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无知者无畏后半句 无知者无畏下一句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无知者无畏可用材料》

话题作文“不知者无畏”写作指导

数学家高斯18岁时解开了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多年后,高斯回忆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多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就在一个晚上把它解出来。

海伦·凯勒说:我没有见过这个世界,所以我可以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世界。

一位中国作家也说:不知者无畏。

请以“不知者无畏”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背景由三个材料构成,第一个材料是说高斯在不知道那道数学题是两千年来无人能解的数学悬案的情况之下,竟然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它解出来了。那么假设一下,如果他知道这道题的背景,他能这么快又这么顺利的做出来吗?那这个材料暗示的意思是,对命题难度的无知,才使得他没有任何压力与负担,在不知中完成了这道数学题。这个材料我们也可以延展到对权威、权力、知识、常识、能力、水平、管理、技术、地域状况、事物特性等有关无知的问题上来。

第二则材料是美国的盲人作者海伦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因为看不见这个世界,她无知这个世界,所以她想象这个世界

都是美丽的。如果把海伦的话作一个反向的理解,那就是说因为我们能够看见,我们有知,所以我们不会只描绘这个世界的美丽,因为在我们的眼中,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并不像海伦想得那样单纯,它有阴暗,有阴险,有不公······针对这则材料,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延伸,一个人如果把眼前的障碍、困难、挫折等估计得不足,即不知,他就能爆发出无穷的勇气去面对当前的这些障碍、困难、挫折。

正因为这些人的不知,才能使出勇气去面对自己并不知晓的领域,他们果敢,勇猛,不胆怯,不退缩,在未知领域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以上两则材料所产生的结果是正面的,说明命题人对它的态度是肯定的。这个命题的重点是肯定“不知者无畏”的精神,强调不知者正是由于不知道,而没有心理负担,不会产生畏难的心理,最终获取成功。 那么这就意味着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与命题人的态度保持一致。不能写不知者无畏所产生的恶果,比如有的同学写不知道吸毒的危害,所以染上了毒瘾。有的人在食品里添加三聚氢氨,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就属于此类错误。

第三段话的意图主要是对上述材料的中心作的一个说明,并引出命题。

在审题的时候,不仅要审出题目蕴含的意思,还要学会比较,以使自己的审视更加准确。比如把“不知”与 “无知”放在一起,看看一样不一样,虽然“不”与“无”在有的情况之下意思是相同的,但它们也有自

己表意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把“不知”等同于“无知”,虽然“无”有“不”的意思,但它与“无知”组合却表示的是幼稚,认识肤浅。而“不知”却没有这层意义。另外,“知”即知道,也有了解、懂得之义。

以上是我们对命题材料以及命题意思的分析,要写好作文,还需作进一步的比较。比如把不知者无畏与“有知者有畏”、“有知者无畏”(比如方舟子、孙中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狼桃的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语义是不同的,或条件发生了变化,或结果发生了变化。如果依照改动了的意思去行文,那是不符合题意,或者说是部分不符合题意的。原命题中,无畏是无知的结果,无知是无畏产生的条件,随意改动条件与结果的作法都是错误的。

从“不知者无畏”的构词方式来讲,属于条件关系,即只有不知,才能无畏,或因果关系,因为不知,所以无畏。“不知”与“无畏”是两个动词,那么这两词动词的宾语或状语分别是什么呢?可以这样讲,不知道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存在,才能不惧权威;或者因为不知道至高无上的权威,所以才不畏惧权威。依次类推。

三【、存在问题】

1.判断作文中心立意时错误,将“不知者无畏”理解为不懂做事原理而去蛮干,结果遭到失败,这类立意有违材料设定的构想,即背离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不知违反交通的厉害关系,所以撞车;不知吸毒的危害,所以吸毒;小偷不知偷窃的后果,所以偷东西。

2.不理解“不知者”的意思,把“不知”理解成了“无知”,没有知识,不懂道理。

3.作文中心侧重在“无畏”上,强调人只要有无畏的勇气,就将克服一切困难,这类立意忽视了导致无畏的原因——“不知者”。只审出了命题的一半,另一半则置之不理。这类作文最多只能得30分。比如说,贝多芬失聪,成就了他后半生的音乐。可是他的“不知”在哪儿呢?

4.本次作文最大问题是套作现象,即在文章中虽明确中心并举例论证,但这些“论据”只是讲述了某个人物或故事,内容与文章中心不能紧密联系,事例与议论牵强附会,甚至根本无法与论点挂钩。如:事例﹢正因为某某是“不知者”,所以才成就了他的辉煌。这是因为不懂得“不知者”的意思,才成了简单的套式化论述。

比如,(1)贝多芬失聪不知音乐。(2)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中,山田本一把比赛路途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他不知前面的路有多长。(3)霍金不知宇宙黑洞,他才去研究天体。(4)不知者无畏,有源于心中的希望。//不知者无畏,是因为主观意志得到补充。//不知者无畏,把所有的困难当作脚边的石头。

目前学生模式化作文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喜欢使用总分总结构,中间分述部分列举并列的三个例子的方法。我觉得作文可以按套路去写,但必须要在列举例子的时候要能为中心论点提出有力依据。而且

例子不是为了凑字数,作为一篇优秀议论文,论述部分才是文章闪光点。

应侧重培养自己在作文中大胆发表自己观点、抒发真情实感并通过论据为观点提供可信度的写作习惯。我们年级学生写作水平有限,能用通顺的文字表达观点(无错别字),并辅以有力例证,有真情实感,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对学生文采的培养问题,老师觉得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可能只对个别优生特殊辅导才能用到。

5.通篇用的都是反例,偏离了写作的重心。背景材料是从不知者无畏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角度来说明命题的,应该以正现事例为主,反面事例为辅。

6.瞎编故事的学生比较多,故事简单幼稚,冗长繁琐,是不值得提倡的。

四【、可用事例:】

1. 被“时间”忽悠的矿工们。

这是发生在非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6名矿工在很深的井下采煤。突然,矿井坍塌,出口被堵住,矿工们顿时与外界隔绝。

篇二:《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辩论稿)》

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

一、 立论与驳论

(一)正方一辨立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之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畏圣人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辩题的来历。

在我们在对辩题讨论之前,先明确以下几点:(1)无畏中的“畏”,是畏惧,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未知风险的恐惧,这种危险是知道很危险但不知道为什么危险的恐惧,正如不知道水火无情的婴儿而用木盆置于河中而不知道害怕,而长大之后不敢踏入湍急的河流,这种危险取决于我们知道危险,但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危险;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告诉我们:“我们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小小的圆圈,我们懂的越多圆圈的外围也就越大”,也就是知道我们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危险的就越多。另一种是对失败和失去的恐惧,这种畏惧,是知道的越多害怕的越多。一个人可以走过平地上的独木桥,却很难走过万里高空上的独木桥。但是如果你要是把眼睛蒙上,他就可以轻松地走过去,原因就是不知道失败的后果。恰恰是所谓的无知者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虽然他们不知道成功距离他们有多远,他们拥有的只是努力艰辛。(2)无知者和博学者都是相对的,无知者指的相对水平较低或对事物认识有限的人群,而博学者指的是相对水平较高,认知较为全面的群体。但是,这两个人群并不固定,只能在具体的情况下比较得出。从客观的发展来看,我们的生活是从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怕,到我看到这个现象很危险,会害怕,再到我们了解这个东西,我们为什么会会害怕,明白怎么预防不再害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无知变得越来越博学。两边都没有办法论证,所以讨论这个过程是没有意义的。

明确以上前提,我方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辩论“无知者无畏”:(1)无知者常常因为不知道事物的真实情况而无所畏惧,从无知者角度看,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有限,做出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欧洲人一开始不知道茶叶是饮料,而把茶叶碾碎了抹在面包上,就是我们见到的抹茶;而在消极方面呢,犯罪嫌疑人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原因就在于其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的对法律不了解,做出违法行为而不自知,因而,人不了解一个事物就会大胆地尝试,这就是其无畏的体现。(2)博学者因为了解诸多事物的原理而心存敬畏,博学者在知识积累和阅历水平上都较高,对于政治学家来说,分析地越多越透彻越能明白大国****,能明白为什么会有无畏的牺牲;对于博学的物理学家来说会明白一场简单爆炸的背后会有多少难以恢复的伤害;对于博学的外科医生而言,他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生命离去,而更能敬畏生命的价值。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无知者无畏”,谢谢大家。

(二)反方二辨驳论:

谢谢主席,也谢谢对方辩手的精彩发言。很荣幸我能跟对方辩手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没绝对的无知者,也没有绝对的博学者,同样的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无畏。我们今天讨论的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么相对概念我们不得不进行一个比较。

首先向对方辩友强调,畏惧来自于情感,是一种动物性元素,它是任何一种动物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与之相平行的是食欲、睡眠欲和性欲等,它们都是一种动物性情感,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动物性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经历而将其克制住的,这一点在动物的食欲、睡眠欲和性欲上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样的,畏惧这一动物性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地博学,将其克制住的,或是将其简化,将其缩小。

而同样的,畏惧,我们不得不进行一个比较,但是这个比较的标准和方式是值得讨论的,不应该讨论畏惧的数量,畏惧对象的数量,来决定今天谁更加的无畏。我们应该讨论的是,畏惧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畏惧的程

度有多深,这种畏惧精神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当然我们不能看,一个人做了某个动作就判断是否畏惧,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做了相同的动作,但是背后的心情却是不同的。

同样的,我们今天讨论前应有前提,我觉得前提是,每当面临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是与当事人有关的,即不能是当事人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事件。不能说发生了地震,但是当事人在睡梦中度过,他没有感知到这个地震,这两种情况都是而无法讨论他是否畏惧的。

发言完毕,谢谢!

(三)反方一辨立论:

谢谢主席,谢谢在场的各位!

圣人云:“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意在指点人们修身养性,以破除生活中的迷惘与畏惧。亦云“君子有三畏”,越是成熟越是束缚,步步为营。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无畏是一种境界,不是单纯指对方所说的不害怕。既然明确以上几个概念,我们就可以继续阐述。

圣人的境界都是我们常人难以达到的,都是一些极端的境况。我们根本找不到绝对的博学者和绝对的无畏者,所以就没有绝对的无畏,我们今天讨论的 “无知者无畏还是博学者无畏?”是一个趋势性概念,即一个人在不断地学习中,博学中,他心中的畏惧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畏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这点我方二辨已进行了阐述。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处于最无知的状态,但是我们依然有畏惧,比如畏惧天敌,畏惧黑暗,畏惧火等等。但是人受社会的约束又拥有思想,在不断地博学中,我们培养出了理性,我们做足了准备,所以我们对以前的诸多信仰、崇拜或者提供供奉的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用我们的理性克制住了之前的动物性,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对于畏惧,我们用一种名叫“尊敬”的情感代替了它。

我们常常说起敬畏,“敬”和“畏”往往在一起,因为这两者在外在表现有着几乎相同的地方,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极大不同的,有的人拜佛只不过是做了亏心事,为了消灾避祸,这是以贪拜佛,而有的人是为了对别人信仰的尊敬,为了感恩世间,这叫做以礼拜佛。或许在别人看来表面都是拜佛,但是他们的本质却是极度不同的,前者为了逃脱惩罚,而后者需要逃脱修身养性。也就是说,即使是博学者还是无知者,他们在别人的眼中都表现所谓的“有畏”,但那并不是我们真正说的“有畏”,我们说的“无畏”也不是所谓的毫无顾忌,而是用“敬”来克制自己达到真正的“无畏”、“大无畏”这种状态,所以我们才会说的“舍生而取义”。

我们“畏惧”是一种先天产生的情感,几乎不可能消除,不会因为危险的出现而增加,但是“尊敬”却基于自身判断的,是经过教育后有独立人格的人持有的行为,是分析后的理性行为。比如我们小学的时候畏惧老师,但是回头看,我们对老师却是满怀尊敬,我们依然对老师毕恭毕敬,但是我们已然知道我们的心中不再是畏惧。

危险来临的时候,无知者会本能的畏惧,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博学者在危险面前却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畏惧,因为他们有了成功的经验,不会在危险再次面临的时候手足无措,他们比无知者更能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我们说博学者“敬”多于“畏”,而无知者“畏”多于“敬”。谢谢!

(四)正方二辨驳论:

谢谢主席,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理论。

对方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博学者要遵循原则,那么遵循原则就是不打破原则,也就是说你们内心已经有了一种畏惧感,那么跟您方理论已经矛盾了是不是。

第二,对方辩友谈到“趋向”,这个东西可以趋向到我不怕,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说的我可以克制我的食欲,我的性欲,我可以克制我的各种欲望,但是我克制了,代不代表我没有?显然不能等同,对不对?

我们给您区分一个概念好不好,您提到了人与生俱来的惧怕感而不是畏惧,因为两者之间差别就是,畏惧是根

据人的内心而来的,而不是天生的,比方说,您给出的例子,被蛇咬这个问题,我们天生不会怕蛇,但是我们为什么被咬以后怕蛇,再见到蛇我就害怕了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认识到蛇是一个可怕的东西,这说明随着认识的加深,我们会越来越害怕一些可能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东西,这才正式畏惧的源头。这与您方的观点又是矛盾的。

对方辩友给我们谈到了“标准”这个问题,您限制了很多条件,这个不谈那个不谈,那么您谈什么?就谈一个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内在。但是这样的结论我们不能承认,因为我们不能判断他到底是不是怕。所以我方判断标准是根据行为是什么样的,如果他的行为是“无畏”,那么他的挑战性和冲破性,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无畏的行为。而相比较而言,您方的判断不够标准。如果可以的话,请您方在后面的环节详细说明您判断的合理性。谢谢!

二、 质询环节

(一)正方问反方

Q:请问您觉得植树造林改善环境是不是一个好事呢?

A:是,好事。

Q:但是有科学家说,人工植树会对大自然的平衡遭到破坏,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的运作规律。您是不是觉得这些科学家们比我们更谨慎呢?

A:是的。因为他们考虑的更多。

Q:好的,所以我们发现科学家更谨慎一些。谢谢对方辩友。

(二) 反方问正方

Q:婴儿什么时候会哭?

A:没奶喝,尿裤子等都会哭。

Q:也就是说婴儿没奶喝,肚子饿就会哭。那么为什么婴儿肚子饿了就会哭?

A:因为他饿了呀。

Q:因为他担心他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对不对?

A:饿不饿死他不知道,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舒服。

Q:生物本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畏惧的状态。对不对?

A:但是,跟婴儿讲死不死他可能不明白,但是觉得不舒服。

Q:人出生后不会立马行走,但是马、狗等四肢动物一出生就会站起来?

A:因为,,,我不知道,请您解释?

Q:因为它想要奔跑,害怕死亡,有求生的念头。也就是说,畏惧与生俱来,即使无知但是也会有畏惧。

唐僧把头上的蚂蚁轻轻拿下来,请问他害怕蚂蚁吗?

A: 出家人慈悲为生,不知道他怕不怕。

Q:同样是看到一只蚂蚁,我可能害怕他然后弄死他;但是唐僧没有弄死蚂蚁,不是因为害怕蚂蚁,而是因为尊敬生命。

三、 自由辩论梳理与小结

正方中心点

随着长大,认知越多,越来越博学,对事物认识全面,我们害怕的东西越来越多。(小时候只怕火,长大怕狮子、老虎等);很多东西,你知道其危险(困难)后,才会害怕。

一个人越成长,越理性,考虑的东西就越多,越复杂,患得患失。初生牛犊不怕虎;

“博学”后学会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会克制,不代表畏惧不存在;比如,我克制我的食欲,就不饿了吗?

反方中心点

随着长大我们分析问题能力越来越强,遇到问题可以合理解决问题,心中的畏惧慢慢削减,或者转化成一种敬畏的情感。

不应该依靠畏惧数量、种类谁多,就判定谁更无畏。应该从内心入手,从感情出发。

对方辩友举出一些所谓“无知者”,例如在战争中往前冲的无畏的勇士:(1)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博学者,并不能因为不是科班出身,就判定他是无知者;(2)往前冲,不一定就是代表他不畏惧。

无畏,不应该是因为不知道它,而不感到畏惧;而是随着认知的加深,畏惧减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畏。

(由于时间仓促,可能会有一些错字或者语法错误,见谅!)

篇三:《语文九年级上中段考试试卷与答案》

2015——2016年九年级上册中段考试

语 文

一、(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官船来往乱如麻,口口口口口口。(王磬《朝天子 咏喇叭》)(1分)

(2)口口口口口口口?悠悠。口口口口口口口。(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2分)

(3)口口口口口口口,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1分)

(4)《观刈麦》中,正面描写收刈麦时的艰苦劳动(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分)

(5)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4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人不寐,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唐宗宋祖,稍逊fēnɡ sāo( )。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3)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 duàn zhānɡ qǔ yì( )造出来的。

(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 )之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 如何觅食,如何栖息。 ..

B.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丽的馈赠。 ..

C.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欺压于人民之上。 ....

D.“最美妈妈”吴菊萍,在危急时刻责无旁贷地伸出手奋力托举起从10楼坠下的孩童,瞬间感动全国。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以来,成都人才辈出,汉代大儒扬雄的故乡就是成都郫县人。(删去“的故乡”)

B.一个人能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把“要”改为“能否”)

C.为了使大家生活在文明祥和的环境中,业主委员通过并讨论了文明公约。(将“通过”与“讨论”互换位置)

D.“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把“增强”改为“提高”)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分)

坚忍是达到成功的阶梯。海蚌忍受着沙石的折磨,把晶莹的珍珠留给明天; , ;水牛忍受着农夫的呵斥,把收货的希望留给明天。

二、(46分)

(一)(10分)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 ) (2 ) (3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二)(9分)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见阎罗王方录囚/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无知者无畏后半句}.

C.皆有利弊之当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D.设官以治民/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11.文中作者认为怎样的才算好官?(3分)

{无知者无畏后半句}.

(三)(10分)

请敬畏规则

罗西

① 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 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 可悲的是,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无知者无畏后半句}.

④ 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⑤ 国人对规则往往没有尊重的习惯。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⑥ 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结束,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只有我们一辆从北向南开的车;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⑦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火灾后,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

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⑧ 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

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

⑨ 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第⑦段引述的文字是为了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C.第⑨段说“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这与古人说的“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观念是吻合的。

D.哈佛倡导的理念和中国人敬畏的权威是一致的,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13.下列现象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在排队付款的时候,经常有些人假装不经意地插队,无视后面其他人的声讨。

B.马路上遇到有些人经常无视红绿灯,过马路横冲直撞。

C.城市改造建设中,一些人抢着在拆迁前“栽种”房子,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D.智利铜矿事件中,被困住的矿工们自发组织,听从老矿工的指挥,定时定量地获取食物,挺过

了最艰难的17天。

14.有人说,“无知者无畏”,你同意吗?请结合生活实例简析你的理由。(4分)

(四)(17分)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 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 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 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 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 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 “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 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

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 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 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 “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11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12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13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无知者无畏后半句 无知者无畏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