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考核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旨在使学生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一)语言知识部分

语言知识,主要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对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现代文体中疑难词语的意义。

1、文言虚词考核。主要是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应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文言虚词考核。主要是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掌握其一般规律和特殊用法或含义。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者、所、以、于、而、焉、乃、则、诸。

3、文言句式考核。主要了解文言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装句式等。要求在古文今译时,能把这些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正确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4、现代文的词语考核。掌握现代语体中的疑难词语(不包括科技专门语)。

(二)文学知识部分

文学知识,主要是指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和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础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识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文体知识的考核,要求认识课文所涉及的各种文体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体诗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中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等)及其主要特征。

(三)课文阅读分析部分

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目标是:

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所属时代或国别;

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别,课文基本内容和基本表现方法,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认识其思想意义;

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对各种文体常用的文学表现方法和技巧,如对比、烘

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等,并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

揭示课文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附:重点课文的考核目标:

1、《白鹿洞书院揭示》

(1)识记朱熹的基本知识。

(2)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及古代“四大书院”的知识。

(3)理解本《揭示》的内容:古代教育的目标、内容、为学程序以及修身、处事和接物。在此基础上体认其积极意义。

(4)识记字、词、句的意思。

(5)理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读书做人的启发意义。

(6)能以书院为话题作文。

2、《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3、《秦晋殽之战》

(1)了解本文的出处,《左传》的基本信息(作者、主要思想内容、在古代散文写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2)古今翻译顺畅,概括秦穆公、蹇叔、弦高、先轸、孟明、晋襄公的性格特征,理解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分析文章描写战争的特点。

(4)体会文中外交辞令(如弦高的话、皇武子的话和孟明的话)意在言外的特点。

4、《摸鱼儿》

(1)识记作者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词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3)分析本词的比兴手法。

(4)理解典故在词中的表达作用。

(5)背诵本词。

5、《醉花阴》

(1)识记李清照的基本情况。

(2)理解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3)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4)理解这首词的艺术风格。

(5)分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艺术效果。

(6)背诵本词。

6、《老子》(节选)

(1)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理解“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5)背诵或熟读本文。

7、《论语·学而第一》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编写、作者、思想及在文化中的意义等)。

(2)概括“学而第一”的主要思想观点。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8、《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3)理解注重修身在儒家伦理道德中的意义。

9、《定风波》

(1)识记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创作风格及与庐山的关系。

(2)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

(3)理解本词的主题。

(4)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句的含义。

(5)理解本词所体现的人生态度。

10、《无题二首》

(1)识记作者的有关知识。

(2)分析前诗中比兴句子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

(3)以两首诗为例概括李商隐“无题”诗的特点。

(4)理解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特色。

(5)背诵两诗。

11、《当你老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1)识记叶芝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对作者爱情观的评价、艺术特色、与其他爱情诗的比较等方面。

(3)背诵本诗。

12、《饮酒》(其五)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2)概括诗歌主题。

(3)分析本诗前四句是陈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后六句道出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的愉悦。

(4)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理解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5)背诵本诗。

13、《垓下之围》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有关情况,理解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含义。

(2)分析主人公项羽的形象,体会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史观。

(3)翻译课文第四段,理解作者既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太史公”的评价,能对项羽作出自己的评价。

(4)分析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选择的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理解这三个事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体会文章在叙事中充满情感,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写法。

14、《留侯论》

(1)熟读文章,正确翻译全文。

(2)分析这篇史论文为古人翻案的写法。

(3)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明作者在论证时是如何曲尽文笔变化之妙的。

(4)能对文章的中心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忍不能忍”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15、《春江花月夜》

(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分析本诗“哀而不伤”的特色。

(3)分析本诗是如何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的?

(4)背诵本诗。

16、《听听那冷雨》

(1)识记作者的情况。

(2)结合课文分析其语言艺术特色、修辞手法(象征、夸张、拟人和通感等)。

(3)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分析作者抒写乡愁的独特视角。

17、《髻》

(1)理解《髻》文中“髻”的象征意义.

(2)分析本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8、《人间词话》(节选)

(1)比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异同。

(2)如何理解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3)如何理解王国维境界说中的“出入”内涵。

19、《十五从军征》

(1)识记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识记重点字词的意思。

(3)理解本诗的主题。

(4)背诵本诗。

20、《一个人改变一座山的历史》

(1)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了解李德立对庐山的影响。

(3)分析作者对李德立所持的态度。

(四)写作部分

写作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学生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测试。考核要求:能够根据某个话题或给出的材料写作文,要求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考生应把学习和练习重点放在提高议论、说明的能力上。

三、参考教材和命题要求

(一)教材选用

《大学语文读本》(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甘筱青主编,2010年7月版。

(二)命题要求

1、命题范围:以20篇重点课文为主,其他篇目阅读为辅。

2、题型: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填空题、翻译题、简答题或阅读分析题、作文题。

篇二:《2004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评价思想内容之一》

2004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评价思想内容之一

评价思想内容 (学生用卷)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及寓情与景,寓情于物。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例1: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

例2: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例3: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例4:《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例5: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例6: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例7: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无归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 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例8: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

例9:奥敦周卿《双调大德歌 春》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注: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二、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