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亚历山大和丘吉尔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作文 丘吉尔的外交故事作文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作文讲评材料一 (亚历山大帝)》

【材料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从“父王——亚历山大”“唐诗——宋朝诗人”这两组关系来看,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如:(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3)标杆带来的压力(楷模的压力)(4)奠基越丰厚,动力越充足(5)借鉴与超越。等等。

【学生习作】

超越极限

高三(2) 汪佳伟

对于宋人而言,他们是大幸的,因为唐人留给他们丰富的遗产——唐诗;同时他们又是大不幸的,因为唐人留个他们的是一个高高的丰碑,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如果宋人只是一味地顶礼膜拜,从不思索如何超越,那么就不会有宋词的繁荣。但值得赞叹和庆幸的是宋人最终还是将“大不幸”改为“大幸”。由此观之,面对前人留下的不朽的“丰碑”,我们必须得学会超越,这样方能成就自我。

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曾拜师叶问,学习并精通咏春,但他没有止步于咏春,而是不断与各门各派高手切磋,最终融会贯通,自创了享誉世界的截拳道;我们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青年时学习名家书法,本来字已经写的相当好,但他不满足,继续对各家书法进行细致揣摩,最终开创了极具自我风格的“颜体”。倘若他们只是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那么便不会有令后人仰慕不已的成就。

前人留有的遗产固然宝贵,但我们却绝不能抱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肤浅思想,因为我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我们还要为我们的后人留下更大更丰富的遗产。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为时,每当听到父王打胜仗的消息时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父王征服,自己没有用武之地。亚历山大帝急于证明自己价值的雄心令我们折服。但面对前人留下的巍峨丰碑,我们究竟该如何超越他们,证明自己呢?

首先,我们要对前人留下的丰富遗产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牛顿曾坦言:“我之所以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这些巨大的肩膀,牛顿得以总结出了不朽的牛氏三大定律。今天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神舟系列飞船得以接二连三地成功发射,那是因我们站在了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巨人打下的夯实基础上。

再者,创新也必不可少。但创新谈何容易,幸运的是摆在后人面前的往往有前

人留下的丰富遗产,我们起码可以先从中借鉴吸收器精华部分。在书法史上,素有行书之王的王羲之更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已经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但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基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楷草并列的地位。王羲之正是在学习中借鉴,而又在借鉴中实现了创新。

史铁生曾言: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的过程。面对生命我们需要跨越,面对前人留下的难以企及的高度,我们需要超越。因为唯有不断跨越、唯有实现超越,才能对这个世界说,我们精彩的活过。

【点评】58分。作者能准确把握本次作文两则材料的核心,审题准确。难能可贵的是在行文中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何苏武)

借鉴与发展

高三(3) 陈 曦

细细想来,亚历山大大帝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倘若父亲真的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征服了全天下,那么留给亚历山大的固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他的自我价值又如何实现?只能活在父亲巨大成就的阴影之下。

前人取得的成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财富,更是后人进步的标杆,是巨大的挑战。正如唐诗之于宋词,想要超越其成就,无疑十分困难。而想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法即是于创新之中求变求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的乒乓球运动水平在全世界无人能出其右,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们取得的成就数不胜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对于年轻一代的运动员来说,是一笔财富,但更多的是一种压力与挑战。但我们看到,年轻球员如张继科、马龙,丝毫没有输于他们的前辈马林、郭跃华等人。他们积极进取,在前辈的技术上加以创新和改进,最终不断发展,取得不亚于前人的成就。由此看来,前人的成就可以转化成后辈不断发展的动力,鞭策后人不断向前。

创新发展的精神对于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达维多告诉我们,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开发新产品而是淘汰老产品。这就意味着只靠先前积累的经验与财富,而不求创新进取的企业,注定无法得到发展。手机产业巨头诺基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其他公司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时,它却一味想要依靠已经被人们淘汰的技术,而没有看到科技发展的趋势,最终难逃被收购的命运。与之相反的苹果、小米等公司,不断满足人们新的需求,创新发展其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前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若不知求变求发展,则永远无法超越,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就没有达尔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就没有伽利略对“地心说”的大胆批判;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就没有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质疑……

没有创新超越的精神,世界将失去多少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啊!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让我们将挑战化为动力,求新求变求发展,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点评】58分;首先确定正确的立意,按照六字写作思路列好提纲,并准备好需要引用的事例,在写作时对自己的明确观点加以论证,论证时通过事例和自己的分析使论述更加深入,注意明月例,阴阳例,星斗例的交叉使用。(刘长爱老师)

巨人的肩膀

高三(16)李迪威

想必亚力山大攻城掠地,建立横跨三大洲的超级帝国时,一定会嘲笑自己当初杞人忧天的无知,甚至于感激父亲为他留下腾跃的踏板。其实继承与创新从来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前人的辉煌泽被后世,对雄心在胸的开拓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褪不去的束缚,但牛顿如是说:“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前人所创辉煌的激励与引导,后世的开拓者也许会“行而不远”。

因此,立于巨人之肩,成败常在于如何对待脚下这曾一度辉煌却远非完美的巨人肩膀。

不得不提的是,开拓是永无止境的,巨人之肩也就永远存在着上升的空间。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成就凭空诞生,立足于虚空之上。唐诗铸就一代繁华,来源于楚辞、汉赋;而楚辞来源于诗经和屈子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一切又或多或少源于多彩纷繁的生活。同时,唐诗为宋词乃至元曲、明清小说提供了巨人之肩。正如百溪汇川,百川归海,巨人之肩在历史车轮下变得宽广而厚实。

由是观之,因前人这成就而愁苦叹息,慨然而叹生不逢时,又有何必要呢?前人也许占据了一片土地,但在时代看来,这不过就是冰山一角、沧海一隅。广阔无际的未知领域还从未现身过,永远在等待后世之人前行探索。

诚然开拓永无止境,但第一个食蟹者并非人人皆可为之。前人在留下踏板的同时,也留下了枷锁,这也就是后人的不幸所在。

我从不否认王澍“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的狂语。俯观当今中国城市建设中遍地刮的“东京风”、“巴黎风”便可知晓——大多建筑师仍深陷前人与不变之规的泥沼,吮食前人留下的残羹冷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被束缚得太死。

发挥巨人之肩的最大作用,靠的不是因袭与模仿,而是不断地开拓与创新。在“前人之述备矣”的基础上仍能凭借一双慧眼与突破精神,不落窠臼、独树一帜,这才是巨人之肩留给我们的最大可幸可喜之处。

如今身为时代的骄子,我们都立于巨人之肩,是匍匐膜拜还是腾跃而起,仍旧在于我们一己的选择。但愿百年之后甚至千年之后,我们为后人流传的不是墨守陈规的无奈,而是另一副高大无比的肩膀。

【点评】60分。

①扣题很准:较好的把握了多则材料的内涵

②论证有力,理论分析一语中的,事例运用简介概括。

③文章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贴切,比如:因此、由是观之、诚然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给人一气呵成、水到渠成之感。

(外一篇)《何以继往,何以开来》

抬望眼,前人的丰碑傲然屹立,熠熠生辉,遥不可及,指引着今人大步向前冲。所以,学会继往开来,让前人的丰功伟绩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基石。

要想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敢于面对前人的丰功伟绩。

亚历山大,他想要成为强者,就必须敢于面对父亲所立的赫赫战功;唐后之宋人,若要成就千古绝唱,就必须敢于面对大唐绝句的光芒四溢。这是我们必须选择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前人的丰功伟绩,给了我们一个既定的目标和别样的激励,敢于直面后,我们还要学会尊重和借鉴前人的丰功伟绩。

司马迁,游淮阳,经彭城,别大梁,行千里路,集得前儒之大成,终成史家之绝唱;牛顿,埋头拜读前人著作,潜心研究先人要旨,借巨人之肩膀,成震世之定律;王澍,中国本土建筑师,怀揣对先贤圣哲敬畏的心,勇于借鉴,借先贤之地基,筑现世之瓦园。

固然,前人的丰功伟绩值得后人的瞻仰和尊敬,但一味仰慕,又怎会有新思想

的无限光辉?所以面对前人的丰功伟绩,我们更要化压力为动力,勇于超越和创新。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诗的余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那种不会被时光掩埋的魅力让大宋之人忧虑了。但他们却终究未能让历史失望。他们敢于超越,勇于创新,抛开诗体制的束缚,将目光投向崭新的领域:不管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辛弃疾的“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与一种新的形式为历史文库添上明丽之彩。大宋之人在一方迷雾中。直面压力,勇于创新,铸得一派辉煌。

与之不同的是,清政府一味沉浸在前人所铸就的丰功伟绩,安于现状,懒于创新,维护闭关锁国,让中国没落于世界。

反观当今,一代伟人邓小平敢为人先,不受前人的桎梏,大胆创新,终有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终有了中国经济的大跃步。

齐白石老人曾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艺如此,治国如此,追逐成功亦是如此,继承前人之精华,为未来开创道路,成功的彼岸,花儿早已开得烂漫。

何以继往,何以开来,静观古今之变,回溯历史长流,答案已不必多言。

登上高山,我便为峰

{亚历山大和丘吉尔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作文}.

高三(8)曹小康

牛顿说“我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前人所遗留的“高山”,我们应有必要的敬仰,但那不是望而却步。我们更应该有一种勇于攀登的精神。

山,本身就是要被翻越的。

亚历山大帝面对父亲的赫赫战功,感到的并不是自豪,而是以其为目标,誓将其超越,这才有了他后来的“大帝”的威名。

山,正是因为高,才有让人去攀登的冲动。因此,唐诗的繁荣在流传千古的同时,虽然也给后来留下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高山,但不正因为唐诗的“高大”,才激发了后人的创作,以致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诞生吗?

无人能将其超越的高山,连同后人,无疑都是可悲的。它不能够得到新的内涵与拓展,便如同教条一般被笼罩于人们的思想之上。只有不停被穿越的“高山”,才拥有它存在的意义。正因如此,王羲之才能够在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程度上,将行书发展到如此高度;范仲淹才能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呼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因此,众多科学家能够在皇家学院已说明科学的框架已然构成时,打开一扇又一扇大门。

如此,“高山”被翻越,虽然它们已不再为高,但它们给下一座高山做个基石。 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够征服高山,成为高山之上的又一座高峰。

世上并没有翻不过的山,越不过的峰,只要勇于奋斗,找对目标便是当初被诗仙李白称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蜀道都已被人们翻越,又有什么样的“高山”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呢?

当然,攀越高山的过程是艰苦的,它能让面对它时产生窒息之感,同时也要遭遇刺骨的寒风和崎岖山路,一失足掉下山崖,万劫不复,还有它忠实拥护者的百般阻挠。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有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够成就自我,登上高山,我便为峰!

【点评】50分。本文的论证合理,逻辑清晰,立意准确,但全文仍有不足,如切题不紧密,可以做适当的添加。(孟国君)

篇二:《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亚历山大的担忧”》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亚历山大的担忧”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的预测层出不穷,考生在紧张备考的同时,也要注意搜集2014高考作文素材。高考冲刺网小编特别整理总结了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亚历山大的担忧,对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做出预测,为考生高考作文写作提供素材。下面是2014高考材料作文“亚历山大的担忧”的素材内容,以及参考范文,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作文材料】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亚历山大和丘吉尔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作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从“父王——亚历山大”“唐诗——宋朝诗人”这两组关系来看,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如:(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

【参考范文】

从“亚历山大的担忧”说起

据传,父亲一打胜仗,亚历山大就忧心忡忡。为什么?——怕天下都被父亲征服了,自己即位后英雄无用武之地。{亚历山大和丘吉尔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作文}.

面对这个理由,我先是哑然失笑,觉得这个理由真得很特别,甚至有些无厘头;可是笑过之后却陷入了深思,觉得亚历山大的担忧不仅不是无厘头,反而担忧得挺有道理,试想,当李白写出一首首气冲斗牛的诗篇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诗人们是不是有过这种担忧?当牛顿用他的三大定律将运动奥秘揭示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些年轻的物理学家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当乔丹在篮球场上打破一个个纪录的时候,那些初入NBA赛场的后生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忧?

毋庸置疑,他们都有过这种担忧。看来,“亚历山大的担忧”反映了人们面对优秀前辈时的真实心理——既兴奋,又嫉妒,还有一点点对自己的不自信。

然而,我要提醒你,如果在优秀前辈面前,你仅有这种“担忧”,那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超越前辈的人,那就要在“担忧”之后,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才能超群的前辈而高兴,为自己能拥有一个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而高兴。试想,如果没有牛顿力学理论,怎能激发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一天才的构想呢?如果没有乔丹们的巨大成就,怎能激发科比们的万丈豪情,为观众奉献出一场场精美绝伦的比赛?如果没有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又怎能有马云们独辟蹊径的传奇创业经历?

唐诗过后是宋词。前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会激励后人去拼搏,去超越。想当初,面对唐代诗人们将律诗、绝句这些诗歌体裁演绎得五彩斑斓的时候,宋朝的诗人们肯定也担忧过,哀叹过:唐人已经把这些体裁的精妙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将生活的喜怒哀乐描绘得体贴入微,哪里还有我们宋朝诗人的地盘?然而,宋诗并没有因此而凋零,它开辟出了“理趣”这一诗歌新天地;不仅如此,宋代诗人还努力拓宽了诗歌这一体裁,将曲子词这一诗歌新样式谱写得荡气回肠。当我们读到“杨柳岸,晓风残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谁能不感叹宋朝诗人们才气之横溢?谁的眼中还会只有唐诗没有宋词?正是由于宋代诗人们没有在唐诗这个巨人面前自卑自弃,没有把这份丰厚的遗产当成甩不掉的包袱,而是把它当作提升诗学底蕴的养料,研究它,借鉴他,超越它,终于在诗歌的花园中培育出宋词这朵奇葩。如果我们再沿着诗歌发展的道路往后走,我们还可以看到元代诗人做着宋代诗人同样的事,他们站在宋词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了通俗晓畅、感情张扬的散曲。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唐诗就没有宋词,没有宋词就没有元曲。前人创造的业绩,先辈开辟的疆野,给后人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虽然这种支撑带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对于一心想开辟自己新天地的人们来说,这份压力不正是前进的动力吗?

但愿我们今天的人们,在面对前人的优异表现,面对前人留下的伟大业绩时,不再只是“担忧”。

唐诗过后是宋词,唯有站在高山方能看到远方。

篇三:《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亚历山大的担忧”》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亚历山大的担忧” 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的预测层出不穷,考生在紧张备考的同时,也要注意搜集2014高考作文素材。高考冲刺网小编特别整理总结了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之亚历山大的担忧,对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做出预测,为考生高考作文写作提供素材。下面是2014高考材料作文“亚历山大的担忧”的素材内容,以及参考范文,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作文材料】

古希腊亚历山大帝未即位时,每听到父王在国外打胜仗的消息,就忧心忡忡,生怕天下都被他父亲征服了,自己将来再无用武之地。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宋代诗人来说,唐诗既是丰厚的遗产,也是巨大的挑战。所以,钱钟书先生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组合式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从“父王——亚历山大”“唐诗——宋朝诗人”这两组关系来看,材料的共同话题是“如何对待优秀前辈或前辈取得的成就”,对这个话题的回答即文章的立意,如:(1)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舞蹈。(2)别把前人成就当包袱。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亚历山大和丘吉尔的故事自拟题目写作文 丘吉尔的外交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