“无深度回味能力”的发射器、传播器和接受器。

■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适合阅读诗歌的时代。但它决不是一个不适合生长诗歌的时代。诗歌在当代文化中的被边缘化,部分是诗歌内部的问题,更主要的应该是社会文化的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的缺陷,以及大众对诗歌阅读“心境”的丧失。

韦白于长沙雅园

2006-05-25

2>.诗歌的时间意识呈现

寿州樊子 —浅析平民诗社5月份部分作品

吃了吗?

吃了

这首题为<<三中全会以前>>的小诗是贾平凹最早发表在80年代初期的<<诗刊>>上的.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过了二十多年,今天回头读这首诗就颇感倒胃口了.北岛有首名诗<<生活>>就一个字:网;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等过去被大众奉为经典的诗歌,现在回过神再一打量:呵呵,这类诗歌的写作现今写诗的小青年一口气能写一箩筐.

过去很多的诗歌作品大都人为地烙上时代的胎痣,随着时间的推移,诗的特定空间开始

萎缩了,很多诗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功能在逐步丧失.比如已载入中国诗歌宝典的梁小斌的<<洁白的墙>>,除去其存在的特定历史环境,剥去其"伤痕文学"的外套,如过放在今天发表,可能会让一些精明的诗歌读者读得莫名其妙,甚至让大家不屑一顾.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诗歌的时间存在意义是什么?

胡赛尔在<<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一书中将时间区划为内在的和客关的.从诗歌的角度研判下,也能找到与其论点相靠拢的佐证."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泛彼柏舟,也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经.邶风.柏舟>>).鸡鸣是时间的客观存在;而"耿耿不寐"则是时间的内在心理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时间呈现意识要复杂的多.诗歌意义上的时间划分更难以厘清的.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王羲之于<<兰亭集序>>里也感慨: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我在此不是感触人生哲理时间观念.我们读一首诗,古老的也好,现代派的也罢,时间的存在于不同历史段的诗里有着不同的作用与特点.

"一旦夜晚,披上宽敞的黑袍/我体内的罪孽开始萌动,如蛇/爬向不知名的洞穴''(无算子<<恶之花>>).<<恶之花>>是法国象征派大师波特莱尔的扛鼎之作,诗集中大量的骷髅,蛇,虫豸,枯木等诗的物体与诗人的个性时间向度交媾于一起,呈露出诡密,荒谬,怪异的诗歌世界;折射出诗人内心的茫昧与抗争.今天读来,其诗性的光芒依旧明润.诗人无算子提倡诗的"直白'',他认为诗歌:敢于揭破一切面,解剖灵魂,直面生存.诗人"直白"地描述出:恶,开出灿烂如罂粟/鲜艳红唇,毒蚀心肠",但诗人入诗的时间的指向性是模糊的,也可称为诗的时间意识的盲指性.正因为"一旦夜晚"的盲指性,尽管诗人动用了波特莱尔式的蛇,罂粟等明确意象体,其还是机智地在"直白"的时空维度里趋于诗的盲指的进一步定位:身体里的钟必然会敲响/在黑夜的边缘,我选择匆匆离去.诗的盲指的优势可以将诗人个体的时间意识加以拓延和固定.我们再来看看写"夜晚"的另一首诗."向左,我们跨过沟壑/今晚你将明亮如灯/积子成熟,幻象得以从镜子中剥离/你说,请把月亮的声音调大些吧"(涂灵<<狂欢>>).诗人涂灵在这里动用了时间的强指性手段:今晚.我们在诗里看到一个强指性的时间布局:月亮,苏打水盖过的枝头,瓦片搭的房子.在强指性的时间文本概念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自嘲,自虐的后现代主义情绪.

同样,寿州樊子的<<乌鸦>>也在描述"夜晚"的."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腹里可能的孩子是风与星光./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乌鸦,我的爱人/我描述过你的眉头与尾部,你中间的/胸和心跳/被一场白雪压迫着.''(寿州樊子<<乌鸦>>).这里的"夜的裂缝"不是时间意识的盲指和强指是时间的隐指.真正明确的时间轴线都在隐蔽,风与星光,楝枝等物体所固有的时间文本概念被诗人偷偷地转嫁给了一场白的雪.诗歌的时差从臀,楝枝,眉头,胸等隐隐地集中到一场雪,时间跨度巨大却又在隐匿中无痕迹地完成了事物之间的概念所指性的互换.<<乌鸦>>也是"性爱"的一种时间隐指.<<诗经>>里<<郑风.出其东门>>反映了古代民众对"性爱"问题的理解.诗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乐我员.把<<乌鸦>>的时空和两千五百年的<<郑风.出其东门>>做个链接,我们哪怕牵强点也看到"縞衣綦巾"可以隐隐地联姻"一场白的雪".对于异体的描述,在80后诗人陈巨飞那就变得大胆而热烈了."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很白/到了夜里也很白,像放在床上的手电筒/这个女人,白天在大路上走/晚上就在男人的脑袋里走/她走来走去的,把世界走成白茫茫的一片"(木槿花突然开<<白天在大路上看见的女人>>).诗人陈巨飞的时间意识呈现形式很随意,白天与夜晚被一个女人站拒,让一个女人去消耗或者说让一个女人去被动地去接受.同樊子的<<乌鸦>>相比,两者的时间意识的呈现出现极大的差异,但通过对被描述体的最终呈现,两位诗人又找到了时间的交叉点:对爱情和性的怀疑与回避.

我现在的思路不是要像个时间的学问家来解剖其外在构造与内在细胞组织.现代诗歌复杂就复杂在诗歌的时间意识的最终呈现上.不管何种流派何样的写作手法因入诗者的个体时间意识的理解与经验的把握的迥异,在同一时间段对一轮月亮的诗的表达十人肯定有十种不同的表达结果."吞噬树林的是黄土/吞噬百姓的是黄土/吞噬天空,星斗,光明/以及骨气的也是黄土"(且歌且骚<<黄土>>).在这首诗里你看不到时间的影子和细节.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时间意识的整体命名与定义.而整体意义上的时间呈现往往是宿命的.北岛<<宣言>>里有: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与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北岛的"地上"和且歌且骚的"黄土"的时间内涵上可能有所接近.北岛选择"天空"还有"文革"后一代人的追求和觉醒;那且歌且骚的天空反过来为黄土吞噬,可见现代化的时空的抽搐和困顿.

当然,诗歌的时间文本概念是不可解的.不同年龄不同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不同个性,诗歌意识的文本呈现是良莠不齐的.雪莱的<<西风颂>>,屈原的<<离骚>>是有时间的局限性的,但

至今还被光为流传,不失光泽,那就是优秀的诗歌的时间呈现往往俱备了人性真善美的共性.

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弊端就是诗歌时间意识的政论化与模块化.过去很多看似优秀的诗歌过早夭折或者不能再受到后人的追捧是因中国大多诗人的时间观点不能真正从诗歌本义角度来定位和拓宽.在此,我来抖露郭沫若大师的话给大家看看:凡是反动派都是血吸虫,帝国主义,蒋介石,右派分子等等都是瘟神,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都已把它们送走了.(郭沫若<<就当前诗歌的主要问题答本社问>>,<<诗刊>>1959年1月号)还有<<光明日报>>1965年7月31日的:这种思想的种子,通过<<长征诗>>已散布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它地区.我手头还有更多大诗人的"黑暗"材料,我在这里不是给郭大师脸上抹黑,我翻出这些老帐目的是提醒当今的诗人要有什么样的时间意识.我们该明白一点:我们的文字不能左右时间,也不能让时间来左右我们的文字.那诗人该咋办呢?—-所以中国暂时还出不了诗

乌鸦

臀部掉进夜的裂缝,它

腹里可能的孩子是风和星光。

在一条冬季的楝枝上

乌鸦,我的爱人

我描述你的眉头与尾部,你

中间的胸和心跳

被一场白雪压迫着。

我看到的土拔鼠,亲热

争吵,扭打;然后在土壤里

留下孩子,父母,食物与水

然后消失,然后于另一片土壤

就是我们邂逅的地方

第二篇:《茶的诗歌散文》

一、《人生况味——咖啡与茶》

我当初喝咖啡纯粹为了提神,后来渐渐喜欢上了那种苦涩,爱闻热咖啡浮上来的香气,沉醉其间。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则是源于喝咖啡的那种氛围,喜欢独自在咖啡厅里泡一个下午,因为有书有咖啡有音乐,这种感觉很舒服,偶尔孤独很惬意。咖啡厅大都临街而立,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并且室内一般都浅放着靡靡的轻音乐,令人有种飘在云端的感觉。如果拣一个临窗的角落,一边品着香浓色佳的咖啡,一边看着街头行人的参差行色,细细品味那种斜阳物外咖啡人生的感觉。惟觉得天地之清悠漫漫,自有氤氲蕴藉。所谓浮生若梦,一点不假。 很小就开始喝茶,倒没有什么高雅的目的,纯粹喜欢那股沁人心脾的清香。品过许多茶后,发现最醇香的还是莫过于西湖的龙井。龙井之恬淡清冽,微微的苦涩过后涌上舌间的甘甜,似足了中年男子的人生况味,那种举手投足间的悠然沉稳,和西湖龙井的湛然韵味仿如一脉相承。人常说:茶如人性,百茶百味,品茶需要时间和心境。久饮绿茶,才了然,古人为何将茶水称谓茶汤,那样绵长、芳香、清澈的绿茶,初浸入水,于唇齿萦回间,确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稠厚。晶莹透明的玻璃杯,当沸水注入,每一枚干绿的茶叶,皆蓦然地舒展、翻飞,仿佛风吹过绿野。品得茶中真味,方为世上仙人。好茶既得,好友当聚, 友情生处,人生其乐无穷。

咖啡特别适合与朋友谈心时喝,看书时喜欢泡杯茶放在一旁。我喜欢品味不同的风格。体会不同的人生。香茗令人陶醉,咖啡令人沉醉,可是行走于都市的人,又有几个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二、品茗

俗话说,茶可清心,品茶,讲的是心情,求的是心静,品龙井茶时尤其如此。品茶切忌大口畅饮,那是口到极渴时大碗茶的喝法。无论你坐在老龙井的任何一处地方,沖泡好的一杯龙井茶放在面前,静静观察茶叶经水后渐渐变化的情景,并体会由杯中散溢出来的缕缕清香,然后一口一口细细品味,单单这样的感觉,已经妙不可言。何况面对眼前道不尽的良辰美景,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消除精神上的浮燥,去除心头上的烦恼,心境如同龙井泉水一样的清澄明彻,与茶,与景,与风,物我两忘,归于一体。这就是在老龙井品茶的妙处,没有来过的朋友,都不妨来此一试,或许会有更加奇妙的感受也未可知。

三、《茶语》三首

(一) 如果昨夜是一江的春水 那么你我的故事 就是此刻杯底的茶 在水落的瞬间 绽放所有逝水的年华

(二)而又有谁能决定自己生命的色泽 是高山处的云雾 是春风中的怀柔 还是在炉红汤沸后 那一番不愠不火的功夫

(三)入水是为了出水 相煎是为了相知 在苦,涩,甘回,旗枪鲜明的瞬间 我问你 是否依然记得我的名字

四、散文:茶乡之咏(三章)

茶马古道: 一部普洱茶史的线索,被马蹄缝补着岁月的补丁,一段被时间溶解在记忆深处的故事,总是有茶魂让铃声唤醒。烹调传说的茶罐,烘烤着千年的神秘,一片从普洱府启程的芽叶,怎样被风雨撰写出清芬的诗篇?被徐霞客脚步丈量过,因此给《滇游日记》添了精彩的一页,被皇帝召见的普洱茶,一泡就泡出了极具香味的时间。 断碑残石,聆听出远去的赶马调门,一芽二叶的香茗,总是排版着普洱茶不朽的人文。一盏又一盏明明灭灭的香油灯,

是古道绽放的花朵,青花瓷斟着客栈老板的虚寒问暧,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小说家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章节。走在茶马古道,总是要想,如果说普洱茶是一篇佳作,茶马古道则是作品中精彩的一章,当沸水冲泡出渐渐明晰的线索,轻轻品味,便偿到国饮沉积在记忆中五味苍桑。 千年古茶树:虽说有千年,摘一片芽叶,仍然年轻得像一滴露水。虽说有千年,泡一杯香茗,仍然品得出茶魂年轻的气息。浓密的苔鲜,却告诉我古茶苍桑的滋味,斑驳的躯身,正讲解古茶的不平常的岁月。我听到铃声,押韵着乡间平平仄仄的马蹄,我听到鼓乐,彩排着茶农心里的感恩。 随意往红土地上一站,便站出云南大叶种茶最早的一章。有一万场暴雨的洗沥,有一万阵滚雷的侵袭,有一万次旱情的包抄,有一万回劫后还生的喜悦。身上的刀伤已经结痂,但还能品出愚味的疼痛,断臂的悲剧还在上演,不法分子看准的是古茶的利益。千年,我阅读着文字无法记载的树轮,那是一只歌,灌制着春风吹又生的故事。千年,我铺展一片古茶,除了绿色,我还看到黎民祭祀的香火、听到百姓潮颂的笙歌。捡到一粒古茶籽,那是一次萌芽的机会,但我不会把它种植到地上,我的心灵正需要古茶轻洒的荫凉。

土茶罐:随便抓一把红泥,就可以完成茶具最经典的造型。上色阳光,上色月夜,烘烤谷雨或者春风的茶芽,唱歌的汤水,溶解着乡村古朴的风情。用手抖动,茶在罐里舞蹈,像采茶的少女在山中嬉闹。用手抖动,茶香在泥土的温暧中,滋生千年不变的味道。不变的泥香溶解着千变的茶味,不熄的火塘燃烧着永恒的茶魂。茶罐与父亲围着火塘,沸水奔腾的是命运,涨涨落落的是生活。茶罐烹调的时光,茶农在春天吹凑唢呐唤喜讯入门,在秋天擂起铜鼓迎丰收进屋。进入徐霞客滇游日记里重要的一章,茶罐煨出的茶香,成为漂洋过海的名片。文火微笑着,让茶罐升温,茶香渐渐浓烈的,是乡间的诗魂。

五、品茗居 茶点人生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的一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将华夏民族对茶饮的钟情抒发得淋漓尽至。 我国是最早饮用茶的国家,早在西汉时就把茶作为饮料来喝,到唐代饮茶已成了人们的习惯。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将茶与我们的生活搅拌成了一体,茶已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它不但以能给我们带来享受的物质形式存在,还以一种能给我们欢乐、沟通、陶冶的精神方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习俗。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且在于能使人把心带进一种空闲的境界,使人们始终保持心境中的一点清纯,一点清新,一缕温馨。

正如欧阳修在《茶歌》中所说:“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维饮茶。亲烹屡酌不知厌,自谓此乐真无涯。”

茶叶从被人们发现利用,到今天已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在享用它的同时,更给予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太多的关于茶的文化。

《茶经》。唐代陆羽所撰,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为我们开辟了茶文化的先河,陆羽也被后人尊称为“茶仙”“茶圣”。紧随其后,世人不放松对茶的研究,先后已有了一百多种关于茶的著作问世,对茶的认识、应用大大行进了一步。除了这些理论性的著作外,苏轼、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陆游、郑板桥、郭沫若、鲁迅、老舍等等一大批文学先人还将自己对茶的感怀、情感用不同的文学体裁来表现,为我们积累了数不尽的艺术财富。

茶道。茶道是将茶与艺术真正结合起来,使品茶的感受从味觉上升到视觉、嗅觉乃至全身器官的享受,他们注重的是表演,追求高尚的、优雅的美的境界。茶道及相关礼仪源于

中国,但目前风行于日本。在唐时,国人品茶“工于煎”,重在茶的汤花,在色、香、味上,以色为主,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讲究。后来,这一脉的品茶技艺传入日本,发展成今日颇为繁杂、十分郑重的“茶道”。十六、十七世纪的日本大兴“茶道”,其沿袭唐风,注重礼数和仪式。举凡“茶道”必在专门的“茶室”内,以一首应景诗、一幅适时的画、一盆空灵的插花,配上几件朴实的茶具,在文静的交谈中进行。“茶道”对程序要求异常严格,主持者需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并经过专门培训。表演中每一个动作细节,每一个表情,每一种茶类、茶具、水的搭配都进行精心的设计、构思,都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情感,都能让品味的人感觉到美的艺术。

茶宴。据有关史料记载,茶宴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而到唐代进一步得到发展,茶宴成了一种社会新风尚。宋代,茶叶生产区域日益扩大,茶宴更是盛行,特别是皇宫内,茶宴的仪式肃穆庄重,礼节严格:主持按一定程序冲沏香茶,再依次递给大家品饮,人们举杯闻茶香,齐声赞茶恩,颂盛世。在茶宴上,不但可以领略名茶的美味,而且可以欣赏环境和茶具美之趣,感受太平宁静。后来,茶宴进一步发展为“斗茶”,三五知己相约,就一典雅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各自捧出自己的精品心血,轮流品尝,决定胜负。而今,斗茶更演化成了各种评比会,对创制、发掘名茶,提高茶叶质量,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茶馆。指那些固定的用来饮茶的场所,一般有典雅的装饰,有的还配备茶道表演,茶艺宣传。人们在这里品茗、休闲、娱乐、议事、叙谊。这里是自由、清闲的空间,与生活密切相关。这里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职业好坏,你可以在里面精心品尝佳茗,也可以尽心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可以探听消息传播新闻,可以抨击世事切磋技艺,可以高声谩骂或埋头沉思,甚至可以买卖交易策划前程。只要细心观察,在这里你可以发现世界的美丑真假,是社会的缩影。此外,茶馆还成为茶楼、茶肆、茶坊、茶亭、茶社、茶室、茶文化风情园等。

有人说,世间最富于想象的莫过于人类了。确实,我们将丰富的想象附加在茶叶这一实在的物件上,一种物质效应的本能却一下子变得五彩耀眼起来,拥有了自己的礼节,拥有了自己的语言,拥有了自己的歌谣,自己的舞姿,自己美丽神奇的艺术。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也是一曲与我们息息相连的茶叶之歌诀。

六、茶叶的美丽旅行 谁的纤纤柔指摘到了茶叶,让它们从枯老的树枝上幸福地流落到一个女人的体温里。在温润的掌心作短暂停顿,便被送到背篓,等着过秤。摘茶的人其实也太粗心了,不经意的采摘,这一个在乡村谁都会的动作,劳动者细微的动作,就把一首首诗给摘到了竹味很深的背篓里了。

真的,叶脉正反两面都写着诗,随便一品都会读出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陆游、范仲淹。细细一看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有关诗歌的资料关于手的文章 诗歌朗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