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我心目中的巴金200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作文素材之巴金》

不朽巴金·轨迹–百年旅途中的雾雨春秋

不要把我当成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感情。今天回顾过去说不到什么失败,也谈不到什么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巴金

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出生—26岁)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父李镛为官多年,颇有田产。父亲李道河任四川广元县知县,巴金随父母在任所居住。母亲陈淑芬思想开通,品性善良,对巴金的影响非常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巴金开始阅读传播各种新思想的书报,接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

1927年,从上海赴法国,途中写《海行杂记》。旅居巴黎等地,开始写《灭亡》。1929—1930年(25岁),第一本小说《灭亡》出版,完成《俄罗斯十女杰》。译作颇丰。

暗夜里呼唤光明(27岁—37岁)

1931年,继续在上海从事著译,写中篇《新生》、《雾》,4月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家》,在《上海时报》连载,第一次刊出当日,获悉大哥李尧枚自杀。出版第一个短篇集《复仇集》。“九一八”事变后,写诗文控诉日本帝国主义。

1933年,结识鲁迅、茅盾等一批文学朋友,与郑振铎等筹办《文学季刊》。《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全部完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日军偷袭上海,巴金写诗文呼唤抗日救亡,后收入《控诉集》。《呐喊》杂志创刊,巴金任发行人。11月上海沦陷,蛰居租界继续写作。

1941年,回成都探访亲友,再到昆明探望萧珊。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文化人转移到桂林。

黎明前的探求(38岁—44岁)

1942年,在桂林写散文《灯》,从桂林到重庆,得知曹禺正在改编《家》为话剧。

1943年,译完屠格涅夫的长篇《父与子》,写杂文《一个中国人的疑问》,与英国神父赖治恩就道德问题论战。在重庆,曹禺改编本《家》连演100场爆满,打破战时重庆话剧演出纪录。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参加文艺界各种政治性活动。11月回上海,与郑振铎、李健吾等筹组中国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

沉浮二十余载(45岁—72岁)

1949年,赴北平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全国文联委员;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

1954年,在京参加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会上发言,第一次对社会、文化工作提出批评。 1955年,主编的《文艺月报》因不转载关于批判胡风的材料,被批评为政治错误。

1956年,当选为上海作协主席,10月14日,主持鲁迅墓迁葬仪式,并讲话。

1957年,在京出席中国作协创作规划会议,期间与赵丹、方纪等受到毛泽东接见。与靳以同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收获》创刊。开始编辑《巴金文集》

1958年,从姚文元在《中国青年》发文开始,以拔白旗为名的批巴运动持续了七八个月。《巴金

文集》陆续出版。

1966年赴京参加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会。在武汉受到毛泽东接见。8月,被北京来的红卫兵抄家,萧珊被打伤。

1967年,上海文化系统举行全市批斗巴金电视大会。被遣送到松江参加劳动。

1972年,萧珊病逝,被准许留在上海。

1973—1976年,在上海从事翻译工作。{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讲真话(73岁—89岁){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1977年,恢复正常政治权利。《家》重印出版,再次畅销。

1978年,开始为香港《大公报》写“随想录”{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还能拿起笔(90岁—95岁){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1994年,第三届“巴金北京研讨会”在京举行,《巴金全集》第24至26卷出版,至此全部出齐。 1995年,汇集了《随想录》以后重要作品的《再思录》出版。

“我为大家活着”(95岁—101岁)

1999年,春节期间肺部严重病毒感染住院,对周围的人说“我为大家活着”。中科院命名1997WA22号小行星为“巴金星”。现代文学馆新馆竣工。

2003年,为庆祝巴金百岁华诞,巴金铜像在四川落成。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

我对巴金是怀有敬意的。他是一个富有良知,富有道德感、责任感,富有人类美好感情的作家,具有老一辈作家的那种修养和良知,而我觉得现在的作家不大讲究这些。这种修养,我指的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包括道德、思想在内。巴金青年时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追求的是人类的、民族的自由解放的理想,他不像一般的作家,只是考虑所谓的文学,他的写作是超越文学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整个民族的改造,是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不在乎文体,并不讲究具体的修辞,他的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坦白、率真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体现。巴金年轻的时候能写出那样优秀的作品,正是在于他思想的开阔、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幸福的追求。{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毋庸讳言,在他善良、真诚的性格中也有相对怯弱的成分。他年青的时候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对真理的追求,我觉得到后来他慢慢地丧失了,他变得不那么勇敢了。中年以后,他被纳入体制之内,于是表现出来的那种保存自己的方面不免考虑得更多一些,所以才会有后来他的《随想录》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忏悔。他的反思我觉得是真诚的,勇敢的,然而是不彻底的。正因为这样,我不同意人们给予《随想录》这么高的评价。

当然,巴金的反思比较早——比较早地反思了自己和民族的灾难,而且即使是这种不够彻底的反思,当时也有一些文字不能发表,而且在当时,被称为“左”的思想路线仍然有很大市场,甚至控制着局面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对一个作家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我认为必须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正是巴金留下的空白,亟待我们继续作出修正和填补的地方。在《随想录》中,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确是他比其他作家可贵的地方。我们的作家总是强调批判社会、批判别人,唯独不批判自己。巴金可贵的地方就是能从理性和情感的方面,对自己做出反省,我觉得这是非

常难得的。他提议建立“文革”博物馆,这是和《随想录》在同一方向上的努力,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作家良知的表现,也是历史理性的表现。他执着于民族的苦难的记忆,这点非常难得。对于这段中华民族的黑暗历史,现在的作家没有几个像巴金这样刻骨铭心。他提出建“文革”博物馆,正是要记住我们民族的苦难记忆,他要以自己的写作为我们的苦难作证——因为记住是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

回顾巴金一生,总体上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性的存在,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年轻的思想战士,真理的追求者,为人类幸福而写作者,成为一个纯作家、一个一度跟风的作家、一个理应保持沉默未能保持沉默的作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无法保持沉默的人,这一点我深表遗憾。我认为对巴老的最好纪念应该是挖掘他个人身上的悲剧性——他的《随想录》也清楚地记录了这个悲剧。因此对他的纪念应该回到青年时代的巴金。其实,巴金在“文革”结束后每前进一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都是向青年时代返回一步。“文革”结束之后,他努力一步步地找回自己。

巴金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也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作家应该讲道德,而现在有把道德放逐的倾向。所谓道德,就是追求社会的自由、民主、公正、公平,追求人类的幸福;道德意涵了善良、真诚、热情、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这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巴金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家,他永远把道德良知置于文学之上。纪念巴金,最急迫也是最切近的一点,就是努力恢复我们的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 巴金,这个出生在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少爷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他19岁的时候挣脱了封建的桎梏,从四川老家出走。1927年,巴金跑到巴黎,想去找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他在巴黎拉丁区一个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带着寂寞与痛苦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灭亡》,从此走上文学之路。1928年回到祖国之后,巴金进入了他人生的创作高峰期,其中“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巴金致力于世界语运动,晚年又再度在其中投入大量心力,其中的心事,只有巴金自己知道。十年浩劫中,巴金却被当做“大毒草”受到猛烈的批判。在巴金的生命走向末年的时候,他倾注全部人生经验创作了《随想录》,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以及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并且倡导建立“文革”博物馆。

篇二:《作文素材 巴金》

人物整理Ⅰ——巴金

个人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巴金晚年患有帕金森氏症、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恶性间皮细胞瘤等多种疾病,曾表示要求安乐死。巴金被人称为世纪老人。

爱国主义

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语录:1.“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2.“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就是生命的花。”

3.“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巴金幼时,一次帮家里的轿夫老周烧火做饭,老周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巴金晚年对记者说:“我几百万字的作品,还不及老周的八个字。”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为了革命,为了正义,奉献自己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在他自己那一条路上的确是伟大的。他因为看到眼前许许多多不合理的事态,耳朵里听不惯民众底苦痛的呼声,所以,他也要求革命。而革命必会使一个伟大人物死亡的,所以他的杜大心死亡了(《灭亡》),他的革命的人物毁灭了(《死去的太阳》),以后他又为着正义而需要《复仇》,为着一个民族底被践踏而作着《海底梦》,为着大众底不平而有着他的《沙丁》和《雾》。总之,他的一切的著作都是感人间底罪恶而苦恼,为全世界的人类的不幸的命运而痛哭。而且他的每

一篇著作都可以给每一个青年人带来一种伟大的心情,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自然,他的思想如何,当属另一个问题。但可以保证的是:他绝没有一般所谓普罗作家底臭味,尤其很少“口号”和“标语”,和等等色色的所谓“正义意识”。如象听见别人谈到民族,谈到国家,便斥为是思想落伍,这一类的下流习气,更可以说是绝对没有。

生命在于奉献

《一封乡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有人问我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经历,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艰苦的生活

在作为物质生活与发展中的巴金,他起先在东南大学附中出去,因以勤工俭学底名义到了法国后,便在一个平民底拉丁区内,嚼着冷硬的面包,忍耐着苦痛,一直过了两三年这样下贱人的生活;就是回国后到了上海,也仍然在开明书店作过极不相干的外国文底校对职务。在这种境地里的巴金,当然为一般大人物们所不屑道及的。

甘于平凡,淡泊名利

《一封乡书》: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珍惜光阴,用功学习

《一封乡书》:我和别人一样,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但是我不可能再活一次。过去我浪费了不少的光阴,现在我快要走到路的尽头,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十分珍惜这有限的一分一秒。 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地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 坚持锻炼,身体是一切的根本

巴金年轻时只顾写作,身体并不太好,1927年他在法国患肺病后,天天到田畔河边散步,一年后就好了。回到祖国后,每年都要出去爬山锻炼,杭州的南高峰、北高峰都有他的足迹。进入老年后,他为了锻炼腿,每天早晨六点半起来,七点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圈,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另外,他每天上楼写作,下楼活动,上楼睡觉,下楼吃饭,有意地多上下几次楼梯,以达到锻炼腿脚的目的。他1982年摔断左腿,后又患“帕金森氏病”住院治疗,但由于他有坚强的意志,积极锻炼,配合医生治疗,身体恢复得比一般老人快。

巴金评价冰心

他曾说:“有你在,灯亮着”,这是巴金对冰心的赠言,现在被用来描述我们对巴金的追思。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他人评价巴金

1999年,国际编号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授予了他“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 在他百岁寿辰的那一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播出专题节目:有你在,灯亮着

《敬寿巴老百岁》中这样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篇三:《巴金作为作文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1.巴金

温暖人间

在茫茫的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和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浸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过:“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住别人,使每一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来慰籍苦难中又向着和平的人们的人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是用充满爱意的文字,还是用实际的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的前行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

一生都为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2.巴金

不要轻易说“不”

一声声“不”的否定可以断绝在老舍最后宁静的天堂之路上,可是它却在中华大地上足足震响了十年之久。巴金《怀念萧珊》中说到,自己被干校“关押”之时,也正是爱妻萧珊患绝症濒死之时,巴金一遍遍地哀求,让我陪陪我年老的妻子,陪她度过生命的最后时间,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不,你必须回干校去,你不是医生,留在家里有什么用!”巴金老人啊,他怎能想到,这一人情温暖的哀切祈求换来的还是一声“不”的回绝呢?是的,巴金老人想不到啊,他能写尽人性的百态千姿却终也无法看懂兽性的狰狞不堪。“不”的最终审判隔离了巴金与萧珊的生死两界,也隔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

篇四:《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500字

{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1999年,国际编号为8315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巴金星”。巴金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有一千万字的著作和四百多万字的译著。作品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他是获得国际性荣誉最多的一位中国作家。

我是巴金先生最忠实的粉丝,尽管我仰慕郭沫若的才华,

鲁迅的笔风。但我最喜爱巴老的作品,从“小狗包弟”到“海上的日出”从“寻梦”到“做一个战士”。每一篇都是那样娓娓道来,由浅入深。给我无穷的遐想和共鸣。当我困难时,我读到:可惜你从来没有见过海。海是那样大那样深。它可以教给你许多东西,尤其是在它起浪的时候。当我努力却看不到结果极度丧气时,你说出:做一个战士是不知道萎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石摔倒,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当我好高鹭远时,你真诚的道出: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正是这种纯粹无私的爱支撑你在宇宙的长河里濯濯升辉。“巴金星”我心中的明星。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当太阳落下帷幕时,总有黑夜的降临;当白天的喧哗悄悄逝去时,总有宁静的到来;当炎炎夏日被瑟瑟秋风取而代之时,总有残叶的飘零。

《家》,这本书中描述的大家族公馆中,是四室同堂,本该是令人羡慕的天伦之乐会充溢在这个富有的家庭之中,然而对于公馆中的青年来说,这是一个黑洞洞的家庭。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家》中三位善良、单纯的女性就是悲剧。

梅是旧式才女,她与觉新青梅竹马,但是最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觉新的软弱,也许有人认为那是因为高老太爷的独霸,不管是谁的原因,最终还是因为他们处在的那个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封建婚姻使梅失去了心爱的觉新,使她在身体被病魔缠绕时,又被精神之痛压在下面,直到抑郁而死。

瑞珏是温柔贤惠的一名女子。如果有人说是因为她抢夺了觉新而致使梅死去,那我可不赞成。因为瑞珏并不知觉新与梅相爱,并且瑞珏也是受害者。她因为被高老太爷抽签抽中而成了高家媳妇。瑞珏完全不了解自己将要嫁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也许是风度翩翩,也许是性格古怪,也许是体弱多病。珏带着自己无限遐想嫁进高家。珏的温柔贤淑打动了觉新,并且为高家生下一个小男孩。本该是享受着大少奶奶的待遇,却因在高老太爷时逝世时怀着第二个孩子而被逼住到了破旧且远离高家的小屋中,最终因为难产而死。

鸣凤是一个充满天真、善良的女孩,虽然是高家的下人,但是清秀的脸庞,单纯的性格可以让人忘却她的身份,这也使得叛逆的三少爷觉慧爱上她。的确,她很动人。在鸣凤身上也许没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她是那么容易接近。没有姨

太太们那种高档的胭脂水粉,小姐们俏丽的服饰,简单让她变成觉慧眼中黑压压的高家的一个亮点。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女孩却被高老太爷当成物品,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山为妾。鸣凤或许是三位可怜的年轻女性之中

最勇敢的一位。她用投湖自尽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不管是成为婚姻制度牺牲品的梅,还是死于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瑞珏,甚至是为封建家奴制度所迫害的鸣凤,这一切的悲剧都是因为封建家长制的存在。从小说表面来看,似乎高老太爷是罪魁祸首。其实高老太爷在大家族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封建家长制一样。在高家没有人被允许与高老太爷顶撞,也没有人敢违背高老太爷的一切命令。这样的高家,这样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残毁、深渊、懦怯、黑暗。

看着三位年轻女性因为高老太爷的存在而成为这个家族的牺牲品,我开始愤恨,我假想着或许有一天,高老太爷逐渐从高家失去影响,那这样雷同的悲剧就不会再出现。然而,我发现我错了。因为在《激流三部曲》的后面又出现了觉新兄弟的继母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无力帮助。这是又一幕悲剧上演。可是又有谁能改变呢?即使高老太爷不存在了,可是另一个象征着封建家长制的老太爷会出现。

我想,这就印证了觉慧在旧历年给人施舍时的想法,即使他今天能够因为觉慧给的钱而生活下去,然而以后却还是会挨饿。

封建家长制度就像恶魔,徘徊在中国旧式社会中。在黑暗中,似乎一切都变得渺小,一切都变得奴服。但是觉慧勇敢地逃出家庭并且获得了自由。这也许就是那黑暗中微弱的星光吧。

现在,中国已不存在这样的制度了。我要感谢像觉慧那样黑暗中的星光。即使当时是那么不起眼,但最终成就了现在的光明。 我永远坚信:黎明前是最黑暗的;在宁静中暴发的是最大的喧哗;叶落归根,枝条上总会有新芽的绽放。 读巴金作品有感作文 1600字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去世。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的他,并没有被封建腐朽思想所侵蚀,“五四运动后,他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封建运动。19岁那年他离家出走,到外地求学,27岁那年他赴法留学,在这期间,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灭亡》,这部短篇小说主要写了一群青年反对军阀专制统治所进行的种种革命活动,主人公是一个极富正义感又有着献身精神的悲剧人物,巴金将他塑造为一名悲剧英雄。他的抗争精神,他撕心裂肺的呼叫,让当时的文坛为之一振,这篇小说终于让读者看到自己的英雄,尽管在黑夜绝望呼叫的英雄。

1931年后,巴金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4月他发表了长篇小说《家》,随后发表《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小说《家》,随后与《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家》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以“五四”浪潮波及到四川为背景,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历史,小说描写了几

对青年在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但他不是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他的矛头直指向了专制主义。

抗战爆发之新中国成立是巴金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此时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氛围忧郁而悲哀,如短篇小说《废园外》写作者走过一个废园,想起了几天敌机轰炸昆明,炸死园内的一个深闺少女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平凡但又有着一股巨大的伤感。

巴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从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上与以后相比并不是那么精美圆熟,但读他的作品让人感到一个纯情的、忧郁的年轻人,在没有终点的苦旅中拖着苦难的身影,艰难跋涉,如杂文《龙》中描写的是作者的一个梦境,作者在文中说,”我走进深山大泽,仅有一根手杖做护身武器,我用它劈荆棘,打豺狼,它还帮我等高山踏泥沼,我脚穿草鞋可以走过水面而不沉没……”文中深刻表现了作者手中握着笔与封建专制与人民的敌人斗争,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生命,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斗争给世界带来光明。

巴金的一生平凡而又曲折,在《在怀念肖珊》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与妻子肖珊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全文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文章开头作者想到了六年前妻子肖珊逝世之时,首先让人为之一痛,作者说他当时想倾吐自己的感情而又不知道如何去倾诉,执笔三四个小时而写不出一个字,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他该受到多大的打击,但他并为被击倒因为他要与这些反对派斗争,直至看到中国富强的那一天。

篇五:《有感于巴金的作品》

有感于巴金的作品

[巴金作品读后感]《寒夜》我也是在一个夜晚看完的,但是宿舍很黑、很静,读完《寒夜》心中也确实有无限惆怅、悲凉,巴金作品读后感。《寒夜》是巴金最后一篇长篇小说,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整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有三个:王文宣,他的妻子树生和他的母亲。王文宣是一个善良,但懦弱的“老好人”形象。他在工作上认真、努力,但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同事的拥护,他拿一点可怜的薪水勉强度日。在生活中,他的妻子与母亲总是吵架,使他享受不到家庭的和睦温馨。家庭纠纷与冷酷的社会现实使他心力交瘁。最终患上肺病,而此刻他却遭受了更大的打击,由于病情的加重,公司辞退了他;母亲和妻子矛盾加深,妻子离他而去。病痛又折磨的他痛不欲,好不容易恢复了工作,但钟老不幸染上霍乱去世了,…

在巴金众多作品当中,《家》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地火在缓缓然而持续地燃烧。如果说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高觉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高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入了光明。小说以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生活内幕,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旧礼教、旧势力罪恶,鼓舞知识青年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光明幸福,在至今,仍有反封建的重大意义。《家》,在语言应用上,更是彰显了巴金作为杰出的语言大师的功力。语言运用得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带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突显了其独特的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从巴金创作看自我感悟的重要性自我感悟是创作中冲动的先导、作品的灵魂,它赋予作品以艺术生命力的神韵。巴金一生创作的成败起落充分说明了自我感悟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巴金那些成功作品是他独有的艺术个性的显现。他以心灵去感悟生活,并忠实地传达这种感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巴金曾以创作《憩园》为例谈到心灵感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我开始写《憩园》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也只有一个简单的杨老三的故事,和我回到久别的家乡,在街上遇见旧友、接受邀请住到他家花园里去的细节。说实话,我写了头一段,还不知道以后怎样安插杨老三的故事,把它放在什么地方。可是我从容地写下去,一切难题都解决了。人物自己在说话,在行动,在斗争,我需要的什么东西都像喷泉一样,很自然地出来了。”巴金的创作经验说明:首先,自我感悟不仅是创作冲动的先导,更是作品的灵魂。作家创作的自我感悟源于生活感悟,巴金极重视生活感悟,才赋予他的作品丰富的社会内蕴、笔下人物鲜活的艺术生命以及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巴金深信自我心灵的感悟来自于生活,他说:“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我要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

作家特殊的自我感悟赋予作品以艺术生命力和神韵,优秀的文学文本比生活更有气韵和魅力。文学创作说到底是作家心灵的折光,是作家个人的心灵之镜,作家作为人的动机、欲望、性格、气质、情愫、智慧、能力等自我感悟的要素,赋予文学作品生命与神韵。对的作家灵魂的研究、细致入微的作家心态剖析,也是探寻作品魅力的重要途径,探寻文化现象,或许首先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注重生活感悟的巴金,是以自己的整个心灵、人格育化艺术形象,他的性格给自己的艺术世界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巴金的情感拥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当感情还是占统治地位的心理功能的时候,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感的倾向”③。这种性格

{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往往是理智服从情感;情感热烈而强烈,甚至极端,这是形成巴金创作情感特别强烈的个性原因。

巴金的热情、敏感、爱憎强烈的性格,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情感特征,源于他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感受。当巴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④。家庭的郁闷,使巴金与人民的疾苦发生共鸣;时代的启迪,使巴金对家庭的郁闷、社会的黑暗感受更深;外在强力的撞击。激起作家强烈的感情。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体验某种情感时,会在大脑内激起特定的张力作用。作家创作,无意识中便按某种情感特有的力的结构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构建,形成特定的形象。巴金笔下的觉慧、觉新等形象就忠实地表现了他的上述感情。

巴金特定的丰富的感情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最为出色的是被损害与被侮辱的悲剧女性形象,她们心地善良、聪明美丽,富有同情心,通过她们的生活命运和心灵历程,使作家由于爱怜而痛苦,又充满了诅咒的强烈感情得以宣泄。巴金从小接受了母亲教会他的“爱”,轿夫老周教他“要忠实”,外语老师教他要“自我牺牲”,作家的这些性格特点,在瑞珏、鸣凤这些艺术形象身上皆有投影。鸣风更是被作家诗化了,鸣凤投湖前的独自表露对觉慧的真诚的爱,使我们更感到了海涅所说的: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好的事物了。她们是由作家心中真善美的情感溶铸而成的。

综观巴金一生的创作,呈波浪型发展。这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学现象值得探讨,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巴金创作的峰起与低落及其创作个性的鲜明与缺失呢?

实际上,作家心灵的最细微处、最微妙处,即心灵的最敏感处,乃是心态的变迁史。如果说,思想性格、人格气质等等在成熟后,肯定有一定的恒定性,而心态则是一种精神流动性,它更受时代思潮、社会精神、个人遭遇乃至政局的影响。我们认真观照作家心态,发现它不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型的,它和人的思想、性格一样,总是在“制作”和“创造”的变化中。 从主观原因看:缺乏丰厚的生活积累是作品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也许作家的创作心境有时处于自我设制的“理想”幻景中。然而“在艺术和诗里,从理想开始总是靠不住的,因为艺术家创作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不像在哲学里,创造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

但是,缺乏对生活真切的自我感悟却是导致艺术感染力减弱的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巴金则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走进新生活,他两次入朝,“在志愿军部队中生活了一年多,对战士们有感情,而且交了好些朋友,和他们的谈话记录,还有先后采访的英雄故事,我也积累了十几册”巴金热情地追随时代步伐,真诚地写作,力图让作品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五十年代中期的中苏关系,五十年代后期的大跃进以及六十年代的中越关系,在巴金的创作中几乎都得到了及时的反映。然而,这些作品与《激流三部曲》、《寒夜》相比,有丰富与贫乏、繁复与单一、瑰丽与苍白、蕴藉与浅露的强烈对比。应该说,巴金在《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时,更多地是从自我表现出发进行创作,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小说、散文创作时期,则更多地是从再现客观世界出发进行创作,创作前者时,他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与时代的情绪同步,使作品在抒写自我时,获得了巨大的时代、社会意义。但创作后者,由于作者所处位置与所写对象的差异,作者不再可能把自己的影子投入其中,而只能用再现的方法,将作者所热爱的人、事叙述出来,依靠作品中所叙写的人、事的价值使作品获得特定的社会、时代的意义。前者因自己生命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后者则是因为捕捉对象的典型性而构成作品的典型价值;前者的关键在于自身,力求使自身具有更大的社会代表? 28 ?性,后者的关键在于捕捉对象是否符合主观规定的准确;前者更多地从一种自身的生命力冲动出发的,后者更多地从一种理想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从一种伦理感情冲动出发进行的。生活在志愿军身边,巴金感到欢欣鼓舞、兴奋激动:

;不管我遇到什么人,我都在他脸上看到祖国的爱,而且每个人都准备为这种爱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巴金为年轻的英雄所鼓舞,也强化了作家的神圣责任:;只有在我写出了新中国的新人——保卫和平的志愿军战士的伟大面貌之后,我的心才能够得到安宁。⑥”;我绝非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我有满腹的感情要倾吐,我有不少的见闻要告诉人,我有说不尽的对新社会的热爱要分给别人,我才拿起这枝写秃了的笔。⑦”激情澎湃的巴金满腔热情地投入创作中,他注重了客观的生活真理的揭示,却忽略了作家心灵深处的主观感受。然而,艺术创作不等于道德评判,文学作品固然要揭示生活真理,否则,就无所谓真。文学作品中的真理必须是作家亲身感悟到的生活底蕴。巴金有志愿军部队中一段的生活,有十几册采访素材,巴金同样对志愿军战士有无限的爱,然而,;对他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作文,我心目中的巴金 我心目中的巴金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