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菩提佛语 白菩提佛语

写作指导 zuowen 3浏览

【 – 写作指导】

第一篇:《佛语禅心佛珠之【最全】各式佛珠的做旧处理》

孔道做旧

很多珠友都是通过孔道的形状及磨损程度来辨别珠子是否为老珠。而且都要求上孔道图,那么随着玛瑙玉石日益繁荣做旧的手段也是日新月异。

自然的老珠子孔道与穿绳常年摩擦,会产生非常光滑而且孔口有自然倒角空也不再那么同心圆。这种形态怎样快速形成呢?用琴弦!这里单指吉他弦。从木吉他到电吉他共有5种型号30根不同直径的琴弦,而且弦外圈有镍钢缠丝。非常光滑坚韧而且还有非常规则细小的纹路。用吉他弦扩孔 把琴弦穿入孔道开撸,最后古典吉他尼龙弦抛光。孔道就会非常光滑细腻。如果不是专业的资深鉴定人员即使用放大镜也很难鉴别。

老凤眼

真的的老凤眼,什么建国前的啊,基本是不存在的,就连10年前的凤眼基本都没有人找的到,更别说市场上出售了,所以这里说的老凤眼就是指三五年左右的。

凤眼菩提子都是酥油处理过的,三年以前没人见过没用酥油处理过的凤眼佛珠成品

什么眼正之类的都是最近一两年出来的说法,三年前凤眼很便宜但是也没有眼正不正的说法,所以老凤眼一般眼都比较随意,眼正的一般都是近一两年的。

凤眼外壳木质,里面是果肉,内外质地不同,果肉日久必腐烂或虫蛀或皱缩,所以老凤眼必脱芯,绳孔不规则。

怎样保养,木质也不能摆脱其本质,所以老凤眼稍轻浮水,新凤眼一般沉水。(少量酥油处理特别好的老凤眼可以沉水,属于特例)

老凤眼一般难看一些,新凤眼和做旧的凤眼看起来漂亮些.

藏区过去习惯用黑色的佛珠,所以来自藏区的老凤眼一般做成黑色的或者深褐色的,其他颜色比较少。汉地过去很少用凤眼就不说了。

凤眼菩提子就是历史上和经书中描述的唯一一种菩提子,以前藏族人所说的菩提子也专指凤眼菩提子。所以说凤眼菩提子非常殊胜。。据传凤眼菩提子具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这种树种主要产自佛祖诞生地的附近,尼泊尔境内最多,而在其他国家极其少见。

尼泊尔(古印度)人在长期采摘和使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传统仪轨,就是把果实摘下来之后泡在酥油里使其脱壳(外壳像刚摘下的核桃所包附的物质差不多,一定要浸泡才能腐烂掉下来),然后再穿成佛珠使用。

这样脱壳的凤眼菩提子会变得异常坚硬光滑,珠子之间碰撞声音清脆悦耳,经过这样处理之后,佛珠经久耐用越用越漂亮,长期使用形成一种很深邃的光泽,透出迷人的颜色。

用现代技术分析是因为这种树种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鞣,这种物质遇到酥油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一方面使菩提子变得坚硬,另一方面使新菩提子中的芳香态液体成分固化在菩提子之中(不处理的以后这些液体成分会因干燥而蒸发),所以用酥油处理过的凤眼即使用了几百年之后仍然坚硬如初声音悦耳,并且持久散发出一种芳香,对持咒念佛非常有益。

而不用酥油处理的凤眼菩提子是近三年才出现的新品种,一般是内地人采购了凤眼菩提子原籽之后,为了节省成本用水代替酥油来浸泡脱壳,然后漂白染色后得到的(水泡之后的颜色特别不均匀,为了均匀好看一般先脱色再染成稍黄或稍红的颜色,但染色剂用量较少),不用酥油处理极大地节省了成本,但是产品不耐用,声音和气味都不如酥油处理过的好(尤其是使用多年之后),容易开裂,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这样的凤眼菩提子特别容易变色入手即变越变越脏,过很短的几个月时间就变成老色了但是这种色泽根本没有魅力行内人称之为速成老色,这肯定不是老货收购者和老货收藏者能接受的,自己看着也不好看。根本不像传统酥油处理过的凤眼那样,变色需要持之以恒但是一旦变色,魅力无穷啊。

另外鉴别真正老菩提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看菩提是不是用酥油处理过,因为以前用的菩提都是用酥油处理过的。

老星月做旧与鉴别

图一:低温油泡,即便有开片,而且带牛毛纹,这就是欺骗性很高的手法,包浆死寂,且薄如蝉翼,无上色的奶油白,颜色均匀得如同一个妈生出来的双胞胎,最严重的是:裂、裂、裂,这就是油大了的最直观结果。

图二:高温油炸

这是比较流行且包教包会的传统做旧工艺,高温油炸,路边摊、手推车随处可见,车痕依稀可见。

图三:刷漆星月

这个手法就太拙劣了,但是最赚钱的是它。

下对于老星月的特征主要是针对藏区的。

1.星月的开片。真正的老星月开片自然,会连接成像闪电或者星河云图一样的形状,非常漂亮,而且每一颗都不一样。

2.老星月的包浆。包浆就是指时间长久之后包裹在菩提子表面的物质。(我能说是汗水加污垢的累积么)不论何种菩提,都会有。藏区的菩提在日常中会接触到酥油,有一股酥油味儿是正常的。但是真正的包浆并不是指油腻,而是指一层光滑的包裹膜,就算是擦去油腻依旧存在。

3.真正的老菩提没有所谓的精选,在藏区菩提子就是用来计数,以前的藏民并不计较所谓的精选,所以一串菩提上面大小不一,形状和大小也由于磨损的关系都有些许不同。大部分使用时间太久,都不会足数,我到藏区结缘的老菩提基本都不会满108,会用其他的珠子或者菩提补上,还见过扣子,小石子等等。

4.真正的老星月,一串的颜色有深有浅,不会是一模一样的颜色!

金刚做旧及造假

第二篇:《佛语经典语录(大全)》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菩提佛语}.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

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菩提佛语}.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第三篇:《十大经典佛语》

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佛语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佛语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陈永涛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里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

《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佛语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

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菩提佛语}.

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 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佛语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

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经典佛语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佛语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菩提佛语 白菩提佛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