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叙事演讲稿的写作分析》
叙事演讲稿的写作分析
叙事演讲词的写作,以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叙事演讲词的写作,可概括出如下方法:
一是将要叙述的“事”,凝聚为一个思想焦点,作为演讲词的主旨。 二是提炼“事例”,严谨结构。所叙的“事”往往很多,必须加以提炼和概括,对精练后的事例分层组织,使之结构严谨,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三是夹叙夹议,事理相通。叙事型演讲词虽以叙事为住,但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蕴含的某种思想意义,最终还是为了说理。因此,叙事型演讲词用样少不了议论说理,关键处的“点睛”议论,是生花妙笔,对表现主旨可起到“片言居要”的重要作用。
篇二:《叙事演讲稿的写作分析》
叙事演讲稿的写作分析
叙事演讲词的写作,以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叙事演讲词的写作,可概括出如下方法:
一是将要叙述的“事”,凝聚为一个思想焦点,作为演讲词的主旨。 二是提炼“事例”,严谨结构。所叙的“事”往往很多,必须加以提炼和概括,对精练后的事例分层组织,使之结构严谨,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三是夹叙夹议,事理相通。叙事型演讲词虽以叙事为住,但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蕴含的某种思想意义,最终还是为了说理。因此,叙事型演讲词用样少不了议论说理,关键处的“点睛”议论,是生花妙笔,对表现主旨可起到“片言居要”的重要作用。
篇三:《演讲稿》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篇四:《4 叙事作品-抒情-风格》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抒情反映具有评价性。 (三)抒情中的自我和社会 (1)自我色彩 (2)意识形态性。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抒情与宣泄(宣泄是抒情的一个侧面,但不是全部) 1、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抒情不是完全的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2、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部分) 抒情内容是指本文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象征性地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抒情话语与抒情内容的关系:两者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和画面形象之中,不可分离。读者直接读到的是抒情话语,通过抒情话语才得以体悟抒情内容。 * * 第四章 叙事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叙事这一特定叙述活动的产物,因而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叙事这种活动全过程的分析。
将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分析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叙事话语的内容中分析外部世界的事物进入文学话语后的形态特征
(2)分析叙述话语的特征—–分析话语形式
(3)分析叙说活动作为活动的特征—-叙述动作分析
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 1、叙事理论西方与东方:
(1)传统的叙事理论: A、西方:侧重于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 B、中国:相对于西方,中国的叙事性作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叙述性作品如汉代的史传、六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直到明朝,小说成熟起来,才在小说戏曲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 传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叙事文学表现的生活内容――后人总结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2)现代叙事理论:20
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叙事理论: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的研究思路转向了从许多叙事文本中寻找共同的东西,而不是像传统的叙事研究者那样研究一部作品的独特意义。他对俄罗斯民间一百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具有7个范围的31个功能。后来在列维的传播下达到了法国学术界。 ? 它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同 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把故事的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叙述的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等作为研究的重点。 二、叙事的涵义和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 讲故事,就是叙事,它是所有叙事性文学的共同特征。 叙事的简单定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 用话语 虚构 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后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性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 比如神话、英雄传奇。—-宗教故事——- 中国的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水浒》删改《水浒传》,将宋江投降、众英雄惨死的情凶全都删去,以卢俊义做一个恶梦梦见众兄弟都被绑上法场、面临处斩的噩运而结束。这个本相当受欢迎。 四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 2、叙述话语。如何叙述故事内容,比如依照什么次序进行叙述,怎样处理叙述故事内容的轻重,哪些部分该进行场景的详述,乃至停顿叙述,哪些部分可以用概略叙述一笔带过,甚至干脆省略,以及从哪个角度进行叙述等。 3、叙述动作—-研究叙述话语的具体叙述状态—-叙述者是以怎样的态度或表情对着什么人进行叙述的。叙述者怎样进行叙述的具体动作,当然在叙事作品中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叙述的声音中间接地推知叙述者的态度以及叙述动作的参与者―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1)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 B: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
而是使之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二)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 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叙事作品中的情节(1)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事件在发展中展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 (三)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动因,同情节相比较是第一位的。 行动元与角色。 1、行动元。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过程发生的推力。 2、角色。人物除了行动,还要具有鲜明的性格(个性及共性)。(典型) (四)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场景。 二、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 (1)行动的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 1、改善:改善的可能性――改善过程――得到改善《窈窕淑女》 2、恶化:恶化的可能性――恶化过程(或没有)――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B:逆时序(倒叙、插叙)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祝福》、《呼啸山庄》。 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故事时长主要是从1795-1832年。《芙蓉镇》的故事时长是从1963-1979年。《百年孤独》的时长是百年。 叙述速度 故事时长/本文时长(几种情况)
(A)省略: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的时间不作叙述便跳过去。
(B)休止:这是另一个极端。此时故事进展为0,时间没有变化,故故事时长为0,叙述速度也为0。
(C)中间过渡状态。
(D)场景:本文时长与故事时长一致。相当于话剧中的场景被完全纪录。 (E)概括: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粗略叙述或交待。 (3)叙述频率。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 事件的重复:比如《西游记》孙悟空打妖魔鬼怪,如祥林嫂“我真傻”的讲述—-事件类型的重复; 话语的重复,反复讲同一类事件,比如《罗生门》《英雄》 二、视角(聚焦) 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人决定) 一)第三人称叙事。“零聚焦”或“无聚焦”,即无限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大于人物)多是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他们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再同一个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也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比如《美国的悲剧》《苔丝》《阿Q正传》《悲惨世界》。《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a name=baidusnap0></a>夕阳</B>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第一人称。比如《简爱》《棋王》《尘埃落定》《干校六记》等。一种自己亲身经历,另一种以第一人称进行评价。 (二)第二人称:主要是戏剧作品。 (三)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化。比如《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筐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的一物,却又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 第四节 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对虚构的内容而言,如何讲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叙述的态度。叙述态度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 一、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动作就是“讲故事”这个行为。叙述者和接受者。 1、叙述者(叙述者并不一定等于作者)[对叙述者的认识] 第一人称:日本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叙述者是一只猫。显然不是作者本人。 鲁迅非常喜欢第一人称叙事,但是《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我,作为叙述者,显然不是作者本人。《祝福》《故乡》等作品也不能完全说是鲁迅。作品中有虚构的成分。《狂人日记》中的叙述者我,显然是虚构的。 2、叙述者与声音 声音:用什么语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
者的“声音”。—-不同叙述风格的表现手段 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表现不同,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在研究叙述声
篇五:《演讲稿》
教学目标:了解演讲稿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议论 叙事 抒情性演讲稿的写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授课时数:2一讲一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演讲稿写作是演讲的准备,而演讲稿写作本身也需要做准备:一是长期的战略性准备,二是短期的战术性准备。
一、长期的战略性准备
演讲稿写作是对现实的生活现象进行的筛选、提炼、概括和评价。它要综合各方面、各学科的丰富知识和最新成果,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现实、具体的事件和事例转化成信息,并以文字符号形式记下来,以供口头传播出去。因此,演讲稿写作的长期准备无疑就是知识的准备。一般说来,演讲稿写作需要具备以下的知识门类。
(一)哲学。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问题的锐利武器。只有掌握了它,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保证写作思想、观察事物和立论的正确性。
(二)演讲学。演讲学是研究演讲过程、内容总体规律的科学,它左右演讲稿写作的方式和趋向,因此,演讲稿写作前必须要把握演讲的规律,从而写出符合演讲需要的演讲稿。
(三)逻辑学。主要指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它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写作中运用概念、选取材料、安排结构时所必须遵照的。
(四)心理学。主要指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研究人们传播(宣传)活动中的心理内容、心理规律,为演讲者了解自己、熟悉听众、提高演讲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所以不了解心理学就难写好演讲稿。
(五)写作学。演讲稿写作实际上是写作学的一个分支。写作学所阐述的写作基本规律、技能和技巧形成的途径涵盖了并且适用于演讲稿写作。显然,熟悉写作学是很有利于演讲稿写作的。
此外,传播学、美学、伦理学、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学、公关学、历史学、民俗学等,都与演讲稿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不一一细说了。应该强调的是,许多类别的演讲稿的内容都有一定专业性,这就需要演讲者在撰稿前做有关专业方面的了解,以免说些外行话。 在长期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具体,有针对性地做到:1广泛阅读。利用目录、索引对有关报刊书籍等广泛浏览,掌握动态。2重点精读。挑最有用的读透。3专题笔记。对有关重要的内容作专题笔记。4搜集问题。在生活中积累、搜集有意义的问题。5锤炼语言。有意识地形成个性化的语言。6经常练笔。多运用知识和题材作演讲稿写作的练习。
二、短期的战术性准备
短期、具体准备的目的十分清楚:写一篇演讲稿作为演讲时的范本。这通常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清楚了解集会、会议或演讲会的性质、目的、时间和地点等情况。黑格尔曾说:“既然要产生一种活的实践效果,演说家首先就要充分考虑到演讲的场合以及听众的理解力和一般性格,否则他的语调就会由于对时间、地点和听众都不适合而不能达到理想的实践效
果。”这是说,了解了上述有关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运用材料、构思设计主题、选择把握语言风格,以求有的放矢,一讲中的。
其次要深入了解听众对象。毛泽东说:“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了解听众,同样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演讲的准备,以尽量迎合听众的心理,强化演讲的效果。为此,需要了解听众的下述情况:
(一)听众的自然情况。如听众的职业、性别、年龄、文化层次、性格等等。
(二)听众的需求情况。听众的自然情况各不相同,但参加演讲会的听众都是出于某种需求,这一点则是相同的。只不过由于人的自然情况和处境不同,需求的内容各不相同罢了。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引起人们普遍的格外关注,并迫切需要知道和理解,因此也是需要宣传和阐释的问题。2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领域里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分别为大量相关的群众所关心,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宣传的问题。3欣赏娱乐和自我创造、表现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所有的听众。
(三)听众的认识、态度情况。这是了解听众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演讲者在演讲中总要提出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正是听众对这个问题和道理的认识程度与所持的态度决定了讲些什么和怎么讲,从而也就左右了演讲稿写什么和怎么写。所以,在动手写稿前,对听众对这个问题和道理的认识和态度必须了解清楚。
演讲稿要有标题,写作时拟定标题就是给演讲稿起个名字。一个好标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概括反映内容,使人2在拟定标题时下一番功夫的。那么应怎样拟定标题呢?
1.可以先拟,也可以后拟。先拟就是先写标题,后写演讲稿。这样做的好处是按题行文,容易做到文题相符不走笔,为修改打下好基础;后拟是写完演讲稿再起名,这样做的好处是全稿在胸,拟题准确。
2.标题要有内容。标题的内容必须与整个演讲稿的内容直接相关,或者必须揭示或涵盖演讲稿某一方面的内容。如马寅初的《北大之精神》告诉了人们演讲的主旨;蔡畅的《一个女人能干什么》则表现了演讲的内容;朱自清的《论气节》指出了讲述的对象;而彭德怀的《我们一定能够打胜仗》所示的是方向。
人们对演讲稿标题的要求和对文艺作品标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人们看完话剧《雷雨》会觉得剧名有意义,含蓄、恰切,倘以《雷雨》为标题进行演讲,人们就会认为是气象方面的学术报告。结果你讲的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故事,听众就会认为你是瞎扯胡闹。所以有内容的标题,不一定都适合做演讲的标题。像《叶的事业》、《沉重的翅膀》、《太阳石》等,做文艺作品的标题可能很好,但做演讲标题就不太妥当。
3.标题要简短明快。即用于标题的字数不要太多,句子不要太长,意思要明白易懂。演讲稿都写出来了,标题内容是不成问题的。如果没有限制,标题就会拟得很长,成了纲要。所以标题要在有内容的前提下,越简短明快越好。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万岁》、陈独秀的《妇女问题与社会问题》、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都是好标题。然而简短明快若短到没什么内容就不好了。如《信念》、《责任》等等,就不见得好。
4.标题要表态、含情。演讲者对自己所讲的问题总是有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的,并且常常是很明朗、很强烈的。把这种态度和情感渗透在标题里,标题就有表态、含情的作用了。如马克·吐温的《我也是义和团》、卢森堡的《在帝国议会讲坛的反战演说》、卓别林的《要为自由而战斗》、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周恩来的《中美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等等。都明确地表现了演讲者的态度和爱憎的情感。
以上几点是统一的、一致的。一个拟定得好的标题就能够符合这个要求。然而,初学演讲稿写作者常有以下缺点:
1牵强、不确切。听起来文不对题,标题与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2太宽泛、不着边。听起来那标题的意思似有若无。如《我自信》、《理想篇》、《责任》等。
3一般化、无新意。听起来耳熟,仿佛早已有之。如《什么是幸福》、《把一切献给党》、《谈谈德与才》、《友爱是什么》等。
4太怪僻、难理解。听起来不懂,想一想很费解。如《葡萄与大学生》、《做一个有灵魂的人》、《理想、命运与路的思考》等。
我们说这类标题有毛病,是因为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模糊不清,不能给人提供任何信息。
关于演讲稿的标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有相当一部分著名的演讲词的标题是以其发表的地点或会议的名称而定名的。如列宁的《在全俄教育工作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孙中山的《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铁托的《在普拉的演说》、拿破仑的《在米兰的演说》等等。这类演讲的标题与上面所谈的拟定标题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但是那些演讲词的标题仍不失为恰切的标题,因为:
第一,在某个历史时期召开的特定的会议和会议的地点具有特殊意义,会上由有相当身分的人发表的演讲的意义往往远远超过任何演讲标题的意义。
第二,特定会议和地点本身就对演讲词提出了要求,亦即在实质上对演讲词的主旨、内容做了规定。
第三,在这类演讲中,有些是即兴演讲,或者按提纲讲的。其演讲词是后人们根据记录整理而成的。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讲演》。
对标题拟定中的这种特殊情况,我们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效仿、照搬。1988年9月在四川成都举办全国职工演讲邀请赛,如果几十位演讲员都用《在全国职工演讲邀请赛上的演讲》为题,岂不成了笑话。
一、结构的形式和内容
结构作为整体,是演讲稿的形式范畴。但结构的构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