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古代女人美眉施黛》
古代女人美眉施黛
高原红4344
(转载自新浪网之大话春秋论坛 2002/06/01)
女子画眉,古已有之。“眉清目秀”之审美情趣绝非今人所出。远在2400余年前之战国时期,我国妇女已沿用铅粉扑面、黛黑画眉之原始方法,开女人粉黛之新河。宋玉之《大招》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只。”之说。《韩非子》也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看得出古人对女人之描眉画眼,多投关注,也颇用心机,爱美为人类之本能是为一证也。这儿“黛”是一种黑色矿物质(可能是石墨之类),可用以画眉。《释名》说:“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
稍后于汉代,妇女画眉不谓风行也谓有些普遍了,而且也开始讲究画眉之方法和艺术。汉武帝曾令宫人扫八字眉。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黛”,系用黛将眉淡淡一抹,故又称薄眉。浓妆淡抹总相宜!时至今日,这种薄眉淡妆还为众多之中年妇女所青睐而乐此不疲,惟不知又有多少男人女人知道此乃卓文君2000余年前之遗风?而魏时宫人则喜好画长眉,宋代妇人喜爱画细眉,这也可谓罗卜白菜各人所爱了。社会之文化总是有变革的。由于黛色纯黑,十分单调,后加以别种颜色以调和“黛”之本来色调,故而黛色渐趋丰富起来。而后即又有了青黛、绿黛等等。如曹操令宫人扫青黛眉。李白也有诗云:“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棉靴。”只是今日那让人眼花缭乱之 A黛、B黛、 C黛实在是于常人眼里分辨不出是何“黛”了!也是,真倘是千篇一律之眉目黛色,那眉飞色舞之情状又何来可圈可点之沉鱼之姿、落雁之态呢?
女子画眉,无论于待字闺中之大家小姐还是改姓作嫁之望族女子,都是其梳妆中之一重要环节。值得一说的是夫为妇描眉。这大体是与古代照镜多用铜镜有关。而铜镜之清晰度可想而知,用于描眉画眼之丝丝入扣,当打折扣无疑。事实上,作为陪嫁之奢侈品的铜镜,又有几户平常百姓家为其女出阁提供得起?即使有达官贵人之家境,拥有铜镜者也属凤毛麟角。当然朝廷官吏之妇其梳妆台上置铜镜者为常。《汉书 张敞传》有载:“张敞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张京作过京兆尹,亲自为妻画眉,在长安城中一时传为美谈佳话。只是这般举案齐眉之夫妇伦常,在今日之社会怕是难觅踪影了。也有夫妻共同画眉者。南北朝刘缓《左右刘婚诗》云:“小吏如初日,得妇美行云。琴声妄曾听,陶子婿经兮。娥眉参意画,秀被共笼薰。……”这在今人看来,效法之难,已完全失去其社会之基础。孰不知,如今满大街的美容美发店星罗棋布,谁又会妇作妆而夫作随,去玩那般相敬如宾之游戏?去受那般耳鬓厮磨的苦累? 古代描眉作妆,最多的还是女子自己画眉。当然,限于当时之物质水平,也远没走进千家万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读曲歌》写道:“芳萱初生时,知是无忧草。双眉画未成,哪能就郎抱。”其中既有女子自画自描之心态,也不乏迎合郎君之浪漫情调。看来妆为知己者悦,不是假说,世上除为夫者还有谁更是朝思暮想之知己者呢?只是古人哪知今人心?古风吹了几千年,其风向大体也是会有变化的。自然界之气候也确实生出了些无常之状态,当然如果遇到的是SARS之流,你会退避三舍,那玩意不能沾;而遇到的是Modern一类,你未必总不心动,除非你真是食古不化?由是说,天下女人就算你作妆为夫君悦,也切莫总在想“双眉画未成,哪能就郎抱。”这样你会轻松许多。毕竟封建已成皇历。
古代妇女之眉式多种多样,但长久流传者则多是弯曲而细长的蛾眉。《诗经 卫风 硕人》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这儿以蛾眉之细之长之曲,为女子美眉之标准。蛾眉之细长有如柳叶,故又称“柳眉”。后来之文字作品中,多用“柳眉”作为漂亮女人之套语。如“面如芙蓉眉如柳”,“柳眉桃脸不胜春”等。其中尤为李白《怨情》诗中之所写:“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何曾不是一幅描写妇人之美丽的画卷?那美伦美奂的情景给了多少美女和蛾眉之间爱屋及乌之想象?而温庭筠之《菩萨蛮》词:“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则是另一种境界,活脱脱一副漫不经心之画眉梳妆之女儿状,从那清丽和秀美之文字意境中呼之欲出。
在所谓多姿多彩之女子之眉式中,以明代杨慎《丹铅续录》所记《十眉图》之式样最为出名。据说此《十眉图》为唐玄宗命朝廷画工所作,以为朝廷宫女所效。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月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还烟眉,又名涵烟眉;九曰横云眉;十曰倒晕眉。要弄清这些五花八门之描眉作态之名堂,也许真能让世人开点眼界,不晓得有无学人对此有深入之文字作解?也是的,谈经布道之文字比之说眉深眉浅总会文雅得多、幽深得多,更何况就一个“眉”字来议长论短,也实在难以出落,难以启齿,那眉和色在世俗之眼光中又何时分离过?这就难怪女子之百态千端之“眉图谱”总也进不了中华文化之大雅之堂。如是说来也算中国古文化之一叶,任其生生的烟灭岂不又可惜哉!如是,也就有了那不知何权威机构所授之美容、美发、美眉之绝非鲜见的学者、教授群,在电视媒体中走进走出的这类人物,那风光和实惠,你还不得不仰视。据说,这也是一种传承!
其实,细数来“十眉图”并没有包括古代女子所创造之全部眉式,如最为引人注目之“柳叶眉”就不在十眉图谱之列,这甚让后人不解。是否玄宗皇祖视“柳叶眉”为最爱而独宠不得而知。事实上,时至今日,自古流传下来的美眉之样式,怕已不是寥寥之十余种了。如再加入与时俱进之美容美眉概念,那千姿百态之描眉施黛,只怕要让你在美女之脸上、眼上顾盼留连而目不暇接了。只是哪些是古典的、哪些是现代的,恐怕也没几个叫得出来之眉目?其实,在日落日出中奔波闯世界之芸芸众生,大凡也不在意那“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李白)之眉开眼笑;而一旦真的沉浸在那“窗疏眉语度,纱轻眼笑来”(南朝 刘孝威)之眉来眼去当中,怕你也会没有闲心事来考究那眉式是何品牌,那眉妆是何流派了!总之,没有时刻你之心境会放在那!但古典也罢,现代也罢,那眉妆、眉式在不少女人身上是总也断不了的真爱!
历史上,视画眉为异端者亦偶有人之。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北周宣帝,其一声金口玉言:“禁天下妇人皆不得施粉黛!”朝野上下,唯有是从。这也难怪宣帝驾位的那些年,举国灰暗,几无起色;而到唐文宗坐龙椅之时,本是国运昌盛之日,不期皇上心血来潮,一道圣旨:“禁高髻……去眉开额。”也弄得举国上下一片目瞪口呆,只害得那些靠粉黛、膏脂营生的大小商贾怨声载道,而妇道、女人家少抹几许粉黛,梳妆台前少却许多杂杂碎碎也照样嫁人过日子。有些文人卫道士也视女性之涂脂抹彩于不屑,如唐之《贫女》诗中即有:“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言中已是赤裸裸之反对眉毛之画短描长了。但是,人类社会对美丽和美好之追求是不会终止的,画眉施黛在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播中,还是在女人之眉上延续、发展下来了。
突地又想到唐人的两句词:“愁黛颦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以及“瘴塞巴山哭鸟悲,红装少妇敛啼眉。”这其中之啼妆愁眉态,实又给出了女人之啼红簌簌、薄拭目下之另一种姣容,真乃笑也在眉、哭也在眉。女人啊女人,天下之文章,有几多笑靥、有几多苦愁不是从女人之眉端流出?
还有几个字值得一扯:“蛾”与“娥”通解。“娥”作美女解,又有“宫娥”之常说,随而又引出“蛾眉”和“娥眉”之混用。这也有前文中刘缓之诗作证。事实上,“娥眉”在古今文字中已
成为了“美女”之同义词或美之代称。由用作“妩媚”之“媚”字也可见一斑。如是之“眉”,作为女性之一主要美之特征,已写入了不可磨灭之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美眉,如今已成为女性趋之若鹜的概念!为求得脸蛋儿更加光彩、更加引人注目而描眉、修眉、作眉,想来也是自然不过了。那网络上铺天盖地之“美眉”之称,你想挡都挡不住!“美眉”已走入了千家万户。美和美女总是和“眉”联系在一起的!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还会如此! 我多少有点耿耿于怀。这女人之两叶蛾眉,让古往今来之那么多文人吟诗诵美!就算“蛾眉”不让“须眉”,那“须眉”两字又从何来?殊不知,“峨嵋”也与“峨眉”通解,光这“峨嵋”之势,你三车两斗还能载完?只又恐眉毛胡子一把抓,生出些聒噪来,而与那“峨嵋”之紫光仙气不和反成乱弹,还不打住? 只
怕已是乱弹了……
篇二:《古代眉妆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在现代民众中耳熟能详的古诗词还是在晦涩难懂的古籍记载中,“眉”和“美人”之间向来有着无法忽视的联系,谈及美人往往会细腻的描述一下她的眉妆, 更有甚者直接用眉来指代美人的风情。古代文人墨客对“眉”不乏生动优美的咏叹,可以看出,眉毛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作为女性美的标志,而眉妆的发展历程也因 此被这些美丽的字句永久的记录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黛”的记载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有时也作为“眉毛”或者“美人”的代称。《楚辞》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泽”的词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妇女描眉以深黑为主。
“娥眉”盛行于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流行阔眉和细眉,而且以长为标准。春秋时期女子多以“娥眉”(长而弯曲的眉形)作为审美标准之一。《硕人》中描述卫庄公夫人:“"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后代干脆以“蛾眉为美女之代称”,“娥眉”成为各代女性眉妆的基本样式之一。
汉代的百变眉形
“长眉”为汉代在贵族妇女眉妆的基本样式。此外还有八字眉、远山眉、惊翠眉、愁眉等。
长眉:在娥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特点是长、阔。
八字眉:眉头上翘,眉梢压低,以形似八字而得名。
远山眉:《玉京记》载“卓文君眉色不加黛,如远山,人效之,号远山眉。” 愁眉:脱胎于八字眉,眉指上翘,眉形细而曲折,色彩浓重。(《后汉书》: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以为媚惑)
汉代是眉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但娥眉、长眉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魏晋南北朝眉色变化的潮流
美的观念成熟于六朝,“黛眉”是魏晋南北朝美容化妆的重要手段。《妆台记》记载:“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中华古今注》又云:“武帝召宫人做白妆青黛眉。”曹植在《洛神赋》中赞到:“云譬蛾峨,似眉联娟。”
此时虽然眉形变化比较单一,却是眉色丰富的时代——晕眉盛行,兼有黑眉与黄眉。晋代以“翠眉”为美。(陆机《日出东南隅》:蛾眉象翠翰。)南朝文人们对女子眉妆的变态嗜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镜赋》中有描写贵妇梳妆的过程:“鬓齐故敛,眉平尤剃。”
北朝时盛行“黄眉墨妆”,周宣帝时国家规定其为民间女子的一种面饰。当时的禁条是:除了宫人,民间女子不得施用粉黛。
隋朝,螺子黛的狂潮
隋炀帝好色,重金从波斯进口大量螺子黛,以供后宫女子画眉之用。江南一名叫“吴绛仙”的女子,因画长眉而显美貌为隋炀帝宠爱,后宫佳丽群起仿效,导致螺子黛供不应求。螺子黛亦称“黛螺”,后成为眉毛的美称。
隋朝流行眉形:阔、短一字眉,两眉双连阔柳眉,上挑寿眉。
篇三:《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观
内容提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概括来讲,古人的美女标准是肤若凝脂、柔弱无骨、小巧玲珑、明眸皓齿。 古代每个历史时期,对美女的评判标准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关键字:审美标准、粉黛、服饰、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爱美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美感是一种人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人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们的行为以及艺术作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也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情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美感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
人们常用“粉黛”形容女性,其实粉和黛都是古代妇女的化妆用品。早在商纣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烧铅作粉,涂抹在脸上,使皮肤润滑。黛又叫黛青,汉代时将写诗作画用的墨加入麝香等等香料,用毛笔描眉,后来宫中便广泛流传开了。古代女性使用最广泛的美容化妆品胭脂,最早是从燕支花里提取的,所以也叫燕支。也起源于商纣时期,最早用红蓝花凝结以后用来擦脸。在古代,宫中都普遍使用胭脂化妆,把两颊抹得浓浓的,叫做“酒晕妆”,擦得淡淡的就叫“桃花妆”,先薄薄地涂一点胭脂 再涂一层白粉的,叫作“飞霞妆”""后来呢还将胭脂抹在唇上,称为唇脂,这可以算得上是口红的雏形了。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尽管对女性美的审美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上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更多的是强调的女性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广义来说分两种:通过琴、棋、书、画的修养而培养一种气质美;第二个就是通过食物的摄入、药物(现代叫保健品)的疗养,从内而外地调理的气色、体型、皮肤、容颜。用这两种方式,现在的话来说呢,就是内外兼修,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而那时候女人们比较推崇就是服用阿胶养颜汤。已经形成了习惯,尤其是冬季进步季节,更是每天必喝。所以,宫中的女人们一个个都娇媚动人。
到魏晋时期,对于女性的美就有了不同的认识,更加强调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的
一面,开始自觉追求女性之柔美。传统的观点强调妇女容貌要美丽整洁,女色是妇女的一项外在资产。从《诗经》<硕人>对女性从首至尾美的展现看出,美丽的外表是男女性钦羡的目标;刘向《列女传》将女色祸水连接;李延年的<咏佳人>阐述了对女色看法的改变。班昭<女诫>更提出「妇容不必颜色美丽」的言论,妇容的内涵与功能有了改变。在魏晋南北朝,裴頠与程晓仍秉持传统观点,再三告诫女性女色的神秘与危险,劝诫意味浓厚;故当时妇女在审美的内涵与功能上有所不同。
不过对妇女姿色的形容,在魏晋南北朝普遍出现。曹氏的「美色」,桥公二女的「国色」,对孙亮四姬「振古绝色」的赞叹。形容贾午「光丽艳逸,端美绝伦」;翾风的「姿态美妙」,高柔妻胡氏「姿色艳逸」,李势妹的「肤色玉曜」,大符氏的「美而艳」。而刘孝仪妹的「文彩艳质,甚于神人」。 对妇女容貌的品评远超出「不必颜色美丽」的标准,更加注意妇女在姿态及感官上呈现的美感。
在服饰的要求上,魏晋南北朝妇女服装有三次变化。首先在三国后期,突破传统服装模式,创制出「上长下短」的新款式。 第二次变化在晋代,将其改为上俭下丰,即上襦短小而夏裙加长加宽。 因穿著合体更能显出女性的苗条、秀美和飘逸.第三次服装大变化出现在南朝宋、齐、梁时,由于士族地主的提倡,大袖长群式的服装盛极一时。
除了服饰的变化之外,此朝代最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妇女在鞋子的要求上。《晋书.五行志》载:「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意,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子无别。」从此点看出,魏晋南北朝妇女对男女之别的挑战与礼教的蔑视,可说是她们勇敢追求个性解放、要求男女平等的突出表现。
在装饰品的使用上,魏晋南北朝妇女使用兵器首饰可谓一项创举。《晋书.五行志》载:「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换言之,妇女不仅把五种兵器作为腰间配饰,又把五兵中的斧钺戈 用金银玳瑁做成簪、钗。兵器代表杀伐,并非祥和之物,而惠帝元康年间、八王之乱后,于是妇女以兵器为饰,目的在于用以避邪,反应她们渴求和平、反对战乱的心愿。
从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审美内涵而言,可见魏晋南北朝妇女的个性自觉表现—着重外在的装饰与打扮、讲求自然美及感官艺术美,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审美内涵上借着这些实践而展现其自身价值或参与社交活动,是积极发挥女性的特质与才华。
到了隋唐时期,对女性的审美又出现了一个大的转变。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女性美容也体现出雍容丰腴、富丽华贵的社会时尚。唐代的后宫美女体态性感,发髻
高耸,云鬓蓬松,服饰宽大、薄透,化妆上也是流行画浓眉,浓晕,形态比较张扬,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隋唐的女人她们不再一味追求以白皙的面容展示美丽,而是突出皮肤光滑细腻、面色红润、娇妍妩媚。据说武则天就每天用益母草干末与滑石粉、胭脂等调匀后制成的药粉,加水湿透后敷面,使面孔去除皴皱,细嫩光泽,犹如返老还童一样。而杨贵妃则是靠秘制的阿胶红玉膏美容,“暗服阿胶为容君”赢得唐明皇的专宠 。
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翻领窄袖长袍,腰系皮带,上挂各种金属饰件,内穿条纹窄腿长裤。在化妆上,唐代女子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宋元明清时期:娇小妩媚和三寸金莲。宋朝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时代精神与审美习俗皆为之一变,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女性美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其中最刺目的就是五代缠足的出现,北宋中叶以后形成"三寸金莲"的崇拜。
五代南唐时,有一宫女轻盈善舞,以帛缠足,足纤小如弯月,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宠爱。由此开始,缠足之风逐渐盛行于宫廷。
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 到了明清两朝,女性们对美容时尚的观念上又开始向先秦素朴的观念回归。宫女的化妆开始变得简单、实用,追求温婉秀美,稳重而有神,这个已经跟我们现在的美容理念非常近代了。
篇四:《中国古代化妆史》
中国古代化妆史
(姓名)
(学号)
(学院)
中国古代化妆史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化妆风格,甚至于每个朝代
的不同时期都有众多变化。在上古时期人已经开始了对自己面貌的“改造”与装点。经过几
千年的发展,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的化妆文化。
关键词:铅粉,朱砂,描眉,胭脂,发髻
一、前言 人们关于美的梦想,从人开始认识自己之时就已经存在,并且这种追求从没有一刻停止
过。刀耕火种时代的先祖们,不但打造出石镰、石斧;也磨制出细小的骨针和一些用来自我
装饰的小饰品,从那些画在石洞深处的岩画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基本颜料的运
用,将它们涂抹在脸上和身上,是某种仪式的需要,这无疑也是化妆史开始的第一步。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化妆款式和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化妆
或者穿衣作为一种社会性“事务”,约束与创新并行不悖,过度阶段和模糊地带穿插其中。
二、正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今我们以无法知晓是哪一位祖先开始第一次描眉,第一次涂抹红
唇。
虽然《诗经》成书的时间仍未有定论,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史料和有关世风的内容,对
于女子的化妆习惯也有一定的描绘,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