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亲历烧菜 烧菜技巧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亲历烧菜1》

亲历烧菜

愉快的寒假接近尾声时,在我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下,爸爸妈妈终于点头答应给我一次下厨的机会。

第二天的下午,妈妈从集市回来,拎回来大包小包的菜,可递给我的却是单独的一个小袋子。我打开一看,里面躺着几个沾满泥巴的土豆和沾满鲜血的猪肉。妈妈说:“今天的任务就是炒一盘‘土豆炒肉’。”“嗨,不就是一盘土豆炒肉吗?甭想吓住我。”我心里虽这么嘀咕,但不禁也有些紧张,毕竟我也是第一次下厨。我故作熟练的系上围裙,套上套袖,俨然一副家庭主妇的形象。我开始冲洗土豆,可上面的泥巴有意与我作对似的,死死地粘在上面冲不掉。我灵机一动,用小刀一点一点地挖,虽然小刀上沾上了泥巴,但土豆终于露出了“白白胖胖”的真面目,我长长舒了口气。可谁知更难对付的是猪肉,我甚至用了我最喜爱的小刀来刮猪肉上的鲜血。

等一切材料准备就绪,我都有些筋疲力尽了。但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来了,我整整工作服,打起精神,准备把平时瞄到的技巧全派上用场。我打起火,嘴里还哼起了小曲。接着,我操起油往锅里倒,谁知锅里还有残余的水珠,噼里啪啦的往外溅,吓得我连连后退。等我回过神来,锅里早已冒起了青烟,我连忙把土豆和肉倒进去,并手忙脚乱地加了几样调料炒起来。等我把土豆炒肉盛进盘子里,已是惨不忍睹了。菜黑乎乎的,肉还没有

炒熟。我端着无法入口的“杰作”,一脸的狼狈相。下班回来的爸爸妈妈看到这一切,忍不住笑了。当然也没忘安慰我一番,告诉我注意事项,鼓励我今后再努力。

望着厨房里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感慨万千。在这次亲历炒菜中,我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难道我这个儿子不能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回报他们吗?

指导教师:王书敏

篇二:《一次做菜的经历》

一次做菜的经历

这个周六,我请求父母让我来做菜。父母爽快地答应了。我做菜,

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我可好奇了!

我先来说说洗菜的经历吧!我本以为很简单,因为平时看妈妈切

起来可利索了,只要几分钟,菜就切好了。我先洗白菜,刚把手伸进

去就缩回来了,“啊!冻死我了!”我大叫起来。“加点热水吧,不行,

会把它泡软,不好吃。怎么办呢?今天可是我做菜,爸爸妈妈还指望

着我呢!”我犹豫了一会儿,只好咬着牙再次伸进去,过了好一会儿

才洗完。这时,手已经冻僵了,红得像一个熟透了的苹果。 还没喘过气来,又得刨土豆皮了。看见土豆,心里一阵窃喜。“这还

不容易,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可刚刚刨完三分之一,土豆就在

手上打滑,不翼而飞了!过了许久,我才把这个“敌人”干掉!切土

豆了,这个可难不了我。我看妈妈切了很多遍了。我拿起刀,一刀下

去,刀被卡在里面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拔了出来。只得“把菜

刀当大刀,把土豆当敌人”。“砰”土豆被我切成两半,接着“砰砰砰”

大功告成了。搞定!土豆一块大,一块小,和妈妈切的是天壤之别。

最后开始炒菜了。我倒进一点儿油,过了一会儿,油沸腾了,把

菜倒进去,只听见“嗤”的一声,厨房里就像刚刚发生过战火一般,

到处是烟。那味太重了,我受不了,鼻子火辣辣的,眼泪都快流出来

了。我只好戴上口罩来炒了,又一个不小心,手上烫出了两个小水泡,

好可怜啊!

经过“奋战”,两个菜总算做好了。虽然我吃了不少苦,但我觉

得这值得!为什么?因为它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正因为这个,让我永远忘不了。以后,我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父母的负担。

401班 李江涛

篇三:《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组成,主体是各地方菜。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

{亲历烧菜}.

孙文曾说:“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技术不妙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夏、商、周的传统饮食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来满足饭食需要只能连壳一起粒食,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权享受去壳谷物。

到了周代,石岂即石墨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

夏商时期的烹饪方法非常少,到了周代,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其中,炸、炒是周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后所出现的崭新烹饪方法。出土的周代炊器,多属蒸煮之器,这时的烹饪方法以蒸煮食物为多见。 当时用于煮食物的炊具主要的是釜、鼎、鬲等。据文献所载,釜与鼎这两种煮器似乎有所分工,釜主要用于煮谷物或蔬菜,鼎则用于煮肉,因为鼎在周代,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已成为一种礼器,是各级贵族的专用,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广大平民则不能使用铜鼎。作为炊器时,贵族们也主要用铜鼎来盛放肉类和其它珍贵食品。鬲,一般用来煮粥,它产生于殷代,成发达于周中期,衰落于周末,绝迹于汉代。贵族盛馔用鼎,常饪则用鬲。 蒸是利用蒸气烹饪的一种先进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气烹饪的国家。周代的蒸顺有甑和。由于蒸具将食与水分开,纵令水沸,也不致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价值全部保持于食物内,不易遭受破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如炒、炸、炖、煨、烩、熬以及腊、醢、菹脯等腌制菜肴之法,都为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在正式的场合里,因周代贵族将饮食归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重视,并为此多有明文定制。如《礼仪o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部分;《周礼o天官》所记“膳夫”的职责为“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吕。”这四部分,简而言之,就是饭(主食)、菜(副食)和汤饮。标志着中国传统烹饪方法的初步定型。

春秋、战国、秦朝时期的饮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落,数百年来一直就是强国吞并小国的历史,各个诸侯的互相吞并,各个民族的互相融合,在饮食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风。

在北方,古齐鲁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其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

在南方,楚人称冠,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在中原文化上影响最为广阔深远,亡了越国后,影响力更沿大江扩展到下游以至淮、泗、南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 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接着派李冰将水患之乡改造成“天府之国”,加之有大批汉中移民的到来,结合当地的气候、风俗以及古代巴国、蜀国的传统饮食,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

不过此时在各个诸侯眼中,秦国不在中原,属于蛮荒之地。随着秦国的统一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影响逐渐加大,这种情况大概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朝鲜,不过只要是北方齐鲁的饮食文化。秦统一六过后,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川菜、鲁菜、苏菜三大菜系。 秦国的统一大业进行到后期,为了显示出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国进军岭南,和当地的土著进行多年的战斗及文化交融。这里饮食比较发达,当下广东的饮食文化,其实就是由赵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艺术和器具引入岭,结合当地的饮食资源,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至此,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雏形已经初成。

汉唐时期的饮食文化

随着中国统一局面的完全诞生,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比秦朝更进一步了。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

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

唐代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国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就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西域的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而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也逐渐西传,为当地人民所喜欢。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宋、辽、金、元时期的饮食文化

宋代的宫廷饮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

而同一时期,我国最有影响的“四大菜系”的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江、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相对北方而言,辽金的饮食水准是粗劣的。以肉食而言,“炙股烹莆,以余肉和綦菜,捣臼中糜烂而进,率以为常”。即使给有身份的人吃的肉粥,也是“以肉并米合煮之”,“皆肉糜”。

平日里所吃的半生米饭,竟要“渍以生狗血及蒜”。在通常认为的“以雁粉为贵”的盛馔之席上,也“多以生葱蒜韭之属置于上”。正因如此,在为宋君王上寿时,各国使节诸卿面前都“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独辽国使节面前加“独羊鸡鹅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这显然是宋朝出于对辽民族饮食生活习俗的尊重。 辽金也意识到了自己饮食方式落后这一点,他们竭力向中原饮食文化学习。如辽金在度过岁时节令时,就带有很大的汉化痕迹,但在饮食习俗上却依然固我,自成一体。

宫廷菜是指清朝皇宫中御膳房的菜点,也吸收了明朝宫廷菜的许多菜点,尤其康熙、乾隆两个皇帝多次下江南,对南方膳食非常欣赏,因此清宫菜点中,已经吸收全国各地许多风味菜,和蒙、回、满等族的风味膳食。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可说是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至今仍无物能逾越。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

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篇四:《近看 远看》

近 看 ● 远 看

——“做中学”课堂教学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是在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经历了近半年的教学实践,并在常州六所实验学校的探索交流之后 ,我对“做中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近看

1、教材的选择

“做中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模式,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我们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做中学”的教学过程是围绕着一定的科学主题展开的。所以选择正确的科学教育主题是进行“做中学”的前提。教师最起码要考虑两点: 首先,所选取的主题必须是科学。“做中学”是科学教育,只针对自然科学,不做社会科学。我们要给孩子最核心的科学概念。我们所选的科学主题应是科学领域的,已经有科学定论的。教师要针对孩子的不同年级和年龄阶段在选题方面下大功夫,要选好、选准教学主题。例如“怎样拼七巧板”、“恐龙是如何灭亡的”这两个主题就不在“做中学”之列,前者只是一种游戏,而后者虽属科学但尚无定论。

其次是科学教育主题要适合教学。科学问题有许多,但是在其中我们要选择具有一定操作性,适合孩子动手实验的。法国的七个经典案例就很值得我们借鉴:“空气是物质吗”、“种子与植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什么”、“巴黎·北京和悉尼几点了”、“杠杆的原理”、“如何知道风从哪里来”、“幼儿园里有关水的活动”。这七个主题都是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从孩子身边选材,内容涵盖了科学的多个方面,有利于唤起孩子们已有的经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四年级科学教材《奇妙的声音》一单元内容就比较适合“做中学”课堂教学。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雷声、欢歌、笑语、鸟叫、虫鸣""不绝于耳,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我们都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了解一

些声音的有关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通过敲打锣鼓、弹拨吉他了解到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那声音是靠什么来传播的呢?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时,我先请学生进行个体猜测,并总结归纳出三点: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此时我并没有急着问个“为什么”,而是将学生按声音传播的不同媒介,分成了三大组,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设计,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课前我有意地在教室里放置了一些物体,有易拉罐、塑料盒、听诊器等,只见有一个同学走道后面组合柜前拿了金鱼缸,就来到了水池边,他往鱼缸里多加了些水,然后两手拢在嘴边,大声地喊了起来:“嗨,金鱼你好吗?”再看鱼缸里的金鱼突然急促地四处游动起来,惊恐万分。“啊,金鱼听到啦,金鱼听到我的声音啦!”这个同学马上对同组的同学宣布:“声音可以通过液体来传播”。对于同学的为什么,他又做了一次实验验证,让同学信服。其他同学个个赞许地点了点头。他跑过来告诉我时,我故意问:“你是怎么设计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他告诉我,有一次他跟爸爸去钓鱼,爸爸说轻点,别把鱼吓跑了,鱼虽在水里,但能听到声音。他说不信,就故意大叫,结果鱼真给吓跑了。由这个生活事例教会了他今天的科学实验。我欣赏地摸了摸他的头,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你有心,科学就在你身边”。“做中学”的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就能根据生活经验、生活事例去更好地设计、操作实验。

{亲历烧菜}.

另外我们在选择教材、设计案例时还特别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决不能让孩子在危险的情境中进行实验,要尽量避免使用或者不用带有一定的危险性的物品,如:钉子、小刀、火柴等。

2、过程的构建

;做中学” 就是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的奥秘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断获取。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如在进行声音一单元学习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亲历烧菜 烧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