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
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
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从新闻最基本的五个要素(五“W”)出发,一件新闻的构成离不开“人”这一要素:采访的对象是人,获取信息的对象也是人,而新闻对外传播的终端还是人?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一、 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
“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流行的是“美女记者”,而美女记者为什么有时候能够比男记者更容易打开局面呢?这里面恐怕就有一个“首次效应”的问题。有时候,美女漂亮的脸蛋和容貌往往会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不忍拒绝的印象,采访也就能因此顺利展开。
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1998年的“两会”上被朱镕基总理点名回答提问,而她能引起朱镕基的注意就是因为她穿了一件红色的鲜艳衣服。随后,在第二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女记者就受吴小莉的启发,而纷纷穿起了红色的衣服,但效果却不能和吴小莉相提并论了。
由此可见,记者的服饰有时候也能不能起到让被采访者眼前一亮的“首次效应”,但这一点也需要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效果。记者采访什么和穿什么服装应当是有讲究的,应区分不同的场合、时间、人物以及环境氛围来进行适当选取。
而对大多数的记者来说,“首次效应”更多的应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素质来赢得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认同,这里面既有礼仪、举止和语言等外在素质的得当运用,更重要的则在于记者本身的学识、思想以及提问的技巧和深度等等。
《文汇报》的一名年轻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化学工程师,第一个问题是:“请问,您怎么把一种催化剂的效能从5倍提高到30倍的?而国外这种催化剂的效能只有17倍。”问题一下子把工程师带进兴奋状态,视记者为“知己”,采访自然不难完成。
记者运用“首次效应”,关键在于注重这一因素在采访中的作用,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发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破敌之道”。
二、 不卑不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原经济日报总编辑张飚曾有一首词形象地展示了记者的职业特点:“城里走,乡里走,山里走;握茧手,握纤手,握绵手;风也受,雨也受,气也受。人道是,名也有,利也有,官也有,伐恶效狮吼,逢善魂相就,图一个天地无垢心无垢!”
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采访对象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三教九流,名门望族,政客明星,高官平民,记者在对这些人群的采访中,就需要根据被采访者的不同背景、学历、阅历和性格等,选择不同的采访技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根本的采访原则应当是不卑不亢,在记者的眼里,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乞丐,都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因此需要保持一个平等、中立和冷静的采访姿态。
对待那些德高望重、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有举足轻重地位、对采访已身经百战的采访对象,记者就必须做大量详细、深刻和最充分的准备,注意选择自己的采访技巧和提问方式。采访此类人物,最容易展现记者的综合能力,也较易达到采访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最难进行的采访。近现代的新闻史上,许多著名的记者大多都是通过采访社会重要人物而迅速走红的。
“五四”时期著名的记者邵飘萍一直以能独家获取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而著名。举一例说明。当年的“府院之争”以段祺瑞的胜利回京而告终。邵飘萍闻讯,在段回京当天即于深夜赶赴段府请求采访。门卫因段祺瑞刚回京需要休息为由拒绝邵采访,而邵飘萍很有把握的对门卫说:“你只说邵飘萍来访,他必接待。”门卫进去通报,段祺瑞果然爽快接受采访,并较合作地回答了邵飘萍所提的问题,使邵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邵飘萍这次采访的成功,固然有其名气和与段祺瑞的关系的因素,而邵飘萍懂得抓住段祺瑞的心理,也是促成采访的重要原因。段祺瑞作为“府院之争”的胜利者,急于将其胜利喜悦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公布于世,而邵飘萍此时来访,正合段的心意。因此,采访顺利完成。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志曾说过,采访中的“平视”就是当你面对强者的时候,你要给他压下去,当你面对弱者的时候要给他扶一下。
对待平民百姓的采访,记者需要把握的是消除普通人的紧张心理和在镜头前、话筒前的不自觉的掩饰和作秀心理,尽量使普通人回复自然和平静,以一种真实的面貌对待采访。对普通人的采访,记者有时候不能开门见山的说采访,而需要借助于聊天、喝茶甚至抽烟等方式迂回一下,在普通人坦诚以待的情况下开始真正的采访。
三、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
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也至关重要。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认为:“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土。这样如果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你至少也可
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首要的是,要避免在旅馆的房间里约见被访问人。”
新闻采访是一个面对面的现场采访,这样采访的地点和时间,以及进行采访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也就变得格外重要,这些都会极大的影响被采访者的心理,甚至导致采访的成败。
笔者曾于2003年夏天采访过一名犯罪嫌疑人。半年前,这名犯罪嫌疑人曾以一名正面的新闻人物接受过记者的采访,并一度引起较大轰动,而半年之后,这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被批捕。在获得这个新闻线索的时候,笔者立即去关押她的济南看守所进行采访。
在选择采访地点时,记者没有选择会见室,而是请看守所民警在正常提审犯罪嫌疑人时进行采访。在提审室里,笔者见到嫌疑人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候,说:“您还认识我吗?”对方立刻认出笔者,表情立即百感交集,很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我们在这里又见面了。”此情此景的重逢,使得嫌疑人内心产生了很大的波澜,对笔者也就有话可说,因此,接下来的采访就相当顺利。这次采访的成功之处就是笔者抓住了特定场合下的采访心理。
2003年非典时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交警却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而且经常性地上夜班。当时,交警部门准备安排在会议室采访这位老交警,但最终笔者还是选在老交警正常上岗值勤的时候进行采访。当时夜里凌晨1点多钟,天正下着大雨,笔者冒着大雨赶到的时候,立刻投入到采访中,和老交警一起站在雨里交谈。这样,老交警被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打动,所说的一切也都很有真情实感。采访到最后,笔者浑身都被雨淋湿了。但这一次的采访效果却是最佳的。
与此相反的是,不注意选择采访场合则有可能导致采访失败。曾经有一位记者曾采访一名在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人,采访地点选在了工厂内最豪华的会客室。而工人由于环境的不适应极为紧张,心情不平静,使得采访时断时续,效果很不好。
四、要善于在“多对一”的采访中显现自己
在新闻采访的实践中,有些采访是“一对一”式的采访,如人物专访、事件性新闻的采访等,记者直接与被采访者对话。此外,更多的采访可能并不是面对面的“一对一”式采访,而是“多对一”的采访,比如说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专家论坛间的自由提问等。这个时候,被采访者是唯一的,而要采访的记者却有很多人,如何让自己不“泯然于众人间”,并能引起被采访者的兴趣和注意,这就需要记者仔细研究被采访者的心理和个人性格、爱好,甚至趣闻轶事等,在较短的时间激发起被采访者的兴趣,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
“多对一”的采访一般而言,时间非常紧迫,而提问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个时候记者一是要善于抢机会,二是要运用自己的各种优势,比如说语言、外表、手势乃至与活动的组织者提前沟通等,争取提问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1998年的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因穿了一件红色的鲜艳服装而引起了朱镕基总理的注意,点名让其提问(前文有述)。吴小莉在提问时首先说:“谢谢总理,首先我要说,您也是我的偶像。”这句看似与提问毫无关联的话却引起朱镕基的好感和其他在场人员的注意,可以说事半功倍。
在“多对一”的采访中,记者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压力,在众多媒体的采访中,记者是代表所属媒体的唯一形象,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得到大家的认同:既能让被采访者正面回答,又能让自己的同行感觉到提问得很精彩,还没有浪费机会——因此,提问的问题设计需要格外地下功夫。否则,如果记者的提问非常没有水平或者比较糟糕,很容易引起现场的嘘声一片,甚至会引起被采访者对记者和其所属的媒体形象产生不好的评价。
2003年4月底,当时伊拉克战争正在进行,在中央电视台频频露面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以独到犀利的评论征服了全国观众,成为一个短时期内的大众偶像。当时,张召忠教授应邀来到济南,在一个青年论坛上发表讲演。演讲结束后,张召忠教授留出了一个现场提问的时间。笔者抓住了这个提问的机会,抢先提问。
当时,因张召忠不接受单独的采访,所以这一次的提问变得格外重要。笔者在采访前翻阅了大量的有关张召忠本人的资料,对其研究的领域、性格和爱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笔者在准备中听说了一件轶事:张召忠在电视上的翩翩风采征服了很多观众,其中有一位小姑娘给张召忠写信,直言对其的仰慕和崇拜之情,并说他比刘德华帅多了。笔者于是决定从这个轶事下手,以非常幽默的语言复述了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向张召忠提问:“小姑娘把对您的崇拜和对刘德华的崇拜相提并论,您有何感觉?”
这一问题立即活跃了现场气氛,观众顿时哄堂大笑,而张召忠也非常高兴,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同样以非常幽默地语言回答了笔者的提问。随后,笔者又趁热打铁,问了一个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比照伊拉克战争,我国目前的国防建设和军事实力能不能应对现代化的战争?”
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张召忠的完整解答,而笔者也因为这两个问题在这届论坛上变得“很出风头”,事后省、市两级电视台在播出这档节目时,无一例外地舍弃了本台记者的提问,而都采用了笔者提问的镜头。
从新闻采访心理学的角度看,采访是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战的过程。一方面,记者要不断地揣摩被采访者的心理,另一方面,被采访者同样也在揣摩记者的心理。采访效果如果要达到最佳化,从理论上说,这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应当达到自然融合,水到渠成。文学上讲究一个“无我之境”,而新闻采访其实也应达到一个“无我之境”,即在不经意间完成采访,而不必刻意追求“长枪大炮”、镜头话筒式的采访氛围,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在自然而然的“原生态”中完成了双向交流。
现在的传媒竞争十分激烈,而记者的地位和诚信度在漫天飞舞的“假新闻”、“有偿新闻”等负面影响中变得脆弱。因此,现在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拒绝采访的新闻当事人,这个时候,在采访中注重研究新闻当事人的心理也就变得格外重要起来。记者需要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争取在新闻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认真思考,寻求适合的途径和中介,触动新闻当事人的内心,从而让新闻当事人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以真实的姿态和面貌面对大众传媒和公众,记者也因此取得一次次采访的成功。
篇二:《八个新闻事件拷问医生医德》
让以下的八个新闻事件来拷问某些医生的医德到哪里去了?
让以下的八个新闻事件来拷问某些医生的医德到哪里去了?
×陈怨蜚×
【前 言】
白衣天使,即是穿白大褂的医生,人们都喜欢把医生和护士比喻为白衣天使。曾几何时,白衣天使这是多么美丽的词汇。据网上的民意调查:现最受老百姓注目的一项社会问题就是,医生缺失责任感的医德医风问题以及医院的乱收费问题。尤其是乱收费问题(包括做一些没必要的检查以及乱开一些昂贵的药物),屡见不鲜,值得大家关注。
下边摘录有一位网友的观点:
现在有些医生兜里的人民币多了,但医德还不如20世纪60年代的医生,有些医院早已变成了一台疯狂的赚钱机器,哪里还谈得上救死扶伤?!
强烈建议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录用医生和护士等职位时把职业道德考查放在第一位!此外还要加大医院的监管力度。
上述观点是有道理的,我们不妨观看以下的七个新闻事件,即一.【老人摔断右腿左腿却被植钢板,当事医生停职】,二.【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
三. 【患者照CT中途医生下班走人,被困检查台一小时】,四.【卫生院收费如此乌龙,患者没有做X光却被多收检查费】,五.【医生撇下流产孕妇开会数十分钟】,六.【湖南某医院被曝为迎检查让产妇回家,致胎儿死亡 】,七.【医护失职孕妇过道里产婴 孩子头朝下掉落水泥地】,八.【广州医疗乱收费 感冒花去4000元一天打45支抗生素】,就让这八个新闻事件一起来拷问某些医生的医德到哪里去了?
– 1 –
相关链接一:
老人摔断右腿左腿却被植钢板,当事医生停职
(来源:荆楚网)
健康左腿无辜“挨一刀”
老人亲属展示诊疗记录
– 2 –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记者蔡青 特约记者高阳 通讯员徐胜)通城县八旬老人赵荣彬明明是右腿摔伤骨折,却被该县中医院医生在左腿上动了手术。昨日,这一荒唐事件经本报披露后,引起该县卫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
昨日上午,该县卫生局主要负责人到县中医院现场办公,指导、部署病人后续治疗、安抚等工作。卫生局同时成立调查专班进驻医院,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县中医院为配合调查,已对两名当事医生作出停职检查的初步处理决定。
昨日,通城县卫生局还下发通知,决定于今日上午召开县直医疗单位院长、乡镇卫生院院长会议,集中开展医疗安全教育、学习、整顿活动,进一步敲响医疗安全、责任警钟。 据了解,该县中医院昨日与病人家属带着有关病情资料,专程到武汉几家大医院向专家咨询,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新闻回顾:通城发生离奇医疗事故 八旬老人右腿骨折左腿钉钢板
通城84岁高龄的赵荣彬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右腿不慎摔伤骨折住进医院,医生在手术时竟然将手术刀挥向好端端的左腿,并在左腿拧进85毫米的鹅头钉,植入了一块钛合金钢板。
18日,记者在通城县城见到了患者赵荣彬的儿子赵昌年。据赵昌年介绍,11月11日父亲在家不慎摔伤右腿,次日被送到了通城县中医医院。经检查,父亲被确诊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医院对父亲做了牵引等前期治疗,最后医患双方达成共识,为老人进行手术,在患部植入钢板以作固定。
17日上午10时30分,赵荣彬被推入手术室,历经2个多小时的手术后回到病房。按照家属事先与院方沟通的治疗方案,老人的右腿骨折处将被植入一块5000多元的钛合金钢板以作固定。术后,赵昌年感觉不对劲:父亲是右腿骨折进行手术,但右腿没有任何进行过手术的迹象,反而是原本健康的左腿却被打上了厚厚的石膏绷带等物。赵昌年迅速与院方交涉,一个让他几乎不能相信的结论是:医院动错了手术,将原本应植入右腿骨折处的钢板植入了左腿同一部位。
昨日下午,记者看到了由院方提交的赵荣彬手术记录。记录显示:术前诊断为“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名称为“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施术者、助手、器械师、麻醉师一共5人。
记者在手术记录上还看到如下描述“一开始即将左侧股骨粗隆(健侧)误当成患侧,行左下肢牵引复位……”记录还记载,手术中,主刀医生见左股骨粗隆形态非常正常,还进行X光片对比,遗憾的是:医生误以为是此前的牵引等复位效果十分理想。并有“至返回病房时方发现错误将左股骨粗隆当成患肢做了手术”等描述。
主刀医生李某告诉记者,确实是手术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导致患者被“开错了刀”,院方将承担相应责任。记者追问为什么拿左脚开刀,李某则称无法解释。
– 3 –
腿钢板,在右腿植入钢板。年事已高的父亲能否承受得起这几场手术的折腾,他很担心。
18日下午,记者将情况向通城县卫生局医政科反映。一黎姓负责人告诉记者,通城县中医医院已将情况汇报到了县卫生局,县卫生局一方面积极与家属沟通,做好后期治疗工作,尽量满足家属要求;另一方面将组成专班进行调查,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
【观后感一】
上边的新闻,我是在2009年11月23日cctv-1中午时分播放的《新闻30分》看到的,这起医疗事件真是荒唐至极!那个动手术的医生真是超级马大哈,糊糊涂涂地,如此粗心!如此大意!事后还是老人的家属发现不对劲,才找到院方,但院方竟然想欲盖弥彰——秘密将老人转院,重新动手术,将好腿中的钢板取出,再植入原先的断腿中。可怜的84岁老人,就是一个本不应有的粗心,让您活受罪了!这起事例给各行各业的人们,敲了一个警钟,责任重于泰山,绝不能含糊!尤其是医生,稍不慎,“救死扶伤”就会演变为“草菅人命”。千万要引以为戒!
相关链接二:
【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
(来源于:搜狐网)
– 4 –
起关注。帖子称,一名五个月大的患儿,因患眼眶蜂窝组织炎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救治无效死亡。10日,江苏省卫生厅和南京市卫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医院存在对该患儿病情凶险
【事件回放】患眼疾婴儿在医院死亡
网帖《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中称,11月3日,他朋友五个月大的孩子在南京市儿童医院住院期间病情恶化,晚上几次向值班医生求救,却因医生“要睡觉”甚至在网上玩游戏(偷菜)而延误了抢救时机,孩子于次日宣告死亡。
– 5 –
篇三:《材料作文医生摆拍优秀作文》
材料作文“医生摆拍”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图片,显示为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可以看到后面手术台上躺有病人。“医生手术室自拍”经网络和部分媒体的传播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为此,西安市卫生局通报了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称该照片发生在民营二级甲等医院西安凤城医院,拍摄于2014年8月15日,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手术,保住了一位40多岁农民工的左腿,在完成手术后,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医务人员拍照留念。根据通报,涉事医院及医生被处以多项行政处罚,其中包括对常务副院长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分管副院长免职等决定。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一)从医院医生的角度:
1、医涉事生在病人还没有离开时拍照,是“对生命的轻视”;缺乏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医生的拍照行为应该考虑社会的影响;医生的行为不合理,但合情;未考虑医患关系。院方存在管理漏洞和医风建设问题。
2、手术成功,医生高兴,理所应当。医生手术成功后的喜悦是善意的。医生的劳动应尊重。医生并非不尊重生命。医生治病救人后的行为无关医德。
(二)从行政部门的角度:
1、严厉快速,对社会负责;惩前毖后,教育后人。
2、处罚过当,以处罚推卸管理责任;被媒体绑架,缺乏担当;行政部门缺乏引导教育。
(三)从媒体的角度:
1、应当起到喉舌和监督作用;为媒体的正义呼声叫好;网络时代的媒体监督理更有效。
2、媒体恶意挑拨医患关系,对人性善良的忽视暴露了不少网络媒体还缺乏作为大众媒体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心。媒体为博取公众眼球而恶意炒作。媒体应当张扬社会正能量。媒体的效益与责任。医生用手术刀救人,媒体却可以用手中的笔伤人。
(四)从公众的角度:
1、面对社会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关注社会,担当责任。
2、对传闻要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不可轻信。眼看未必是实;公众不要成为媒体和舆论的奴隶。胸怀悲悯,理性宽容。
【优秀范文】
一、医者仁心【叶昭仪】
1微博上网友曝光了一组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的图片,图片中可见躺在后面手术台上尚未离开的病人。究其缘由,是手术室即将搬迁,医务人员在完成手术后即拍照留念。
2图片一经曝光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人们一定惊讶于其医德何在?谴责声未止,然而我们更应看到照片产生其背后的真正原因。这几位医护人员或是处于一种连续工作之后娱乐消遣放松、庆功留念的心理,并未想过可能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但由此也可见其心态浮躁。若心态平静淡泊,他们大可在手术完成、病人离台而手术室搬迁前留念不迟,何必急于一时?如此轻浮草率、不经思考的举动,无异于给医者仁心四字也给医者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3究其更深层的原因,是当今医患关系淡漠甚至紧张。网上早有医生之间相互提醒独自值班需防身,“不要背对患者”之类的警告层出不穷,令人心惊而心寒;而现实生活中抬着患者甚至死者堵在医院门口破口大骂、索要赔偿闹事者亦大有人在;甚至出现了“医闹”这种专门闹事找医院索赔的职业。当医院被打砸抢闹、医生受到恶意攻击伤害,
当人们选择当医生一行已心生畏惧,作为医生又将如何安放自身?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坚持自己所学的医术、誓言铮铮的医德;还是放弃对患者的热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再积极地治疗,只为金钱利益而麻木地工作?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双方面造成的,医生不为患者考虑,完全忘却医者仁心的道理,心中也就没有悲悯同情与责任感。如这几位摆拍的医生,连续七小时的扶伤救危,保住农民工的腿固然使人钦佩敬重,然而病人尚未离开手术台即无所顾虑地拍照,丝毫不考虑病人的感受着实令人愤怒与怀疑。
4没有明文规定医生一定有哪些医德要遵守,德不同于法,在不触及法律时,它是对于自身的更高要求,是作为医生应给予自己的一个定位。而这一切都应以患者为重、将心比心,把病人真正放在心上时,也就成就了其医者仁心。
5当医者有仁心时,便不会再有手术室摆拍的事件发生,患者也将更加信任医生。我坚信,仁心愈仁,则信任愈浓理解越深,则终有一天坚冰破解。阳光之下,医者仁心,熠熠生辉。
二、医者须怀尊重之心【杨颖琪】
1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曾说:“医学,是一项庄严的事业。”可西安凤城医院的“医生手术室自拍“显然称不上是一个庄严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感慨:医者,须怀有一颗尊重之心。
2手术完成,病人仍昏睡着,医生却玩起自拍。这背后凸显的,是医生对病人的不尊重,更是对医者身份,对生命的不敬!面对这一事件,我们不能空喊“医德都去哪儿了?”唤醒医者尊重之心刻不容缓。
3缺乏尊重之心的医生自然得不到病人乃至社会的尊敬。医生经过奋战成功完成手术,喜悦的心情不难理解,可不顾仍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玩自拍,甚至将病人拍入照片,对病人的不尊重却不可原谅。网友的批评,相关的处罚便是对医生的惩戒。无独有偶,韩国江南地区一家整容医院的医生也曾因手术后庆祝生日,玩自拍而不顾手术台上仍昏迷的病人,遭到国民的强烈谴责。可见,一个心无对患者尊重之心的医生,必不能收获病人与大众的敬意。
4心怀尊重之心,医者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彰显医者应有的品格。一位尊重病人的医生,必会全心全意施予救治,必会给予患者身心关怀,必会为恢复病人健康而努力,同时维护其尊严与隐私。犹记得之前热传“麻醉医师哪家强,湖南医院找姚翔”。姚医师用画漫画的方式与聋哑孕妇沟通,助其顺利诞下宝宝,关怀之举令网友争相点赞。正是因为拥有一颗尊重之心,姚医师才会通宵画画,只为帮助孕妇顺利渡过此关。是啊,心怀尊重,医者才会用心呵护病人,关怀备至。
5心怀尊重,亦是为捍卫医者之庄严,生命之尊严。小小的自拍举动,不尊重病人的同时,亦是给医者身份,给生命之神圣蒙上一层阴影。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各国医生舍命相助。试问,若医生们抢救完病人后比个“V”手势自拍,背后是苍凉的非洲大地,那他们还会被世人尊敬,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吗?答案不言自喻,只因此举是对生命极大的不敬!唯有心怀尊重,医者方可尊敬医学,敬畏生命!
6医学,是捍卫生命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医者,须明白肩上责任之重,心怀尊重,方可给予自己职业生涯一个最好的诠释。
7埃博拉抗击中心首席医生舍克·汗曾说:“我们,是患者唯一的港湾。”医者们,拾起尊重之 心吧!尊重病人,尊重医学,尊重生命!
三、隐身的传播者【陈希林】
1要我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不是对事物分析的头头是道的人,也不是最初做事的人,而是一些隐身的传播者。他们不生产新闻,只是新闻的搬运工,虽然搬运的差三倒四。运完之后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壮哉!大有太白“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之气魄。我只嗟然道:“壮士,立完无字碑后,你当真不顾身后是非?”
2手术室自拍一事一经导出,引起社会一片哗然,可谓是“板砖与地雷齐飞,口水同责骂一色”。动辄引出社会文明的缺失与公民道德之低下的判断。不禁使我想起当年“赖曾裕童遭杀案”时那位“冷漠”的保安,因之,网友批判了中国人的丑陋、现代社会的无情、甚至是教育制度的腐朽后来却被证实是传播者引起舆论的手段。而今,在这件事已遭批斗无数后,其中一医生承认“当时只因完成一项艰巨任务而欣喜,未想有如此后果。”出发点单纯至极,无可厚非,我是能理解那样“喜而忘忧”的心情的。遭此重罚,难道不也与媒体与网民煽风点火有关吗?{湖南台最新一期新闻当事人骨科医生}.
3“传播信息”作为时代的重要工具对我们每个人有重大意义与作用。没有它,如何“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如何“天涯若比邻”。随着世界愈发开放,科技愈加强大,传播的信息之快之多已是必然。正因如此,传播者如何运用
媒体、引导舆论更加关键。我们支持传播的直面现实,却不支持选择性忽略;我们不拒绝其精要的主观看法,却拒绝刻意的舆论导向;我们不否认其经济价值与轰动效应,却更提倡其社会与教育属性。
4传播者究竟如何做才能更符合时代潮流?其实,媒体、公知乃至个人都会成为传播者。我们所提倡的最基本的品质是理性与等待。理性即客观判断,某剧中女主角仅因不让座便被人肉搜索,显然是反理性绑架道德的结果。等待即不急躁鲁莽,为了更全面看待事情,如传播“手术自拍”前先听听当事人的解释,以免掩人口舌,自娱自乐。退一步,为了时效性,新闻不得不以未完全品的姿态面世时,笔者在末尾加一句备注也好啊!
5有人戏称在传播变幻无穷的情况下,网友犹如变色龙。的确,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事关紧要,但作为相对更有知识文化与技术的传播者们,不更需要改变现今不负责的态度吗?你若初一十五不变脸,我必遇风遇雨不变色。
6隐身的传播者只会营造一个打着民主幌子的专制社会。
7肃清传播弊病,责在当代,任在吾侪!
四、感性需由理性制约【黄翠婵】
1众医护人员对手术室的不舍,却酿成了一场严厉的处罚。这看似不近人情,但实际上是情理之中,只因感性需由理性制约。
2试想,若没有这一处罚,是否就意味着手术室这一需要绝对安全的地方可以让相机肆意摆拍?这似乎只是小事情,没有酿成什么后果,但一旦纵容,谁又能想象日后会发生什么不可挽回的结果呢?不可忽视的是,当时手术室里还躺着一名病人,手术刚刚成功,病人需要的应是看护和休息,却被医护人员晾在一边,合理吗?试想,若这不是手术室,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里面的人未司尽其职却因一些“道德许可”的感性而离开了自己的岗位一小会,不就像是时钟里的齿轮错位一样严重?因此,理性的处罚无疑是感性的错误应得的最佳结果。
3古代“人治”社会中,帝王尚需大臣明谏,方不至于因个人独断而造成王朝覆灭,更何况在现今的“法治”社会?若无理性的法律制约,正义之人也会因为憎恨而杀害无恶不作的杀人犯,替天行道,从而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若无理性的法律制约,被欺凌的低层人民也会因为过激情绪,盲目上访而被灌以妨碍公务活动的罪名。若无理性的法律惩治,必将有更多医护人员以各种各样看似合理的借口破坏手术室的规矩,却仍得到公众感性的原谅。
4感性被理性制约,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年代。人的情感应是自由的,只是我们强调它们应该在特定的规则之下被宣泄出来,不能脱轨。就像这场沸沸扬扬的“医生手术室自拍”事件,理性的人们最起码也应先将病人安置好,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留念。我们理解他们对手术室的不舍,我们也应容许这不舍之情的存在,但应以规则为前提。我认为,这次的惩处起一种杀鸡儆猴的作用,也应得到感性的理解。
5感性需要由理性制约,清醒的头脑才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运行,才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持久发展。
五、留给合适的时间【覃晓菁】
1我们无法谴责医护人员对即将搬迁的手术室的留念,但我们也禁不住为仍然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叫屈。手术刚刚结束,病人尚未归位,便开始了自己的摆拍,对于这些医务人员来说,这俨然是一种失职与错误。
2做在错误的时间,哪怕是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也是一种错误。正如总有人在上班时偷菜,在开车时打电话;大则在年轻时挥霍,在失去时懊悔。行走人生,本身就要面对堆叠的因果与选择,何谓轻重?何谓缓急?何谓正误?而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恪守,也需要坚持。
3拯救病人原本是每一位医护人员一生都要恪守的准则,而当那位病人被孤零零地遗忘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似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出现了职责的缺失。拍照原本无可厚非,但不应是当时。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在抗击埃博拉一线的利比里亚的医学院学生说过:“我和我妈妈说,如果大家都畏缩不前,利比里亚会变成什么样子?所有人,都可能被埃博拉杀死。现在正是时候,行动起来,对抗病毒。”在病毒肆虐的关头,有的人选择逃离以独善其身,有的人仍旧选择愚昧的否认病毒,而这位大学生,他站在了正确的位置,迎浪逐风,风头正劲。他已经在合适的时间做出了改变,并将做出更多的改变。
4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生就如同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然而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就如同在棋盘上摆上精妙的一笔,步步为营,恪己不变,方可谓人生赢家;否则一步错,步步错,人生错位,终是围城困己。如同一生英武,却毁于私心的汉将韩信;
如同一方称霸,却亡于美色的吴王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