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写叶圣陶的作文500字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叶圣陶不教作文》

叶圣陶不教作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颇受启发。

启示一:作文首先要文通句顺。“通”则“懂”,“懂”则“通”,“不通”则“不懂”,“不懂”则“不通”。道理似乎就这么简单。

启示二: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学写作文还必须每天“写一点”。写好之后,要多读,多思,多改。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过程,就是修正思想的过程。久而久之,自然会写作文了。

叶老这样教子作文,实在是值得称颂、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体现他多年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

由此,联想到至今还有些同仁对学生大谈特谈作文知识、写作技巧之类空洞、乏味的话,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学生的思想,既累倒了自己,又苦煞了孩子。不知这些同仁看了“叶老教子作文”的介绍之后,又有何启迪?

〔注:贾志敏,男,汉族,上海人,1939年出生。上海市特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届50多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小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有深入的研究、独特的见解。他的教学态度亲切,教学语言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深受广大才是和家长的好评,更受小朋友的欢迎。1992年电视系列教育片《贾老师教作文》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由于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因此多次受政府嘉奖。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

特级教师,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光荣称号。〕

篇二:《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

叶圣陶不教孩子作文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经验交流会。我们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

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感到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

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算‘不教’?

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叶至善先生介绍到这里,问我:贾老师,你是教孩子作文的。你说,我父亲这么做算不算在教我作文?反正,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会作文的。

听叶至善先生这么一说,我茅塞顿开,这正是教学生自能作文最好的注脚。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颇受启发。

篇三:《叶圣陶教你写作文 读后感》

读《叶圣陶教你写作文》后感

写作文一直是小学生头疼不已的事情,记忆中自己也曾为写作而大伤脑筋。如今,看着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孩子面对写作依旧一筹莫展,不觉有点奇怪,但是看了《叶圣陶叫你写作文》一书,茅塞顿开!

写文章要有感而发,是无可厚非的,而抒发感慨也需要合适的文字来表达才行。现在的孩子,除了应付好课堂教学内容外,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电视,电脑,手机旁,所有的思维都已经被高科技的数码产品束缚,不需要思考,只需要尽情的发泄就行。于是,阅读,离他们越来越远,哪怕只是堆砌好词佳句也不是他们的特长,何况是发表由衷地感慨呢?这就涉及到了文章题材的问题。要写出好文章,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地有感触。很多孩子都只是干看着题目发呆,就是因为缺少生活经验,缺少阅读体会的结果,,如何写好作文呢?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累书本上的知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把博览与精读科学地结合起来,博览就是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精彩而有意义的故事、趣闻,先进人物的事迹,古今佳话,名言警句等,并要求他们写摘要或做成剪报,把需要保存的资料分门别类地积累起来,以便作文时随时查阅,精读就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优秀的文章或名篇,要细读,潜心揣摸,体会别人是怎样围绕中心合理地安排材料,布局谋篇的,对于其中好的章节、句段,特别是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要重点读,甚至熟记于心,我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勤动手,多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书读多了,从中涉取了更多的知识,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语言,也学到了他人的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时,学生自然觉得思路开阔,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知道,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才能为文章的内容提供取之不竭的源泉,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生活的积累。新大纲对中年级就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因此,作文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校园内甘为人梯、呕心沥血的教师和那许许多多勤奋好学、勇于攀登、聪明活泼的学生;校园外,那些战斗在各行各业不辞辛劳、乐于奉献的叔叔阿姨,以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事件,还有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可以从一定的角度,以一定的方式摄入我们的脑海,成为编织文章的素材。每次作文前,我都要根据本次作文的需要,要么让学生先去生活中观察,要么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体会,要么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去回忆,追寻过去的往事。作文时,先引导他们说,再指导他们写。这样,就解决了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的问题。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结合作文教学,我不仅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还借科技课、劳动课,结合其它科的教学,指导学生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活动中,我还给学生作适当的观察指导,活动后,让学生把印象最深,自己觉得最精彩,最有趣的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通过读文章,我知道了怎么教学生写好作文,通过自己的整理出的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学生言之无物的难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会普遍乐于作文。相信他们以

后写出的文章不仅有内容,而且真实感人,生动有趣,

篇四:《叶圣陶作文教学观》

叶圣陶作文教学观

一、作文

1.源于生活积累

{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侯努力怎样,两项加起来,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

2.表达经验与意思{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3.阅读与作文是种习惯

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语言运用的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要在语言知识方面都有相当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得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

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4.各类作文技法

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作者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的告诉读者。

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故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叙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

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记叙文,还得写说明文。

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为作者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5.作文的注意点

作者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作者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是人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描写人物以描写他,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写的虽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

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然来了感动。

篇五:《叶圣陶关于作文的五十句箴言》

叶圣陶关于作文教学的50句箴言

1.现在我要告诉读者,文章不是吃饱了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别人认作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他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否则就是自己心目有少数或者多数的人,由于彼此之间的关系,必须把经验和意思向他们倾诉,为了这个缘故,作者就提起笔来写文章。前者为的是自己,后者为的是他人,总之都不是笔墨的游戏。

2.但是要知道,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并且,善于教导学生的老师无不深知学生的底细,他出题目总越不出学生的经验和意思的范围之外。学生固然不想写什么文章,可使经老师一提醒,却觉得大有可写了。

3.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

4.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5.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6、现在我们要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里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电源,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7.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8.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从生理学的见地看,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每当要坐要站的时候才想到坐和站的姿势该怎么样。

9.临时搬出些知识来,阅读应该怎样,写作应该怎样,岂不是要把饱满的整段兴致割裂得支离破碎?所以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

10.说话要没有多余的话,作文要没有多余的文句。既然读者自然能领会到,那么明白写下反而是多余的了。

11.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

12.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13.作者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决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14.记叙景物,手法不止一种。有的作者自己不露脸,只用文字代替风景画片,一张一张揭示出来给读者看。有的作者自己担任篇中的主人公,他东奔西跑,左顾右盼,一切由他出发,把看见的感到地告诉读者。

15.所以抒写感情并不在乎堆砌“快乐”“痛苦”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竟可以一个也不用,自由别的办法收到抒写感情的效果。如果你把引起你感情的原油和经过写出来,无论外界的事物或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受的写出来,这就抒写了感情了。别人看了你的文章,虽然不曾接触过那些事物,发生那样变化,可使由文章的媒介,却像接触过了,发生过了,结果自

然来了感动。{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16.抒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离开了事物,感情也就无从兴起。任何感情,都由个人和环境围绕的人、物、事故发生交涉而来。因此,除开了记叙,也就很少纯粹的抒情文。同样的记叙文,仅仅以记叙事物为目的,当然是记叙文;如果其中有一股感情灌注着,作者的目的原在抒写着一段感情,那就是抒情文了。

17.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取。不比书信,书信有通行的款式,你若不按款式写,人家就说你不懂世务。不比传记,传记要叙写人物的重要言行,你若叙了一桩丢了三桩,人家就说你颇有疏漏。

18.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

19.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20.所谓热情,源于天性和环境。具有热,又遇到不受阻遏甚至足以助长的环境,胸中的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盛起来了,但是热情的人表现在外面的,如态度、说话、作文等等,未必个个一样,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胸中虽然怀着热情,可是表现在外面的依然是那么平淡。另一派却不然,表现在外面的同内面一样的热烈,无论一个态度或者是一句话,都毫不隐藏的显示出他胸中所怀的一腔热情。

21.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的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22.像这种并非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的材料,里头交织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写成文章,自然成为出色的一篇,受读者的欣赏了。

23.人类生活非常繁复,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单把所接触的东西、所知道的东西互相告诉了就完事,还得把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互相传授、互相印证,使彼此的知识更加丰富起来。因此,写文章不能只写记叙文,还得写说明文。

24.说明文的好坏在乎所发现、所理解的道理准确不准确。发现的准确,理解的准确,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说明文,除非文字上有什么毛病。

25.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

26.从说明文进一步,也是说明一种道理、原由、关系等等,但是同时伴着一种愿望,必须说服读者,使读者信从。这时候,所说的道理、原由、关系等等就成为作者的主张,从文章体例上说,这篇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27.写一篇文章,当然期望它能收到最大的效果。什么是最大的效果呢?就是能使读者看了之后明白到十分,感动到十分。如果仅能使读者明白到三四分,感动到五六分,那就没有收到最大的效果。作者现于实际生活的经验,限于写作技能的素养,也许无论如何都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可是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总不肯放弃这个目标,总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28.一个意思,可以用来表达它的文章体裁不止一种。可是这许多体裁之中,必然有一种最适于意思的本身和当前的读者的。须要选到一种最合适的体裁,意思才会恰如原样地表达出来,读者才会深切地明白和感动。

29.有许多文章,作者几乎完全不拿出自己的意思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的部分。完全不拿出意思来并不是没有意思,而是把意思隐蔽在文章的背后。那隐藏着的和包含

着的意思都有待读者自己去发现。读者自己从文章中发现了意思,其明白和感动的程度,比直接从作者那里接受意思更要深切。所以,有了一个意思,要不要老师拿出来,或者只拿出一部分来而留着其他部分,这又是动笔以前应该斟酌的一件事情。

30.古今的传记中间,像(《差不多先生传》)这样创造出人物来写成的也有好些篇。作者写这种传记大抵寄托着一种意思,不把意思说破,让读者自己去领会,作用和“寓言”相仿。读了一般的传记,结果是认识了世间实有的某一个或几个人物;读了像《差不多先生传》那样的传记,结果是领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意思。

31.就一个人来说,言语、举动虽然和许多人大体相同,可是总有着“小异”之点,待人接物也有他的态度和方法。把这些综合起来,人家对他就有更深切的认识,不仅是声音,是面貌,凡是一言一动,都觉得印着他的标记:这是这一个人而不是其他的人。

32.过分在一两个字眼上推敲,往往会弄成纤巧,不自然。在一段一节上用功夫,正是所谓“大处落墨”的办法。

33.一般人往往以为幽默就是说俏皮话,嘻嘻哈哈,乱扯一顿,要不就是讽刺,对人生对社会来一阵笑骂和嘲弄。这却无论如何是一种误会,幽默绝非如此。

34.然而报告文学却教报告书和文学结了婚。应用文的报告书,一般读者往往懒得看下去,因为不看下去也会知道无非这一套。而报告文学可不然,读者向被吸引住了一般,纵向一直看下去,知道它的究竟。

35.(报告文学)不是事务上的应付。作者对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非常熟悉,而这一方面的情形不只是几个人的身边琐事,而是有关于社会全体的大事。一种强烈的欲望激动着他,必须把他所熟悉的一五一十告诉大众才行,不然就像在饥饿的人群中间私自藏下多余的饭,是不可饶恕的自私的行为。于是他提起笔来。他站在大众的客观的立场,视野广大,见得周到,把捉到的都是真实情况。

36.写什么呢?与其写一些空泛的议论,不如写一些亲身经历。所以,议论怎样推行新生活,怎样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如叙述曾经经历过的某一桩事情,不如抒写对于本乡本镇的感情。这些还只是限于个人方面。弱国能够推广开来,把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中某一方面的情形作为写作材料,那就更有意义了。

37.因为动笔写文章,同开口说话一样,得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那事件的关系,要骂的时候自然不妨骂,该严谨的时候也不必故意做得不严谨,这都是所谓“求诚”,是写作者的基本品质。

38.慷慨激昂,感情激发,甚而至于谩骂,这是一种态度。叙事说理,完全理智,像法官下判词那样严谨,这是一种态度。并不遏抑感情,但是也不让感情过分放纵,对于该受责备的人给他责备,但责备里头含着宽恕的心情和深切的期望,这又是一种态度。······只觉得作者怀着一颗热烈的心,那心的跳动绝不比请愿学生弱一分一毫,但是他却把它按捺住了,只用一些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越平淡,越是耐人寻味,于是我们受到了深切的感动。

39.作序文也是同样情形,如果你只能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话,就大可不写,读者也大可不读。

40.以通常说法,做文章要“言之有物”。写仪式(指演讲词)的文章既然是被动的,就不免要“无中生有”。在经验丰富的人,即使“无中生有”,也可以写成很好的文章,他的一些意思是平时寄居在那里的,知识临时加以组织加以配合罢了,可以做到不露一点儿牵强的痕迹,和柱中的作文章并无二致。所以,平时的几句很重要,没有什么意思积聚在那里,“无中”决“生”不出“有”来。·····仪式的文章不是可以随便敷衍的。第一,要有意思。第二,必须切合当时的情景。

41.所以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得先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事情。写旅行记和写日记都不能做全部的记录,只能从一连串的生活中间选

{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择若干部分来写。

42.什么叫当时的感觉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周围总是有许多事物环绕着。这许多事物并不逐件逐件闯进我们的意念,对于我们,大部分是虽有如无。唯有引得我们的注意的几件,我们才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而且同样一件事物,只因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在他感觉它的时候也就见得不同。不问那事物在别的时候怎样,只说这一回感觉它的时候怎样,这就是所谓当时的感觉。

43.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人家,能够捕捉当时的感觉,顺次卸下来,就是人家如临其境······至于文艺,注重在叫人家感动,叫人家欣赏,适宜用后一种方法。有修养的作者能够像写出自己当时的感觉那样写出来,使读者随时有如临其境的乐趣。

44.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用适当的文字,把事物的外面的和内面的特质表达出来,是人家认识它的整体,这才算描写到了家。

45.描写人物以描写他,容貌、态度、服装等等常常作为性格的衬托,只有在足以显出人物性格的当儿,才是真正必要的。写的虽是人物以外的环境,而着眼点却在衬托出人物的性格。

{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46.作诗的人往往捉住情和境发生关系的那个当儿的一切,作为他的诗的材料。——不但做诗,就是画家画画,雕刻家作雕刻,也是这样。

47.作为同作文都一样,不妨从想象中找材料。最要紧的事虽属想象,而不违背真实。换句话说,想象必须入情入理,使人觉得确然有此情景,方才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诗中情境并非必须从想象得来,作者自己的情、亲历的境也是作诗的好材料,古今有许多好诗就是用这种材料写成的。

48.诗要念起来觉得和谐有节奏,除了用韵以外,还得在句中各处讲究声调。有的是不用韵,但声调还是要讲究。

49.所说在此,所思在彼,原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儿。话剧作者要他的作品见得真切,就不能不在这种地方下工夫。他站在剧中人物的地位,设想他们当着此情此景,心底应该怎样想,挂到嘴上的言语应该是什么,然后写下他们的对话来。

50.在能烘托出郁那(人名)的苦恼的地方,作者都细细地描写。有的地方作者不止白描一些情态,他还写到藏在情态里的意思,教我们跟着想进了一层。

篇六:《叶圣陶作文立诚思想及其价值》

叶圣陶早在1929年就提出了“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的主张,并在此后50多年里不断对该主张进行阐述和丰富,形成了作文立诚思想。深入探讨他的这一作文思想,对把握其真意和精髓,改进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一、叶圣陶的作文立诚思想

叶圣陶将作文要求诚实的思想概括为:“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所谓“原料”,即“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也就是作文内容;“诚恳、严肃的写作”则指作文态度。在这两方面认识基础上,叶圣陶又提出了语言的立诚思想。他认为:“向来看重‘修辞立其诚’,目的不在乎写成什么好文章,却在乎绝不马虎地想。想得认真,是一层。运用相当的语言文字,把那想得认真的心思表达出来,又是一层。两层功夫合起来,就叫作‘修辞立其诚’。”由此可见,叶圣陶的作文立诚思想包括作文态度、内容和语言三方面。

1.诚恳、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

叶圣陶对认真的作文态度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他说:;简单的说,自己有什么就写什么,就是认真反过来说,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所以,没有弄清楚孔子的学术思想而论孔子之道,没有某种经验和想象而作某种小说,自己一毛钱也不捐而作劝人献金的传单,平时从不想剑国家民族而作爱国家爱民族的诗歌,都是不认真。”其次,他还认为:;写什么定要竭尽自己的能力把它写出来。反过来说,写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写关于叶圣陶的作文 写叶圣陶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