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作文厚积方能薄发》
龙源期刊网 .cn
作文厚积方能薄发
作者:俞坤军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6期
真正的作文教学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和生活,在于做到“三个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能。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方能厚积薄发,学生积累愈深厚,愈能轻松地写作。
对于语言的积累,以前我和很多老师做法一样,就是让学生多读书,甚至读作文书,抄好词好句,可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往往从书中随便找几个词、几句话抄下来,根本不去读文章的内容,抄下来的也不是什么好词佳句。五、六年级的学生,有的还把诸如“高兴、吃饭、写字”之类的词写下来充当好词。后来,我改变了做法,布置了“每日一读”的作业,设计了作业格式。让学生读课外书,抄好词佳句的同时,写一些读书感想与体会,完成后由家长检查、评价并签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认真去读书的内容,不然,感想是写不了的,家长也不会轻易让孩子过关,这种少而精的读书训练比大量摘抄好词佳句更有效;此外,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读好书。我通常会把要学生读的课外书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书中的一些精彩情节,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读书欲望。我去年在班会上讲到交朋友的事,运用了孔子《论语》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友直、友谅、友多闻;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精彩论述,结果很多学生回家就要求父母买《于丹心得》来看,有的学生甚至还兴致勃勃地买了易中天《品三国》来读。
加强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也尤为重要。通常的做法只是通过写日记积累素材,不可否认,这种做法还是有效的。可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日记空洞乏味,为日记而日记,写的最多是上学、放学、做家务之类的日记,很少写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日记。因此,我除了多设计一些班会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之外,还让学生写班级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接力的形式写自己班级每天发生的奇闻趣事以及针对班级人和事发表独特见解,并由撰写人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读,让全班学生一起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机会。有时一场雨、一只闯入课堂的蜜蜂都可以成为学生很好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从小事处做大文章。去年的一次语文课上,我在教室门口,看到了地上有几截小粉笔头,得知众多学生看到而没有捡时,我有点生气,于是我就借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让他们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来叙写一篇有关粉笔头的作文,结果令人欣慰。有的作文比较悲情,作文中这样写道:“前几天的我,穿着一身洁白的裙子,有着纤细的身姿,黑板是我的舞台,我尽情地在上面舞蹈着,留下了令人羡慕的轨迹,赢得了几十双眼睛的关注,可悲的是,如今矮小的我无人问津,甚至被人抛弃于冷冷的街头……突然一座大山压了下来,我已经粉身碎骨,一阵风吹来,我消失在无情的人世间。”有的作文却豪情万丈,写了粉笔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奉献一生,字里行间充满自豪感。
关于如何加强学生写作技能的积累,我认为课文是最好的作文老师。只要语文老师善加利用、充分发掘,就一定会令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更多的作文营养,积累到不少写作技能与方法。
篇二:《议论文 厚积而薄发 作文》
厚积而薄发
每一次,无论失去了什么,都没痕迹。每一次,让泪水流回心底,去灌溉梦想开出奇迹。我要飞翔,不是借双翅膀,自由是个不能代替的远方,这旅途多孤单,就有多匆忙,用所有的寂寞时光为自己鼓掌。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龙虎进攻前尚且需要积蓄力量才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人不也一样么?
12年红遍全球的《江南style》也让鸟叔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很多人认为这一夜爆红只是运气好而已,可鸟叔的努力却不被大家知晓,他也是一位高材生,为了音乐,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艺术的道路,三十几岁才成名,这期间的辛苦和努力可想而知。 我们也不必羡慕。只要努力。我们也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很多人羡慕演员,歌手的光鲜亮丽,却没有见过他们背后的努力,如果没有十几二十几年的基础,有怎么能成就梦想。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何以吴之国大,终为勾践破之,不正是因为勾践带领勇士们,坚持基
础,不懈努力,最终才能以少胜多么?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为对待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因为拼搏在动。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司马迁在狱中,靠着曾博览的群书写成《史记》孙膑著兵法,左丘失明却能编著《国语》,他们不都是靠着坚实的基础和渊博的学识么?
我们也一样,那些学习很好的同学未必是聪明过人,却一定是打好了基础,努力,勤奋学习,人生不论聪慧与否,只看我们是否能够努力。
我看见,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可我知道想拥有光明只能自己努力。如果未来要面对无数的坎坷与磨难。我要为自己插上翅膀。
打好根基,而后开花。
篇三:《厚积薄发例文》
例文
等待下一个春天
当明艳的花儿缀满枝头,姹紫嫣红,芳香馥郁,且不说蜂蝶的殷勤眷顾,就是过往的路人也必定投去欣赏的目光,这是对花的最好的奖赏。可是当花瓣绽开消耗了大量的养料时,如果根部又无力去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那么这种明艳、风光便注定短暂,难以为继。 所以当根部还不够强健时,就要耐守得住一时的寂寞,积蓄养料,等待下一个春天,开就开得淋漓尽致,开就开得底气十足,占尽风情,这才是作为花应有的明智。为人亦如此:不浮躁,不草率,苦心经营,积累沉淀,等待下一个春天,那份美丽才会持久。好炫耀,小有蓄积便急于展示卖弄,这是浅薄;喜投机,不思固本培元而奢求功成名就,这是愚蠢。
甘于寂寞,等待下一个春天,是一种苦心孤诣的追求者应具备的坚韧。
假如没有“墨池”“笔冢”,又何来书法的传世精品?假如没有经过“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熔铸,《红楼梦》又何以成为经典?假如没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心血浸渍,那些古典诗词又怎能禁受时光的淘洗?长期的思考探究,练笔不辍,文化底蕴的日趋丰厚,才造就了书家的沉稳内敛的精神气质,才酿成了艺术创作上独具的精美;日积月累的观察,敏锐感知人情事态,佐以渐臻完善的驾驭文字功力,才构建了鸿篇巨制、精神圣殿;方寸尺牍,费尽几多心力?四言五言七言,小令中调长调,心血浸润,终成字字珠玑。
贪恋浮名,没有等待下一个春天的耐心,贫瘠羸弱的根部又怎能负载持久的美丽?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超级女声”盛极一时,那些“粉丝”狂热嘶喊,转眼间便已风流云散?为什么尽管大事宣传,耗资两亿,大片《无极》,却落得个票房惨淡,恶评如潮?为什么如许“少年作家”、“文学神童”,媒体叫嚣之后,便人间蒸发,徒留几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在架上蒙上灰尘?没有深扎文化土壤的专注,没有生活的历练,没有遵守艺术的规律,空有那稚嫩的灵性、取悦于人的机巧、猴急的沽名钓誉之心,怎能真的赢得喝彩?
集中养料去养根,等待下一个春天,这是追求成功者的理性,对于当前的青年来说更具现实意义。见惯了炒作,听惯了哗众取宠,你如果觉得成功、辉煌真的来得很容易,不愿意潜心钻研,积累沉淀,那就极有可能在喧闹之后,落红满地,徒然叹息。因此当心态不再平和、宁静,有急于表现的冲动时,那就请自我提醒:如果根部还没有能力,我宁愿错过一段美丽的花期,固本培元,等待下一个春天!
“韬光养晦”与“展露锋芒”
“韬光养晦”与“展露锋芒”,前者强调避世低调,后者主张积极入世张扬自我,表面看来是两种对立的处世态度。细一分析,却不然。古语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在我看来,“十年板凳”正是“韬光
养晦”的阶段,最终目的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是“锋芒所至,马到成功”。因此,没有长时间的“韬光养晦”,“锋芒”只怕也无从“展”起。
首先,为何这样说呢?“韬光养晦”的积累过程可以为“展露锋芒”的阶段打下牢固而坚实的基础。诸葛亮隐居隆中数十年,当天下英才争先恐后投奔明主以逞其才之时,他却不为所动,潜心耕读,静观天下形势,“韬光养晦”地深思熟虑之后选择加入了当时并不被普遍看好却极具发展潜力的刘备集团。隆中之对后,诸葛亮锋芒毕露,日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乃至六出祁山之举,正是建立在这“韬光养晦”的基础之上。为创作《史记》,司马迁默默无闻数十年收集查考资料,最终成为“民间史家第一人”;曹雪芹隐身西山,躲开朝廷“文字狱”、“鹰犬”们的注意,批阅《红楼梦》十载,几经修改。正是这些“韬光养晦”之举,不为人知之中低调做人,苦练“内功”,为日后的“展露锋芒”打下了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大的成功背后,往往便需要长时间无人关注之中的努力准备,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方能厚积薄发。倘若小有所成或未竟全功便大肆宣扬,极有可能锋芒未展即为对手所害,或者成为“众矢之的”而陷入被动,终无所成。
其次,“韬光养晦”过程中的调整过程可以为“展露锋芒”奠定更良好的心态。“韬光养晦”是一个隐忍的过程,是痛苦的自我沉淀过程,因而必然面对心智的极大考验。鲁迅留学归国,大展鸿图却诸事不成,于是身陷迷茫。他隐居绍兴会馆,八年中与古碑文字为伴,远
离文坛的喧嚣。在时代的黑夜中,鲁迅擦亮了双眼,坚定了唤醒“铁屋子”中国民的救国之道,从一个迷茫的知识青年蜕变成为了一个有坚定信仰、顽强不屈的革命先驱。而他八年前的救国同道们或者被北洋军阀剪杀,或者沦为政府鹰犬。试想如果鲁迅先生当年没有选择于“韬光养晦”中磨练心智,重新审视自己,而是匆忙地“荷戟上阵”,最终顶多也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写手”罢了,待文思耗尽,便湮没无闻了。所以,“展露锋芒”所需的良好心态,往往便在“韬光养晦”中培养而成。
“韬光养晦”如此重要,然而现今很多人却追求时时刻刻锋芒毕露,妄图永远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而忽略了这重要的“韬光养晦”阶段。于是,想要一夜成名者有之,试图靠碰运气而大放异彩者有之,而真正能踏实做事,用心准备者却少之又少。这种忽视“韬光养晦”的心态大部分来自于目前人们的浮躁。人们越是浮躁,便越急于“展露锋芒”,于不可得后便越加浮躁,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我们何不静下心来,“韬光养晦”,收起浮躁之心呢?这样,我们最终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放平心态,“韬光养晦”,“展露锋芒”之时一定不会遥远。
养精蓄锐,适时出击
亲爱的女儿:
这几天的你一味叫嚷着“生活没劲”,你提出了要申请留学,你说要体验异国风情。可被我狠狠地拒绝后,你嘴一噘马上摔门而去。
可是,女儿你要明白,现在的你不适合留学,试问一向呆在象牙塔的你怎能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呢?无论做什么事,要成功,都必须要掌握适当的时机。记得昨天看《探索》时,你盛情称赞那个瑞典登山者没有勉强登山而是待时机成熟条件充分时才前进,是有勇有谋的体现。你说你最欣赏他懂得把握时机再勇敢出击的那股智慧。 那你是否想到了自己也要把握好留学的时机呢?留学是求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外面的花花世界不是你这样的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所能完全接受的。何不待自己读了大学心智更成熟了求学目标更明确时才考虑?你看现在有多少小留学生在外因缺少监管而惹是生非,又有多少的“海归”愁眉苦脸地待业呢?更令人揪心的是去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声。那位韩国留学生扣发手枪时所隐藏于背后的对生命的冷漠所造成的人格的缺失,不正应该引起你的深思吗?他们的失败,在于跟风随大流,没有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没有 把握好适当时机而已。
还记得去年的你坚持要报名参加“超级女声”,你要一夜成名;前年的你深深被李想迷倒,你说要辍学去创业,做个成功的企业家“80后”浪潮中微小平凡的你,头昏脑热,以为成功可以唾手可得。{厚积才能薄发议论文}.
你以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是单纯一幅画作?你以为达·芬奇仅仅是一名画家?为了把握好画的动态问题,他研究了力学;为了调节明暗变化,他学习了光学;为了协调大小比例,他研究了数学莫扎特被誉为音乐界的“神童”,而作为宫廷乐手的父亲并没有马上
篇四:《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讲评
材料:一位青年去拜访画家门采儿:“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要一天功夫,可卖掉它却花了整整一年?”“请你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花一年的功夫做一幅画,兴许一天就能卖掉。”门采儿说,后来事实果然如此。
请以此材料意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讲评目的:
本次作文讲评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解决两点: 问题一:如何选拔最贴近材料的立意?
问题二:如何围绕观点来论证?
讲评过程:
一、如何选择最贴近材料的立意?
缤纷观点:1、名人效应 2、对自己严格要求3、勤奋创造成功4、持之以恒 5、坚持不懈6、坚定的信念 7、认真的态度8、用心创作9、下功夫10、精益求精11、质与量 12、磨炼造就成功13、决不认
输14态度决定一切15、付出与回报16、为明天作好准备17、耐心与毅力18、欲速则不达19、成功要有坚实的基础20、成功需要积累21、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借助学生的文章对材料进行分析,并由此确定较好的立意为“认真的态度”、“用心创作”、“精益求精”、“为明天作好准备”、“成功需要坚实的基础”、“成功需要积累”、“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
年轻人受门采儿指点后,茅塞顿开,他不再急于作画,而是锤炼画技,取法名家,逐渐发现自己绘画中的不足。对所要描绘风物,他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做到胸中有物然后再提笔做画。终于小有名气,最后成一代名画家。(引原文 )
探求年轻人成功的经验,与其说他用一年或几年时间做画,再用一天卖出去,倒不如说丰厚的积淀使他一日成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在相关领域具备深厚的积累,才可能取得成功。(提出论点)
回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现这样的事例实在是不胜枚举。晋代文学家左思,离开家乡游学到京都,目睹京城的繁华,萌发了创作欲望。但他并未即刻动笔,而是深入观察,认真体悟,精心构思,耗时十年,终于创造成功《三都赋》。此书一经刊出,便广为流传,富豪之家争相传看,以至洛阳纸贵。(举例论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山。他“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创作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除了他那伟大的信念,深挚的情感,丰厚的史学积淀是他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为创作《史记》,盛年时,他不畏艰辛,不分四季,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考察遗迹,探访农人,不放过蛛丝马迹,累积了大量的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举例论证)
如果左思刚受触动便匆忙动笔,必不会文思泉流,《三都赋》的创作也势必归由他人,当然更不会引起“洛阳纸贵”;如果司马迁徒有虎性,胸中
亦积聚块垒,但却没有那十几年遍游祖国各地的实践累积,大概也能造就一个文学家,却不能成就《史记》。(举例论证)
积土成山,才可能兴起风雨;积水成渊,才可能诞生蛟龙;积善成德,才能够具备圣心。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厚积而薄发。(过度段)
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的图书馆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为编订《本草纲目》,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历时几十年;为撰写《红楼梦》,曹雪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举例论证)
这些杰出的作品,彪柄史册,光耀千年。而他们的作者也因为其深厚的知识积累,成为我们今人探求学问,走向成功的精神领袖。(总)
身为学生,如果我们想在学业上有所造就,那么放远眼光、锲而不舍的积累吧.
身为人世一员,各行各业,如果我们想走向成功,那么,深厚的积累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升华主题){厚积才能薄发议论文}.
导读:本篇作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一是准确的审题立意,二是对材料深入分析和扎实的说理论证,以达到本次作文讲评的目的。
篇五:《“厚积”才能“薄发”》{厚积才能薄发议论文}.
201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材料: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厚积”才能“薄发”{厚积才能薄发议论文}.
云南 陈华
泉水在地下蓄积,是为了喷涌而出。对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来说,无不包含着这样一个简单的哲理,那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当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便会产生质变。泉水变为喷泉如此,个人的成长与成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老子《道德经》说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要想取得辉煌的成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简言之,我们只有“厚积”知识的能量,才能“薄发”出夺目的光彩。
古往今来,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曾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最初投在鬼谷子门下研究学问,没过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自己很有才华了。于是,苏秦辞别了鬼谷子先生,到各诸侯国去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
遗憾的是,各国君臣都认为苏秦才疏学浅,不仅未采纳他的建议,而且还对他进行了嘲讽。苏秦四处碰壁以后,冷静地自我反省,觉得自己太过于急功近利,尚未把鬼谷子先生传授的知识学透学扎实。因此,他狠下功夫,“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地钻研学问,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苏秦的知识大有长进,最终成为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厚积薄发”的典范,除了苏秦以外,还有马克思、儒勒.凡尔纳和爱迪生等人。为了写好《资本论》,马克思做过摘要的成册书籍就有1500种以上,经系统整理后的笔记就有250多本。如此惊人地积累资料,体现了马克思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最终使《资本论》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同马克思一样,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是一个广泛积累知识的人。他每研究一个科学问题,都要事先收集大量资料。在他去世以后,人们在他书房中发现了二万五千多本摘录笔记。今天,当我们在欣赏《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从地球到月球》等一系列科幻名著时,不得不为作家广博的科学知识感到惊叹和佩服!
爱迪生,世界发明大王。在日常生活习惯中,他也是一个善于积累资料的专家。爱迪生的衣服口袋里,经常放着一个小笔记本,在这个盛装知识的“宝碗”里,爱迪生要么画
上草图,要么写下计算公式,等到有空了,就拿出小笔记本进行研究。由此可见,爱迪生发明的灵感,来自于他平时的积累和钻研。这恰好印证了他所说的那句话,“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家的断言,再次道出了“厚积薄发”的深刻内涵。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管做人也好,做事也罢,必须加强平时的学习与锤炼。就像雏鹰练习飞翔一样,只有当羽翼丰满时,才能在高空展翅翱翔。平时若干时光的“厚积”,终为“薄发”时刻的绽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佳句,正是对所有莘莘学子的生动写照。
篇六:《厚积,方能薄发》
龙源期刊网 .cn
厚积,方能薄发
作者:刘红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年第12期{厚积才能薄发议论文}.
【摘要】 到了高三,总有相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