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课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
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2、学写小小说结尾
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
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最后一片树叶》《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我们不如从小小说的结尾入手来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打开课本P215,阅读【写作指导】
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注意点。
二、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
1、请学生阅读《“书法家”》和《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2、分组讨论这两篇小小说在结尾的特点
教师总结:出人意料
《“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没有明示,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它留下的“空白”非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以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言短而意长。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了灵魂。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小小说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所在,但结尾的写作技巧是为了体现小说的主旨。
3、分析作者是如何结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教师总结:⑴精心布局
补充回忆高一时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的主要方法
巧设悬念,暗布疑阵
草蛇灰线,前伏后应
运用蓄势,着力突转
⑵突破常理(找到生活中的方西瓜、逆向思维)
创新无非是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将切入的角度稍稍偏开人们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当一个故事在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的,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兀然的山回路转,预示出别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三、 口头练习:试给这篇小小说增加一句话,制造一种出人意外的效果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誓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参考:“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学生口头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这个结尾要体现出现代社会之中人和人在相处中缺乏交集和共鸣。
四、练笔:给下面这篇小小说增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
一双手套
事情发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一个部队被派出去拯救被冰封的火车
离发生事故现场不远的小镇上,猛烈的寒风叫嚣着,几乎要吞噬掉这偏僻的镇子,鹅毛般的大雪已纷纷扬扬下了三天,眼看就要埋没这个小镇了。在这奇冷的深夜,一处灯光在风雪里摇晃着。街道上没有一个人。这点微弱的灯光也成了大地上唯一的光亮,这仅有的光亮是从这镇子边缘处的一家手套店里放出来的。店里一位憨厚的老人裹在厚重的羊皮底下,坐在火炉旁嘴里喃喃着些什么。不大的店里挂着样式不多的手套,柜台、货架十分简单,在这灰黄色的灯光里显得黯然无光。
“咚咚!”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老人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挪着踌躇的身体,怯生生地开了门,发现了一个被雪包裹了的大兵。大兵的脸上、眉毛上、大衣上全是雪,站在风里抖动着。风狂野地掀门进来,上牙下牙碰出了几句话:“老大爷,手套,加厚的。”他断断续续地重复着。老人拿出一双羊皮手套交给了他。当他用一双瑟瑟发抖的双手摸遍身上每一个布袋时,他脸上的窘色让他那苍白的脸有些发红了,带着乞求的语气小声说:“大爷,对不起,三天后,我们完成任务后,我一定把钱给你送来。”眼光中闪烁着坚定的承诺。老人点了点头。大兵深深地对这位老人行了个军礼,然后,消失在这黑暗与风雪交加的夜色里。 风更加猛烈地扑打着这点残余的光
转眼三天过去了,那个大兵没有来风停了,雪也停了,阳光充满了银状素裹的小镇,已经七天了,那个大兵依然没来。老人快将那天晚上的事忘却了。中午老人像往常一样在店里打点着。突然,一声沉重的脚步划破了这店里的沉寂,进来的也是一个大兵,但不是那天晚上的那个。大兵说了些什么,将一张崭新的人民币和那双手套放在柜台上。老汉禁不住问那天晚上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没来。士兵的脸上略浮起了一丝忧伤:“他再也不需要这双手套了,”
1、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完成交流
2、 投影学生写作的结尾,并与原作进行比较
“他在抢救一些送往西藏的急需药品时,被一块巨大的冰砸去了双臂,而今那些药品已按时送到了,而他却躺在病床上学着用脚来对付一切,还再三叮嘱我要把这钱送来,至于这双手套,他再也用不着了。”
【简评】小说结尾,出奇制胜,除了“诚信”之外,更可感受到强者的生命之音。 简单原本中的“铺垫”,说明其理由
五、 延伸:出人意料的结尾在记叙文中的运用
1、欣赏《人情,被竞争压迫着》
人情,被竞争压迫着
看着远处漫天的火光,我想庞涓已经死在了那棵树下
“考磐在涧,硕人其宽。”想当年,我和庞涓同师鬼谷,那时候,庞涓、我、一缕幽泉、一把箜篌,鸟的鸣叫和那阵阵弦音化作了高山流水。同一个屋檐我们亲如兄弟。
谁知道,他后来去了魏国,谁知道,他当了大将,又有谁知道,他怕我和他竞争竟对我用了膑刑,又在我脸上刺字!
他不顾当年和我同窗的日日夜夜,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人情在他心里早已流水无痕,当我明白这一点,我毅然决定离他而去,并且开始了我的报复。
当魏国的车马驶向赵国的时候,我对田忌说道:“围魏救赵。”庞涓对人情的淡漠已经让他遇到了两个空前强大的对手——一个我,一个他自己,当他慌忙地指挥军队回救魏国,他的心里一定是后悔的,可能是对我施刑的忏悔,也可能是没有把我处死的另一点些许人情。但是,我与他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我的报复才刚刚开始
魏国出兵伐齐,又是庞涓主帅,一个模糊的意识告诉我,我和他的决战将要来临,日见齐兵的素来怯弱,我出计“减灶”,我料定庞涓的骄傲自大,料定魏兵的轻敌,料定他“弃其步兵,取轻锐倍日逐之。”
当庞涓拿着火把读着他一生中最后一行兵法时:“庞涓死于此树下。”
他为他淡漠的人情负责,报销了生命,我似乎可以轻松地想象他拔剑自刎的情形。这一剑的结果是我胜了,在和他的竞争中我赢了。
但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起初我的报复似乎是一个怒气充斥的灵魂,仇一报,灵魂便被战国的大风吹走。我的泪开始模糊了眼睛,然后滴落在这被血腥掩盖了人情的土地上。想起曾经和庞涓同师鬼谷的日子,那一份天真、欢愉又怎会在我复仇的心质中抹去?
当我成就了自己时,猛然发现我究竟做了些什么?我和庞涓只是战国君王的棋子!我所做的是否是我自己的意愿?我的心凉了,谁能懂得我心中那份因为竞争而忘记人情的无奈? 也许,庞涓当时和我一样的无奈。
人情被竞争压迫着,我的心在疼痛!
2、讨论分析:楷体字部分,即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结尾反思,更贴近话题,深化主题,人情被竞争压迫着。这就是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记叙文写作中可以达到的目标。
六、作业: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的结局作文}.
《作文的结尾》课的授后一得{出人意料的结局作文}.
语文组 顾燕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备课的时候,我主要考虑从第二单元小说的学习,从莫泊桑《项链》的结尾手法导入,结合课本第四单元写作《小小说》的结尾特色,通过欣赏《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和《“书法家”》熟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手法,接着通过三个练习让学生逐步实践结尾的手法,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熟悉这种写作技巧,并运用于自己以后的写作中。
今日的课堂效果比想象的好,学生并没有因为听课老师比较多而怯场,而是和平常一样积极地思考、回答课堂的上的每一个问题,特别是在练习中,学生的创意中出现了比我原先准备好的例子中更好的点子和结尾,课堂效果良好。{出人意料的结局作文}.
但是,由于在讨论中运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做最后一个练习的时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写的时候没有注意用的笔,所以后来在投影的时候效果不是特别的好,结尾显得有点儿仓促,缺乏必要的总结。
评课的时候,部分老师提出了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实物投影,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然后用这些时间来进行总结。其实,在备课之初,我也曾经考虑过制作PowerPiont课件,一样具有实物投影的直观性,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但是我也考虑用多媒体课件的缺陷就是答案过于唯一,而作文课是比较开放的,续写的结尾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这些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实现的,在制作上难度比较高,也是目前我的水平无法解决的一大难题。但是,既然听课老师有这样的建议,我相信一定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和多样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今后多学习一些课件制作的技巧,在课件制作方面可以多花一点心思,希望可以在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上都有突破。
今天的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课堂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考虑课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对于时间的把握,对于学生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不一定要强求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意外,虽然课堂教学并不完整,但是学生的体会会更深刻,效果可能反而会更好,例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对于《人情,被竞争压迫着》这篇记叙文很有想法,很多想法比我预先准备的材料更宽、更深,如果在这个时候考虑把这个练习继续挖深,而不是让学生留到课下再讨论,一定会更有新意,并且可以把多余的时间用来总结,把最后一个练习留到课下做作业,我想效果会更好。
套用今天用来结尾的一句话:教学中不可能每天都有意外,倘若可以把这些意外都作为经验和教训,以后的课一定会越上越好,我有信心。
篇二:《作文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叙事技巧之一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剧作,常常会被扣人心弦的情节所吸引,为出人意料的结局所震撼;而这“出人意料”的结局,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理之中”的主旨。写记叙文也应遵循这个规律,抓住叙事的技巧即写出“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
以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为例,文章第二部分具体叙述“一件小事”的经过,写“我”因生计关系雇了一辆人力车到S门去,车夫跑得快,快到S门时车把带倒一个老女人,“我”说没事,并让车夫快走,可是出乎“我”的意料,车夫“毫不踌躇”留下来想办法并承担责任。这个“结局”反映了“车夫”高贵的品德,正是情理之中的事。又如一篇题为《桌上的表》的记叙文,写的是人民子弟兵纪律严明的故事:突击队进洛阳,楼上主人不在,房里东西很多,有一只怀表很显眼,战士搜索后便离去,东西一件不少,突破任务完成后,战士在楼上休息,对这块镶有四颗宝石的瑞士怀表议论纷纷。部队出发了,出人意外的是“那只钢表依然放在桌上,滴滴答答地走着。”
这个结局就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民子弟兵纪律严明,必然是这种结局。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故事的结局,常常是作者立意之所在。作者正是从“出人意料”的结局里挖掘给人以启迪的生活哲理。
请看一篇例文:
追车
开学的第一天,爸爸骑着自行车送我去上学。刚出家门,他指着前面的一辆白色公交车对我说:“君,那辆车和我们顺路都是到北站,我们跟它比比谁先到目的地,行不?”还没容我回答,爸爸已骑着车飞快地向前驶去。我开始埋怨爸爸:自行车怎么能赶上汽车?我看你怎么收场?
路上的车辆很少,我们的目标也很明显,刚开始时,我们与那辆车差了没多远。我暗自庆幸。眼看就要追上了,谁知,车主好像知道我们要和他比赛似的,加大了油门向前奔去。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不多久,连影子都没有了。我十分扫兴,以为再也追不上了。可爸爸没有一丝沮丧,反而蹬得更快了。
过了金钢桥,我又发现了我们的竞争对手,高兴地对爸爸喊:“爸,再快一点呀,我们就要追上那辆车啦!”爸爸冲我笑了笑,继续加速向前蹬。我正在兴头上,满以为这回准能赶上这辆车,可是它却屁股一冒烟,迅速而去,一会儿又不见踪影了。这次我可彻底失望了。我看到爸爸的额头上正冒着汗,就对他说:“爸,我们反正追不上了,你就慢点骑吧。”爸爸没理我的话,还是朝前使劲蹬。一路上我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也没心气再理会那辆公交车了。
终于到了北站,我和爸爸正准备进校,一辆公交就在离我们十几步的地方停了下来。“啊!”我不禁惊叫了起来,瞪大了眼睛朝那辆公车看去,没错,那辆公交正是我们竞争对手,我有点纳闷 ,它怎么竟比我们晚到站?爸爸却不以为奇,笑着对我说:“我早就知道它会比我们晚到,我说得没错吧!”我疑惑地看着爸爸,他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不紧不慢地说:“公交车的速度当然要比自行车快得多,可是它在途中要停下来好多次,因为每到一站都会有乘客上下车,而我们却没有停下来,是一直在前进,最后,我们当然能超过它。孩子,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呀,不怕慢,就怕站,以后可要记住!”
听了爸爸的话,我豁然开朗,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是啊,不怕慢,就怕站,凭着这种毅力和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就会信心百倍地迈出坚实的每一步。”
简评:《追车》这篇记叙文写的是自行车同公交汽车比赛的故事,按常理自行车的速度自然没有汽车快,但故事的结局却出人意料之外,与“我们”比赛的公交车竟晚到站,在爸爸的解释下,使“我”明白了“不怕慢,就怕站”的道理,这种收获和体验正是情理中的{出人意料的结局作文}.
事。文章的立意正是由结局引发出来的。
生活中,我们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活动中,有些事让人难以忘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事情的“结局”出人意外,和这件事原来的结局一对比,让我们心灵怦然一动,从中悟出些道理,受到某种启迪,于是也就产生了创作的动机,有了文章的立意。
下面例举一些生活中出人意外的故事,请同学由这些出人意料的“结局”,生发出情理之中的文章立意,然后运用“三句九词”演绎成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事例(一)
入冬开始供暖了。我想,晚上又要睡不好觉了。因为楼房旁边的小区锅炉房贮煤厂的皮带运煤机又要昼夜响个不停了。
供暖的第一天晚上,睡觉时,我躺在床上等着铲煤机响,不知怎地,一直没响。第二天醒来,还没听见铲煤机的响声,是坏了?上学路过贮煤厂,发现皮带运煤机放在煤厂院内的南墙边上,贮煤厂工人正用手推车往锅炉房里运煤。
提示:事例的结局是“皮带运煤机放在煤厂院内的南墙边上,贮煤厂工人正用手推车往锅炉房里运煤”。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反映什么?反映了工人宁可自己辛苦也不扰民的可贵精神。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运用“三问九词”将其演绎的一个故事。
事例(二)
我刚跑到14路汽车和平门站,雨就下起来了。车还没来,我又没带伞,只好挨淋了。就在这时,一把红色的雨伞伸过来遮住了我。
事例(三)
早上,我从存车库推出自行车,一看后带瘪了,原来是扎了。怎么办?离上课只有20分钟了。这时存车库看车的王大爷说:“姑娘,骑我的车上学去吧。”
提示:
事例(二)、(三)出人意外的结局反映了人和人之间互相帮助的诚挚关系。有了这一立意,便可以运用“三句九词”写出一篇较好的记叙文。
事例(四)
今天语文课上,我第一个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结果答错了。老师不但没批评我,反而表扬了我,同学们也都为我鼓掌,我真的好高兴。
提示:此事例有三个“出人意外”的地方。其一,“我”第一个举手回答恐怕出乎老师和同学们的意料,因为“我”胆子小,缺乏自信,从来未敢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其二,“我”答错了,原以为老师会批评“我”,没想到不但没批评反而表扬了“我”。其三,同学们没有嘲讽“我”,反而为我鼓掌。由此结局,可有两种立意: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说明只要有勇气战胜自我,就会拥有自信。二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鼓励真的很有用。拟题为《难忘的掌声》。
篇三:《意料之外的结尾材料》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简析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构思巧妙,素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著名。顺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小说最后情节往往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与最初揆度相去甚远。但再细细想来,这样的结尾却又合乎情理而非荒无诞稽,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妙效,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他的独具匠心。
一、伏笔的艺术
欧·亨利在处理结尾时的独到之处,犹如在读者面前进行一场魔术表演。他的短篇小说之所以是完美的艺术品,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结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正是前文的伏笔使结尾“意料之外”回归“情理之中”来。
《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一连串批斗性的举动埋下伏笔,以警察的听之任之的态度造成一种错觉——苏比这个冬天肯定与监狱无缘了。然而就在结尾的两行字里,苏比却遭到了命运的嘲弄,被警察随便找了个理由丢进了监狱。这里苏比的被捕在读者意料之外,然而被捕的理由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类似的方法苏比之前一直在实行,只是没有成功罢了。《最后一片藤叶》则采用了侧面刻画人物的别致手法,让一个罗罗嗦嗦、火气十足的;失败画家”画出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一片藤叶,从而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