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单反如何控光 单反拍出漂亮光轨技巧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单反相机快门光圈感光度调整技巧》

单反相机快门光圈感光度调整技巧

一般使用单反相机最佳的调光工具是测光表,但是对于个人玩相机的很少会买这种专业的工具,而且测光表也很贵,便宜的也在1000多块,下面我教大家一个,利用自动挡调整其他档位的方法! 其实很简单,先用自动档拍一张你想要拍的景物人物照片,然后在查看照片时候会显示该照片的一些相关设置的参数:如光圈 ISO 快门速度等,记住这些参数,在使用其他档位的时候,在同等环境条件下,先调成这些参数拍照,然后不合适再稍微调整一下个别的设置就很OK了,这样比一点头绪没有,想调整无处下手要快很多,经过测试还是很有效的方法!你也可以试试哦!

篇二:《单反相机侧光技巧》

更多课程传送门:点这里

单反相机测光技巧

1、玻璃背景情况下,关闪光灯

2、评测光(万能测光,普通)中央重点测光(以中间亮度为优先)点测光(适用逆光,测光)

3、运动模式下:焦点要先定好

4、顺光下,脸部阴影过强,不适合人像摄像逆光下,表情柔和(+反光板更好)

5.对黑色物体,向负方向暴光补偿对白色物体,向正方向暴光补偿说明:末经化妆的女性皮肤,以正方向补偿,可使脸上斑点和皱纹少男性方面,可以用负方向补偿男女在一起,可使用闪光灯最好最好使用波峰图查看:向左为不足,向右为过光.

篇三:《单反相机自然光线下拍摄技巧》

单反相机自然光线下拍摄技巧

1、黎明与黄昏

从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为黎明时刻,从太阳落山到天空星星出现之前为黄昏时刻。在这两段时间中,在日出和日落方向,靠近地面的天空较亮,正顶天空较暗,地面上景物被微弱的天空散射光所照明,普遍亮度较低。这种光线不易表现景物的细部层次,而适合于拍摄剪影效果。如图,黄昏时刻运用人工光补亮地面景物,可以拍出背景层次细腻而丰富的夜景效果。

2、早晨与傍晚

当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到15°角的高度之间为早晨光调,当太阳从离地面15°角的高度降到地平线以下为傍晚光调。在这两段时间中,由于阳光入射角比较低,各种垂直于地面上的物体被照得明亮,并形成长长的投影。如用逆光拍摄,景物受光面与未受光面反差较大。当空气中水蒸气比较多时,天边形成一层晨雾或暮霭,阳光被大量散射,光线较为柔和,在被摄体上构成富有表现力的、为天空散射光充分柔化了的明暗变化。如图。

早晨和傍晚时刻景物色彩丰富,冷暖对比鲜明,是拍摄风景的黄金时刻。早晨和傍晚的差异在于景物的色彩感受不同。傍晚时分,地面在一天的日照之后温度较高,空气中的尘埃和水蒸汽更多,对阳光的反射和折射更加强烈,因此阳光的色温较早晨为低,景物的色彩较早晨偏暖。而早晨空气比较清新,大气中的悬浮物也大都落于地面,因此阳光的色温比傍晚时要高,从画面看来,景物的色彩也不象傍晚时刻那么“暖”。

这两段时间光线由暗到亮(早晨)或由亮到暗(傍晚)的变化很快,色温也从低色温到高色温(早晨)或由高色温到低色温(傍晚)变化很快。拍摄时必须抓紧时间,并注意随着光线色温的变化随时调整白平衡。一般日出、日落气氛的镜头都在这一时间段中拍摄。

3、上午与下午

当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由15°上升到60°角,或从60°下降到15°角时,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午和下午。这两段时间中太阳的光线变化不大,色温相对稳定在5400K一5600K之间,晴朗天气时,光照充足,地面景物的垂直面和水平面均能得到较均匀的照射,并形成一定的入射角,能较好地表现物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结构。如图。这两段时间是外景自然光下拍摄的主要创作活动时间。

4、中午

当太阳由上午60°角移至下午60°角这段时间为中午。在北半球夏季这段时间内,太阳近乎垂直照射成顶光效果且光照强烈。如图。面景物水平面被普遍照明,而垂直面受光很小或几乎没有。这种光线不利于表现人物的面部造型及物体的质感,镜头俯拍时,由于地平面景物均匀反光画面中缺少影调层次变化。同

时由于阳光照射到地面的路径相对短些,光照强烈且散射光少,阴影部分不能获得足够的散射补光,景物明暗反差显著增大。这段时间不是户外拍摄的最好时间。

二、室内自然光拍摄

室内自然光拍摄,是指在白天利用直射或漫散到室内的自然光线拍摄室内的人物和景物。室内自然光是最明亮、是经济的室内摄像照明光源,同时也是真实地再现白天室内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有效手段。

1、室内自然光特征

室内自然光与室外自然光相比,光线照射要复杂、多变,常在同一室内同时出现多种光线效果。室内自然光除了受天气阴晴、地理纬度、季节时间等因素影响外,还普遍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除门窗等开口有部分直射阳光外,大部分空间为散射光和漫射光照明; 二是尽管都是阳光照明,但室内色温偏高于室外色温,并且越是远离门窗的地方,色温越高,呈灰蓝或青蓝色调;

{单反如何控光}.

三是室内光线投入的地方,不由太阳所处方位决定,而由门窗在室内方位决定。如果门窗在北边,该房间光源则不在南边而在北边。如果一间屋内多处有门窗,该屋内光线呈多光源效果;

四是室内亮度间距大于户外,越是远离门窗的物体,光线亮度减弱越为明显,在同一室内光线亮度可差四五档以上。

2、室内自然光直接拍摄方法

室内自然光拍摄是用 DV 拍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况。室内自然光拍摄会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处理办法,这就要求您必须依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光线处理和画面表现。

当室内自然光亮度达到 摄像机记录景物的最低照度值时,就可采用直接拍摄的方法。直接拍摄有很大的优点,一是画面内无人工光照明,完全现场光效,光线真实、自然;二是室内人物不受光线影响,容易抓拍人物真实的表情和动作。但是,直接拍摄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缺点。一般来说,采用现场条件的自然光进行拍摄,除门窗等强光位置外,室内其他部分缺少明亮的光调,画面色调容易偏蓝,并且不够透亮,给人一种“发闷”的感觉。如图,因此,当您在室内自然光照明的条件下直接拍摄时,以下几个方面要注意。

一是 摄像机镜头尽量避开强光窗口,以防止窗外亮度与室内景物亮度间距过大而出现室内景物严重曝光不足的现象。避开强光窗口可以有效地减少画面中的亮度反差和亮度不平衡,通过提高室内景物的曝光量相对提高画面中室内景物的亮度。比如,拍摄室内人物应尽量避免对着窗户,因为如果按窗口的强光亮度{单反如何控光}.

来曝光的话,人物就会成为剪影,面部表情难以看清;而如果依据人脸亮度控制曝光,那窗口的强光则将因曝光过度而出现大面积“嗤光”。

二是在光线亮度不平衡的室内运用运动镜头时,最好用手动光圈。随着镜头的运动随时调整曝光量,使拍入画面的景物亮度平衡而一致。如用自动光圈,由于摄像机内电三测光系统自动调整曝光量的速度慢于拍摄时镜头运动的速度,画面中会出现忽明忽暗的现象,破坏整个现场的光调气氛。

三是注意选择色调和亮度反差大的物体,拉开画面的影调层次,在室内光线色温较高的地方调整白平衡,减少画面中的蓝紫光调。

3、室内补光拍摄

当室内自然光亮度达不到摄像机记录景物的最低照度值时,或者室内光线亮度极不平衡,光比差距较大时,可用人工光提高室内亮度或平衡室内光线。由于人工光源色温大多为3200K,而室内自然光色温普遍高于5500K,两种色温的光线交叉照明会使画面中人物稍景物色调严重偏色。因此在补光拍摄时首先应注意平衡光线色温。

平衡色温的方法一般是提高人工光色温,将低色温向高色温“靠拢”,就是在人工光灯头前加5500K色温纸,使通过的照明光线色温由3200K变成5500K。通过人工光提高室内亮度或平衡室内光线时,还应注意尽量保持室内自然光效气氛。补光时参照窗口光线的入射方向和角度,并通过提高灯位,让人物离开墙壁等方法,尽量减少投影、减少多光源现象。如图。

在室内屋顶较低,四周墙壁反光率较高的情况下,用反射补光法是将人工光不直接投射到被摄体上,而是投射到室内天花板或墙壁上甚至反光伞上,通过光线的反射再投射到被摄体上,形成一种均匀的柔和的照明光线。这种补光法既可以整体提高被摄体的亮度,又不破坏室内原有的光调气氛,是一种理想而简便的补光法。

篇四:《从零开始玩单反 教您怎样正确曝光》

·什么是曝光

曝光简单的来说就是感光元件CMOS或CCD接受从镜头进来的光而形成影像的这么个过程。在我们拍摄照片时如果将被摄物体拍的过亮,那么画面较亮的部分就会因为过亮而失去细节的表现,我们就说这样的照片过曝了;同理,当你把被摄物体拍的过暗时,画面暗处的细节也会有所缺失,这样的照片就欠曝了。下面两张照片一张是过曝,一张是欠曝,这样的曝光都是不正确的,它们都不能称为合格的照片。

{单反如何控光}.

过亮和过暗的照片都是不合格的

如今相机的测光系统非常强大,一般来说在使用P档、A档和S档拍摄时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过曝或者欠曝,但手动M档就不一样了,因为M档是纯手动档,所以初学者往往控制的不是很好,自然对M档也比会较惧怕。今天笔者就着重为大家讲述在手动M档时怎样让照片曝光准确。

·附:该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文章(从零开始玩单反 相机参数之光圈/快门篇)

该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文章(从零开始玩单反 相机参数之ISO/焦距篇)

产品:D7000 尼康 数码相机

怎样的曝光才称得上准确

·怎样的曝光才称得上准确

我们已经简单的了解了什么是曝光,那什么又是正确曝光呢?其实正确曝光是相对而言的,在相同光照情况下,所拍事物的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反光度是不同的,我们想要在画面中表现出事物,所针对浅色和深色部分的曝光量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拍摄取景范围内,只要物体有明暗差别,那必然有部分区域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当然首先要让被拍事物的主体部分曝光正确。一张照片中当事物主体部分曝光准确时我们就可以说这张照片的曝光是准确。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照片来具体说明。

白色的花朵拍的太亮细节缺失

降低曝光量后花的细节展现出来

这张照片太暗,属于欠曝

提高曝光量后画面明暗正常

篇五:《单反相机用光技巧》

用好感光度ISO

ISO,俗称感光度,在传统相机使用的胶卷包装上都能明确看出ISO值,如ISO 100、ISO 200、 ISO 400等等。通过调节ISO值,可以使数码相机的感光敏感度改变。在同一条件下(曝光量一定),ISO 越高,感光速度越快,曝光需要的时间越短。也就是说在相同环境,相同快门光圈的拍摄情况下,如果 ISO值设定得越高,那么拍摄出的数码照片亮度也越大。

调节ISO

选购好了一款数码相机,现在就可以开始进行拍摄了。想要拍摄出精美的数码照片,那么就需 要根据场景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拍摄模式,还需要注意感光度的大小、白平衡的选择、控制虚化背景、 构图的框架、光线的方向、侧光点的选择。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该如何拍摄照片。

1.高感光度的作用

既然ISO的提高可以有效减少CCD感光时间,那么这就为我们在弱光下的拍摄提供了方便。因为 通常在弱光或夜晚拍摄时会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一旦曝光时间过长,手的抖动就容易对拍摄清晰度产 生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三角架来固定相机。但毕竟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随时携带一个三角架出 去娱乐可不是一件方便的事。另外有时是一些发生在夜晚的突发事件,要想获得较亮的拍摄效果,最直 接的办法就是采用高ISO值,这样拍摄效果就会更好。高ISO值适用的场景包括有夜景、弱光环境和快速 抓拍等。

2.低感光度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感光度越高就越好,因为虽然ISO值小的照片亮度最弱,但是它的画质细腻度是最好 的。而ISO过高的照片颗粒感最明显,噪点更多。因此ISO较高的设定不适用于要求品质较高的数码照片 ,尤其是人像拍摄、静物拍摄以及特写之类。

三、选择适当的曝光模式

曝光模式转盘

曝光是摄影中一个常用的名词,是拍摄过程中自然光源进入相机的量。如果进光量过大,那么 照片就显得非常亮,称为曝光过度;如果进光量过小,那么照片就显得非常暗,称为曝光不足。把握好 曝光的强度,对于一张照片的好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曝光模式又分为:

1.自动曝光

自动曝光是数码相机根据光线情况,自动分析并选择曝光强度的一种曝光方式,也就是人们所 说的傻瓜式操作。这种方式没有任何技术性可言,一切都依靠数码相机自动识别。根据拍摄现场光线的 具体情况自动设置所使用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当光线不足时,相机将自动打开机内闪光灯。在一些新闻 报道和突发事件中为了抢时间,一般都采用自动曝光。

2.快门优先

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速度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自动获取光圈值。在拍摄运动物体时我 们时常发现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 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当快门速度低于1/60秒时建议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 ,以免因为手抖动而影响照片清晰度。快门越快,进光量越少;快门越慢,进光量越大。快门优先多用 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高速快门可以用于凝固物体瞬间的状态,而慢 速快门可以实现运动物体的虚化。

3.光圈优先

光圈优先是由拍摄者首先选择拍摄所需要的光圈,然后由相机根据现场光线情况确定所需的快 门速度。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背景虚化的效果越明显,被拍摄的主体越突出;光圈越小,进光量越 小,焦点前后的景深越大。一般来说,进行微距拍摄常常运用较大光圈来达到虚化杂乱背景的目的和效 果。风景拍摄时为了取得前后清晰,细节丰富的图象,常常采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大光圈适合微距 拍摄,而小光圈适合风景拍摄。

4.手动曝光模式

手动曝光模式完全由用户确定拍摄时所需要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 意图和预计的拍摄效果进行光圈和快门速度的设置,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当设定超过感光度后 ,相机会通过声音或闪烁的灯光予以提示。对于经验不足的新手来说,手动曝光模式有一定难度,而且 操作稍显复杂,难以用于抓拍瞬息即逝的景象。

5.曝光补偿调节

曝光补偿调节

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德环境下中,利用自动曝光或者快门、光圈优先模式,有时很难 照顾全面,无法突出主题,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 这就是曝光补偿(expose value),也称±EV。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 合。这个场合适合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方案拍摄多张照片以供挑选。不过在存在反差极大 的画面中,曝光补偿很难照顾全面,容易顾此失彼。

一般曝光补偿都是用在自动或者半自动曝光模式中的,如果是全手动曝光模式,很少采用曝光 补偿,因为依靠快门和光圈的调节,也可以改变进光量了。{单反如何控光}.

五、用好白平衡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同感:本来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 来可能就不是白色,另外在一些特殊光源下(如荧光灯)的白色看上去也不是白色。

一般来说,CCD并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而只能以不同场合下默认的“白 色”平衡其他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色调。如果数码照片会有偏色的现象,就是因为没有正确调整白平衡 。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自动白平衡、钨光白平衡、荧光白平衡、室内白平衡 、手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这种自动白平衡在光线接近正常时的准确率是很高的 ,如果在室外拍,就可以用它,但在有色光线下拍摄时效果却较差。另外对于大气中的漫射光也无法纠 正,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照片偏蓝。

钨光白平衡就是灯泡(白炽灯)光线下的白平衡,这个容易理解;荧光白平衡因为荧光灯类型 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而最难处理,需要试拍决定;室内白平衡也叫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 暗处的光线调至原色状态。手动白平衡是对准拍摄现场光线中的白色(如白纸)取样设置的,理论上手 动白平衡是最准确的,除非取样用的白色不够白。

在某些场合下往往偏色也是很奇特的效果,不信你在拍夜景时选用日光效果试一下,其实也很 好看。当然,初学者还是循序渐进比较好,但也不必为白平衡有太多困扰,如果发生偏色,多数情况下 可以用后期PS色彩平衡校正。

六、侧光拍摄技巧

侧光是指从被摄物体侧面照射过来的光线,它能使被摄体表面由于凹凸不平而呈现出部分阴影 ,使物体受光面与明暗面各自有明显的表现,既能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又能体现立体感,这种光线的 表现力最强,因此侧光是摄影用光时最为常用的光线。但在运用时,要注意受光面与暗面在画面造型中 所占比例。通常斜射光的角度是最好的,当光线的方向与景物平面呈45度左右的角度时,这种角度的光 线使被摄物体受光面与阴暗面的比例大致相当,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

侧面光会使物体产生阴影,便加强了立体感

七、逆光拍摄技巧

逆光是指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逆光拍摄时很容易使被摄物体变成剪影,因此对于曝 光的把握相对困难一些,对于初学者往往不推荐逆光摄影。但是逆光的艺术效果也是独特的——逆光能 给被摄物体外缘镶上一条动人的轮廓光边(如果是阳光,就是金边)。如果处理适当,便可创作出独特 的美感,拍出艺术味十足的光影感觉。

在拍摄逆光照片时需要注意的是,逆光时前景与背景的光比过大,往往会造成背景曝光过度或 者前景曝光不足,为了缩小光比,一定要注意为前景补光,可以用反光板或是闪光灯——如果你看到谁

逆着阳光拍摄时用了闪光灯,你要对他充满敬意,因为那是一个行家,他在缩小前景与背景的光比。 逆光人像会照亮人物轮廓,但要注意正面补光,避免曝光不足

八、照片构图技巧

一张好的照片,除了要运用好光线以外,框架的搭建也相当重要。而这种框架就是照片的构图 。摄影照片的构图其实并不需要太过局限于某种框架,主要是要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不过对于一些欠 缺经验的初学者来说,要想立刻达到这个地步还是比较困难,因此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照片构图的基 本规则。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规则也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摄影构图中有一些应当遵循的要点,但这 仅仅是为避免一些典型的弊病。

构图的方式上主要分成以下几种: 1井字形构图 2正三角形构图 3倒三角形构图 4斜三角形构图 5垂直式构图 6斜线式构图 7水平式构图 8曲线式构图 9渐进式构图

2.构图技巧

看了这么多构图方式,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构图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 在使用不同的构图方式时,我们还需要使用技巧。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在构图时常使用的技巧。

1地平线和三分法技巧 2被摄物位置技巧3 背景和前景选择技巧4 边框选择技巧 5阅读画面技巧 6特殊图案结构技巧 7填满画面技巧

九、摄影构图新手入门

1.分清主次,突出主体 2.背景简洁,减法构图 3.井字结构,黄金分割 4.留有空白,增强动感

篇六:《单反相机侧光技巧》

单反相机测光技巧

1、玻璃背景情况下,关闪光灯

2、评测光(万能测光,普通)中央重点测光(以中间亮度为优先)点测光(适用逆光,测光)

3、运动模式下:焦点要先定好

4、顺光下,脸部阴影过强,不适合人像摄像逆光下,表情柔和(+反光板更好)

5.对黑色物体,向负方向暴光补偿对白色物体,向正方向暴光补偿说明:末经化妆的女性皮肤,以正方向补偿,可使脸上斑点和皱纹少男性方面,可以用负方向补偿男女在一起,可使用闪光灯最好最好使用波峰图查看:向左为不足,向右为过光.

篇七:《精心整理:单反ISO、焦距、快门、光圈、感光度基础知识与技巧与成像》

单反的快门、光圈、感光度与最终成像的关系{单反如何控光}.

ISO与图片质量

ISO是一个曝光率极高的词,我们在超市买饼干的时候就可能会看见包装袋上写:本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这个ISO是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组织制定饼干管理标准,也制订胶卷的生产标准,所以货架上的胶卷有ISO100,200和400的几种,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胶卷。ISO感光度是CCD(或胶卷或CCD)。这就是一台大型房式照相机。在没有打开小窗之前,房间里是黑乎乎的。

我们打开小窗,光线从小孔而入,射到对面墙壁的胶卷上,产生光化反应(或光电反应,如果是CCD),照片就诞生了。此过程就叫做曝光。要得正确曝光的图片,必须精确决定曝光量。所谓曝光量就是让多少光进入这个密闭房间里。如果进光量太大,照片就会白花花一片,晚上变成了白天。如果进光量太小,照片就会黑乎乎的,白人变成黑人。

幸好我们有了光圈和快门两样工具可以一起来控制曝光量。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可以这样认为:光圈(值)大小其实就是那个小圆窗户开多大,快门(速度)就是窗户打开多久。假设窗户只打开1/4,时间为4秒钟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很显然,窗户打开一半,时间2秒钟也能让底片正确曝光,因为1/4*4=1/2*2=1,进光量都是一样多。同样的,如果窗户全开,曝光时间就只需要1秒了。

假若一个镜头光圈全开为F4,用摄影行话来说,光圈F4快门速度1秒为正确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样能得到准确曝光的图片。

重要结论:一张正确曝光的图片可以有N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 总结以上几个名词解释,有三个因素能影响一张图片是否正确曝光:光圈,快门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联合决定进光量,ISO决定CCD的感光速度。如果进光量不够,我们可以开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门速度,还是不够的话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点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门速度降低则图片可能会糊,提高ISO后图片质量也会下降。没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舍要灵活决定。{单反如何控光}.

焦距

光线经过透镜就会聚成一点(焦点),镜头的焦距就是从镜片(或镜片组)的中心到底片(CCD)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对全幅135数码单反相机以及我们以前常用的135胶卷相机(使用超市里的盒装胶卷)来说,焦距50mm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简称标头,拍出来的照片类似肉眼平视的感觉(视角为45°左右)。

严格的定义是:标准镜头就是焦距等于底片(或CCD)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单张135底片是24x36mm,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其对角线长度为43mm,所以135画幅的标头应该是43mm。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把焦距为40-60mm的都称为标头。早期的单反相机是与50mm镜头捆绑销售的,这也许是称其为"标准镜头"的原因吧。

广角镜头(焦距小于35mm)能够让照相机"看得更宽阔",因为它视角大;长焦镜头(焦距大于70mm)能让照相机"看得更远",但视角窄。长焦镜头也称远摄镜头或望远镜头。从焦距的定义就可以推断出,广角镜头都身材矮小,长焦镜头都高大威猛。以后我们只要一看到那些又粗又长的大家伙,不用说那都是长焦头。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1960年以前,变焦基本靠走。1965年之后,焦距可以调节的变焦镜头开始大量上市。变焦镜头的优势是明显的,改变焦距不用再走路,只需转动镜头筒。但变焦需要一套复杂的光学系统(其内部结构大多超过十片镜片),这给变焦镜头带来了两个问题:1,体积和重量大;2,成像往往都不如最好的定焦镜头成像清晰。

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

我们经常看到数码相机广告上写XX倍光学变焦。这里的变焦倍数=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一个28-280mm变焦镜头的光学变焦倍数就是280mm/28mm,即10倍。光学变焦英文名称为Optical Zoom,{单反如何控光}.

它依靠镜片的位移来实现焦距的改变。光学变焦倍数越大,里面的镜片就越多,镜头体积相应较大,画质相对较低,光圈相对较小。 光学变焦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来说,只要愿意花大价钱认真设计精心制作,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光学变焦比在4倍以内的镜头其光学素质才有可能接近或者达到定焦头的平均水准,比如佳能Canon 70-200mmF2.8IS镜头(市价两千美元,重1.5公斤)。超过4倍变焦的镜头其光学素质基本不可能达到定焦头的水平。

1995年以来市场上陆续出现了10倍以上的大变焦镜头,光学变焦越大当然越方便,但成像也会相应下降。2007年底上市的Panasonic松下FZ18数码

相机其光学变焦为28-504mm,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8倍,但实测这款相机的镜头边缘解像度相当差,看来18倍已经接近光学变焦目前的技术极限了。

关于数码变焦我只有三个字:骗人的。数码变焦只是电子放大,软件稍作改动就可以从一倍到一万倍变焦任君自取。只有光学变焦才是真正的变焦,数码变焦是厂家用来欺骗外行消费者的。{单反如何控光}.

景深与光圈优先

{单反如何控光}.

通俗地说,景深就是照片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清晰区域"。相对于光圈和快门,景深比较难理解,因为它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概念。清晰还是不清晰并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

还是打比方吧:一张合影,如果对焦准确,一排人的脸部都很清晰,但人群前面的鲜花和人群后面的建筑物就比较模糊。这张照片的清晰区域只限于人群,我们就称此照片景深较浅(小)。如果用F22最小光圈来拍合影,除了人物清晰,人群前的鲜花和后面的建筑物也比较清晰,照片的清晰区域很广,我们就说此照片景深很大。

风光摄影一般需要大景深,因为我们希望景物的前前后后都清楚。人像摄影一般需要小景深,我们只希望美女的脸部清楚,此美女四周的树枝和丑男最好都模糊,这样才能够突出主体。景深直接关系到图片能否吸引人。

景深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1,光圈大小;2,焦距长短;3,被摄物体的远近。所以在相机上并不能直接调整景深,只有景深预览按钮,小数码DC和有些入门级单反连景深预览按钮也没有,一切要靠估计。好在掌握了几个原则后,估计景深并不难。这三个原则是: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离被摄物体越近,景深越小。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指的是实际光圈大小。第三节我们说过,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对135相机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最小光圈为F22,这时候景深最大(如果焦距和拍摄远近不变),在F2.8的时候景深最小(如果此镜头最大光圈是F2.8)。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这个好理解,广角镜头景深大,长焦镜头小。实际上17mm的超广角镜头如果使用F8以下的中小光圈,随便你朝

篇八:《单反相机入门教程之如何捕捉耶稣光》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之如何捕捉耶稣光

在景色拍照一项中,对比爱拍照耶稣光这项体裁。平日罕见,所以每一次呈现,心情都非常振奋、精神振奋!耶稣光又叫云隙光,从云中的边缘射出的阳光,照亮空气中的尘埃,于是构成一条条柱状的光。由于拍照年纪只需一年半时间,所以拍照到又美的就少之有少。期望大家见谅见谅。

云隙光构成条件与成因:

有云或雾遮挡住太阳

湿气重与尘埃要必定数量

常发作于日落、湿气重的山沟与大海

对地上的观测者而言,只需有云或雾遮挡住太阳,就有能够看到此表象,但最重要的还是水汽与尘埃的条件。因而云隙光在多云的天气对比多见;晴朗的日子里,则常发作于日落。对比好的观测地点在海边或湿气重的山沟地区。其物理原理则是粒子分散在空气中,构成胶体,被光照耀后发作丁达尔效应。偶然云隙光会伴随着反云隙光一同发作。

本来,有云隙光就有反云隙光。 反云隙光(Anticrepuscular rays):一种多见于日落与日出时分的大气表象。太阳于低角度时,阳光穿过云层缝隙,构成云隙光;若有两道云隙光的夹角较小,对地上观测者来说,就好像是两条光辉从日落的西天射出,辐合于天顶对面的东边。此表象即为反云隙光。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单反如何控光 单反拍出漂亮光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