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木心怀念 木心的诗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第一篇:《我所知道的木心先生》

龙源期刊网 .cn

我所知道的木心先生

作者:尹大为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5年第02期

木心先生故去已整整三年了。

仍记得,噩耗传来那几天,我常兀然呆坐,恍恍惚惚。有木心先生的世界,和没有先生的世界,似乎毕竟是两样的。今日太阳独好,先生再也看不到了。

三年里,曾经几度想提笔写些纪念的话。一想到先生“睿利”的目光,想到先生写过的那些怀念林风眠、席德进、张爱玲的名篇,珠玉在前,怎么也写不下去。请原谅学生的才薄与疏漏。

有些人,身前声名显赫,身后门庭冷落,作品也随风而逝。有些人,活着默默无闻,死后声望日隆,为人膜拜,如梵高,如巴赫。还有些人,才智超群可惜命运不济,身前身后都乏人知晓。木心先生比起他们来算是幸运的。只是老天考验他太久,无数不幸换来大幸,大半辈子隐姓埋名,晚岁十数本著作终于得以出版……这些年,先生终于开过多次纪念会、研讨会,出过两本纪念专辑,众多素不相识的年轻读者来读先生的书……热热闹闹。但我,只想在心里建一个小龛,放上先生的相片,默默地怀念。

知道有一位叫作“木心”的神秘人物,大概是1999年。当时我们所能见到的报刊上,还从来没见过这个名字。后来在各色“江湖高人”的口中,得知了这位隐匿在纽约的木心先生点点滴滴的离奇“传说”,似乎完全像是一位武侠世界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独孤求败”。之后借到了几册木心的书,都是台版,繁体竖排,开本疏朗,当时可是稀罕物。翻卷展读,和我过往的文学阅读经验全然不同。他是个文字的魔术师,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拆开来,重新排列组合,升华出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我们不仅看,还郑重地复印下几篇长文,时不时翻出来回味。当时我还只是个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年轻”,要论怎么读懂是谈不上的。 那些年木心先生一直在被劝说回国定居,但老人似乎一直在犹豫。2003年春,那时去乌镇旅游的人远没现在这么多,木心故居就缩在东大街上,一堵三人高的白墙,两扇黑旧铁门长年紧锁,走来走去的行人如不注意,根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木心最早的关心者问来来往往的邻人,“可认识一位叫孙牧心,孙仰中的?”老翁、青壮都茫然摇头。对门那家的老太太,搬只破藤椅出来晒太阳,她年逾七旬,应该算是健在的镇上较早的住户,一问,也是1949年后嫁来此地,对孙家花园的往事已不堪了了。钥匙来了,我们推开暗淡的大门,好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时值阳春三月,万木生发,园中却阴晦异常,杂草丛生,苍苔遍地,小楼半颓,间杂外间拖来的废弃小船与木料,老墙上残留着斑驳支离的红漆标语,砌了一半又敲掉的赤膊新墙,一切似乎像极了荒废已半个世纪的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据说“文革”时此地被征作为工厂,现刚请出。看不出原来住宅的格局,闻不到故人生活的气息,怎一个“乱”字了得。只有园中残存的小楼上遗落的木刻纹饰,龙吻,花卉,依然挺健,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有过的生气与

第二篇:《木心撰写的精品散文代表作》

木心撰写的精品散文代表作《九月初九》,我爱不释手,随手翻阅很多遍,起初给我的印象是文本深奥晦涩,读不大懂,文中有些文字生僻,行文如水到渠成一般,难以全局把握。在我有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重新反复阅读多遍以后,我脑海中涌现出大致的框架。木心在此文中对“中国的人”与“中国的自然”的解读,表面看似泛泛而谈,实则印证作者木心的文学功底深厚,以及生活的积淀丰厚。对于初涉文学的我而言,真要下一番苦功才勉强读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风味来。木心的中国情结式乡愿在篇尾以画龙点睛之笔,将整篇文章浓缩成炽热的乡愁。让我由衷的激动与感慨。

文章的第一段,我归纳为木心回忆中国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讲述中,木心信手拈来,从《诗经》开始,历经好大喜功的汉赋,直至绚丽多彩的唐诗宋词,他把文学中的人与自然讲的透彻澄明。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人与中国的自然,分不清道不明,无主无宾,从来就是牢牢捆绑在一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中国的文人骚客与中国的自然从古至今都是密不可分,他们之间的种种关联无需理清。正如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无非是中国文人的多愁善感赋予大自然拟人化的迷人色彩。作为诗人的木心先生也一概不例外。

文章第二段,木心阐释儒家、格致学派、释家与道家如何运用自然美化自身。木心对此了然于心,对上述诸子百家与学者思想学术有了深入的阅读与研究。每一学派仅用寥寥数语简洁概括之,作为读者,我看得出奇,因为我对儒家、格致学派、释家与道家有了一点断章取义式的零碎领悟,但木心的点评却令人肃然起敬,令我对道家有相似的亲近感。艺术家,如木心所说,有叛逆的性格,小时候是皮大王、捣蛋鬼,同道家目空一切的思想境界很投缘,却总是有一层之隔,要不然,艺术家都变哲学家了,那么艺术会绝迹于世,显然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以至于艺术家与道家人士有一夕之谈,一夕过后,便分道扬镳,各自逍遥快活去了。这番话,作为学音乐艺术的我还是能读懂的,艺术家无论如何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家的好朋友,但终究不会往哲学这条道路上去,原因在于艺术的大门始终向艺术家们敞开着,“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文章第三段写自然误解曲解了人,为何缘故呢?木心那时身处异乡美国,亲身感受到,那里的自然是自然,那里的人是人。即便有类似于故土的春风、犬吠、丹枫,都不符木心心目中华夏古国的观念、理念、概念与杂念。乡愁由此萌发,忧郁的情绪蔓延开来。本段中,木心第一次提起乡愁,怀念故乡的心情不能平复,惟有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解救了他,使他真正还原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心怀中华古典情结的中国人。结合本文的前两段,文字昭然若揭,根本不用老先生亲自开口。

第四自然段,木心回到故国,开门见山的谈到,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永不变更的精神密码。历史悠久的国家,一街一巷一亭一桥,闪烁着梦幻般的人文剧情和往事旧梦。从辉煌的起点延续至不圆满的整体,一再在木心的心头浮现。他经历文革,遭受牢狱之灾,可他只用“浩劫初歇”一带而过。花草鸟鸣又一次进入家家户户,自然证明,盲目的纷争毫无必要,自然暗示,即使荒诞,历史的进程总是偶然的,山川花鸟却不以为然,或青翠耸立,或争奇斗艳,或自在悠然。

第五段承接第四段,中国人拥有何等伟大的忍耐心,十年动乱,虽然苦闷,有自然美景作伴,便不会孤寂。人们可以将花草嫁接,培育出新品种,大块人心,疯狂地举行着改造自然界的创举。金鱼也被开发出若干种类,以供人们赏玩,逃避世事,甚至不问世事,隐迹于游山玩水之中,美丽的大自然便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好的伙伴,殊不知自然对于人的贡献方面需要一种极单纯的法则,人使自然变得不自然,人一而再的对自然犯下可耻且不可饶恕的罪行,在木心看来。

文章第六段,木心讲文化乡愁版本不一,可他自己的版本必定是老版本,梅兰竹菊,爱得衷心,与别国对自然景物的感念相去甚远。木心经历诸多变故,他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艺术家,可他不明讲,他一度痴心绝对,也曾碰得头破血流,没有怨声载道,更没有后悔,明哲应运而生。人生中不期而遇的种种磨难,让木心悟得清澈明了的忧郁,他完全能驾驭坎坷命运中的忧郁。木心不用理性的概念解释明哲的要义,而以他惯用的诗句为明哲作注解,明哲是亮度较高的忧郁。我尤为喜欢如此美妙的文句。

文章的最后一段,木心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着自然与人的和谐,或者进一步说,富有神性的自然,天真善良可爱。中国的自然通透人性,你对花鸟草鱼好,它会同样待你,在这一层面上,可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木心在结尾处,笔锋一转,写自然对朝代的更替,每每借用孩童的儿歌揭示,令人拍手称奇。木心更认为,自然面对丧失了危机感的人类,时常都会有预警,人类要善待人类,人类更要善待自然,真正的天下太平本该如此。木心引用范仲淹的名句表达他富有独特个性的诗人气质,忧国之士大有人在,后乐之人却鲜见,自己宁愿做

后乐而忧者。木心表现得离经叛道,却也在情理之中。远离祖国,怀着忧郁的心绪,恰恰彰显一介爱国人士的浓烈的乡愿之情吧!

全文读完,回首文章标题,九月初九,似乎与乡愿毫无关联可言。再仔细琢磨,九月初九是属农历日期,一个中华民族平常而不寻常的日子,为中国传统农历的吉日,有中国元素。九可称得上中国有特殊含义的数字,象征着天长地久,九九归一,大吉大利,有中国特色。再者,九月初九即重阳节,中国传统佳节,除蕴含孝敬老年长辈的现代意义之外,更有登高赏景、吃重阳糕与饮菊花酒的古老风俗习惯,意蕴中国文化。九月初九作传统佳节解释,与木心的乡愁就紧密而完美得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一解释可能是木心的本意,更何况本文有可能是木心在美国时某一年的九月初九所作,这又不得而知了。木心以九月初九为题,真是别有用心,匠心独具。

本文将标题九月初九、中国的人、中国的自然,浓烈的乡愿一一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耀眼夺目的中国风韵图。木心意识流的创作手法,挥洒自如的写作技巧,不拘一格的行文风格,新颖别致的文本结构,为读者展示了木心作为艺术家的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

第三篇:《顾影的木心》

记者采访木心,谈及木心名字由来,乃孔子弟子称颂老师的话“夫子木铎有心”。限于识见,我未找到此语的出处,倒是论语中有“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之语。木心解释“木铎”,系号角之意,不过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所注:“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此物该是一个铃铛,使用方法当为摇动而非鼓吹。

如果说木心之文鼓吹了什么,的确难见,若说木心是铃铛,摇曳有声,还是贴切的。偶然风过,木心摇曳多姿震出一串铃音,不是钧天广乐的气派,只是一串细碎的颤声,转瞬隐去。

初读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文字的特色最为触目。多文言,多僻字,行文古奥。目下杂志、报刊乃至图书内的诸多文章,一味的平淡拖沓,乏味无趣,与传统断裂。失去了中文应有的简洁、明快。木心的文字,乍观之下,有典丽古意,对于久失古典文化浸润的现代国人,自有耳目一新之感。对木心的观感,分歧多在思想,有称其“刻薄”的,亦有赞其有见识、有见地,而对其文字倒是赞誉颇多。一直为木心鼓吹的陈丹青评价道:“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写作”,也是针对其文字风格而言。只是细细读罢《哥伦比亚的倒影》,沉心琢磨他的文字,却总觉有点像仿造的古董,譬如仿定窑的瓷器上绘了一座摩天楼,老有什么东西让人如鲠在喉,周身不快。

若因文章中少用俗字,便是衔接“古典汉语的传统”,那只能说木心承继了古典汉语传统中的末节。古人月不可称直呼为月,要称“冰轮”“姮娥”,明明可叫“书的墓园”,木心偏要说“书这窀穸”。不用俗词,目的应是增加文章的质感,木心的僻词,在古文中亦属罕见,嵌在现代文里,没有新鲜精警的意思,不可替代的表达,只能看作为冷僻而冷僻。如“桥堍”,说成桥头又何妨?“籀读”写作“阅读”“览观”又如何?如李商隐,喜用绮丽的词汇与华赡的字句(顺便说一下,木心在文章中有 “华瞻”一次,赡是富厚之意,华瞻则不明所以。我相信是校对的问题,而非木心本意。木心虽常用僻语,但用错的极少。如“钧天齐乐的庆典”,虽有词意错用的嫌疑,但也不算太荒谬),但目的还是与其诗风相符,与诗境相和。木心的僻词则完全孤立于文章之外,成为才学的炫耀。除了增加文章阅读的难度,看不到其他意义,只见独自玩赏的趣味。貌似对平白俗陋文风的反驳,其实不过在词汇的雨林里搜求些腐败的落叶。木心说:“汉赋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此语若作为木心文字的住脚可谓恰如其分,木心熟读《诗经》《楚辞》,却没承继下多少明朗和苍翠,落笔反而陷进汉赋的雕琢空洞,只是少了汉赋的铺陈,多了枯索瘦冷的阴寒气。

玩赏文字原也无妨,只是这类文字将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不堪卒读。木心不是没有警句,也不乏妙句,诸如“异域的春风旁若无人地吹,芳草漫不经心地绿,猎犬未知何故地吠,枫叶大事挥霍地红,煎鱼的油一片汪洋,邻家的婴啼似同隔世”,“京菜——源出山东,以鲜嫩香脆为特色,倚仗宫廷款目,煞有富贵介事,引人想入非非,而调理纯正,盘式雍容,菜中之缙绅也”。木心的妙句,妙在文白协调,行文跌宕,可惜这样的妙句总是散金碎玉,放到长文中就滞涩了。读木心,最揪心的是其文气之斑驳,刚一番冷峭精辟的论点,转瞬又甜腻如小女儿态,似乎要长江大河滔滔而言,他却期期艾艾,扭曲盘结。看惯了一包香精勾兑一吨水的现代白话文劣品,难免让人怀念古汉语的美感和尊严。恢复汉字的美感、质感,重寻韵律和节奏,光影和色彩,这是当代写作者的责任。但美感要出于自然,用僵死的文字替换滔滔不绝的口水话,不过是由一个极端滑入另一个极端。先秦诸子、唐宋八家,无不明白晓畅,古文中擅铿锵的节奏,多精丽的词采,只要运用得当,自可相得益彰。木心的文字

却精致地矫揉,着力地做态,像一个沉疴难愈的病人,气息奄奄。若纯然以古文的形式写就,怕也属佶屈聱牙的一派。

然而,木心又非纯粹的古文派,他还有五四的传统,文章中常见五四时代西化的痕迹。诸如“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有五四时代学者论文的味道,用似是而非的概念来统括语句,说好点是专业,说坏点是拿大词汇唬人。“初受政治教条的控制时,华嚣折腾中,来不及联想到人的极权乃是神的极权的变相和加剧,等到有所察觉,人的极权的机械器械系统性的完备程度,早已超出神的极权的模式之上了”,这样的话,俯拾皆是,木心一边在文章中夹杂拗口词语,一边用长句和连环的介词、副词,把一段中文割裂成西化的绕口令。文的生硬,西的晦涩,说木心学贯中西也许不假,只是文章中有太多中西的糟粕间杂。从这点上看,木心确有五四的遗韵,五四时代,白话初倡,文言和西化并行,因而很多人的文字中西生硬揉合一处,如两款不睦的菜品,强硬地一锅烩,味道如何,读者自己去品味吧。

说到文字感觉,骤读之下,木心有点知堂的味道,这也许是五四传统的又一例证。可惜不堪细品,郁达夫评价周作人的散文“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知堂枯冷中蕴苍秀,浑厚归于内敛,木心的寒涩里只见窘迫,浮薄现于张扬,知堂冲和中有情致,木心是精雅地孤高。木心不能抒情,抒情就现了本相,露出内里的空芜,因而常见的木心总是闪烁迷离,故作随意。

贵族的心态是木心的基调,看似世情看透,其实仍旧端着“落难公子”的酸涩和怅怨。《上海赋》通篇是对金粉世界的依依萦恋,各种衣料和食品名称不厌其烦地堆砌。对上海人的精巧世故明着讽喻,暗地里透着自得,世情看透了,人情也看冷了。木心的不合时宜不是苏东坡的狷介,是世家子弟居高临下的鄙薄。走在琼美卡的大街上,想着的还是“法兰西的租界”“似是而非的巴黎风”,那才是木心的巴黎,真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彳亍,脑中旋绕着恐怕还是伪造的巴黎,回不去的镀金时代。

冷冷嘲弄着他人的悲喜,玩味摆弄着自家的才情。木心有思想吗,有!有古典文学的功底吗?当然有,不但有,且属厚重。可惜木心太钟情于自己了,每每顾影自言。伍尔芙的意识流也好,唐宋八大家,桐城、公安也好,木心似乎都能取而用之,却有形而无神,意识跳来跳去,跳不出狭隘的一方天地。无论伯里克利还是嵇康,木心都写小了。写来写去,是车上哭泣的男人,荒屋中散落的信件,看来看去,依旧是木心的孤影徘徊。所以莫干山的一桌菜能写得生意盎然,最后却归结为“人害怕寂寞,害怕到无耻的程度”,他那时不知道山民一家不是爱吃素,是吃不起肉,到如今恐怕也不知道,山民没时间寂寞。

同样是落难公子,张岱的《陶庵梦忆》,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繁华遍历后的清醒,绮丽云散后的顿悟。木心却迟迟未从自己的旧梦中挣脱,痴痴昧昧独酌着一点点才情,熏然若醉。可惜了,这颗木铎。可惜了,那些才情。

第四篇:《苏锡常镇四市二模“快时代与慢生活”作文评讲材料》

苏锡常镇三模卷“快时代与慢生活”作文评讲材料 20150519编辑

一、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

二、审题立意:(切记:高考作文审题的过程就是厘清界定概念的过程;概念明确了,思维就又有了指向性)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由“可是”进行转折衔接,将“从前”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对照。木心的《从前慢》(春节晚会上,歌手刘欢深情演唱了“同名曲”,因此《从前慢》这首诗走进了千家万户)这首小诗概括了我们当代人普遍的感受,即对于快节奏下慢生活的向往。

日色慢,是说时间缓缓流逝;车、马、邮件这几个事物是旧日生活节奏和缓的代表性意象。慢,从字面上来感受,当然是生活节奏不快。但若介入一种情感机理,那就是一种“心若止水”的沉静、悠然的姿态;或者如朱自清那种“匆匆”的对于日子跟光阴的一种别样怜惜的情调。“从前”究竟是怎样一个时间段,是模糊的,不需要作具体的界定,一个简简单单的“以前的那些日子”就可以了。

与眼下愈来愈快的世界、生活相比,“从前的慢”确实能打动人心,这种“慢”可以转化成一种美、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透射着人性的静美、朴素、浪漫、耐性等等。现在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很快,还是如古印第安人说:“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第二个分句“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分秒必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可取的,所谓人生苦短,时间宝贵,为了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与时间赛跑;但是,分秒必争的人生,并不见得就赢了人生岁月,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岁月充满生命的质感。第二个层面,可以理解为被高速度、快节奏现代生活所“绑架”的一种机械的人生,人们为了“跟上”机器的节奏、赶上社会的步伐,而不得不“赶时间”,“赶地铁”“赶考试”“赶应酬”""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匆忙人生”,人们被动地与时间赛跑,但却未必能赢得人生。第三个层面,从这个句子的出处进行思考,句子来自于余光中的“分秒必争吗?当心别输了岁月”,前后分句之间形成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关系,“分秒必争”,很有可能输了“岁月”、输了“生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前”对应的不光是年代、时间,也对应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情况。现在的生活,时空被科技高度浓缩,高度发达的通讯方式、交通方式,让人们越来越追求目的,以至于忘了自己在这个当中成长的过程。生活中的很多人在心底里还是十分向往那种单纯追求过程的感觉的。

三、它山之石

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州一考生曲吟秋

都说这是一个快的时代。

微信微博刷屏而过,高铁提速已过三百大关,红绿灯下车水马龙,往来的路人都行色匆匆。

‘快',固然能让人享受冲在前沿的人生,但也易使人只顾风尘仆仆地赶路,而忽略整个世界的精彩;一味地争分夺秒不肯输,只会索然无味地到达尽头。为何不在滚滚人潮中暂停脚步借条小路,弃了宝马香车,换上芒鞋竹杖,吟啸徐行,偷得浮生半日闲?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许多人都被这份悠闲打动,却舍不得让自己高速运作的引擎暂时停转。其实慢并不意味着止步不前,相比于汹涌奔流的快,慢更需要一种生命的勇气与耐性。

不接待客人,不饮酒,每天专心写作,按时看日出。这是著名作家福楼拜的生活习惯。让灵魂在朝晖中沉淀,让文思在静谧中如蔓延展。不管世人如何喧嚣浮躁,我自筑起象牙高塔,以手写我心。素位而行,随遇而安,不错过日光撞破天际时的惊喜,不辜负枝头婉娈的鸟啼。舒缓如水的生活节奏并未淹没他的才情,反而在这悠闲中孕结出了传世佳作。再观当下,还有几人早起是为了观赏日出而非匆忙赶路?还有几人耳中萦回的是清脆鸟鸣而非机车轰鸣?又有多少人在这呼啸着前进的世界里,丢掉了一颗曾为万物而感动的心?

我们总是太快了。急着升职加薪,却忘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是血缘之亲。吞咽着浓香重油的快餐,却忘了灶间一碗清粥的滋味。贪恋着现代交通一日万里的便捷却忘记了那在车窗里一路倒退的风景。那些跟不上我们步伐的东西都被无情地抛在了脑后,寂然地湮灭在匆匆的光阴里。

那些看似为了‘赢'而快马加鞭的跋涉,到头来却让我们在湛湛的光阴里迷失了自己。

汪国真有诗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但(原文无“但”,想一想,为什么要加?)在这一场披荆斩棘的征途里,何不适时放缓脚步,慢慢走,欣赏啊?

此时春阳正好,晚桃已谢,晚樱始绯。且容我暂却一身尘土,踏芒鞋,倚竹杖,且行且歌,且歌且行!

慢慢走,欣赏啊 苏州一考生 戎文佳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从前慢》打动了许多人,因为大家都处在‘现在快'的时代,谁还有心情‘闲敲棋子落灯花'?谁还有空‘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忙碌奔波。

为什么不慢慢走,欣赏美景呢?

眼前仿佛看见了邮差先生穿着号衣,走在沐浴着光辉的小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木心怀念 木心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