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大学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前的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前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内容

文献综述是大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目前的研究或设计水平,特别是一些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是在对搜集了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的大量文献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而写成的。“综”,就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一般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主要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诸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应包含以下四部分:概述、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先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概述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进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一般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是进行毕业设计和研究的基础,撰写文献综述的依据,列出这些参考文献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格式规范,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文献综述的要求

1.每个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时均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字数1000-1500字。

2.为了使毕业论文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先完成文献综述。

3.文献综述应包括概述、综述正文、总结、参考文献等几方面内容。

4.在写文献综述时,学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论文选题后所列为准)。

5.在文献综述中,学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6.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7.资料运用要恰当、合理。

8.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指导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四、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

2.引用文献要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内容。

4.不能省略参考文献,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文献综述是获取毕业论文答辩资格的必要条件(没有文献综述或者文献综述未通过指导老师审查,不得进入论文写作和答辩程序);文献综述由指导老师审查并决定是否通过;指导老师提出文献修改意见的,学生必须按照意见修改。

6.文献综述在学生开始写作前打印提交,指导老师留存,于毕业论文答辩前连同指导论文的一稿、二稿、三稿一起提交学术委员会审查。

7.文献综述的具体范文,可上期刊网搜索。

8.如有疑问,请致电0758-2751332

政法学院

2011-10-25

篇二:《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中国计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陈以理 学 号: 0600401110 专 业: 工 商 管 理 班 级: 1 设计(论文)题目:

大学生择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杭州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 指导教师: 张忠明

2009年12月10日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977年中国高考恢复,当年冬天570万名考生涌入考场,是年高考是国家和时代的一个拐点。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30余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高等教育事业也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199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89.5万人,经过六年的缓慢发展,到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也不过达到104万。然而在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此举堪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2003年,是高校扩招之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这届大学毕业生达到了212万,与2001年相比毕业生人数翻了一番。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4年的280万飞速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据估计,2010届高校毕业生也将超过600万。

高校大规模扩招这一举措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人力资源,这本该是国民欣喜之事,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却不容乐观,1999年到2002年高校就业率均在80%以上,2003年为高校扩招之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这年开始高校就业率迅速下降,并且均在70%左右。这一现状,给毕业生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加上近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影响,企业招聘人数大幅下降,这无疑又是给高校毕业生的择业难问题雪上加霜。

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长三角第二大中心城市,近些年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均处于较高发展水平,杭州也是浙江省的文化中心,高校聚集之地,据2008杭州统计年鉴统计显示截止2007年杭州已有36所高校,包括各类大学与职业院校,大小高教园区在市内各地分部,2007年本年毕业生已达9万左右。2009年杭州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面临着困境,毕业生数量较2008年增加8000余人,而全市人才需求却比2008年减少25%左右。杭州高校毕业生择业问题既是杭州政府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1.2 有关概念介绍

择业意愿英文翻译为Career Options或者Career Choice,这是参考胡君辰等人的《影响上海大学生择业意愿的环境因素研究》的翻译《A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Shanghai University Students'Career Options》而定的。“择业”,“意愿”两词均包含“选择(Options,Choose)”的意思,就是与本论文的研究方向“选择行为研究”相关。Career Options与Career Choice直译过来也就是“职业选择”。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Wright,B.等(2004)针对过去10年选择成为家庭医生作为职业的学生数量持续下降这一状况进行了研究,对58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只有20%的学生选择把家庭医生作为他们的第一择业意愿。研究还显示,在学生选择学校的时候他们的择业意愿可能最终显示着他们的今后的职业选择。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有五个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择业意愿,分别是医疗生活方式,社会定位,信誉,医院方向和实践不同的范围。

(2)Bethune,C.等(2007)跟踪和描述了医学生们通过本科学习后的择业意愿的决定,定量调查了本科教育中的每班5点,每次调查收集了学生目前的择业意愿的定性描述。研究显示,虽然经过课程学习后,把家庭医生作为择业意愿的兴趣有所反弹,但是并没有完全扭转过来。[2]

(3)Mariolis,A.等(2007)对希腊雅典大学医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医疗专业。虽然1986年在希腊全科医生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医疗专业,但是那时全科医生的数量是不足以满足需要的,并且只有少数的医科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成为全科医生。在次研究中,调查了医科学生关于专业化的决定方面的大概情况和择业意愿不同于那些有全科医生学位课程的全科医生的可能的关联。调查显示,虽然全科医生被认为是很需要的,但是目前在这一所大学当中仍然不是热门,得到极低的评价。[3]

(4)Lapour,A.S.和Heppner,M.J.(2009)考察了10个经历了有社会地位特权的家庭的白人青年妇女的择业意愿,从语境特权模型和白人青年妇女的职业选择中显示出一些数据,文章描述了特权阶级、性别、预期成果、经验和口信可能影响择业意愿进而影响择业。这一发现表明,社会阶级特权助长了很多择业意愿的看法。[4]

(5)Boyd,J.S.(2009)在此项研究中通过研究生活方式因素的重要性来解释医学生择业意愿方面的趋势,应急医学在几个医疗专类中被归类为具有:“可控的医疗生活”。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选择应急医学方面职业的学生与选择其他方面职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价值观和期望。次要目的是,哪些生活方式会影响学生选择应用医学。[5]

2.2 国内研究现状

(1)江燕(2004)针对已有的大学生择业研究偏向政策面和宏观面这一现状,提出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来论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江燕的研究中对大学毕业生搜寻行为作了详尽的阐述,首先界定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1]

三个维度,分别是:关注的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搜寻收益、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继而,江燕在研究中又提出三大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即择业意愿,分别是: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6]

(2)冯华(2005)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34所高校5999名大学生就业行为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发现在社会经济环境的背景下的大学生的就业趋向具有一些新特点,该课题组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五大因素影响了毕业生择业意愿与行为,因素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因素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原因;因素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因素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因素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7]

(3)李玉玲(2005)针对厦门高校学生对本地就业的意愿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厦门高校学生对在厦门就业的认同度;②厦门高校学生对在厦门就业难易程度的认识;③厦门高校学生对在厦门岛外就业的愈向;④厦门离校学生对在厦门就业的期扭工资。并且对不同性别分别作出不同分析。得出结论说明了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对高校学生生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8]

(4)任颉(2006)依据期望理论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通过对江浙地区五所高校的331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主要考察了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以及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得出以下结论:①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价值观、职业兴趣、择业取向四者之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主观支持与择业取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支持的利用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和择业取向均有显著相关;②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自我效能感对择业取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③职业兴趣在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价值观与择业取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④职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择业取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9]

(5)胡君辰等(2008)针对上海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问题进行了实证方法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两种研究途径专门研究了上海大学生的择业意愿和影响因素之一:环境因素。同时胡君辰等人在分析了前人的研究后也提出,响大学生择业意愿的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环境因素、个体客观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10]

(6)张竹茹(2008)对陕西省范围内五所高校的8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就业归因、职业匹配思想、就业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了解了陕西省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大学生人力资本诸因素,学校类型、成绩排名、等级证书等影响大学生择业意向;②大学生社会资本诸因素,父亲职业、家庭收入等影响大学生择业意向;③对于求职成败能否恰当

归因影响大学生择业行为;④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目标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意向。[11]

(7)徐莉(2008)对湖北武汉市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三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就业时的择业意愿,包括他们在就业前景、就业去向、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意愿,并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为:性别对择业意愿的影响,学校对择业意愿的影响,生源地对择业意愿的影响。最后分别从政府方面学校方面学生方面进行了讨论与总结,为改善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提供了数据服务。[12]

(8)南开大学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课题组(2009)针对金融危机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毕业规划进行了实证调查,通过对天津市14所高校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后,毕业生积极调整了毕业规划,下调了就业预期,其心态仍保持平和。在就业意愿方面的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预期显著降低,预期薪酬普遍下降且降幅明显,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类型的预期弹性较高,大学生预期工作地点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13]

3 总结

(1)由于国外的高等教育发展较早,因此大学生择业意愿问题在国外的研究是较为广泛与深入的。然而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的面对大学生择业难的问题,因此这方面相应的研究就较为少,并且现有的大学生择业问题研究基本集中在理论和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择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调查研究较为少。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严峻社会问题下,希望此项研究从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给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建议与帮助。

(2)目前国内专门针对杭州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非常稀缺,而杭州又是一个大都市,经济文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每年有大批毕业生从杭州各高校毕业,研究杭州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意愿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研究杭州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问题也是必要的。

篇三:《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论文》

篇四:《大学毕业论文提纲与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论文提纲与文献综述 (2009-06-19 19:11:12)

转载

标签:

杂谈

今天整理邮箱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发现大学毕业论文的提纲与文献综述,嘿嘿,一看,吓我一跳,完全是个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汗颜!!

———————————————————————————— 毕业论文提纲

题 目:XX涉外企业员工的薪酬制度设计

关键词:薪酬,薪酬制度设计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工资、报酬与薪酬的区别和联系,薪酬制度设计的意义和原则,XX涉外企业的薪酬制度现状分析,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以及企业未来薪酬制度设计的趋势。

目 录:

摘 要————————————-(300字)

引 言————————————-(500字)

一、工资、报酬与薪酬的区别和联系(1500字)———–

1.1.工资与薪酬的区别和联系———————

1.2.报酬与工资的区别和联系——————

二、薪酬制度设计的意义和原则(2000字)

2.1.薪酬制度设计的意义————————-

2.2.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

三、XX涉外企业的薪酬制度现状分析(2000字)———-

3.1.企业的薪酬制度现状分析————

3.2.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四、薪酬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2000字)———

4.1职位的分析和评价————

4.2薪酬调查和定位—————

4.3.薪酬机构设计—————–

4.4薪酬制度的实施和修正——–

五、企业未来薪酬制度设计的趋势(1500字)

5.1. 全面薪酬制度——————————-

5.2. 薪酬与绩效紧密的结合——————————

5.3. 宽带型薪酬结构——————————-

5.4. 重视薪酬与团队的关系——————————-

5.5薪酬的细化和透明化——————————

六、结论(500字)——————————–

七、参考文献(200字)—————————-

————————————————————————————————

【文献综述】

XX涉外企业员工的薪酬制度设计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主要最敏感的管理环节之一,薪酬管理是否科学,薪酬制度是否有效,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一套合理的薪酬制度,使其既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使员工从薪酬中获得物质上与心理上的满足感,就成为企业自身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薪酬管理,薪酬体系,薪酬制度设计

一、文章的选题意义

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找到适应市场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薪酬体系已成为企业紧迫的要求,对薪酬体系的方案设计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作者发现国外关于薪酬体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国内学者对薪酬体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概念型的描述阶段,而且从我国目前发展的实际来看,也还存在照搬西方国家薪酬体系的问题。因此,作者认为关于薪酬体系的研究无论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还是从实践的角度看,都很有现实意义。

二、薪酬制度设计的成果

王凌峰在《薪酬设计与管理策略》一书中指出要在更大和更高视野上进行薪酬设计,避免薪酬设计停止在传统人事管理中工资管理的水平之上,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大学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