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新闻专业论文阅读文献 新闻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新闻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新华版)

杰克.海敦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版)

《怎样当新闻记者》,吴锦才著,新华出版社95年版

《记者心理学》,沈俊法等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我这样当记者》,田流著,人民日报出版社84年版

《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新华出版社90年版

《中外记者经验谈》,蓝鸿文等编,人大出版社83版

《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美)查尔斯·a·格拉米奇编,魏国强译新华出版社

《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美)特纳·卡拉利奇著,俞立等译,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美)查尔斯·a·格拉米奇编,魏国强译新华出版社

篇二:《新闻类论文完整版》

Xxxxxxxxx学校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析网络人肉搜索 作 者: 学 号: 院 、系: 公共管理系 专业班级: 新闻采编与制作 指导教师: xxx (副教授)

二 ○ ○ 九 年 六 月 一 日

目录

摘要 1

一、人肉搜索的发展现状 2

1、人肉搜索的起源2

2、人肉搜索的利与弊2

3、人肉搜索引发的探讨与争议4

二、透过人肉搜索剖析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

1、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5

2、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6

3、网络监管体制的不够规范7

4、舆论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8

三、如何正确发挥人肉搜索的舆论监督作用9

1、正确看待网络的优越性与局限性9

2、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诚信建设10

3、建立和完善网络传播法规,加快民主化进程11

4、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12 总结12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浅析网络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的建设问题

【摘要】 随着科技水平的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技术也在飞快发展。我们不可否认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及发展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人肉搜索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影响,引发了我们对舆论监督建设的一些思考。为了引导大众对人肉搜索的正确认识,以便正确运用人肉搜索,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本文就人肉搜索的起源、发展,人肉搜索的利与弊,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展开了论述,希望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 网络 人肉搜索 舆论监督

人肉搜索指的是运用网络搜索技术与人工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网络搜索模式。其次,由于投身于人肉搜索的各个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不同的视野领域,当一个搜索对象出现后,各种方向的探求就开始了,依托数以亿计散落于中国各个角落的网友,这种探求犹如一张无比巨大的网,一旦张开,谁都无法脱逃。这种通过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寻找事件目标对象,最终基于对个体人的追查,还原出整件事情的真实状况。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发达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我们也是不可抹杀的。但随之而来的很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就人肉搜索这种网络现象而言,我们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可忽视

它给我们舆论监督的建设带来的诸多困扰。

一、 人肉搜索的发展现状

1. 人肉搜索的起源

一般认为,人肉搜索起源于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网络现象。从起源至今的8年间,它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几年更是有人利用人肉搜索来达到各种目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人肉搜索引擎这个概念最早出自猫扑论坛。和许多论坛一样,猫扑论坛上面经常有人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问问题的人就用一种虚拟的货币Mp来奖励那些可以给他提供答案的人,而那些提供答案的人就被冠以赏金猎人的称号。慢慢地,有人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就在猫扑发帖并允诺一定数量的Mp作为酬谢。很快,就会有赏金猎人看到这个帖子,他们就会用搜索引擎去寻找答案,然后踊跃地把找到的答案回到帖子里面邀功。这个过程就是人肉搜索引擎形成的雏形。

2. 人肉搜索的利与弊

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延伸。它在利用网络这种媒介,发挥着伸张社会正义与舆论监督的功能,体现了一种社会道德责任。它是当下表达民意的一种方式,也是维护公共道德的一种重要手段。塑造道德典型和进行道德批评是社会道德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人肉搜索”在某种程度上就扮演着道德批判的角色,如对“华南虎事件”真相的追问,对“藏独”分子的揭露,它表述的是一种道德批评力和社会的荣辱观。可

以说,追寻真相与正义,是人肉搜索最原始和强大的动力。正是这一质朴的诉求,在无数网民日以继夜的努力下,一些公共事件的真相得以展现,网络社会舆论对那些假、丑、恶的东西,对那些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会毫不留情地予以解剖和鞭挞,使人们引以为戒,随时提醒人们不要突破社会的道德底线。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互联网舆论效应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推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

其实,说到人肉搜索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它的互动性,即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既可以是读者又可以是作者。它的魅力所在就在于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融于其中,乐于其中。通过网络互动这个平台,各个阶层、各个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背景的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呈现出了互动的双向和多向评判,这是其他媒介很难做到的。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两面性,人肉搜索也不例外。人肉搜索很容易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在搜索过程中,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进行猛烈的攻击,挖地三尺,也要将它挖出来,这其中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首先,人肉搜索的“网络暴力”时有显现,违背了社会的道德价值观。人肉搜索是通过依靠网民的互动传播力量而发展壮大的,但是有些网民网络道德修养欠缺,缺乏正确道德判断力,对信息的真实度不加判断,对传播信息造成的后果更不予考虑,这就造成了人肉搜索事件往往包含“网络暴力”。典型的事例是发生在2007年的“网络暴力第一案”,由于网民的咄咄逼人,

篇三:《新闻学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1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前言: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特别是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对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中。当前,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切新闻报道都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诠释新闻事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但是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优劣上,新闻学界还是褒贬不一的,特别是在一些媒体上,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改进的。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获得受众肯定的同时,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还关注到娱乐化方式产生的不良新闻传播情况,这在多种媒体中也有所体现,对于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利弊共存的环境下,媒体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这种传播方式,制作出符合媒介市场化环境下能够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力的新闻信息,这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针对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探索,学者的研究围绕娱乐化的表现、娱乐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未来发展改进意见等都提出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论点,这对形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正文:新闻学者对与本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以不同的思路和关注内容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总结,目前对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娱乐化现象的理论研究。目前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方式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未来生存和竞争中获得优势,使用娱乐化的报道方式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共识,由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什么是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就要有个清晰的了解。目前的新闻学界中关于都市报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关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 2 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界定,通过对现象上的界定让新闻工作者以及读者认识到都市报的娱乐化发展方向。这些界定主要是围绕使用新闻娱乐化的新闻报道现象总结基础上进行的归纳,通过对已有的实践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个共性,为其他新闻工

作者参考之用。例如在罗映纯的《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一文中,作者从理论上对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在文章中,作者针对对娱乐化的现象进行了定义,并且讲娱乐化现象和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平民化现象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这一现象在我国媒介中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根源,特别指出经济利益是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动力;对于该现象的评价,作者认为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三点对策和建议:一是媒介从业人员应该从认识上廓清两个问题:新闻娱乐化不等于新闻的平民化,新闻价值不能本末倒置,二是强化新闻专业主义,三是实行媒体的分流发展。在理论的研究上,作者把新闻娱乐化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且针对现象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操作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对于新闻记者进行新闻报道来说,这是进行新闻报道娱乐化方式写作中的基础,要从理论上把握好这样的报道方式。二、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优劣势分析 1、对电视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优势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形成了改进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方式,学者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传播优势上的分析是在受众理论以及媒介市场化环境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等理论下进行比较式分析的,针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传播现状进行论述,例如陈岑的《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一文中,作者对新闻娱乐化现状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新闻娱乐化轻松、自然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广泛的认可,这种节目传播形式开启了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新探索,促进了电视新闻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作者认为电视新闻的泛娱乐化削弱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降低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影响了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论文的结构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论述,对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建议,形成整体上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分析。而郭靖的北京电视台《天天体育》的大型赛事娱乐化报道研究一文则是结合具体的案例,论述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对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作用,在作者的论述中,对《天天体育》采用娱乐化报道方式后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论文

的论述中,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生产中的具体呈现,以及这种呈现的娱乐化表达方式。论文的研究首先回 3 顾了中西方娱乐化进程,综述我国学界在新闻娱乐化这一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并探究新闻娱乐化的根源及成因。指出对大型赛事体育新闻娱乐化现状的考察是此研究领域的空白。文章选取北京电视台《天天体育》大型赛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天天体育》大型赛事的栏目、体裁、表达符号、叙事方式、制作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经娱乐化改造后的新闻在数量上呈增长趋势。标题与叙事方式,是娱乐化在内容方面的表现;新栏目与新体裁,是娱乐化在形式方面的表现。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媒体的融合创新,为大型赛事报道的娱乐化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行实践。研究得出新闻娱乐化作为新闻业不可缺少的运作手段,势必会继续作用在体育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坚持娱乐有道、娱乐有度、娱乐有责的发展是符合体育新闻发展规律和趋势的。 2、对娱乐化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发展至今,在具体的新闻探索中,新闻工作者对这样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各自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一传播理念合理利用到新闻工作中,但是在目前的传播形式下,对新闻娱乐化的认识有的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在当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来说,合理认识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存在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客观认识。张鸿雁、杜威的《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危害》一文中,针对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媒介市场化的竞争以及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是同样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凸显,新闻娱乐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将新闻和娱乐结合起来,竭力从严肃的政治、伦理问题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强调新闻报道故事性、情节性、煽情性、刺激性的娱乐效果。媒体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的积极作用,更由于其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使得媒体功能出现异化,这些新闻娱乐化衍生出来的问题受到观众和学者的关注。仝文瑜的《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隐忧》同样也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的立足节目的表现形式和节目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对{新闻专业论文阅读文献}.

节目改变以往字正腔圆的新闻传播形式改为这种娱乐化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在作者的分析中,对新闻娱乐化的隐忧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对实现节目的传播效果和增强新闻节目的艺术表达形式上的影响上进行了论述,并结合了当前电视新闻的具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三、娱乐化传播方式的未来发展分析 4 对娱乐化这样一个新闻传播方式,目前从媒体新闻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持有肯定意见的,特别是在目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对新闻的制作方式也形成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针对目前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方式,学者的研究也形成了各自的改进方式和建议,这对新闻实践来说可以形成较好的参考价值。李振合的《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与对策》一文中,作者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环境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针对目前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现状论述上,作者采用的是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的风湿,分析新闻娱乐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新闻娱乐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上进行的改进,作者的分析具有很好的针对性,所以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参考价值,作者认为1、保证内容的真实性;2、强化记者的职业道德;3、增强舆论监督; 4、提升新闻从业者的准入门槛,这些都是避免新闻娱乐化方式给新闻报道带来负面影响的有力措施。同时,在李晓冬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一文中,关于新闻娱乐化的未来发展,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进意见,作者认为合理使用新闻娱乐化的传播方式,新闻记者首先要学会区分新闻娱乐化和娱乐新闻的概念,因此,在论文中作者针对目前新闻娱乐化的发展现状,论文通过对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背景、合理成分进行简单梳理,重点对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对负面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未来新闻娱乐化的发展作者认为突出新闻娱乐化在新闻中的本性、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构建媒体的公信力是改进目前新闻娱乐化方式存在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方式。总结: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新闻学的专家学者对新闻实践中使用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具体表现进行的分析,这样的分析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特别是针对当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传媒的发展和经营

条件下媒体在使用娱乐化的报道方式的时候的表现进行论述。从论述和分析的内容以及研究成果来看,当前新闻学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媒体表现分析中,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式的研究上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新闻报道普遍使用娱乐化报道方式,为了能够让这样的报道方式更好的为新闻媒体服务,专家学者的研究围绕提升和改进娱乐化报道方式的研究还需要有更深入的探索。

文献资料: [1] 李晓冬. 新闻娱乐化现象浅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 (10) . [2] 张鸿雁,杜威.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及危害[J]. 声屏世界, 2010, (12) . [3] 陈岑.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象[J]. 新闻传播, 2010, (05) . [4] 李振合. 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分析与对策[J]. 新闻窗, 2010, (03) . [5] 张莉. 新闻娱乐化概念辨析[J]. 新闻爱好者, 2010, (23) .

[6] 刘坚,王伟,张鑫扬.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J]. 社科纵横, 2010, (06) . [7] 杨啸洲.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与底线[J]. 青年记者, 2009, (23) . [8] 刘威.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02) . [9] 张庆. 浅析新闻的娱乐化倾向[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9, (02) . [10] 仝文瑜.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隐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08) . [11] 郭靖. 北京电视台《天天体育》的大型赛事娱乐化报道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09, (11) . [12] 杨金鹏. 新闻娱乐化及其负面影响研究[D]. 南昌大学, 2006, (04) . [13] 闫伊默. 新闻娱乐化探析[D]. 郑州大学, 2005, (08) . [14] 郭俊锋. 新闻娱乐化及其成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4) [15] 陶波. 媒体进行新闻娱乐化的逻辑[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 (18)

篇四:《新闻专业论文》

题目: 太原师范学院 《新闻写作与采访》论文

系 别 : 影视艺术系

专业班级: 播音主持

姓 名: 阎美荣

学 号: 2012046116

2015年 4 月

《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新闻专题成功原因初探{新闻专业论文阅读文献}.

《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新闻专题成功原因初探 摘要:《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并不是地方在相对于央视王牌栏目《新闻调查》的翻版,它以不断变化、深入的新闻定位,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争取了强有力的话语空间,为中国电视调查性节目走向深度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借鉴和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深度报道 调查性深度报道 解析性深度报道 新闻 环保 随着当代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不同地区以及事件变得越来越透明和密切。如今,我们不仅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同时通过新闻媒介,也可以随时关注国家、乃至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淹没在各种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和信息,而很难真实的直面很多事件的真实面目,加之转述时的细节缺失,记录者或多或少的主观断言,很多事件的真实面貌极有可能发生扭曲和偏离。在这种情况下深度调查性报道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媒体的重视,密苏里新闻学院在其撰写的《新闻写作教程》中指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更为详细、更带分析性、更要花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日常的大多数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作为深度调查性节目在中国的新突破典范——《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系列报道,一直用电视新闻实践见证着这一理论,它以其独特、深入、公正的新闻视角和节目形式,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诠释着中国新闻媒介传播领域对价值和理想的不懈追求,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一、《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节目背景和渊源

《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作为浙江卫视的一档新闻节目紧扣住了该区域正处于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社会日益关注深度报道,但国内深度报道性节目以解析性深度报道为主,其典型代表为央视的《焦点新闻》,整个节目时长13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难以及时关注我国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热点事件,同时对于挖掘复杂事件盘根错节的关系来说也相对较短,因此,除了解析性深度报道外,还应该开播调查性深度报道。在上述情况下,浙江卫视的这个新闻专题

正式开播。栏目的定位是:“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为客观、系统。《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提出“寻事实真相”的口号——整个调查由媒体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突出对新闻事件背后内幕的调查它以不断变化、深入的新闻定位,恪守媒介的“价值中立”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我国现有的新闻体制下为中国电视调查类节目争取了强有力的话语空间,为中国电视调查性节目走向深度报道提供了广阔的借鉴和思考的空间。

二、《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节目自身主要特点

作为浙江卫视收视率第一的深度报道类节目,《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除具有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的一般特点外,即时刻关注最新时事,透析事物发展过程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外,还具有其独到的特点:其记录和展示的是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过程。另外《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还从调查事实出发,通过栏目的调查选题、现场采访、制作编排等多个方面构成节目自身特点:

1、从调查问题的角度上看,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争议。在《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中,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权衡、对观念与传统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大多关注题材的社会性、显著性、异常性和题材本身所带来的人情味。

2、节目所记录和呈现的是新闻调查栏目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深入事件本身,揭露真相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报道一个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深度报道节目采用的方式不同的是(如《焦点》常用蒙太奇和特技手法):《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主要采用的却是因果式线性调查法,强调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必须有新的独家发现,揭示未曾揭示的事实真相。其总体感觉贴近现场,是货真价实的“现场报道”。{新闻专业论文阅读文献}.

3、对于参与调查的记者而言,他既是调查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节目的构成元素,树立的是一个具有公正、严谨、实事求是精神的调查行为实施者和表现者的形象。

三《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栏目成功之处

目前,随着新闻体制的改革和新闻理念的更新,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在全国各

地遍地开花.枝繁叶茂。全国涌现了诸如上海卫视《新闻透视》,《热线传呼》等各种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但作为电视调查性深度报道节目的新秀之一其一直在新闻类栏目高居榜首。{新闻专业论文阅读文献}.

(一)更强有力的选题策划

—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前期策划。对于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案是否可行,这些因素的判断贯穿着从发现新闻线索、调研并确定能否进行采访、新闻事实成立并进行采访准备、收集归整有关资料,一直到编制访问提纲的始终。《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在选题上主要有五个特点:

1、选择有影响力的事件。

从观众的心理认知角度来讲,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贴近公众生活的选题,会更容易产生传播效应。因此在选题上强调那些与公众利益有重大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浦阳江由于大量周边的水晶作坊乱排污水作为选题以小见大,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2、选择信息量较大的事件。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公众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公众总是希望能从—个节目中了解更多的信息。对于一个电视深度报道来说。不仅需要信息传播者提供可“读”的信息,更需要经过信息传播者“解读”信息。如果这个事件或现象蕴涵重大隐情、有公众必须填补的知识空白,真相大白后有可能使观众或恍然大悟,或猛然警醒,或深刻反思。通过连续九集的报道多方面做了深入全面的调查。采访了官员,百姓,以及私营老板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

3、选择故事性较强的事件。

节目的故事性较强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能吸引受众。好的电视节目应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不是漠视,不同的内容能够引起观众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对不幸者的同情、对不人道与不民主的愤慨、对偏见的警觉以及对观念与传统的反思等等。所以选题必须关注题材的社会性、曲折性、影响性、代表性。此事件为市民较为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关乎多方利益,可报道性强。

4、选择独家的素材。

独家性不仅仅是独家视角,还要有独家的消息来源。《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从记者的视角去探寻事实真相,不光调查已成为新闻的事件,还主动出

击,发现有价值的题材。

四、结语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把握媒体、政治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共生关系,将真实的事件还原给观众是对新闻价值和新闻理想的追求,通过对《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栏目特点以及成功原因的探讨,我们发现无论是生动的叙事方式,还是其独特的选题视角都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的成功来自于其在报道中注重事实的态度:即挖掘新闻事实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强调观念的深度和理论的深度。作家麦天枢曾说过:“事实的新鲜感永远高于观念的新鲜感。”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所提及到的更加精彩的节目内容制作,更强有力的选题策划等。无疑构成了《寻找可游泳河的——浦阳河》栏目成功的主要原因,但节目的自身特点(记录和展示的是记者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进入事实本身,一步步获取真相,而不是报道一个事物单纯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对报道坚持真实的态度也将成为调查性深度报道成功的不二法门。

致谢

论文的写作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论文成稿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感谢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参考文献:

【1】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孙玉胜《十年,生活,读书》【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3,8(100)

【3】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4】屈雅红、朱立新:《视觉新闻形象化写作手法的引入》《新闻知识》,1999年第10期

【5】麦天枢《在新闻调查开播五周年电视深度报道研讨会上的讲话》

篇五:《新闻学学年论文有用参考文献》

[01]马莉, 网络新闻评论性浅析, 新闻战线, 2010(03)

[02]张月萍, 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 新闻大学, 2010(03) [03]赵敬敬, 浅析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 新闻世界, 2010(04)

[04]菅海霞,潘春雨, “网络新闻评论”彰显巨大舆论力量,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05) [05]马莉敏, 网络新闻评论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新闻爱好者, 2010(10) [06]周辉, 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特征与导向, 新闻爱好者, 2010(18) [07]罗华, 网络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闻爱好者, 2010(20)

[08]曹林, 网络传播时代假新闻的产生模式与评论假新闻的责任, 今传媒, 2009(11) [09]党子奇, 互联网时代如何加强网络新闻评论的引导和管理,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0]周灿华,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影响, 现代视听, 2008(03) [11]丁法章, 漫谈网络新闻评论, 新闻大学, 2008(04)

[12]刘阳, 浅析网络新闻评论,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04)

[13]王援, 关于网络传播对网络新闻评论影响的探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

[14]申玲玲, 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12) [15]章丽, 网络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新探, 新闻界, 2007(05)

[16]王怡, 网民新闻评论的多维审视,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6(05) [17]张晓祺, 论网络新闻评论, 军事记者, 2006(06)

[18]田秋生, 网络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9)

[19]廖艳君, 新闻评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0]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21]彭兰,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2]殷俊, 媒介新闻评论学,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23]金梦玉, 网络新闻实务,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篇六:《新闻专业毕业论文》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民族特色{新闻专业论文阅读文献}.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之后,民族新闻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能否将本民族的特色报道出来,成为我国民族新闻报道中的重中之重。文章论述了民族新闻的现状、特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旨在为当前网络时代民族新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新闻报道 民族特色

民族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虽然55个少数民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04%,然而他们分布居住的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各类报纸已达200多种,绝大部分的民族地区已经有了自己的地方党报,民族新闻队伍己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民族新闻之花以十分引入注目的鲜艳色彩开放在祖国的新闻园地,对推动全国或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均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而作为"民族新闻"除了有一般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服务性等共性以外,又有"民族文化"这一个性。所以,突出民族新闻的个性,体现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使民族新闻报道名副其实,这是至关重要的。

民族新闻的历史与发展

简单回顾一下民族新闻所走过的道路,从总体上看,它大致经历了一个马鞍形的发展过程。

建国初期,随着各地人民政权的建立,在有条件的地方相继陆续创建了报社 (内蒙及延边在建国前就有了党报),这些报社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在宣传共产党、宣传解放军、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更是广泛深入、有声有色,党的民族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人们对 50年代的民族新闻称之为"黄金时代"。可惜到了50年代后期,特别是"文革"时期,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失误,"左"的影响愈演愈烈,反映在民族新闻上则是宣传报道中的民族色彩火去了,民族特色没有了,内容一刀切,宣传一个腔,形式单一化,报纸同面孔,甚至把正常的民族文化生活也视为"封资修"而打入冷宫,成为禁区,从而民族新闻的民族性被取消了,民族特色被抹去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新闻出现了可喜的局面,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以地方党报为核心的民族报业体系形成了、新闻报道中的民族特色突出了、民族宣传的内容拓宽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民族新闻的路子越来越宽阔,比任何时候更具广度和深度。二十多年米,涌现山大批反映民族进步、民族团结、民族精神、民族风貌以及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特殊性的新闻佳作,并登上了全国好新闻的奖台。1988年度《黔西南报》的"盘江千里行"、《黔东南报》的"乡乡出新闻"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赢得各族读者的赞誉,被评为全国民族好新闻特别奖.而新闻传媒和新闻学术刊物对民族新闻报道日益重视。《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设有《民族大家庭》、《民族人观园》专栏与专版,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推动有关民族法规的执行与监督,反映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进入90年代,民族新闻更是上了一层楼。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首届民族好新闻评奖活动于1997年12月12日在京揭晓并举行了颁奖人会。这次共评出1992年至1996年由中央新闻单位编(播)发的优秀作品102件,其中一等奖12件,二等奖30刊:,三等奖60件。此外,还有人民日报等6家新

闻单位民族专版、专栏的编辑获优秀编辑奖。③

何谓民族新闻的民族特色?

所谓的"民族特色"是有特定含义的,这就是:"民族新闻"所体现的"民族特色,并非对一般的新闻而言。因此,我们对"民族特色的研讨首先要求对民族新闻有一个共识,这是前提。

对于什么是"民族新闻"?有些学者认为,"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它包括二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发生在少数民族中的新闻;二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三是报道汉族或国外民族涉及少数民族的"。 这种理解我认为是不够全面的。一方面,民族新闻并不等于民族地区新闻, 是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分。按广义的概念,民族新闻包括了民族地区各类新闻,可是在民族地区发生的事实并非都可以称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新闻专业论文阅读文献 新闻专业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