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朋友和敌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写作指导 zuowen 1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技巧篇 朋友与敌人》

朋友与敌人

如果我对你说:“世界上的朋友都是假的。”你可能很难接受。但如果我这样问:“假设你和最要好的朋友之间有价值一百万的生意,你做了他就没得做,他做了你就没得做,你是否会一脚把他踢开自己去做?”

如果你愿意诚实地回答这个问题,在现时的生活条件下,我相信答案一定是:“会把他一脚踢开”。那么朋友是不是假的呢?开始我也弄不清楚朋友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些时候,我真诚待人,可别人却骗我,我就会感慨:这个世界上朋友都是假的。可又有些时候,在我遭遇困难时,朋友毅然帮了我,令我感激涕零:朋友到底就是朋友。可一遇到根本利益相冲时,那些朋友又会无情地抛弃我。我只好又叹息:人就是自私的,朋友都是假的。

虽然这样说,但我心里也觉得不舒服。如果这个世界上朋友全部都是假的,人活着岂不太孤单、太累,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但说朋友是真的吧?又确有些朋友出卖朋友,而且涉及到个人根本利益时,最要好的朋友也会翻脸。为些我陷于一片迷茫

那天看《参考消息》,中间一篇文章令我豁然开朗,缠绕我几年的迷茫迎刃而解。这篇文章介绍了香港巨富陆孝佩的发迹史。陆孝佩几十港币闯到香港,几十年后一跃成为香港十大富翁这一。记者问他成功的原因?他回答主要依赖三本书。

第一本是《孙子兵法》。这我理解,《孙子兵法》从古至今,都是军事家必读之物,德国、美国的许多军事院校,都将它列为教材,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总司令普茨瓦科普夫就运用《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结合战术,取得战争胜利。《孙子兵法》对做生意,与人交往,甚至下棋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但陆孝佩列出的第二本书就让我吃惊了,是毛泽东的《矛盾论》,第三本书也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对此我百思不解,陆孝佩是一个资本家,他没必要为毛主席的著作涂脂抹粉,但为什么要把它列为指导人生成功的最重要书籍呢?那天,我又将《毛泽东选集》找出来,连夜攻读《矛盾论》。这时,我越看越激动,越看越觉得有收获,那天我通宵未眠,许多平时纠缠不开的死结,仿佛一下被利剑斩开。

《矛盾论》讲述了这样一条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解决问题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人际交往而言,就是人与人之间都是即对立,又相互依赖。你与最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有对立面:与最仇恨的敌人之间,也有依赖面。处理人际关系,就要看彼此是依赖面大,还是对立面大,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对立统一规律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之一。毛泽东一生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北伐时期,军阀势力强大,国共两党虽主义不同,但需要携手合作,才能打垮军阀,这时依赖面大,于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待到北伐硝烟消散,蒋介石企图统治中国,国共两党的矛盾日益尖锐,毛主席精辟地分析形势,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此时两党对立面大,蒋介石就是要将共产党赶尽杀绝,不能对蒋介石抱有幻想,惟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九·一八”,日本鬼子打响了侵略中国的枪声,民族危亡,张学良将军毅然发动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的对立面又处于次要位置。毛主席英明决策,力主放

走屡次屠杀共产党的罪魁祸首蒋介石,逼蒋抗日,从而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当美国巡洋舰上日本帝国签署了投降书,人民大众翘首盼望和平时,蒋介石又发动了新的内战,欲在中国建立蒋家王朝,因此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制定了针锋相对的对策,号召人民打败蒋介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全面展开了解决战争。国共两党分手、合用,合作、分手,正是毛泽东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结晶。

毛泽东不仅将对立统一的规律运用于与国民党的争斗中,还运用在对民族资本家、划分敌我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上,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正是毛泽东将哲学原理运用于现实生活成功例子的光辉典范。

对立统一规律是一条铁的规律。任何感情用事,意气用事,都是一种幼稚,必将最终导致失败。有些人说对一统一规律,是冷血动物。但凡是指责对立统一规律的人,一定都在社会上处处碰壁,郁郁不得志。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立统一规律必须成为你的座右铭,成为你人际交往的哲学指导。

我曾经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帮助一位学员处理人生大事。

实例:那是有天下课后的事,这位学员非常痛苦地对我讲述了她面临的难题。 “我丈夫是纺织公司下属一企业的经理,有次我外出办事,中途提前回家,发现家门紧锁,但我明明听到里面有说话声,敲门却没人应。我就自己用钥匙打开门,这时我丈夫实然出现一把抱住我,边上马上有位女孩跑了出去。这事发生后,我反思与丈夫的关系,发现他一直在骗我,他为人极端自私。通过这事,我算看透他,简直无法忍受与他一起生活,哪怕只是一天。我想与他离婚。” 听她这样一说, 我顿时认真起来。离婚可不是件小事,关系到人一生的幸福。 我就问她现在处境。她告诉我刚来到深圳没多久,还没有工作,工作关系已通过熟人从原单位拿出来暂时寄放在一个单位,也就是说如果进不了深圳,她就失业了。小孩也寄养在父母家。她来深圳时,丈夫许诺三个月内帮她解决工作问题,但却一直找理由拖着不办,现在看来是想作为钳制她的手段。

这位学员找我谈,我估计倒并不是要我出主意,她已决定离婚。只不过是心中苦恼想找人倾诉。但我觉得婚姻虽然是一件感情的大事,但也是一件生活的大事,不能意气用事,要权衡利害得失。于是我就用对立统一规律帮她衡量。

她无法忍受与丈夫一起生活,共同的生活对她是一种精神折磨,这是对立面。但如果她现在就与丈夫离婚,按照深圳的规定,那么她就不可能调进深圳,而小孩户口随母亲,她小孩也来不了深圳。她回老家后,又面临失业,最后的结局可能只好带着小孩回父母那里,靠父母养活。那是一种悲惨的结果。

如果她现在暂时不与丈夫离婚,限令丈夫三个月内帮她解决工作。她丈夫有这个能力。而且声明没解决,就去找丈夫单位领导,她丈夫身为国家干部,最怕就是这事外扬,以此逼丈夫就范。到那时,她工作解决了,户口也调进深圳,小孩的户口随母亲自然也进了深圳,她再与丈夫离婚。而且按照深圳的法律,离婚后,房子归女方。那么她工作有了,房子也有了,此时前景一片辽阔。她惟一的损失,就是暂时忍受丈夫三个月,何况这期间还可以与丈夫分居。

听了我的这番分析,她认为很有道理,她现在与丈夫的确是依赖面大。

虽然这件事最后结局如何?她没有告诉我。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问题,才是惟一理智的方法。

现在我也可以回答朋友是真不假的问题了。依赖面大,两人就是朋友;对立面大,两人就是对手。你和最要好的朋友彼此交往愉快,能互相取长补短,你们现在就是真的朋友。到了有100万生意时,如果你不踢开他,或者他不踢开你,

那倒是神经有问题。这时你们可以真刀真枪地竞争一番。当然,如果以后你俩还有互相依赖的地方,那你们就又是朋友。

这并不是叫你惟利是图,这是教你衡量主次的方法,这就是生活。

篇二:《朋友与敌人相关的谚语》

朋友与敌人相关的谚语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朋友和敌人}.

1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2.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13.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

14.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6.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篇三:《题目965919b91a37f111f1855b30》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四:《鲁迅的朋友和敌人》

周扬

1932年11月,周扬主编《文学月报》,浙江宁波人邱九如以“芸生”笔名创作了长诗《汉奸的供状》,在《文学月报》第4期上发表。为了讽刺“自由人”胡秋原和“第三种人”苏汶,芸生在诗中使用了大量侮辱、恐吓甚至下流的语言,比如“×你的妈,当心,你的脑袋一下就会变做剖开的西瓜”,鲁迅看后认为有批评的必要,便以致《文学月报》编辑周扬一封信的形式,即著名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指出“现在有些作品,往往并非必要,而偏要在对话里写上许多骂语去,好像以为非此便不是无产者作品似的。至于骂一句爹娘,扬长而去,还自以为胜利,那简直是‘阿Q’的战法了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表达了鲁迅对《文学月报》类似文风和导向的批判,其目的是确保“左联”斗争的正确方式,使其既拥有充沛的战斗力,又具有端正的文风。作为主编的周扬,鲁迅的信于他而言是一种批评和期望。

这封信被周扬发表在1932年12月15日《文学月刊》第1卷第5、6期的合刊里,随后,周扬以貌似缄默的方式向鲁迅的意见提出挑战,把鲁迅推上了矛盾和论争的焦点上。1933年2月3日“左联”的刊物《现代文化》就出现了公开反驳鲁迅的文章,即《对鲁迅先生的〈恐吓和侮辱绝不是战斗〉有言》,讽刺鲁迅“带有浓厚的右倾机会主义色彩”,“无形中已对敌人陪笑脸三鞠躬”。1934年《大晚报》指责鲁迅的杂文《倒提》有“买办意识”。这使鲁迅感到“左联”内部的复杂性,有人存心与他暗中为敌。1935年鲁迅对萧军和萧红说:“敌人不足惧,最令人寒心而且灰心的,是友军中的从背后来的暗箭;受伤之后,同一营垒中的快意的笑脸。”1935年鲁迅在给学生萧军的信中写道:“那个杂志(即《文学月报》)的文章难作得很,我先前也曾从公意作过文章,但同道中人,却用假名夹杂着真名,印出公开信来骂我我真好像见鬼,怕了。”此信中的“同道中人”暗指“左联”的党团领导周扬等人。鲁迅在《答〈戏〉周刊编者》一文中还写道:“倘若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对他们的憎恶和鄙视,是明显在敌人之上的。”由此可见周扬势力对鲁迅的内部斗争,也可以看到鲁迅所承受的压力和隐忍的心情。

当时“左联”的内部刊物《文学生活》,每期都要寄给鲁迅、茅盾等领导人。但其中有一期未寄,鲁迅找来这期刊物,发现其内容是总结1934年全年工作的报告,其中对“左联”工作中的缺点提得很尖锐,作为领导人的鲁迅却一无所知。1935年1月26日,他在致曹靖华的信中表示不满:“这里的朋友的行为,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出过一种刊物,将去年为止的事情,听说批评的一文不值,但又秘密起来,不寄给我看。”1935年9月12日,鲁迅在给胡风的信中写道:“以我自己论,总觉得缚有一条绳索,由一个公头在背后用鞭子打我,无论我怎么起劲地做,也是打,而我回过头去问自己的错处时,他却拱手客气地说,我做得好极了,他和我的感情好极了,今天天气哈哈哈这真令我手足无措。”

1936年,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第一次提出“四条汉子”的称谓,明确表达对周扬的反感:“而对于周起应之类,轻易诬人的青年,反而怀疑以至憎恶起来了。”另外,鲁迅很看好萧军《八月的乡村》这部作品,帮助出版,并为之作序。此书出版后,周扬写了一篇书评,对其多有指责。鲁迅对此较为生气,在上文中他又对徐懋庸说:“现在我们的人,对一个新出的作家的很有意义的作品,百般挑剔,而对于资产阶级作

家,却很客气,这不是同那奴隶总管一样的么?”

自此,鲁迅与周扬的矛盾公开化。

“左联”的解散和“两个口号”的论争

在鲁迅的眼中,周扬将“左联”渐渐演变为一个政治团体,内部有着完整的权力结构,不允许异端的存在,他竭力建立个人权威,志在做“文坛皇帝”。这是建立在同志之上的一种新的阶级关系,根本上还是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1935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促进了抗日高潮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委托萧三写信给“左联”,认为“左联”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建议解散“左联”,建立新的文学团体。周扬等人认为“左联”存在“左”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应解散“左联”,成立以抗日救亡为宗旨的“文艺家协会”。鲁迅赞成组建新的文学团体,但不支持解散“左联”,理由有如下几点:1.“左联”是革命文学青年们用鲜血和生命战斗来的,解散“左联”意味着要抹杀血的记忆,放弃先前的战斗原则。2.由“左联”的外部力量或上级而不是“左联”的成员决定它的存亡,本身是不能接受的。3.“左联”的作家们还很幼稚,同资产阶级作家讲统一战线,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得知“左联”不得不解散后,鲁迅提出发表一篇解散“左联”的对外宣言,声明“左联”的解散是在新的形势之下组织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以避免外界的各种猜测,但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也没有被采纳。1936年2月18日,当鲁迅得知“左联”已解散时非常失望,“脸色一沉,不发一言”。后来他对冯雪峰说,“就这么解散了,毫不重视这条战线”。解散“左联”没有郑重地征求和听取鲁迅的意见,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这也使他对周扬的看法雪上加霜。

随后,周扬等人所鼓吹的“国防文学”口号,在宣传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必须以“国防文学”作为共同的创作口号和忽视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的倾向。于是,鲁迅与胡风、冯雪峰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作为对左翼作家的要求和其他作家的希望。革命文艺界围绕这两个口号进行了尖锐的争论,周扬等人对与之相异的口号进行猛烈攻击。后来,鲁迅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的设想,周扬等人不予理会,他们对胡风和冯雪峰进行了坚定不移的斗争,以趁机扫除异己。当冯雪峰站出来说口号是他提的时,周扬竟声称:“我还以为是鲁迅提出来的,反对时有所顾忌,现在既知是你提出来的,那我就要大反特反。”

瞿秋白

932年初夏的一天,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来到鲁迅家。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竟如久别重逢的朋友那样,亲切自然,无拘无束,而毫无陌生人之间的那种矜持与尴尬。他们畅所欲言,从政治谈到文艺,从理论谈到实际,从希腊谈到莫斯科,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谈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中午,鲁迅特意准备酒菜,两人边饮边谈,似乎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直到夜幕降临,才依依告别。鲁迅的夫人许广平还在女师大读书时,就曾听过刚从苏联回来的瞿秋白的讲演,此时她所看到的瞿秋白,比以前显得更老练、更成熟,给她留下了{朋友和敌人}.

难忘的印象:

那时是一位英气勃勃的青年宣传鼓动员的模样,而1932年见到的却是剃光了头,圆面孔,沉着稳重,表示出深思熟虑、炉火纯青了的一位百炼成钢的战士,我几乎认不出他来了。

第一次见面后,瞿秋白热切期待着再与鲁迅的会面,以继续他们未尽的话题。可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他们的行动十分不便。9月1日上午,天空下着绵绵细雨,鲁迅特意选择这样的阴雨天,以摆脱特务的盯梢,他和许广平带着小海婴,来到瞿秋白住处。两人见面后很少客套,很快便切入主题,讨论文字改革和文字发音。瞿秋白对粤语陌生,特意找出几个字,请许广平用粤语发音。

杨之华看他们谈兴正浓,便悄然退出,到饭馆叫了一桌饭菜。可是,等他们谈话告一段落,坐下用餐时,菜已经凉了,而且味道也不好,杨之华感到很不安,鲁迅却全不在意。席间,他和主人谈笑风生,十分亲热。

这以后,鲁迅在日记和函件中,常提到瞿秋白的笔名,如“何凝”、“维宁”、“宁华”和“它兄”等。

杨之华受瞿秋白的鼓励和影响,写了短篇小说《豆腐阿姐》,她很想拿给鲁迅看看,可又有点害怕。瞿秋白却不时地催促她:“拿去给大先生看看吧。”瞿秋白时常以家人的口吻,亲切地称呼鲁迅为“大先生”。杨之华不想以自己的习作,去打搅鲁迅的工作。瞿秋白则再三劝说道:“不要紧,大先生是很乐于帮助人的,特别是对初学写作的青年。”杨之华于是鼓起勇气,专程将文章送到鲁迅处。

鲁迅接过文稿后,便认真阅读,将稿中错字一一校正,再用楷体和草体书写,然后用纸包好送回。

瞿秋白在上海的这段时间,蒋介石正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国统区内也弥漫着腥风血雨,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随时都有被杀害的危险。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鲁迅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将自己的家作为瞿秋白夫妇最可信赖的庇护所。1932年11月下旬至1933年7月,鲁迅曾三次接纳瞿秋白夫妇,让他们在自己家安然地避过了危险。

1932年12月23日深夜,陈云受中央派遣前来鲁迅家,负责转移在此避难的瞿秋白夫妇。陈云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鲁迅将瞿秋白夫妇送至门口,“就向秋白同志说:‘今晚上你平安地到达那里以后,明天叫人告诉我一声,免得我担心。’秋白同志答应了。一会儿,我们三人出了他们的房门下楼去,鲁迅和女主人在门口连连说:‘好走,不送了。’当我们下半只楼梯的时候,我回头望望,鲁迅和女主人还在门口目送我们,看他那副庄严而带着忧愁的脸色上,表现出非常担心我们安全的神气。”

瞿秋白在鲁迅家避难时,曾将自己年轻时写的一首诗书赠鲁迅:

雪意凄其心惘然,

江南旧梦已如烟。

天寒沽酒长安市,

犹折梅花伴醉眠。

这首诗写于1917年。那时,瞿秋白母亲自杀,家境破落,前景堪忧。他在失落、彷徨中写出的这首诗,带着沉郁的“颓唐气息”。时隔15年,历史的场景虽然有了大的更换,但是,他受排挤、打击,忍辱负重的心境与15年前十分相似。他将这首诗赠予鲁迅,是将自己的心扉向鲁迅敞开,是对这位忘年交的充分信任。

一次,当他用“犬耕”的笔名发表文章时,鲁迅不解地问道:“此寓意为何?”

瞿秋白说:“我不是政治动物,搞政治,无力量可济。耕田本是用牛的,狗耕田当然就耕不好了。我就是那权当充数的耕田的‘犬’。”

鲁迅听后微微颔首,稍顷,便又叮嘱道:“你对我说可以,不要再对别人说了,可能影响不好。”1933年3月,鲁迅来瞿秋白的新居看望,带来堇花一盒,以作乔迁之贺,并将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写成条幅相赠。

{朋友和敌人}.

经历风风雨雨的洗礼,坦诚畅怀地交换心迹,他们已相互引为患难知己并世奋斗的同志。瞿秋白分外珍惜和鲁迅的友情,以至在身陷囹圄、生死攸关之际,还时时思念这段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党史纵览)

冯雪峰{朋友和敌人}.

冯雪峰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1928年12月至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中间除了冯雪峰去中央苏区和长征到陕北的二年多时间外,两人一直在一起。有时冯住在鲁迅家里,有时两家同住一幢楼,相互信任,关系亲密。冯雪峰后来写了不少回忆鲁迅的文字,成为研究鲁迅、了解鲁迅的可贵材料。

1928年春,冯雪峰到了上海。9月,正当创造社、太阳社猛烈攻击鲁迅为“封建余孽”、“双重反革命”、“跟着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时,他发表了《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有针对性地指出:鲁迅并不反对革命,而是站在革命一边的;鲁迅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不能否定;鲁迅的人道主义是反封建势力的,是革命的“友方”;创造社某些人是在搞“小团体主义”,排斥异己,抬高自己,是有害于革命的。但冯雪峰也受到当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左”的影响。他认为,知识阶级中有两类角色,一种是坚信和勇猛地参加革命,一种是在“承受革命,向往革命”,与“反顾旧的,依恋旧的”之间“徘徊着,苦痛着”;而鲁迅属于“第二种人”。冯雪峰后来在《回忆鲁迅》等著作中承认,他是受了“机械论”的影响,把鲁迅派定为“同路人”。鲁迅看了冯的这篇文章,认为:“这个人,大抵也是创造社一派!”经柔石说明,文章主旨在批评创造社的小集团主义,鲁迅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1928年12月的一个晚上,柔石陪同冯雪峰去见了鲁迅。冯雪峰当时正在从日文翻译本转译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著作,而鲁迅也在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工作,所根据的也是日文译本。他遇到一些疑难,很想请鲁迅指教。同时,他正在筹划编一套马克思

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丛书,希望鲁迅参加。鲁迅都爽快地答应了。这之后,冯雪峰与鲁迅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1929年2月,冯雪峰住进茅盾家的三楼,与鲁迅家同在一个弄堂里,而且两门相对,往来很方便。“于是到鲁迅先生那里去的次数也多起来,谈的话也更多,常常谈一两个钟头以至三四个钟头。”(冯雪峰《回忆鲁迅》)两人都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都在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可以互相探讨、相互交流。许广平在《鲁迅和青年们》中这样写冯雪峰:“在闸北和先生住在同里,而对门即见,每天夜饭后,他在晒台一看,如果先生处没有客人,他就过来谈天。他为人颇硬气,主见甚深,很活动,也很用功,研究社会科学,时向先生质疑问难,甚为相得。”两人之间,可说是彼此相知。冯雪峰在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有不少篇幅记录了鲁迅对自己思想认识的说法。如《触到他自己的谈话》、《这时期所表现的思想毅力》、《思想上又有新的发展的征象》等。对照鲁迅的著作、书信和其他人的回忆录,这些记载基本上是合乎鲁迅的思想实际、合乎史实的。

可见冯雪峰是鲁迅思想发展的见证人。

根据党的指示,冯雪峰还鼓动、劝说和追随鲁迅,参加了不少革命活动。鲁迅自己也知道,他不是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他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革命实践。鲁迅到上海不久,参加过中共领导的济难会(后改组为革命互济会)的活动,并捐过几次钱,但并不是济难会或革命互济会的成员。鲁迅参加中共领导的第一个社团组织是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是该盟的发起人之一。鲁迅作为自由盟的发起人,是他公开向社会宣告了:他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接着,鲁迅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作为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鲁迅还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并且是坚持到最后的少数几个核心成员之一。鲁迅还参加了由冯雪峰具体筹划的国际反战大会等活动。鲁迅参加这些重大的社会活动,使鲁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了解了鲁迅。

经冯雪峰的介绍和联系,鲁迅还会见了不少著名的共产党人。冯雪峰介绍鲁迅和瞿秋白相识、交往。瞿秋白曾五次住在鲁迅家里,以逃避国民党特务的追踪。他俩讨论了翻译上的得失,在翻译外国名著上互相支持,合作撰写了多篇杂文,还共同探讨了文艺理论上的种种问题。瞿秋白还评论了鲁迅思想发展的脉络,和鲁迅杂文的社会意义。冯雪峰还精心安排了鲁迅与陈赓将军的会见,使熟悉文化战线革命形势的鲁迅,也能了解革命军事战线的形势和许多感人的战斗故事。以至数年后,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为宋庆龄、鲁迅等放映电影《夏伯阳》后,鲁迅欣然说:“我们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夏伯阳正在斗争。”鲁迅接待过为瞿秋白转移住处的陈云,接待过从根据地来上海试图与党中央联系的成仿吾,并曾把方志敏送来的书信文稿交冯雪峰转党中央。还有不少普通党员一时失去组织联系,写信给鲁迅,鲁迅多是转给冯雪峰帮助“接线”。

所以说,冯雪峰是沟通党与鲁迅之间的重要桥梁。

鲁迅与冯雪峰之间,也会有认识上的差异,也会有争执。许广平在《鲁迅和青年们》中说:“这青年有过多的热血,有勇猛的锐气,几乎样样都想来一下,行不通了,立刻改变,重新再做,从来好像没见他灰心过。有时听听他们谈话,觉得真有趣。F说:‘先生,你可以这样这样的做。’先生说:‘不行,这样我办不到。’F又说:‘先生,你可以做那样。’先生说:‘似乎也不大好。’F说:‘先生,你就试试看吧。’先生说‘姑且试试也可以。’于是韧的比赛,F目的达到了。”这里的“F”、“这青年”就是冯雪峰。

篇五:《学生谚语大全(朋友与敌人)》

学生谚语大全(朋友与敌人)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1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2.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13.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14.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朋友和敌人}.

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朋友和敌人}.

16.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篇六:《学生谚语之朋友与敌人》

学生谚语之朋友与敌人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1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2.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13.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14.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6.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篇七:《关于善恶的格言_朋友与敌人》

喜欢社会中一小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原则。

——[英]埃德蒙·伯克

动物是极容易相处的,它们从不提问,也从不会批评。

——[英]艾略特

处世之道,贵在礼尚往来。如果你想获得友谊,你必须为你的朋友效力。

——[美]爱默生

圣贤是思想的先声;朋友是心灵的希望。

——[美]爱默生

事物都是相互妥协的。就是冰山也会时而消融,时而重新凝聚。

——[美]爱默生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德]爱因斯坦

如果你信用好,做事对多于错;如果你获得儿女尊敬、儿孙爱戴、朋友信赖;如果你能抬头对神明说“我已全力以赴”,那么,你就是个成功的人。

——[美]安·蓝德斯

即使我们能忍受在枪林弹雨之中,却无法忍受嘲笑。

——[意]安涅士

我们只能爱我们理解了的东西,而永远无法彻底理解我们不爱的东西。

——[英]奥尔德斯·赫胥黎

多交朋友主要不是靠头脑灵活,而是靠心地善良、单纯,性格热情、坦率。

——[英]奥古斯丁

奉承的话比杀人的手还狠。

——[英]奥古斯丁

一个人倒霉至少有这么一点好处,可以认清楚谁是真正的朋友。

——[法]巴尔扎克

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法]巴尔扎克

只有在打算彼此开诚布公的人们之间,才能建立起心灵上的交流。

——[法]巴尔扎克

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巴金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唐]白居易

要更多去探望处在危难中而不是正在走红的朋友。

——[英]拜伦

丑恶穿行于充满欲望的路径,引诱许多人跟着它走;美德追求一条险峻陡峭的途径,对人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朋友和敌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