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是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识字、阅读、写作等教学活动中,都可以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工作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也不可忽视,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
一、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哲学思辩能力教育均可贯穿其中。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应以发展学生的感知生活的理性思维能力为主。如前文所述,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没有一颗感知生活的心灵,没有一颗思考生活的大脑,其作文必然内容贫乏,思想苍白,表现无力,而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德育教育常常被忽视的几点。具体来讲,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当代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似乎缺乏感动,表现出来的常常是麻木与冷漠,而且更津津乐道于生活中的黑暗与丑陋。在他们的情绪里,愤怒多于感动,网上流行的“愤青”就是表现之一。反映到学生作文中,内容多数是批判与揭露,感情多数是诅咒与鞭笞,在文字表达上较为精彩的也往往是这一类作文。要求写作歌颂与赞美的文章,他们常常无从落笔;抒发美好情操的文章,他们也写得言不由衷。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让这种美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从而进行德育教育,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大有帮助。
2.继承美德,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中学生涉世未深,对人对事往往意气用事。其实,生活即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但宽容、合作等意识较差。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思其与人交往中的是非对错,从而发掘写作素材,对形成其正确的处世之道是十分必要的。
3.辩证思考,培养正确的认知观念。如前文所述,学生的幼稚与单纯,导致他们在认识事物时,非对即错,非此即彼。在写作教学中,就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身边的一切,凡事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看事物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这些均可通过在学生发掘素材、形成文章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
二、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环节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和学生作文的合作过程,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密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教——学——做的统一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真、善、美的完善过程。
一篇作文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相连的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一环套一环衔接很近,但每个阶段又有各自不同的职能。
(一)在作文命题中育人
作文的命题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重视命题的设计,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启发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如《我的妈妈》、《我敬佩的一个人》、《难忘的一件事》、《夸夸我们班里的小雷锋》等。也可结合学校活动、班队会活动命题。例如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命题:《参观 (某处革命遗迹)有感》。结合课外活动命题:《我是绿色小天使》。还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命题。例如“五一”劳动节前后命题:《我是劳动小能手》。庆祝建国活动,五四运动,鲁迅诞辰日,教师节,中秋节,元旦等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进行回顾,展望,畅谈,展览,庆祝活动,以此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先辈,增加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二)在作文指导中育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大千世界,万花筒般的社会现象每天都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新也有旧、有是也有非、有善也有恶。如何引导学生判断是非,区别荣辱、分清好坏,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其认识逐步靠近真理,使其感情逐步走向健康,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例如,在一次续写作文指导课上,题目为《妈妈的生日》。文章的起因是:刘明的妈妈是一位优秀教师,今天是她50岁的生日。根据提供的起因,要求续写生日的经过和结果,合理想象刘明的妈妈是怎样过生日的。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该大摆酒席,请亲朋好友热闹一番。有的说,刘明的妈妈是优秀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也许不会想到如何过生日。有的说,生日不会忘记,可她是一名优秀教师,生活一定很俭朴,所以过生日会很简单。由于学生看法不一,老师针对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按照“刘明的妈妈是优秀教师”这句话展开合理想象,肯定了刘明妈妈生日过得简单和关心学生忘记自己的生日的想象是合理的,而大摆酒席请客收礼不合乎优秀教师行为。经过启发,学生对“生日热闹”作了修改,认为热闹不应该是铺张浪费。刘明的妈妈教了二三十年书,桃李满天下,学生会来庆祝,也会带来礼品。但礼品不会是烟酒之类,而是在工作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向老师报喜。刘明妈妈一定特别高兴。这样的生日一定过得特别有意义。
(三)在作文批改中育人
学生从学词造句到缀段成篇,正像孩子学走路一样,得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教师要象教孩子走路一样,积极加以引导。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要高度重视思想内容方面,要十分注意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主题是否积极有意义,选材是否实事求是,认识是否正确。记得一个学生在《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这篇文章中,写到这样一段话:{与德育相关的作文}.
那天课间,教师里寂静无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订正刚发下来的数学试卷中做错的题目。我因为得了100分,便随手把试卷放在课桌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格林童话》。我正看得入神的时候,同桌,一个学习特别笨的同学用胳膊碰碰我,轻声说:“借我用一下。”说完,就伸手要拿我的试卷??
这篇作文的思想内容上暴露出一个问题——对同学不够尊重,有骄傲自满情绪。在批改作文时,我找到这个学生,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本来他学习就特别笨嘛。经过耐心教育,这个学生把文章中的“学习特别笨的同学”改为“×××同学”,并对有些内容和提法也作了相应的修改。由此可见,改文必须注意育人。作文的批改也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同时在批阅中也能发现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教师、对人生的偏见或者是思想深处某种消极的情绪,通过批语或讲评予以纠正,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我们常说:“作文即做人。”真诚的抒写美好的情感,可以陶冶写作者的美好情怀,培养人的悲悯心、宽容心、责任感、自我反省精神、宽广豁达的胸怀??一个人格健全、心智
成熟的人,应该具备这些品质。反过来,一个写作者若将自己至于世界之外,以旁观者的姿态,冷眼看世界,以嘲讽的口吻指点着世间的一切,那他是一个真正的批判者吗?真正的批判者应该是爱生活、爱世界、爱众生的。
(四)在作文讲评中育人{与德育相关的作文}.
文章贵在真实,人格重在诚实。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借助范文,虚情假意,或者编造情节,堆砌词语,脱离生活实际。一次训练学生仿写,结果有的学生大段抄录课文,把仿写变成了套子。除了改动少量词句,其余都是书上的现成话,这怎么叫作文呢?在讲评课上,我们要告诉学生,写作文要把自己想写的事情老老实实地写下来,不夸大,也不缩小,不说假话或大话,要写真心话,写朴实的、有真情实感的话,不能凭空编造。仿写重在“仿”上,借鉴与范文相同的写法,采取与范文相同的结构,运用与范文相似的句式,写“自己”的文章。文章既要有模仿、借鉴,又要有创新。经过修改,学生仿写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德育相关的作文}.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将以广阔的空间,丰富的活动,唤起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以使学生的道德生命获得自由生长。我们通过美育的方式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教育,这种德育途径比较间接、含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净化。
总之,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牢牢掌握这一手段,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篇二:《作文中渗透德育的案例》
作文课中如何渗透德育
——《学会感恩》的作文教学案例
黄陂姚集中学 潘红辉 18971449228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事物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过“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再现。现以我的一次作文指导课——《学会感恩》为例,谈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景,渗透品德教育
导课环节,我先让学生听故事《一杯牛奶》,听完后想一想,其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在他疲惫万分,饥饿难耐,绝望地想放弃一切的时候,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从此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后来,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无意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那位妇女硬着头皮办理出院手续时,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像这样的故事导入的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出“感恩”话题,并让学生扪心自问:你有感恩之心吗?(学生闭上眼睛,以手扪心,拷问自己)。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去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搜集交流材料,渗透品德教育
为了让学生能更丰富地掌握素材,可以在作文课前几天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然后在作文课上交流。当然,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或班级也可当堂直接交流。例如名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谚语 );再如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又如典型故事:感动中国人物田世国割肾救母,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等。
学生在搜集交流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人物感恩的先进事迹,知道了许多有关感恩的名言诗句,潜移默化中领会了应当感恩的道理,也为写作打下了很好的素材基础。
三、调动生活体验,渗透品德教育
我在作文课上做了一个现场调查:你是否了解你的妈妈:请说出你妈妈的生日、体重、身高、穿的码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水果、喜欢的蔬菜、喜欢的日常消遣活动等。然后让学生比较父母为“我”所做的事和“我”为父母所做的事,让学生明白要感恩父母。进而启发设问:除了要感恩父母以外,你还应该感谢谁?学生发言后归纳:我们需要感恩的有:父母的呵护、哺育;老师的指导、教诲;朋友的关心、提醒;自然的恩赐、赋予;失败的鞭策、启迪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该如何感恩?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点拨:
感恩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在爱的天平上一杯清茶和一座豪宅是等值的。
经过启发教育,学生既学会了观察生活,又学会了做人。学生在寻求情感的倾诉中,懂得了亲情的珍贵,懂得了珍惜与感恩。学生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学会了饱含着激情去抒写平常的事情,也在无形之中增进了学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作文也在学做人。
四、欣赏音像资料,渗透品德教育{与德育相关的作文}.
在整节作文课中,我播放了两次歌曲,一次是在做了解妈妈的现场调查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在饱含深情的吟唱中,学生更能感受母爱的伟大,领会到要感恩父母的道理。另一次是指导课结束时,全班跟着音乐齐唱《感恩的心》,在整节课的铺垫后,学生唱的很动情,说明学生真的受到了感染熏陶。
写作文忌讳“假、大、空”,“假”即虚情假意,学生无感而发当然没有真情。作文课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写出满含真情的作文。因此,作文课中德育的渗透,既是写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做人成人的需要。
篇三:《德育案例《关于一篇文章的较量》》
关于一篇作文的“较量”
红桥中心小学 蒋晓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有时也有这样的缺陷,因此时时提醒自己。
这学期,班上新来一个插班生,叫胡继涛,长得五官端正,有些黑瘦,面对我的目光,他仰起头,大大的眼睛闪着光芒,很直爽地看着我,露出灿烂的笑容。一下子就给我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
可这好感没能维持到第二天放学,那天我一到校,组长就跑来说,胡继涛昨晚的作业没有做。我暗想,“小尾巴”终于露出来了。上课时,我巡视了一圈教室,就他的桌上没有作文草稿。
我走近他,轻声问:“你的呢?” “老师,什么呀?”他显出迷惑的神情,依然微笑的样子。“昨天的作文呢,”我指指其他学生的桌子,“你写了吗?” “我写不来。”他不再微笑,表情也变得冷冷的,好像突然在我们之间砌了一道无形的墙,透明但坚硬。我知道,此时此刻,他已经很熟练地做好了抵御我训斥的准备。
“没关系,现在老师再给你说说,”我的口气依然平静。见我并没有发作,他有点出乎意料,表情不知不觉地有些放松,自己拿出本子,趴在那儿写起来。即将下课,他拿着作文草稿跑到讲台边,忸忸怩怩地说:“老师,我??写是写好了,就是很烂,只有几句话??”
我一看,大概有四行,字迹潦草,涂涂划划,好多错别字,有些字词不会写还空着,标点都是用“顿号”,随便点一点。我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很认真的样子,说:“不错不错,怎么会很烂呀,老师倒觉得你有进步的潜力!只要修改一下,就可以抄到作文本里了。” “真的呀???”他抬头睁大了眼睛,咧开嘴笑了起来。接着,我把李梦佳叫到了身边,对她做了交待。并提醒他明天早上交给老师。
星期二,早读过后,还是没有动静。我直接找他了。我故意让他帮我把语文
书和教案拿到了办公室。他刚想离开,我说:“等等,老师有件事,想问你呢!”
他眨了眨眼,做着思考状,笑眯眯地问“老师,什么事呀”
我提醒道:“作文,这个星期三下午交,胡继涛。”
他看了看,笑得有点“狡猾”:“哦,这个呀!可是,可是??时间还没到!是下午交呀!”
我点头:“你说得对!问你这事,只是想早些提醒你一下,让你有个准备呢。”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还差一点没抄好,我现在就去抄好,下午
第一节下课后一定交给你。”
果然下午上课之前,他的作业整齐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展开一看,比原来长些,字也整齐多了,我又悄悄问他:“为什么怕写作业呢?”他老实地回答:“想玩。”
面对他这个“想玩”的理由,我说:“你看,你说了原因,老师就明白了,这就很好呀!”听了我对他主动说明原因的肯定,他的神情也像以前那样起了变化。我继续对他讲起了道理:“玩,每个人都想,不过,你是学生,有学习和做作业的任务,这个任务要先完成了再玩。就像你爸爸有赚钱养你的任务,即使再累,也要坚持工作。对老师来说,也是这样。其实老师也想玩,但都是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之后才去玩,这样才能玩得开心,玩得放心,你也要克制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个压力,锻炼自己的耐心,这是你应该去努力的。以后要记得先完成作业,再去玩,知道不?”
他能否明白和做到,并不是我讲道理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让他从交流的本身之中体会到我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让他能够感觉到,他在我眼中是值得我为他说这么多话的。我清楚,教师想单凭着“讲道理”来达到让学生痛改前非的目的,一般是难以奏效的。我们只能把“讲道理”,定位为师生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已。所讲的道理本身也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讲道理的过程中,师生建立起一种信任、一种平等、一种关怀、一种心灵的互动。
我一边和他聊着,一边仔细地看他抄的那段文字,字写得还算整齐端正,我表扬他:“完成得不错!特别是这次你说到做到!”我用红笔在本子上写了一个字:“优”,并加上一个红五星。也许,按“标准“,他的作业就对不会属于“优”的范围,但是,我认为必须发现出它的优,这种“教育眼力”,必须出自真心的。
结果这一次促膝交谈,在我与胡继涛之间原来竖立着的“厚障壁”,终于变薄,变无,两颗心接近了好多。接下来,我想,不管再与他发生什么,我们互相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已经不可化解了。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胡继涛以后都会写作业了。因为我知道,这些学生的反复性很大,需要老师以“爱”为基调的更多的“斗智斗勇”。
当教师和问题生之间出现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时,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在师生对立中做些“撤退”,以促使问题生身心放松,反倒可能地使他们走向进步。要是教师不分青红皂白,死守所谓的师道尊严,一味地“进攻”,看似在寸步不让中展示了作教师的威严,实际上却极容易把问题生一步步地逼入墙角,其结果常常会因后者的破罐破摔而弄得两败俱伤。
篇四:《浅谈德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德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声色的冲击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极大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我们知道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为首,但是许多人往往错误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不错,学校领导、政治教师、班主任应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识字、阅读、朗读、写作等,都可以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为此,我想谈一谈在作文教学中关于德育渗透的粗浅认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先学做人,后学作文”,“文如其人”,“文为心声”,这些话都是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的很好的阐述。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忽视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其实不管是成人的文章还是中小学生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他们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的一种流露。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结合起来,是现代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
1、学生现状:现在有许多学生的作文,文笔流畅,中心明确,但文章立意不高。原因是学生境界不高,缺少优美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有一学生在《真没想到》一文中写到:四个好朋友一起学一起玩,有一天,放学途中,三个人一起欺侮一个同学,结果其中一个朋友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师。那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真没想到,她会出卖朋友,连朋友都出卖的人,还算什么人呢?”这个小作者之所以这样说,还是由于思想作怪,是受电视电影中江湖义气的影响。更有甚者,有同学在《记一件趣事》中,记叙了偷东西,欺侮同学等,这些学生如果不加强德育教育,不教会他们为人,他们的作文永远也写不好。要想写好作文必先育人。
2、优秀作品: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文章很多,但是只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醒目地雕刻在岳阳楼上。为什么?不只因为《岳阳楼记》生动地描写了“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色,更主要是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之
所以脍炙人口,也是因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深深地感动每一个读者。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所以耳熟能详,是因为文中的忧患意识能激励我们勇敢地肩负起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以上是第五册的三篇文言文,我们还有许多这样优秀的文章,它们之所以优秀是由于作者将个人的痛苦融入广大的社会中,将个人的得失与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变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也就是他们的文章中渗透了德。所以说作文教学一定要渗透德育。
3、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的要求: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部分第二条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三条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与德育相关的作文}.
初中毕业会考《考试标准》规定:在遵循《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要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状物、抒情、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要求学生写作时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
总之:不管是为了考试,为了中考、高考有一个好分数,还是为了做人,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还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老师都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育人联系起来。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1、在观察和体验生活中渗透。
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当然是要做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教师指导学生用明辩是非的眼光观察生活,去识别社会每个角落的真、善、美,学会做人。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变化进行观察。学生在深入了解和细致地观察后,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如:家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乡生活环境的变化,家乡人在道德情操上的变化,但同时,也有部分同学观察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如不赡养老人、赌博等。就此,教师抓住时机,教会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我们文章值得赞颂的,哪些是我们文章需要批判的,经过启发教育,学生既学会了观察生活,又学会了做人。再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
2、在选材中渗透。
作文时,材料的取舍,要受到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以及个人思想意识所决定。所以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让学生爱憎分明地选材。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最让你感动的人”
的命题作文训练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汇报写作材料;有的说想写某一位同学利用假期去帮助孤寡老人大扫除;有的说想写父母如何克服家庭困难送子女上学;有的说想写考试时同桌暗示自己,使自己得到了高分??就此,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对每个材料进行思想评价:第一件事能体现这位同学的助人为乐、关心老人的精神,可以写;第二件事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可以写;第三件事表面上是肋人为乐,体现了同学的友爱之情,实际上是帮助别人弄虚作假,害了同学,这与社会主义风尚格格不入。这样,不但指导学生选好材料,还使学生端正了思想,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3、在作文指导中渗透。
作文指导的过程也是促进语文素养综合提高的过程,好的作文指导,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的震撼,写出的作文也自然感人。例如我在指导《学会感恩》的作文练习时,一是通过做游戏,渐入佳境,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发自肺腑的情才是真情、才能打动人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在寻求情感的倾诉中,懂得了亲情的珍贵,懂得了珍惜与感恩。学生学会了以感恩的心态看待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学会了饱含着激情去抒写平常的事情,也在无形之中增进了学生与亲人之间的情感,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作文也在学做人。二是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让学生记下好词佳句,指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作文虽然是个体行为,但还是要遵循新课程理念,恰当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同样能激荡起学生情感的波浪,同样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如泰戈尔说的“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
4、在写日记中渗透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或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他们:要多些关心周围的生活,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还应对所叙事情谈点感受,发表一下看法。譬如看到同学乱踩踏草地、乱摘花草,看到欺负同学,故意损坏公物等现象,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教育学生学会辨别是非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规范自己的言行准则,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目标。
5、在评讲中渗透。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用事理明朗的评价启发学生自悟,在评价中接受教育,激发上进心。例如:一位女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母亲穿着破破烂烂衣著到教室里找我,引来了同学们的嘲
讽,让我再也无法安心于班集体的生活??我在评语上写道:你是个有自尊心的好孩子,你应该以有这样省吃俭用,如此爱自己子女的母亲而自豪,你应以优异的成绩来获取你的自尊心,报答你的母亲,此后,这位女同学再没有闹情绪了,常以母亲的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激发自己参加集体生活,努力学习。作文指导与批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它可以启发、指点学生正确的思想思路;通过批阅作文,教师能发现学生的思想观点、道德情操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在批阅中也能发现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教师、对人生的偏见或者是思想深处某种消极的情绪,通过批语或讲评予以纠正,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当然,作文中的德育工作,不仅仅应在上述的几个方面,而应渗透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靠持之以恒,靠逐步渗透,方可在学生心田撒下健康的思想种子,使之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篇五:《德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德育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关键词:德育 审题 选材 评改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
小学生的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隐蔽的深刻本质,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出现思维的片面性和肤浅性,当然也就不会写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则是文章的血肉。学生作文,不仅要学会审题立意,而且要学会选材,这样,才能写出有灵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选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实性,越是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
篇六:《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二、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三、凸现德育主题,深化德育教育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与德育相关的作文}.
在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以来,举国上下掀起德育教育高潮。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李长春同志指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事关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的大事”,因此各校在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学校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基于这一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渠道。
一、巧设作文题目,赋予德育内涵
每一个作文题目都影射了出题者的训练意图,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抛出一些让学生能受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通过这些作文的写作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是一石二鸟。为了让学生“尊重教师、感悟爱心”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学生布置像“烛光里的爱”、“老师,我要对你说”、“谁为我的成长伸出他的双肩”这样的一些作文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让学生写写“母(父)爱下的我”、“爸爸(妈妈)我应为你做些什么”、“孝敬父母是不是也是一种时尚”这样的文章;为了让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的精神,让学生们练练“面对歹徒,我能做些什么”、“在邪恶中,谁能挥起正义之剑”这样的一些作文;面对校园里到处乱扔的大块面包、残存很多饮料的塑料瓶等现象,引导学生写写“如此浪费,对吗”、“小康社会呼唤节约”、“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这样的作文;为了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让学生写一些关于“《锄禾》,让我读懂了什么”、“我劳动,我光荣”、“我在汗水中收获快乐”一类的作文题目;在暴雨肆虐的时候让学生写写“在洪流中,是谁筑起人墙”,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受到献身精神教育;为了在学生中渗透环保意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的主题,就让学生写写“我为世界增一片绿色”、“是谁污染了这片土地”、“还我一个碧水蓝天”
这样一些文章。这样的一些训练极能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这样即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在创作中受到德育教育。
二、提供德育素材,熏陶学生心灵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德育主题,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训练中要想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德育教育就得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有关德育的素材。多数学生由于受阅读面及时间限制所掌握的素材不够丰富,应付写作可能有些吃力,笔者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或直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德育方面的素材。一是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搜集典型的德育素材,用真人真事直接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二是让学生直接在语文教材中获得素材。现行语文教材有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美文,让学生直接予以借鉴;三是提供书目让学生在图书室去借阅,获得一手资料;四是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影视节目中获得这方面的素材;五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印刷资料等直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搜集、整理、阅读、观看、利用这些大量的可歌可泣的德育素材,使他们的视听得到震撼,心灵得到熏陶,这样他们在资料的收集使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这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受到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凸现德育主题,体现三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深化德育教育
所谓主题,就是贯穿串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也就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并通过对材料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
学生通过对教师有意识抛出的一些体现德育教育的作文题目的思考(这样的一类题目极易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写作过程通过对一些相关德育素材的分析、研究、选择、提炼、加工过程中既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同时又自然而然地提炼出一个反映德育教育的主题,而学生在拥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并在各类素材的提炼加工过程中思想受到各类鲜活的德育事迹的熏陶和震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写出的文章也一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极易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而这一过程又使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收集整理各相关德育素材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社会知识同时也使书本知识得以延伸,写作过程也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这充分体
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学生在材料的收集使用及写作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文字组合方法、各类与写作相关技巧与方法等,这又充分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而学生在写作有关德育题材的文章,兴趣盎然,而在各种有关德育素材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洗礼,同时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也极易写出相对成功之作,这又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得以很好的体现。在引导学生写这样的一类文章时,只在教师激发学生方法到位,学生就能拥有极强的写作欲望并一定能想方设法写出优秀的文章。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既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综合提高学生四方面的语文素养(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2、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探究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感情;
4、培养学生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字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