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十六特胜详解 十六特胜观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有关十六特胜观》

有关十六特胜观.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杂蕴〉第一中.补特伽罗纳息第三之四

(此《大毗婆沙论》是解释《发智论》的,以下方括号内,都是《发智论》的经文。)

[入息出息当言依身转耶?依心转耶?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契经》说:“佛告长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为本,系属身,依身而转。”

《施设论》说:“何缘死者入出息不转耶?谓入出息由心力转,死者无心但有身故。” 此入出息一说依身,一说依心,或有生疑。如是二说,俱不了义,或俱了义;欲显此二真实义趣,故作斯论。

[入息出息当言依身转耶?依心转耶?答:应言亦依身转,亦依心转,如其所应。] 云何名为如其所应?

有作是说:“于下中上如其所应,谓入出息小时下品、壮时中品、老时上品。”如是说者:“由四事故,名如所应,谓入出息由四事转:一、有息所依身,二、风道通,三、毛孔开,

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转,由此故说如所应言。”为显此义,复作是说。

[若入出息但依身转,不依心转;则在无想定、灭尽定位,入出息亦应转。]

彼有入出息所依身、风道亦通、毛孔亦开,唯无入出息地粗心现前;以无心故,虽有三事,而阙一事,故息不转。

[若入出息但依心转,不依身转,则无色界有情入出息亦应转。]

彼界四事,一切皆无,故息不转。

[若入出息但依身心转,不如所应;则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诸根未满未熟,并在第四静虑,入出息亦应转。]

问:何故羯剌蓝位息不转耶?

答:彼稀薄故,若息转者,彼应流动。

问:何故頞部昙、闭尸、键南诸根未满未熟位息不转耶?

答:彼身尔时风道未通、毛孔未开,若息转者,身应散坏。然在卵[穀-禾+卵]及母胎中,从羯剌蓝乃至诸根未满未熟;尔时未有息所依身、风道未通、毛孔未开,唯有息地粗心现前;虽有一事,而阙三事,故息不转。

问:何故在第四静虑,息不转耶?

答:彼心细故,谓入出息依粗心转;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极微细,故息不转。 复次,内门转故,谓息必依外门心转;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内门转,故息不转。 复次,内事转故,谓息必依外事心转;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内事转,故息不转。 复次,极寂静故,谓息必依躁动心转;如人涉路,躁则动尘,心若躁动,起入出息。第四静虑以上诸地,心极寂静,故息不转。

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入第四静虑便得转依。谓所依身,有第四静虑微妙大种,令诸毛孔一切密合无窍隙,故非息所依;由此尔时,息不复转。”

大德说曰:“入第四静虑心便不动。心不动故,身亦不动;身不动故,息不复转。入彼定时,一切动法皆息灭故。”

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入第四静虑一切粗重皆息灭故,息不复转。谓欲界中有粗欲贪,初静虑地有寻有伺,第二静虑有喜,第三静虑有乐,由此发生身心粗重,由粗重故入出息转;

第四静虑一切皆无,故息不转。如是若在下地,入第四静虑;唯有息所依身及风道通,然毛孔不开,亦无息地粗心现前;虽有二事,而阙二事,故息不转。”

问:何故但说在第四静虑,息不复转,不说生第四静虑耶?

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

复次,亦应说生第四静虑,息不复转。而不说者,应知此是有余之说。

复次,已说入彼定,当知亦说生彼。如《契经》说:“先在此间入彼静虑,后方生彼。” 问:第四静虑亦有风界,以四大种不相离故。何缘生彼无息转耶?

答:第四静虑虽有风界,而不名为入息出息,以于彼身不入出故。

有说:“生彼虽有风界,而无前说四种事,故不名为息。”

[以入出息亦依身转、亦依心转,及如所应。是故下从无间地狱上至遍净,其中有情诸根满熟,入息出息依身心转。]

此中诸根满熟,言显前四事具足,不说眼等根满熟义。谓前四事能发息,故说之为根;具故,名满;熟,谓作用。即前四事具足有用,是故说为诸根满熟。

有说:“诸根满熟言者,简处胎卵根未满熟,显风道通、毛孔开义,身心二事次后自说应知。”

此中有入息、有出息、有入出息地、无入出息地。

入息者,谓息风入身。

出息者,谓息风出身。

有入出息地者,谓欲界及下三静虑。

无入出息地者,谓第四静虑及四无色。

生有入出息地,无入出息地心现在前,息便不转。

生无入出息地,有入出息地心现在前,息亦不转。

生有入出息地,及有入出息心现在前,若不如所应,息亦不转。

要生有入出息地,及有入出息地心现在前,如其所应,息方得转。

问:入出息,何地系?随身系耶?随心系耶?

有作是说:“随身地系。”

诸有欲令入出息随身地系者,彼说:“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欲界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初静虑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问:若尔《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如说欲界入出息,离欲界染时,最后无间道灭。 答:欲界入出息,有随欲界心转,有随初静虑心转。随欲界心转者,尔时灭;随初静虑心转者,尔时现在前。

{十六特胜详解}.

复次,彼依择灭说,故无相违失。即彼若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生初静虑者,若初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心转,非此心所观。即彼若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生第二静虑者,若第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第二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初静虑心转,非此心所观。即彼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生第三静虑者,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欲

界初二静虑心转,非此心所观。

诸有欲令入出息随身地系者,彼说:“欲界入出息四地心所观,初静虑入出息三地心所观,第二静虑入出息二地心所观,第三静虑入出息唯第三静虑心所观。”

问:若入出息随身地系,《施设论》说当云何通?如说:何缘死者入出息不转耶?谓入出息由心力转,死者无心,但有身故。

答:显入出息随心而转,必不离心,故作是说,不言此息随心地系。

有余师说:“随心地系。”

诸有欲令入出息随心地系者,彼说:“生欲界者,若欲界心现在前,彼欲界身、欲界入出息,随欲界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初、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欲界身、初第二第三静虑入出息,随初、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生初静虑者,若初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初静虑入出息,随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若欲界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欲界入出息,随欲界心转,即此心所观。若第二、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初静虑身、第二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二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生第二静虑者,若第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二静虑入出息,随第二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欲界初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初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二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生第三静虑者,若第三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第三静虑入出息,随第三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即彼若欲界、初、二静虑心现在前,彼第三静虑身、欲界初二静虑入出息,随欲界、初、二静虑心转,即此心所观。”

诸有欲令入出息随心地系者,彼说:“欲界入出息,唯欲界心所观;乃至第三静虑入出息,唯第三静虑心所观。”

问:若入出息随心地系,《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告长者,此入出息是身法,身为本,系属身,依身而转。

答:显入出息由身力转,必不离身,故作是说,不言此息随身地系。

评曰:此入出息随身地系,是身分故,前说为善。

问:入出息风为先入耶?为先出耶?

答:应说先入,谓此息风,先入口鼻,流至咽喉;复从咽喉流至心胸;复从心胸流至脐轮;复从脐轮渐渐流散,遍诸支节。

有说:先出,谓脐轮中有息风起,流散上下,开诸毛孔,方出至外。

评曰:彼不应作是说,息风不能开毛孔故。应作是说:“有业生风,开诸毛孔,毛孔开已,乃有息风于中入出。”

问:于胎、卵中,至何分位入出息转?

答:至具色根六处满位,息风方转。谓将生时,息风先入,息风入已,名为已生;将欲死时,息风后出,不复更入,名为已死,由此可观生死分齐。

有余师说:“临欲生时,息风先出,息风出已,名为已生;将欲死时,息风后入,不复更出,名为已死。如说:‘云何使我常活,令我入息恒得出耶?’诸有欲入第四静虑息风后出,不复更入,名已入定;将出定时,息风先入,息风入已,名已出定。”

有余师说:“诸有欲入第四静虑息风后入,不复更出,名已入定;将出定时,息风先出,息风出已,名已出定。”

评曰:此中前说为善。

问:此入出息为是有情数,为非有情数耶?

答:是有情数。

问:此入出息为有执受,为无执受耶?

答:是无执受。身中虽有有执受风,而入出息是无执受。

问:此入出息为是长养,为是异熟,为是等流?

答:唯是等流。身中虽有异熟生风及长养风,然入出息唯是等流。如《契经》说:“佛告阿难,若如射箭,筈筈相续,调入出息令不乱者,应知彼名殊胜饮食。”{十六特胜详解}.

问:何故世尊说入出息名饮食耶?

答:能损益故。谓无上妙饮食益身,如有方便调入出息;亦无粗恶饮食损身,如无方便调入出息,是故世尊说为饮食。

问:如射箭筈筈相续者,是何义耶?

{十六特胜详解}.

答:如以后箭射于前箭,后触前筈是此中义。

有说:“此中但显前后无间断义,不说后箭触前箭义,又不定说如以后箭射前箭义。” 如《契经》说:“有持来、有持去,有持来持去念,有修持来持去念。”

此中持来者,谓入息;持去者,谓出息。如《施设论》说:“吸风入内名持来,引风出外名持去。”如鍜金师,囊囊开合,风随入出,此亦如是。

有作是说:“出息名持来,入息名持去。”

有余师说:“暖息名持来,冷息名持去。”

复有说者:“上息名持来,下息名持去。”

评曰:此中初说为善。

能缘彼念,名持来持去念;即于此念,及此相应俱有诸法。若修、若习、若多所作,名修持来持去念。

问:此持息念,自性是何?

答:慧为自性,然此聚中念力增故,说名为念。如四念住及宿住念、本性生念,慧为自性,然彼聚中念力增故,说名为念。如除色想,慧为自性,然彼聚中想力增故,说名为想。此亦如是,若并眷属四蕴五蕴为其自性。

此持息念:

界者:谓欲、色界、非无色界。

地者:五地,谓欲界、静虑中,间及下三静虑近分。诸有欲令下三根本静虑地亦有舍根者,彼说:“此念通八地。”谓前五及下三静虑。

所依者:唯依欲界、非色无色界。有余师说:“依欲、色界,非无色界,然初起时必依欲界。”

行相者:非圣行相。

所缘者:缘息风。

念住者:是身念住加行,非根本念住。若依泛尔四念住说,是身念住,缘色法故。 问:何故《契经》说:持息念通四念住?

答:此能引起四念住,故作如是说。

问:不净观亦能引起四念住,何故不说四念住耶?

答:亦有经说:此不净观通四念住。

如说:“若观青淤、脓烂、虫食等事,名身念住。”

又说:“若观此中有受,能引净贪,亦令止息,名受念住。”

又说:“若观无损害意,怜愍一切,遍诸方域,名心念住。”

又说:“若观贪嗔痴断,离染起明,得众苦尽,名法念住。”

问:虽此‘一经’说不净观通四念住,而‘无量经’说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净观,有何意耶?

答:以持息念,依处串习,牢固可恃。假使失念,烦恼现行;速可依之,伏诸烦恼,引四念住;如人怖贼,速走归城,处谓大种,相决定故。{十六特胜详解}.

若不净观,非处串习,性不牢固。或时失念,烦恼现行;不能依之,速伏烦恼,引四念住;言非处者,谓诸造色,相不定故。由此,多经说持息念通四念住,非不净观。 复次,以持息念,增益法想,是空观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

若不净观,增有情想,如说此骨为女为男,障碍空观;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说。 复次,以持息念所缘,怜近无种种相。无定次第,不依有情,任运而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若不净观与此相违,是故不说。

复次,以持息念,唯内道起,不共外道;由此速能引四念住,是故偏说。若不净观,外道亦起,不能速疾引四念住,是故不说。

此持息念:

智者:一世俗智。

三摩地者:非三摩地。

俱根者:一舍根。

相应世者:通三世。

缘世者:过去缘过去,现在缘现在;未来,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 善不善无记者:唯善。

缘善不善无记者:唯缘无记。

系不系者:欲、色界系。

缘系不系者:缘欲、色界系。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唯非学非无学。

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唯缘非学非无学。

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唯修所断。

缘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唯缘修所断。

缘名缘义者:唯缘义。{十六特胜详解}.

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唯缘自相续。

复次,此持息念由六因故,应知其相: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 数有五种:一满数、二减数、三增数、四乱数、五净数。

满数者:谓从一数至十。

减数者:谓于二等数为一等。

增数者:谓于一等数为二等。

乱数者:谓数过十。有余师说:“于入谓出,于出谓入,名为乱数。”复有说者:“数无次第,故名乱数。”

净数者:于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

问:为先数入息,为先数出息耶?

答:先数入息,后数出息。以生时息入,死时息出故;又如是观,身心安隐,非颠倒故;又如是观,显于生死先入后出,非颠倒故。

随者:系心随息,从外入内,谓从口鼻流至咽喉,复从咽喉流至心胸,复从心胸流至脐轮。如是展转,乃至足指,心皆随逐。

心复随息,从内出外,半麻一麻、半麦一麦、半指节一指节、半指一指、半搩手一搩手、半肘一肘、半寻一寻,乃至广说;随根势力,息去近远,心皆随逐。

止者:谓观息风,初住口鼻,次住咽喉,次住心胸,次住脐轮,展转乃至后住足指;随息所止,心住观之。有说:止者,住心观息,遍住身中,如珠中缕。

观者:谓此息风,若至口鼻,能审观察;若至咽喉,亦审观察;如是展转,乃至足指,亦审观察。观息风已,复作是念:“此风聚中有四大种,此四大种,生诸造色;此所造色,是心、心所,所依止处。”如是行者,观息为先,展转遍能观五取蕴。

篇二:《南怀瑾法门整理(四谛, 十二因缘, 六妙门,十六特胜,四禅)》

篇三:《南师推荐修行必读十六书》

南师推荐修行必读十六书

1.东西精华协会会员守则——南怀瑾2.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3.黄帝阴符经4.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5.十六特胜6.百字铭——吕纯阳祖师7.灵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8.大乘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9.楞严法要串珠——南怀瑾10.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南怀瑾1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2.永嘉禅师证道歌13.信心铭——三祖僧璨14.十二时颂——志公禅师15.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志公禅师16.十二因缘

1.东西精华协会会员守则 ——南怀瑾先生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学问以勤学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2.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

黄帝阴符经{十六特胜详解}.

神 仙 抱 一 演 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 国 安 民 演法 章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物(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 兵 战 胜 演术 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 2

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4.

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3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5.

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八受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6.百字铭——吕纯阳祖师{十六特胜详解}.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7.灵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

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4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气神乃去,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本来两物更谁亲,失去将何为本柄。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透金贯石不为难,坐脱立亡犹倏忽。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莫将闭息为真务,数息按图俱未是。比来放下外尘劳,内有牵心两何异,但看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绵绵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岁寒坚确如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皆由虚淡复精专,便是华胥清净国。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念中境象须除拔,梦里精神劳执持。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5

篇四:《玄机二句诗》

2011 年:玄机二句诗(001-150) 001 期:历来富贵三更梦,平生光景一局棋。送:五来九来 002 期:战鼓声声震碧天,四夷统一庆佳祥。送:八来六来 003 期:五谷丰登六畜旺,风调雨顺报吉昌。送:四来七来 004 期:嫦娥喜爱宠怀中,二九必出十跟踪。送:三来八来 005 期:穿梭草丛水陆柄,三十得奖四得意。送:三来五来 006 期:悠游活跃如穿梭,小巧玲珑跨洪波。送:一来七来 007 期:洞府瑶台添锦色,天宫佳景乐处多。送:六来九来 008 期:乳鸭池塘三五米,熟梅天气一四阴。送:五来八来 009 期:三九载酒西园罪,摘尽枇杷一树金。送:二来四来 010 期:四字过后五字赢,如今之计买十一。送:五来七来 011 期:虎头虎脑不简单,八点三十才开奖。送:二来八来 012 期:不知所云是何数,三长两短九中注。送:一来三来 013 期:二字带头尾数七,偷不成难蚀把米。送:二来八来 014 期:一接三七入灵端,五六回头三二往。送:二来七来 015 期:千军万马向前冲,孙子兵法藏胸中。送:六来八来 016 期:一人之下万人上,将军威权千里雄。送:三来四来 017 期:十全十美司马郎,曹公煮酒论英雄。送:五来六来 018 期:白虎关前把守严,禁闭之所内有线。送:一来八来 019 期:百计各方寻入口,不是猪儿福有量。送:二来五来 020 期:猴左蛇右合有缘,申金长生在何方。送:三来四来 021 期:师出名门阴阳懂,八极之宝乾坤问。送:八来九来 022 期:

鼠后灵牛头发角,狗前老猪不发达。送:四来六来 023 期:一一相连当为贵,三三四五重相牵。送:三来八来 024 期:今有灵码三十七,合十定有好运攀。送:七来三来 025 期:本期中奖此中贵,定教彩民万事发。送:四来六来 026 期:码海扬帆二二开,十一十三合一数。送:三来四来 027 期;三七组合今期来,二六重开八作贺。送:二来六来 028 期:四一呈祥今降临,三十中彩定今期。送:一来八来 029 期:二九分开取一个,头奖二三不分离。送:三来九来 030 期:蓝珠一开三四多,特码登台运不改。送:二来八来 031 期:九州多少女贞子,仰看牵牛思渡河。送:一来四来 032 期:二字居左六居右,称心如意七字码。送:三来五来 033 期:算前算后均得八,四九大码五来门。送:一来九来 034 期:十载寒窗见恒心,鹤立鸡群令人钦。送:五来九来 035 期:花红柳绿四季春,物丰年强好气氛。送:三来八来 036 期:一波中特不夸张,是七是八任君选。送:二来七来 037 期:小门今期赢大钱,十二生肖我为先。送:一来四来 038 期:三四落户不算空,醉看单数一个五。送:五来八来 039 期:二字带六也开出040 期:自古好汉一身气,英雄也有英雄难。送:五来一来 041 期:中得头彩无问题,只有一关不好闯。送:四来五来 042 期:风霜露宿劳碌多,披枷带锁没奈何。送:三来六来 043 期:走财闯北无功名,冲锋陷阵奏凯歌。送:一来三来 044 期:鹰犬之才趁时机,越权附势人被迷。

送:五来六来 045 期:养虎终须留祸患,弄虚作假不适宜。送:三来九来 046 期:一九日出十光明,呈娇献媚皆动情。送:四来六来 047 期:明月依旧照乾坤,三四会作一必分。送:一来六来 048 期:秦楼楚馆处处通,心猿意马醉梦中。送:五来八来 049 期:淡月疏星三六章,仙风吹下四八香。送:二来四来 050 期:一二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三八知。送:六来八来 051 期:三朝风起四二尽,弱红三四看二三。送:一来四来 052 期:二前惆怅十牡丹,三六晚来二九残。送:一来七来 053 期:十字之下码出全,是赢是输有分晓。送:五来七来 054 期:不是单旺就双旺,八九二码走双向。送:四来七来 055 期:零字一字取红蓝,最后七字我来猜。送:一来五来 056 期:道尽玄机波路清,一一开出特与平。送:三来五来 057 期:虎在一旁无人理,他朝得志把你气。送:一来八来 058 期:湖中涌泉水成柱,千年修炼千年妖。送:七来八来 059 期:高风玉骨金鸡咏,二角揪平牛羊峰。送:二来四来 060 期:三与四加还六出,一码九并五更春。送:三来八来 061 期:欢天喜地二七合,龙腾虎跃三不奇。送:五来六来 062 期:龙虎相斗势对立,一二相合三五直。送:二来七来 063 期:排位生肖寻知己,博博好彩开门入。送:六来九来 064 期:申西遇空金无旺,木不受克土不散。送:七来九来 065 期:鸡猴从来草不闻,只见佳人盼缘分。送:五来六来 066 期:沙场战死民悲衰,好人贼索反开怀。

送:三来六开 067 期:一腔热血洒疆土,边关烽火九泉知。送:二来无来 068 期:猪后狗前两不同,一一一二可相寻。送:六来七来 069 期:合取三二当可贵,四三四四南北威。送:一来六来 070 期:三八作伴今期开,二三不分朝前来。送:五来七来 071 期:好运四六今复开,二七相加今期来。送:一来九来 072 期:一六相连合五数,牛羊成群出三二。送:四来七来 073 期:在博四九赢大钱,四九有福再开来。送:二来五来 074 期:狗守大门整日闲,二字过后五赢钱。送:九来六来 075 期:四十曾作意中码,此期红珠旺小码。送:七来二来 076 期:三字四字都是蓝,二门得九单数来。送:五来七来 077 期:有八有六要发财,听歌听钱三点半。送:一来四来 078 期:牛郎织女配和079 期:含笑动人心意切,三次消息五更风。送:九来四来 080 期:横七竖八五门码,该买大来不买小。送:二来八来 081 期:欢天喜地四时庆,大力妈才去种地。送:三来八来 082 期:捧小三码中头彩,一二相合猜一猜。送:二来三来 083 期:买东买西九出名,十六最绿势必赢。送:九来八来 084 期:身古好汉阵中亡,猎犬自是山上丧。送:三来六来 085 期:好马有益三七数,六合中宝一四闻。送:三来八来 086 期:三才八卦运玄机,小巧玲珑妙术奇。送:二来六来 087 期:四五六七可知机,一个特码三出勤。送:七来五来 088 期:身倚丹桂望明月,二四思念六返回。送:一来八来 089 期:

踏青归来马蹄香,一八追忆二难忘。送:二来四来 090 期:披星戴月走忙忙,捱饿抵渴苦难当。送:三来五来 091 期:前路茫茫无止境,鞭笞一催过险关。送:七来八来 092 期:自调花露三五毫,一四春心无处耗。送:一来三来 093 期:欲与与残三一遭,一三连五真正好。送:四来七来 094 期:三光十色两相加,潭水无风十六磨。送:二来五来 095 期:三门四面总玲珑,绿码数字在其中。送:六来八来 096 期:冯八买八二带来,五不旺来也不弱。送:一来九来 097 期:四望三五山水绿,四二盘里三十螺。送:六来七来 098 期:田家老扣立大功,富有回乡去务农。送:四来八来 099 期:十四减一容易算,当中玄机够君猜。送:一来五来。 100 期:千王之王出江湖,三言两字梅花诗。送:一来七来。 101 期:良策妙计布一局,特码平码一一到。送:三来九来 102 期:走四方实力雄厚,擒老龙大闹天宫。送:二来四来 103 期:非好汉唔敢过岭,钻角尖专打二数。送:六来七来 104 期:三五飞絮沾衣裳,三九残花立马前。送:四来七来 105 期:三寒二暖二芳辰,二二一九风流人。送:三来六来 106 期:虎落无势是穷期:不如犬子随主儿。送:一来四来 107 期:主大仆大鸡狗升,莫怪四人随富贵。送:三来八来 108 期:龙行风雨西方来,左右伴驾并二排。送:四来七来 109 期:谁能胜得真君面,一字出将你为先。送:二来四来 110 期:虎猪六合在地支,一个恶来一无势。送:一来九来 111 期:

篇五:《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

沈 海 燕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Email:hyshen86@yahoo.com.cn

hyshen_20@yahoo.com

序言

在“境妙究竟从妙法莲花经玄义中谈天台智顗对真理的论述”1一文中,笔者曾对智者大师的真理观做过初探。因智者大师在《妙法莲花经玄义》中所建立的佛学体系是由十妙2所组成,而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这五个方面乃是智者思想核心之所在。故本文旨在对智者大师的智慧体系做一番梳理,揭示其体系中真理与智慧这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理与智之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乃诚如智者大师言:“至理玄微,非智莫显。智能知所,非境不融。境既融妙,智亦称之。”3

在;境妙”这一节里,智者大师将佛教教义以及他自己对真理的认识综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有系统的佛教真理体系,共阐述了六个种类的真理。4每种真理皆归属在智者大师;四教义”的判教体系之下,5即每一类真理皆由四个对这一特定真理的认知层次所组成,分别属于藏、通、别、圆四教。四教对真理认知程度的不同,而有深、浅之分。因有这四种层次的区分,各类真理之间属于同一教义之境便能互相和合,互为诠释,使每一类特定的真理内涵由此而得以丰富扩展。通过这一真理体系,智者大师旨在揭示,此六类真理尽管名相不同,但所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十六特胜详解 十六特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