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古诗改写300 古诗改写作文300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古诗改写》

绝句》改写成现代文

春天来了,柳树抽(chōu)出了嫩(nèn)绿的枝条,长出了碧绿的小芽,就像一条绿色的瀑布。柳树迎来了两位“歌星”,她们就是美丽的黄鹂公主,柳树就是黄鹂公主的舞台。黄鹂公主落在柳树上唱着动听的“春之歌”。白鹭们一个个都是舞蹈家,你看她们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托(tuō)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hú)线。蓝天是她们的舞台,白云是她们的大幕(mù)。她们在蓝天中跳着优美、动人的“春之舞”。 杜甫站在窗前看见了高耸(sǒn)入云的西岭。西岭上有千年不化的积雪,那样美丽,那样迷人。就像戴在西岭上的白色绒帽。门前还有一条宽阔的大河,大河上有一条大船,它是从遥(yáo)远的东吴来到这里的。

绝句》改写成现代文 一条弯弯的小河旁,有一排挺拔的大树。一阵风吹来,柳树甩起自己长长的头发,仿佛一位美丽的姑娘对着河面照镜子。两只胖胖的黄鹂站在粗壮的树枝上。这两只黄鹂有金黄的身子,圆圆的脑袋,火红的嘴有着弯勾,深黄的爪子紧紧地抓住树枝,在枝头上欢快地唱着悠扬悦耳的歌声,时而交头接耳,仿佛在说悄悄话。

在碧绿的草丛上,一行白鹭扑打着翅膀,飞向天空。它们在天空中玩耍,嬉戏。一会儿飞到树枝,一会儿飞向池塘。个别的白鹭不受同伴的“诱惑”,专心致志地捕鱼;还有一些白鹭“呼”地飞向天空,穿梭在白云之间,时而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往下冲,又突然转身,借上升气流又回到了高高碧蓝的天空的环抱之中。

这时,诗人杜甫正在屋里品尝着美酒。他慢慢地站起来,缓慢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眼前的景色让他为之一震:远处高大的西岭山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白皑皑的,看起来就像一个巨人用雪堆成的山峰。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掀起了那些白雪,卷向杜甫的窗前,刺疼了他的双眼。于是,他急忙关起了窗户。

大风过后,杜甫拿掉窗栓,推开窗户,只见门外的小路旁早已被刚刚长出来的小草掩盖了。杜甫的眼神沿着这一条小路向前看,小路的尽头,是一条长江。江面上停泊着几只高大的商船。船的一头被绳子连在江边的一棵千年古树上,船体随风轻微地摇摆。杜甫往船里望去,有各种各样的货物。杜甫感到十分高兴,自己家的窗户就像一个画的边框,把外面无数美丽的景色都镶嵌在这上面。

望庐山瀑布改写

话说盛唐时代,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称青莲居士,后人称他为“诗仙”。他从小喜欢看书,青年时好游山水,从此,他游遍天下,以诗酒自适。

这一天,李白来到了风景如诗如画的庐山。只见李白头戴官帽,身穿白袍,来到了雄奇秀拔,云雾缭绕,有奇洞怪石的庐山。他看到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紫色的云雾,色彩绚丽。远远看去,瀑布从山壁间降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气势雄伟。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雄奇、迅猛,令人觉得气势动人心魄,以为是银河从九重天落了下来。

李白看了,不禁脱口吟颂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家喻户晓,被后人传颂!

望庐山瀑布改写

这天,李白来到庐山游玩。饱览了壮丽山色后,他遇到一游人,问:“还有值得一观的景吗?”游人曰:“有!山腰上有一瀑布,煞是壮观,先生不妨去观看。”李白道谢后,急急去观庐山瀑布。。

到达山腰,李白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说:“美哉!美哉!”那瀑布真是雄伟壮观: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

不绝,一泻千里,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中,李白陶醉不已。

这时,瀑布下升腾起一片紫色的烟云。李白看呆了,问两个游人:“这是什么?”答曰:“这儿每天清晨会升紫雾,所以叫香炉峰”。

李白正沉醉,忽听二游人正在作诗:“香炉峰上瀑布美,水帘垂下紫烟围。此间景观不常见,人间仙境游几回?”

“这么美,应作诗耶!”李白酝酿了一下,就做好了《望庐山瀑布》,诗曰:

日照香炉升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二:《古诗改写作文》

古诗改写作文

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的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常见的方式。改写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古诗改写300}.

《宿新市徐公店》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的原文是“篱落疏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儿童。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乐,天真的背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后两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内容浅显易懂,理解起来不难。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古诗改写300}.

改写古诗不能改变古诗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把古诗写得丰满起来。《宿新市徐公店》写景,后两句写儿童扑蝶的天真与快乐。改写的时候就应该把握

容:景色描写和儿童扑蝶。景色描写是儿童扑蝶的背景,因此,重点内容应该是后两句“儿童扑蝶”的情景。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的内涵凸显出来。

把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记叙文 (字数要在450字左右)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蹄。

(一)

春,一年一度的春季又回到了神州大地。树上活泼可爱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说:「春天到啦,春姑娘回来啦,大地复苏啦,真好啊!真美啊!」

是的,人间的确是很美的。看,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彷佛是神话里的「花花世界」。他们以迷人的芬芳,妖娆的风咨,招来了许多「小客人」——小蜜蜂呀,蝴蝶呀,飞蛾呀,甲虫呀……,他们给平坦无奇的小路带来了生机,使小路不再孤独寂寞,连过路的人都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了。穿著各种各样衣服的彩蝶翩翩起舞,彷佛是为了老朋友的到来而高兴。蝴蝶一会儿落在花的海洋中,和花儿谈谈心;一会儿又飞起盘旋,和花儿嬉戏。看得出蝴蝶实在不愿离去,就连大师人杜甫也徘徊流连。看到这仙境般的景色,不禁心旷神怡,怎麼还会想到要离开呢?

花儿的能耐可真是非凡啊!不光吸引了蝴蝶和诗人,还招来了许多「歌唱家」——黄莺鸟。它们落在花丛中,「喳喳」叫了几声,彷佛是在说:「总算找到一个好地方唱歌了!」接著就放开银铃似的歌喉尽情歌唱起来。这婉

转和谐的啼鸣,使诗人杜甫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

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杜甫完全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

杜甫赞叹道:“黄四娘家的花真是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二)

阳春三月的某一天,诗人杜甫在江边漫步,好不自在。忽然,他闻到一阵阵幽香,这个香味诱使他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片刻,杜甫便身处在一间乡村简陋的小屋前,这使诗人杜甫不由的想起在来小路上繁花似锦,他猜测这间小屋的主人必定是位爱花之人。

过了一会儿,从屋里出来一位闭花羞月的山村妇女,只见她手提木桶,身穿粗布衣,他见到诗人杜甫站在自己家小屋前,便微笑着邀请杜甫坐下并和诗人交谈了起来.从闲聊当中,杜甫知道了这位中年妇女名叫黄四娘,乃是位爱花之人,且家中的各种鲜花多不胜数。杜甫这才留意大利到小屋的四周布满了鲜花,各种鲜花在阳光下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一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三)

春天来了,百花齐放。大诗人杜甫听说江畔边有一

个叫黄四娘的人,她家的花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那儿一定是姹紫嫣红。于是,杜甫决定去江畔赏花。

杜甫来到江畔,只见江水滚滚,奔流不息。春风吹拂着,吹得脸上暖洋洋的,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洒在这江畔上。可是江岸上绿草如茵,只有几朵零星的野花,哪有黄四娘家的花园呢?

杜甫不禁有些失落。这时,一阵风过,杜甫闻了闻,风中夹杂着浓郁的花香,不知是什么花,应该是许多花汇集在一起的吧!杜甫在花香之中陶醉了,这香气把刚才的失落一扫而光,杜甫完全沉浸在花香之中了。

风止了,杜甫才清醒过来。“刚才的花香太迷人了,难道那边就是黄四娘家的大花园吗?”想到这儿,杜甫立刻精神一振,他顺着花香走去。

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清平乐·村居》

篇三:《三年改写古诗》

怎样将古诗改写成散文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2、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4、加入情节,注重描写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改写方法】

1、解诗意

a、什么时间或季节? b、谁干什么?

c、人物的心情如何?(表达了什么主题?)

2、围绕主题,根据主要材料重新组材构思。

4、以诗词曲为蓝本再创作。

改写,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写为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等。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①曲项:弯曲的脖子。 ②拨清波:划水。 【解说】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诗中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

一天早上,骆宾王在花园里散步。他走到池塘旁边的小亭子里想休息一会儿,忽然看见大白鹅正在水中嬉戏、游玩,在荷花的映衬下美丽极了。小金鱼全围着它们游来游去,仿佛在和两只大白鹅说:“我们做个朋友吧!”骆宾王看得入了迷。

两只大白鹅弯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在对着天空歌唱,连王骆宾也想唱一首歌了。

这两只大白鹅,毛色白亮,在碧绿的湖水映衬下显得格外好看。红色的掌蹼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鲜艳、那么红亮,湖水也被照得闪闪发光。王骆宾双水托腮,站在亭子的围栏旁边,心想:大白鹅可真漂亮呀,羽毛白而净,脖子细而长,掌蹼红而艳。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的夜晚

李白长大了,他离开家乡,独自去外面求学。今天是中秋节的晚上,他坐在桌子的旁边,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非常得明亮。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好像洒了一层秋霜。在传统中秋的晚上,家人们在一起吃圆圆的月饼,代表大家团团圆圆。李白想:“如果今天我在家里,现在应该和亲人一起赏着月,吃着月饼,那是多么幸福啊!”这时,他想起了一句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窗外传来阵阵昆虫的鸣叫声,而且李白觉得今天叫得格外响亮,是不是它们今天也过中秋啊!

他抬起头,看着天上的月亮,好像月亮就是母亲慈祥的脸一样。他想起了母亲的叮咛。夜深了,月亮好像更圆更亮了。李白躺在床上,心中念着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在梦里,他回到了美丽的家乡

古诗改编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天,小明正在桌前吃午饭,妈妈端来一碗米饭,小明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一不小心把米饭洒了满桌子都是。妈妈看到后,让小明捡起来。可小明却把脖子一歪,不屑一顾地说:“几个破米粒,又不值钱,我才不捡呢!”

这时,妈妈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在炎炎烈日下一位老爷爷挥舞着锄头在种地,他的汗珠滴滴答答地往下掉。他的家人劝他休息,他也不听。老爷爷说:“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老爷爷越发卖力地挥舞着锄头,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落在地里的汗水都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这些大米就是被你洒在桌上浪费掉的。农民伯伯要是看到了,会多么伤心啊!”

听到这里,小明惭愧的低下了头,悄悄地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放进了嘴里,这几粒米格外的香甜。通过这个故事小明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劳动。

篇四:《古诗改写》

我给古诗编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唐诗和宋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两颗最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倍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让小学生只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这份民族文化瑰宝为学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学生的一次偶然写话机会启发了我。

在学完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清平乐 村居》之后,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水乡其乐融融的场面,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我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先想象一下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把《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行吗?”他的建议立刻被其他同学所采纳。“对,我们四年级语文上册曾学过一篇课文叫《但愿人长久》,就是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的。”“三年级也有,像《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少年王勃》。”经过讨论,师生很快达成一致:一起来改写词作《清平乐 村居》。十几分钟后,学生的作文本上都有了一段或长或短的话。

有学生写道:“南宋有一位爱国词人,名叫辛弃疾。他被朝廷罢官后,在农村隐居了二十年。在乡间,他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日子。一个夏日的午后,辛弃疾一人在小溪边散步。忽然,他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离小溪不远处的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着天,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辛弃疾不忍打断他们,便停下脚步观赏着这周围的美景。在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面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绿色的小莲蓬。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老人的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编织鸡笼子。天真、活泼、顽皮的三儿子呢,正翘着脚丫子,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莲子。看着这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以及这乡村朴素清新的环境,辛弃疾心中那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笔写下了《清平乐 村居》这首著名词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对古诗的解读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练的古诗要改写成几百字的记叙文,需要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中达到沟通与默契,在与作者进行智与智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最后将古诗词艺术再创造为一篇篇现代白话文。

又有同学写道:“

一天傍晚,辛弃疾来到长满碧绿青草的小溪边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举着许多像大伞一样的荷叶,在这些荷叶中间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微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清香。紧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用吴地方言亲热地聊着天。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

爷望了望老奶奶,带着几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东边豆地里锄草的大儿子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地里的农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说:‘二儿子也不错,他心灵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编出的鸡笼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卖了。’

老爷爷说:‘是呀,就是咱们的三儿子太小了,还不懂事。’

老奶奶说:‘不要急,他早晚会长大的。快瞧,这孩子正趴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莲蓬吃呢。真是太顽皮了。’{古诗改写300}.

‘哈哈哈 ’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约而同地笑了。他们的笑声也深深地感染了辛弃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会有多美。”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改写古诗词的关键。以上两篇改写《清平乐 村居》的习作,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和表达的结果。如果说学生没有真正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没有深切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是不会写出这么优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过改写古诗词,既加深了学生感悟古诗词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改写”以古诗词作为一个起点,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真正走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此后,学生就对课文中的古诗词格外关注起来。只要是自己有话可说的古诗词,学生就会忍不住地写下一些话,或叙述,或抒情。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每学完一首古诗词之后增设了十几分钟的“我来改写古诗词”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大声朗诵自己改写的内容,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价,这成了一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越来越爱改写古诗词了,同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古诗词内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学生改写其他古诗词的部分内容:

《游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亲。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很深了,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也许是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可尽管这样,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在想:这次郊儿外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出门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有,要早点回家!” 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看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年纪大了却还在为我操劳,她的恩情我这一辈子恐怕也报答不了啊!怀着对母亲的感恩,孟郊在50岁那年写下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颂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身处异乡京城的大诗人王维看着家家户

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王维都要与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可如今自己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就连过节也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又是多么让人难过啊! 此时此刻,家乡的亲人们正在登高团聚,欢度重阳节,他们在“遍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这个异乡游子的。想到这里,王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古诗词改写,津津有味地修改着我们古典文学的精华之作时,我也曾经担忧:这种方式是否会使学生把古诗词独特的文体特点给抛掉、变掉呢?但实践的过程证明了这种担忧并不存在。首先,每次改写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原作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像;其次,改写之后,我很注重新作与原作的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独特魅力;最后,诗词改写变的只是原作的外壳,而不是其精神内蕴。它是理解原作、触摸作者内心世界的拐杖,它也是与文本对话后的自我创新、自我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让学生大声吟诵古诗词的同时,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感悟和表达的机会,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才能真正丰富学生情感,涵养学生性情,完善学生人格,展现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生命价值。

篇五:《古诗改写成小故事》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后来,张籍就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秋思》。

改写《秋思》故事 2

秋风瑟瑟,树叶枯黄,随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洛阳城内,冷风飕飕,让人感觉到秋天的一片凄凉景象。

一个夜晚,张籍来到窗前,一轮明月撒下淡淡的荧光,遥望远方的家乡,他心里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他随手拾起飘落在窗前的一片落叶,仔细端详着,他的思绪随着落叶飘向远方的家乡,他不禁思念起家乡的父母、亲人.

张籍出生贫寒,家庭贫困,他从小读书刻苦,十三四岁就远离了家乡,到了二十五六岁就经历了漂泊异乡的生活。十多年中,他虽身居异地,举目无亲,不时感到十分寂寞、孤独,却无思念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

他坐在桌前,铺纸磨墨,正准备给家里父母写信,提起笔,千言万言不知从何写起,顿时,他脑海里浮现出童年时与父母相聚的快乐时光,与弟弟妹妹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与父母亲们离别的情景想着,想着,他不禁热泪盈眶,一时间,他心中的情感犹如泉水般涌出,把所有的思念之情倾诉于笔端,寄托于这封家书中,他一边写,一边感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终于写完了。他把信封好来,齐整整地放桌上。这时已近三更了,他才熄灯上床睡觉,他翻来覆去,难于入眠。

第二天早晨,张籍拿着家书,匆匆跑去找朋友,叫朋友帮捎信回家。当他经过大树下下,恰逢这位朋友正要启程返乡,于是,他连忙将信交给朋友。突然,他又人朋友手中要回了信,生怕信中漏写了什么,又检查了多遍,将拆开的信封好之后,再将信郑重地交给朋友,千叮咛,万嘱咐,真可谓“家书抵万金”呀!

朋友便接过信,细心装好,跨身上马,“驾—”朋友扬鞭而,,他在原地久久地伫立着,眼睛中满足泪水,一阵秋风拂过,吹落他的泪水。

夜晚,我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月亮洒下悠悠清淡的光,不禁想起了故乡的亲人,真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便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是思乡的泪。这时,突然树上的叶子飘落了下来,秋风又把叶子卷了起来。哎

我来到书房,想写封信给家人,可是不知从何说起,要说的话太多了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把信写好了,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把信件封好,再用细绸子捆好。急匆匆的身影骑着马奔到驿站门口,原来捎信的人来了。我便把信慎重递给他,他要走的时候,我再次把信拿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忘写的,再次把信封好拿给他。我嘱咐捎信人要路上小心,一定要把这封信送给我的家人。让他们知道我还在这里,十分想念他们。

望着远去的他,滚烫的热泪迷蒙了我的双眼

不知不觉,夏日的炎炎已经悄然远去,萧萧的秋风时而灌满洛阳的街头巷尾。发黄的树叶再也不能栖息在树上举目远望了,随着秋风的吹拂在空中漫无目的的荡漾,不知道自己最后会落到哪个角落、为哪一棵树来年的生长增添养料。小草的身子也变得枯黄,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候鸟成群结队地向南飞去,偶尔还会有一两声鸣叫划破宁静的长空。天气逐渐转凉,人们都换上了秋装。

诗人张籍站在客栈门口,举目南望——家乡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像往常一样,他边看边想,不知不觉眼睛酸涩,思乡的伤感不禁又一次侵袭了张籍的心头。

“秋来了,秋来了”他喃喃着。说着说着,他又想起了中秋节,愈是想,他愈是伤感,年迈老母的身影,懵懂幼子的声音, 还有临行前妻子的叮咛

“给家里写封信吧,”张籍转身走回客栈,“别让家人担心我。”说写就写,他迅速铺好宣纸,蘸好毛笔,握笔在手。可是,千种思念,万分挂牵真的不知如何写起。一支蘸好墨的笔停滞在空中。

“到底写什么啊?老母亲,爱妻,孩子都还好吗?”想着想着,张籍鼻子一酸,几滴苦楚的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

第二天,张籍把写好的信揣在怀中,仿佛那是他的珍宝。找到捎信人,张籍一边双手交信,一边再三叮嘱:

“路上定要小心,务必把这信送到家人的手中。”

“ 好的,不要担心。”

捎信人转身上马要走,张籍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样,再一次把信要回,重新拆开,看了又看,还自言自语的说着什么,最后确保没有什么遗漏时,才把信交给捎信人。

捎信人扬鞭催马,疾驰而去,张籍祥一塑雕像,久久的站立在路边迟迟没有离去

改写《秋思》故事4

一阵肃杀的秋风吹来,带来阵阵凉意。张籍转过身,突然听到一个小孩叫:“妈妈,看,大雁!”诗人抬头一看,一群大雁正从天空中飞过。张籍不禁想起自己客居洛阳,常年不归。这大雁明年会回来,而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这时,街上已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落叶的沙沙声。落日的余辉撒在他的身上,池塘里的荷花早已不见,往日的虫鸣鸟叫,这时已无影无踪了

回到家中,张籍突然想到,自己虽不能回到故乡,但可以写信啊。可是,提起笔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诗人的脑海里,不断涌现着当年离别时的情景。恨自己那时年轻气盛,与老母离别时竟头也不回地走了,但不知这一别何时才能再见面想到这里,诗人不觉热泪盈眶,一时间,所有的感情都似泉水一般涌了出来,诗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于这一段段文字中。

终于写罢书信,张籍又将这封信仔细地读了数十遍,生怕自己的思乡之情不能完全表达出来。这时,忽听打更人打了三下更,已是三更天了,诗人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信,封好,合衣睡下,可他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是多么想让家人快点看到这封信呀!

清晨,诗人早早地起了床,揣着信在门口等候捎信人。不知何时,街角传来了马蹄声。“来了,来了!”诗人心里激动万分。只见那个送信的年轻人跳下马,接过信说:“您放心,我一定会送到的!”说完,正要上马,只听见背后一声大喊:“请留步!”他忙回身问,“老先生有事?”“我我想再看一下信。”年轻人犹豫了一下,把信交到了诗人手里。诗人急忙打开信,仔仔细细又查看一遍,这才又封好交给年轻人。年轻人跨上马,扬鞭而去。诗人站在原地,眼中已满是泪水一阵秋风吹过,吹落了他的泪,一滴、一滴

篇六:《古诗改写》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诗改写300 古诗改写作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