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悼亡恩师 女恩师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苏轼悼亡词研究》

苏轼悼亡词研究

悼亡诗词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类极具特色的诗歌类型,开始于《诗经》时代。《邶风〃绿衣》与《唐风〃葛生》是现存最早的悼亡诗作。后代延续了诗歌悼亡的写作传统。文人悼亡诗著名的有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遗悲怀》等。悼亡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悼亡诗指悼念亡妻或亡夫之作,前面提到的作品都属此类。而广义上还包括悼念其他人以及凭吊先贤英烈的篇什,譬如沈约王维《哭孟浩然》、白居易的《哭刘尚书梦得二首》等作品。词脱胎于诗歌,因而悼亡词也随着悼亡诗而出现和兴盛。最早写作悼亡词的是苏轼,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词写作开始的标志,其后,历代不少作家的笔都流泻过悼亡题材的词作。宋代如黄庭坚、贺铸、李清照、史达祖、刘克庄,元代如卢挚、刘因,清代如吴伟业、纳兰性德等都写下许多摧人心肝、感人肺腑的悼亡词作。苏轼作为悼亡词的始创者,也留下了不少悼亡词,这些词实践了其“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苏轼悼亡词的内容

根据作者悼亡的对象不同,苏轼的悼亡词可以分为以下种类:

(1)悼亡妻

悼亡文学产生之初,就是以哀悼亡妻为目的的。《邶风 绿衣》就是鳏夫睹衣思人而伤悼亡妻的作品,后世悼亡作品以此类题材为最多。夫妻之情,是爱情叠加亲情之深情,至真至深。恩爱相携白头到老是每一对男女追求的理想境界。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死亡是人类始终面临的永恒主题。夫妻白头偕老实在居少,一方总要先撒手入黄泉,将另一半抛在人寰。由此,无限悲哀与苦痛不可避免地加与未亡人身上。苏轼悼妻词仅《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首,时苏轼知密州为悼念温柔贤惠的亡妻王弗所作。词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独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

失妻之痛,词人十年都未曾忘记,苏轼与王弗二人曾感情之笃厚、恩爱之有加,于此可窥一斑。如今尘面鬓霜的老东坡与贤妻两重相隔,“夜来幽梦”忽见贤妻,郁结于胸中的十年之思都化作了千行泪。明月之夜,词人站在短松冈之上,一种与亡妻难以言说的、悲凉疾痛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体验,纵横错杂地交织在一起,充斥了整个天地,因而读来感人肺腑。苏轼的这首悼妻词堪称千古典范,它是悼亡词的滥觞,也是悼亡词的最高成就。

(2)悼亡妾

在封建社会中,男子婚娶有正室和侧室。正室曰妻,侧室曰妾。自爱妻王弗去世后,加之仕途失意苏轼没有续娶,其他侍妾也都先后辞去,唯朝云朝夕相从,不肯离去。苏轼被贬岭南,朝云不畏南方瘴疠,紧随左右,不久病死于惠州。苏轼十分悲痛,写下许多诗词来悼念爱妾朝云。词作有《江城子》(银涛无际卷蓬瀛)、《西江月》(玉骨哪愁瘴雾)、《西湖》等。在苏轼的悼亡诗词中,为赵云所作者最多,盖因“不合时宜”之时,“独朝云能识我”[2]。其中以《西江月》一首最为后世所赞。词曰:

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风。

素面常嫌粉浣,洗妆不退残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3]

杨慎评说:“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4]该词虽明为咏梅,实则为怀念朝云所作。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缠绵婉转,已不是凡尘笔调。上阕写梅花之风神美,下阕道梅花之形貌美。通篇似赞梅花之美,实亦赞朝云之美,然笔至“高情已逐晓云空”句,读者才幡然大悟,如若美女子已逝若东风。这种如晴天霹雳的突兀书写,远比把悲情徐徐道来来得更加打动人心。另有一首《江城子》(银涛无际卷蓬瀛)其写法和意境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颇似。

(3)悼亡友

中国文人历来就有珍重友情的传统。“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代文人认为友情的最高境界,而“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更被视为古代交友的典范。历代文人也为其知音写过不少悼亡作品,这些作品是这种真挚友情的结晶。苏轼深受传统思想熏染,广结天下好友,与众多英杰结下深厚友谊。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为其恩师兼文友的欧阳修写过一首《西江月〃平山堂》,首开悼亡词的先河。时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径平山堂,于是挥毫写下此词: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璧山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5]

词人以清新隽永而又韵味十足的文字,充分表达了对欧公真诚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苏轼悼亡词的艺术特色

诗与词比较而言,诗较重于“言志”,词则更长于抒情。面对生离死别的爱情和友情,文人更希望更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胸中郁结的伤悼之情,词用之于悼亡,可谓是擅其专长。词人们煞费苦心,巧妙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来增强词的感染力度。考察苏轼悼亡词,主要表达技巧有以下几方面:

(1)以小见大。

通过对亡者日常生活的细节或亡者遗留下的东西加以回忆性描述,来表达一种“斯人长逝,温情不再”之憾,营造出一种黯然伤怀的郁塞之感。有些生活细事表面上微不足道,但渗入感情,写进词作中就能打动人心,收到平中见奇,小中见大的艺术特效。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独梳妆”句,妻子梳妆乃是平常琐事,但此时这种温馨的场景,因再也寻不见而成为憾恨。连平常的琐事都不能再看到,何况是非平常的场景,这种憾恨因而更加厚重,也更加能打动人心。《西江月〃平山堂》则因过平山堂看见欧阳修在此书写的“璧山龙蛇”之书而作。贺铸《鹧鸪天》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6]句,同此用意。

(2)虚实相映。

苏轼的悼亡词作常常将梦境与现实、想象与实际结合起来,做到一虚一实,虚实相衬,从而把词人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其成功运用叙事手法的代表之作。上阕对亡妻难忘之情并设想相遇应不识,以写实为主,实中有虚。下阕叙夜梦怀乡见到妻子的情景,梦醒后步至亡妻之坟的伤心断肠,以写虚为主,虚中有实。全诗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3)形象刻画。

通过描写形貌,咏物寄托等手法,来刻画亡者形象,表达作者对亡者的悼念和怀念。苏轼的《西江月〃咏梅》通过将惠州梅花与亡妾朝云相融为一,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爱妾的悼念之情。苏轼梅花的风神美和色貌美巧妙与朝云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相溶,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女子。但她已逝去,更平添惋惜和痛彻。

(4)质朴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苏轼的悼亡词,不事雕琢,不着脂粉,运用质朴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

(5)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将身世之感打入词中。

苏轼悼亡词讲究情景交融,好以景结情。其两首《江城子》悼亡词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明月夜,短松冈”、“千古恨,入江声”[7],以景结情,则能使情融入景,景是宏阔的,所以情能因景无限。另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西江月〃平山堂》还将个人身世写进词作,“尘满面。鬓如霜”、“半生弹指声中”,这样讲现实与悼亡结合,不仅写得有沉郁感,而且深化了悼亡的主题。

苏轼的悼亡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他首创以词写悼亡的先例,拓宽了悼亡词写作的题材和领域,深化了悼亡词的主题,丰富了悼亡词的写作手法,创作了许多千古传承、感人至深的篇什,在悼亡文学特别是悼亡词领域有着卓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他也用悼亡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创作理念,从而开拓了词的内容,提升了词的境界,为后世悼亡词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篇二:《挽联》

实用挽联

一、含义: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二、特点:写挽联应该是立意积极的,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对人民起正面作用。在写作中要求有针对性、真实性、不能把挽联写成通用联,既适用于张三,也适用于李四;并要有艺术性,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讲求技巧,作到言简意赅,一语千韵,使人过目难忘。

三、书写: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纸上,也可以写在长幅白布(绢)上。

四、字体: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

五、格式挽联:

(一)灵堂门联:

1、父亡选用:

难忘手泽,永忆天伦

继承遗志,克颂先芬

2、母亡选用:

难忘淑德,永记慈恩

春晖未报,秋雨添愁

3、灵堂通用:

音容已杳,德泽犹存

精神不死,风范永存

灵魂驾鹤去,正气乘风来

良操美德千秋在,高节亮风万古存

(二)通用联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三)挽男联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

(四)挽女联

秋风鹤唳,夜月鹃啼 独剪西窗,梅残东阁

慈颜已逝,风木与悲{悼亡恩师}.

白云悬影望,鸟鸟切遐思

花为春寒泣,鸟因肠断哀

女星沉宝婺,仙驾返瑶池

花落胭脂春去早,魂销锦帐梦来惊

西地驾已归王母,南国辉空仰婺星

宝婺光沉天上宿,莲花香观佛前身

蝶化竟成辞世梦,鹤鸣犹作步虚声

鹃啼五夜凄风冷,鹤唳三更苦雨寒

魂归九天悲夜月,芳流百代忆春风

绮阁风凄伤鹤唳,瑶阶月冷泣鹃啼

慈竹临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芳

慈竹霜寒丹凤集,桐花香萎白云悬

情操白如银,洁净晶莹光如雪

慈心红盛火,鲜明炽烈映红梅

(五)通用联横批

永垂不朽,流芳百世,遗爱千秋,含笑九泉,天人同悲 永垂千古,功业长存,孝慰忠魂,举世同悲,留芳千古 浩气长存,千古长存,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六)挽丈夫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今宵杵捣蓝桥去,何日笙吹白鹤来

(七)挽妻子

恩爱良妻,苦雨凄风摧汝去

可怜儿女,大啼小哭要娘回

天何无情,怎能教我丧良侣

人各有寿,不忍听儿啼亲娘

只望儿女成人,生活日美,你我同享快乐

不料人愿难遂,好景不长,夫妻从此永别

(八)挽各界人士

1、政界

丹心照日月,刚正炳千秋

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

哀歌动大地,浩气贯长空

耿耿丹心垂宇宙,巍巍功业泣山河

伟绩丰功垂青史,高风亮节励后人

志壮情豪诚可敬,赤诚坦白留美名

奋斗为人民精神不死,光荣留青史百事流芳

惊回首留伟业丰功垂宇宙,抬望眼存高风亮节励人民 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

2、军界

中天悬明月,前军落大星

碧血染风采,青史留英明

英明垂千古,丹心照汗青

大树国搞万人敌,将军星陨一天寒

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留

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威灵殁有伸

南朔战功青史在,古今名将白头稀

无私慷慨身殉国,含笑牺牲志凌空

一代国粹垂青史,千秋美名化金星

铁券分封剑气当年横塞北,黄粱入梦将星一夜陨江南

天上大星沉万里云山同惨淡,人间寒雨迸三军笳鼓共悲哀 守土共存亡先鞭作我三军气,挥戈思勇决信史传兹百世名

3、学界

学界泰斗,人生楷模

学子无良师,老成有典型

殁可祭于社,天将丧斯文

著作等身身不死,子孙维业业长存

惊座文章传四海,新民德业播千秋

三登庆厉三入第,四人熙宁四辅中

4、文艺界

壮怀忧在风云上,诗卷长留天地间

墨云香冷来琴馆,蕴露寒生赋鹏文

文章卓越生无敌,风骨精灵殁有神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锦章留于后世读,挚友还在梦间交

人间未遂青云志,天上先成白玉楼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

还巢失凤,游国遥想牡丹亭

雄笔卷苍茫丹青都带风云气

双溪流日夜猿鹤犹闻呜咽声

篇三:《西部悼亡诗四首》

西部的悼亡诗四首 何计

在西北工作时,经常与邓老师、于老师、胡老师等接触,文革期间,他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尤其是邓老师家人受害匪浅,妻子被批斗,二姐受迫害自杀。悲愤是人之常情,那时流传“悼亡诗”四首,或是为其死难姊妹而作。录于下:{悼亡恩师}.

悼亡诗四首

其一

知得垂死仍吞声,而在英年了一生。无颜拜墓难援手,面对暴政应谅情。 未能早来庭帏望,一生难还骨肉情。寄语泉台休夜哭,他年雪恨慰亡灵。 其二

冬日阴寒月上迟,临终不忘整乌丝。摧残教育难设帐,毁坏文化怎赋诗。 死恋亲人不瞑目,生逢罗剎逃避迟。冤情永存藏书阁,身后必修未竟辞。 其三

{悼亡恩师}.

桃树一枝泪千行,残衫破镜殓旧装。书香人家常重礼,批斗受辱亦可伤。 人到自怜天亦悔,生无多日死偏长。未知归真留何语,满腹长恨枉断肠。 其四

我正西去妳受刑,惆怅前事不分明。那知已是千秋别,犹作艰辛万里行。 目下相见是荒冢,人间谋面剩来生。衰草掩坟原野外,老树昏鸦乱哭声。

篇四:《诗词题材——教师》

古诗词常见的主题分类

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思妇闺情诗等。

一、边塞征战诗

1、戍边报国 2、 渴望安定 3、思念故乡 (苦寒、尚武、思乡、征战、风俗 ) 二、山水田园诗

1、赞美山河 2、热爱生活 3、闲适安逸 4、超脱避世 5、恬静淡泊

三、咏史怀古诗

1、仰慕先贤 2、借古讽今 3、评价史实 4、怀才不遇 (品史 、览古 ) 四、羁旅行役诗

1、文人失意 2、游子哀伤 3、世民困苦 4、互勉自励

五、思乡怀人诗

1、思亲念友 2、乡情乡愁 3、怀人闺思 4、客居游学 5、伤离恨别

六、写景咏物诗

1、托物寓理 2、托物言志 3、写景味趣 4、借景抒情

七、即事抒怀诗

1、忧国忧民 2、仕途失意 3、河山壮美 4、闲情逸趣 5、人生感悟

一、边塞征战诗

1、戍边报国 2、 渴望安定 3、思念故乡 (苦寒、尚武、思乡、征战、风俗 ) —————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

宏浑,笔势豪放。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使至塞上》(王维) 《渔家傲》(范仲淹)

二、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类)

类型:1、赞美山河 2、热爱生活 3、闲适安逸 4、超脱避世

5、恬静淡泊

————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也有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

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悼亡恩师 女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