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语文教学中的瓶颈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瓶颈及突破之道探微

龙源期刊网 .cn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瓶颈及突破之道探微 作者:刘忠元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9期

写作与其他知识组成一样,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够掌握。可学生除了教师布置的写作作业之外,极少自己主动去进行写作训练。平时注意好词、好句的积累的多寡也决定了学生能否写出一篇好文章。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瓶颈

1.教学指导思想与实际教学相冲突

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教学目标存在分歧,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找不到方向。高中语文教学的“从考”、“从分”现象相当普遍。语文是高考中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只是一味地迎合高考,只要求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即可,基本不太理会学生对优秀作文的书写能力。

2.教学理念陈旧,创新能力低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目的只是为了迎合高考以及各种考试的需求,并没有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考虑。很多教师对应试作文写作研究得非常透彻,能够指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获得应试作文的高分。另外,教师只是单调地给学生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系统化的指导。教师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针对学生写作学习的要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致使写作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3.写作评价标准不完善,缺乏客观性

学生的作文由教师批改,每一位教师的着眼点并不相同,因此评价标准也不一致。一部分教师只是凭借自己的喜好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写作,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客观性。如此必然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突破之道

1.关注学生,开放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需求。教师的写作教学活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成果如何,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何为开放式教学?即从“人”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关注社会需求,教学活动要与各相关方面有机联系,而不再是孤立地进行。

【篇二】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及应对办法

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办法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潮流势不可挡,这一点,各位同仁已有共识。但怎么改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改革时至今日已10年有余,但是并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语文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老路。下面我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办法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先说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第一,误解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是人们公认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高考制度下,语文教学也无一例外地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应对语文高考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围绕语文高考试卷进行学习和训练的活动。这种曲解直接导致语文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普通高中任务之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所以,高考只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决不能是我们的唯一目标。高考不考标点、文学常识、语法、应用文,人们就不教,这直接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表达和写作能力低下的严重后果。

第二,误解语文考试的分数与语文水平的关系。

一份语文试卷的分数何其重要,学校和教师用它来评定学生的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家长和学校用它来评价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仍然用它来评价学校的优劣。分数是个宝,人人都需要。这种只重分数轻视能力的评价机制扼杀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一般来讲,一个醉心于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必然较强,但是他的语文分数不一定就高;一个能说会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较高,但是他的语文考试成绩不一定就好。所以语文考试的分数不等于语文水平。唯分数评价机制很可能扼杀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还可能损伤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劳而无功。

第三,误解语文教学与文学欣赏的关系。

对汉字进行正音、辨形、释义是语文课的基本功,有的老师基本不教;理清文章的结构是把握文意的前提,有的老师也不讲;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有的老师坚决不讲;语法、修辞、表现方法等等都不讲。那他们怎么讲呢?他们就喜欢把语文课上成文学欣赏课。课堂上表面热闹非凡,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因学生的文学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往往显得肤浅甚至可笑,课堂上的笑声往往虚假而空洞),但课后却觉得没有学到什么实际的知识。

语文教学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教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不应被弱化,而是应该与审美和探究方面协调发展,不能强化一方,偏废一方。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但是,中国人喜欢走极端,目前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语文的人文性被强化了,而工具性被无形中弱化了。长此下去,我们的语文究竟能教给学生些什么就很值得怀疑了。

1

第四,误解语文教学方法

一些所谓的改革家,看不惯老师老老实实地教,认为课堂气氛不活跃,语文课堂应该“热闹”。于是乎不少老师奉为经典,以为“热闹”即为语文教法之精髓,一时间人人趋之若鹜。但是,这种活跃和热闹的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肤浅,形体上的热闹决不等于思维上的活跃。这是把课改的要求庸俗化、简单化。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有些地方就把桌椅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围一个圈,讨论几句,以为就是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的语文课堂就规定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纠正;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些做法,不是在探究教学方法,而是将灵活多变的教法模式化、程式化、单一化。有一堂公开课,堂课有歌声、有美术欣赏、有音乐欣赏、有电影片段,却没有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分析,也没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课堂的热闹是有了,而语文却没了。

第五,误解创新思维

有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持肯定甚至赞扬的态度,而每个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这种做法源于对创新思维的误解。有些教师认为,每个学生都敢于创新,答案虽然不对,但创新思维值得肯定。尽管真理不止一个,但不可能每个同学的发言都是真理。问题是:语文课还讲不讲科学?还追不追求真理?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文中指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求异思维固然重要,但求异应以求同为基础。求同思维是培养创造型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通过求同,可以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由于有关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触发的特点,只要记住了一个,就可能带出一串,可见通过求同还能够强化记忆。再者,从不同处求相同之处,还往往能发现到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因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决不能排斥求同思维。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创新思维训练时,决不能以真理的缺失为代价,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仍然是哈姆雷特,决不能变成李尔王。

第六,学生对语文兴趣不浓,重视不够

有些语文教师上课语音浊重,缺少激情,表情呆板,方法简单。简言之,老师无趣。教学内容庞杂、枯燥、乏味,老是“音、形、义、实词、虚词”什么的。简言之,文本无趣。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所有学习内容均可展示无余,过程简单化、程序化,简言之,过程无趣。 高考是总分的比拼,而语文分数难以上去,目标无趣。如此种种,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

语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好的。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费时费力,见效不快或收效甚微,最要命的,一是多数学生误以为语文课本上所学的内容除了考几句要求背诵的诗句外其他内容高考是不会考的,二是高考语文成绩拉不开太大的差距。所以语文虽是高考三大学科之一,但在学生眼中,语文和数学、英语相比,就成了主科里的副科,因此,学生进入高中后,对语文特别不重视。

再说应对办法

第一、正确认识语文

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学生、家长,都单纯地把语文看成是进入大学的敲门砖。这固然与高考的导向有关,但更与广大师生的功利主义有关。所以我们必须抛弃功利主义,摈弃“不考的就不教不学”的错误认识。“不考的就不教不学”的错误做法已经带来严重后果:讲实词,分不清“名、动、形、数、量、代”;讲病句,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写作文,分不清“句读”,要么“一点到底”,要么“一逗到底”。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语文必须讲语法,必须讲文法。只有正确认识语文,才能正确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才能 2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老师要会“教书”,更要会“教学”

先说“教书”。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分析的事实的处理方法中。”可见,“教书”的重要前提是深入研究教材。理论分析流于枯燥,姑且举一实例说明。

讲荀子的《劝学》,先必明其文体——议论文;后必明其论点——“学不可以已”;次必明其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次必明其内容——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最后必明其写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把这篇文章的文体、论点、结构、内容、论证方法都讲清楚了,肯定是对教材进行了一番研究,但还不够深入,还应该结合学生厌学的现象劝导他们珍惜时光,重视学业,热爱学习,发奋读书;应该结合学生学习不得法的现象,劝导他们在学习中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如此,基本上可以说你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你已经会“教书”了。

再说“教学”。如教背诵。举第四段为例。要背诵此段,可以先明其内容——积累、坚持、专一;后分解:

谈积累两句。前句为正面论述,由自然而说人,有三个分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后句为反面论述,有两个分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谈坚持两句。前句有两个分句,上句用“骐骥”反面设喻,下句用“驽马”正面设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后句两个分句,上句用“雕刻”正面设喻,下句用“雕刻”反面设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谈专一两句。前句有五个小句子,用“蚯蚓yǐn”正面设喻: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后句三个小句子,用“蟹”反面设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又如教写作。首先,学习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学习议论文三步结构方式。再次,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如此,可以说明你在“教学”了。

总之,老师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第三,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要引起学生对语文重视

我国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显然,没有兴趣,学生是不乐意去学的。教师可以讲故事设悬念,以奇激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设置情景,以情激趣,总之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学生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要保持这种兴趣,老师要有趣。老师要有点幽默感,一学生在课堂上睡大觉,老师叫醒他,对他说“对不起,惊扰了你的中国梦!能把你的中国梦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吗?”全班同学大笑。你想,这个学生以后还敢在课堂上睡大觉吗;一学生老喜欢写错别字,屡教不改,老师烦了,却也无可奈何。一次,老师让同学们听写“昧昧我思之”,这个学生不知是老师下套,果然写成“妹妹我思之”,老师模仿古人在后评曰“哥哥你错了”。然后在答卷上把这个学生的名字裁掉,投影在屏幕上,让男同学读上句“妹妹我思之”,女同学读下句“哥哥你错了”,全班哄然大笑。那个学生当然不敢当着全班众多妹妹的面承认自己就是那个“哥哥”了,但从此以后,他的错别字出现得少了。这样的课,学生自会觉得趣味无穷。

老师更要有丰富的知识。说爱情,不妨讲讲牛郎织女、梁祝化蝶、凤求凰;说英雄,不妨讲讲岳飞、文天祥、王铭章;说兵法,不妨讲讲孙武、诸葛亮、毛泽东;说战争,不妨讲讲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说抗战,不妨讲讲南京大屠杀、台儿庄大捷、昆仑关战役;说科学家,不妨讲讲张衡、三钱、袁隆平;说改革家,不妨讲讲商鞅、王安石、康有为、邓 3

小平。只要老师会讲,学生一定会听。

一个老师,如果有一点点幽默感,有丰富的知识,有一定表演能力,并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一定兴味盎然。

虽然兴趣容易吸引学生,但这种兴趣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并且高中学生已经到了靠意志的力量来维持较长注意的年龄,不能只靠有趣来吸引学生了,所以应让学生知道语文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比如,在高考中,以分值论,语数外都是150分,语文如果能够像其他科目一样考取高分,高考总分自然就高,就容易考取理想的大学;反之,语文低分,总分自然就低,一定会影响考取自己理想的学校。语气到时遗憾后悔,不如现在努力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以考试论,文理科都考语文,并且是第一门,语文考好的话,好心情也有利于后面几科的发挥。以实用论,学生进入社会后,用得最多的还是语文。这些道理要讲给学生听,让他们主动地用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来战胜语文学习中的的惰性和困难,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面对、挑战困难的斗争精神。只有这样,学生主动重视语文,并将学习语文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第四,充实、提高、完善自己,做一个学识丰富的教师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多读书,不但要通读和本专业有关的各类书籍,还要注意博览群书,加深自己的文学、文化底蕴。教师还要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第五,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第六,建立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

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评价体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仍然只以分数定水平,课程改革就很难真正有效地进行下去。课程标准在“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建议”中对课程评价已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课程改革中开展、推行和完善这种评价体系。如果评价体系不能配合课程改革尽快实行,那么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总之,要想课改深刻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我们必须从自己的观念开始改革,切实贯彻教改思想,不仅学习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要用实际行动努力做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深刻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改变现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4

【篇三】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谈新课程背景下突破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三大法宝”

谈新课程背景下突破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三大法宝”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呈

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新课程理念下过去教者难教,学生亦

难学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高中

语文教学“三大法宝”,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

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兴趣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如

何突破瓶颈,笔者认为应当手握“三大法宝”,才能从根本上扭转

语文教学的困境。下面,笔者就这“三大法宝”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引起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最

首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

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所学知识乐

学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推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高中语

文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

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

笔者在教学中也做过多种尝试。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

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感知、理解和

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

者就利用多媒体模拟出了“雷声”等音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当下

的情景;在教学《长亭送别》时,笔者就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

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惜别之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

怀古》一文时,笔者就用视频播放了赤壁江畔的景象,让学生想象

当年赤壁的情景。这些方式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

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

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理念

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

择、加工、整合以及创造,以此来弥补教材在编写上的缺憾。新一

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上进行转

换。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中

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高度重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资

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教材内容作出一定的取舍与补充,要善于从

宏观上把握教材,从而构建符合学情、班情的教学模式。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阅读的广度增大、

目的性与选择性都有所增强。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思维占据了主导

地位,能力的发展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

这一阶段的教学,注意利用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

如,高二下期的《项链》与《陈焕生上城》一文就可以进行比较阅

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区别。西方小说中

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心理剖析的方法,着重挖掘人物的

内心潜在意识的变化。例如,在描写玛蒂尔德时,作者用“她一向

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来表现她

渴望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奉承、生

活优裕的贵妇人的梦想。中国小说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中对

陈奂生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其动作描写诸如:“悠悠上城来”“一

晃荡晃荡”;肖像描写比如:“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景物烘

托如:“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手法来体现的。通过这样一

系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通过鉴赏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高二阶段主要是以鉴赏审美性阅读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

力,发展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可以

是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些许幼稚的疑惑,还可以是富有创意的个

人理解。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直接感知原文并融入鉴赏对象,完成个

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学生直接接触作

品后,会感知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的体验,然后创造出自

己心目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解惑。在阅读的个性体验中,教师切

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将阅读理解的机会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

中自己寻找答案。鲁迅先生曾经在论及《红楼梦》时就说过:“经

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愤懑,

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

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那只会塑

造出一批思想僵化、不会变通、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的平面人。总

之,充分利用中外文学名著的鉴赏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界,这

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康个性的重要手段。

四、总结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

进,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中语

文新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鲜明生动的教学内容、多种多

样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和谐轻

松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增长知识,启智益思,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得

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文雯.试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法[j].学知报,2011,

2(8).

[2]夏仰通.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成才导报(教育

周刊),2007,12(14).

【篇四】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崇信一中 朱红丽

【摘要】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追求的是教者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本文主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好教学做相关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现状 对策

与时俱进的新课程教育正在雨后春笋般地渗透于祖国四面八方,这股春风使传统教育模式有了革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继承良好传统基础上,老师的理念和学生的学法都在转变。经过不断地实践和艰辛的探索让我对新课程教学中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一些措施,愿能在同仁的指导下不断进步。 ㈠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的理念是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实现此理念需要长久的积累和静心阅读后感悟。由于高考应试的冲击,大部分学生将精力投在数学、英语等科目,留给语文的发展空间少之又少,加上部分学生重视不够,自

以为考个八九十分就满足了,致使一线的语文教师甚是苦恼。(这是我校目前存在的客观因素)

(二)新课程实施下存在的问题

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1.学生预习、自主学习习惯未形成。传统注入式教育已让学生养成以接受知识为主要任务,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运用知识能力。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教育发展的瓶颈。如必修三编设八篇文言文阅读,学生不进行课前自读、梳理浅显文句,半学期是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容量更是繁多。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自读和熟悉文意才能进行重难点解疑。

2.合作探究时盲目,展示学生极少。布置探究问题后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习惯于独立思考不参与讨论,有的趁机玩、说闲话,课堂讨论成了花架子。展示环节只有兴趣浓厚的,平时认真学习的少部分学生能回答出些,大部分学生直接跟着走形式,要么声音小,要么起来不说话,导致教师教学目标都完成不了。

3.教师教学角色转变不彻底,重点把握不准。教师仍然以讲为主,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放心。另一方面是教师对知识的筛选不精准,导致拖堂,师生都有遗留问题的负担心理。

(三)解决对策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1.学生方面

⑴我们都知道思维、视野决定一个人的能力,而且青年学生正处在塑造性阶段。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指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之行动;“会学”指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坚持学”指有较强的学习意志,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因而适当地放手和精准地引导能养成自

主学习的习惯。如《合欢树》中以“文章7—12段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请找出表达情感变化的句子说一说原因。”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静心阅读,提高筛选、整合主要信息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协作、成功的乐趣。如研究性学习中安排学生自主选题、实践调查、编写内容等,凸现的就是合作探究的能力。如由赵超、关琦、刘国栋、马磊、马小敏、马亮编写的《赏析现代流行歌曲中富有深意的歌词》,以周杰伦、许嵩、林俊杰为例,既符合高中生的欣赏心理,也能体现出合作质疑精神。

自我展示是提高语言表达、增强自信心的主要过程。如《合欢树》设计:题目的用意?“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各抒己见,意蕴深厚,激情投入地完成本课目标。

⑵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回归生活”指回归社会、学生、实际,即“三贴近”。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这是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原则,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正在积极贯彻“三贴近”原则。

如“以下是香港大学近年在内地招生的部分面试题目,请根据这些题目后的问题作答。”

你对现今高房价有什么看法? 如何看待当今的贫富差距问题? 迈克尔·杰克逊为什么受欢迎? 星巴克进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 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贡献? 你怎样看待上海闵行一座新楼的倒塌?

你怎样看待器官捐赠?如何引导国人接受器官捐赠?

假设你在香港机场,要前往港大,你会如何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甲型流感爆发,不少香港孩子们停课回家,但他们的家长却因为要上班不能照顾他们,是否应该出台相应法律政策保障孩子的利益?

火车前方有5名工人在轨道上,扳道岔可以救5人。但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名工人。你选择变轨还是不变轨?

问题——你对这样的试题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这样的题型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 ,引领价值导向,彰显人文关怀。因而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给传统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不仅应当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唯书,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辨析事理和独到见解的能力。

2.教师方面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有很大的改变,从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转变。面对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有着许多困难和压力,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立足现有教情,我本着“精研新版课标,细琢授课方法,倾情课堂教学,尽责课内课外” 的职责,竭力做到以下:

⑴坚持学习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把脉定向。语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追求的是教者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鉴于此,我仔细研读考纲考题,以学定教,做到“三讲”、“三不讲”。如压缩语段题型里的“下定义”是高考难点,资料中用“种概念”“属概念”阐释抽象,查找后我按“小”=“特”+“大”给学生讲解,接受非常好。在“仿用句式”专题,考虑要借助想象和联想方式学习,就把课堂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小组内互评,提名3—5组班级展示点评,集思广益,一节课的收获远远超过理论传授,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

⑵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新课标高考试题有意识地考查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②很少有对知识的直接考查;③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它追求的是既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要致力于形成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得知识的培养。经典习题我就交给学生讲解,用同龄人行动召唤其他学生更多的参与,我只解答难点或补充。

⑶注重非智力方面教育。尊重和及时肯定学生是上好课的重要保障。持着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原则,充分利用好课堂阵地,争取使大部分学生有收获。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使他们积极、自信地投入学习。

⑷写教学反思,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在新课程实践中出现了课堂气氛如何调控,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内容如何舍取等。这些问题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因此我先把平时教学的优点与不足记录下来,进行反思、改进,并与同行进行交流,逐渐解决了一些问题。

客观而言,新课改的确给我们高中每一位教师都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预防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篇五】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高级中学 崔 跃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为载体,以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工具和手段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语文知识和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打破了以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统天下的语文教学格局,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黑板静态教学模式到“人机互动式”的动态演示教学模式的转变。同时,它还拓展了高中语文学习的空间和视野。

一、目前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广大师生欢迎。近年来,我观摩了校内外及省内外的一些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活动,发现很多参赛教师在进行公开课和观摩课教学时都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但是,不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过分追求教学课件的“形式美”,忽视其“内在美”

有的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进行语文教学,本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服务,结果却变成了自己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他们将教学课件背景设计得色彩缤纷、眼花缭乱,其间还穿插大量五颜六色的图片,甚至播放音乐,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活跃和调节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其结果导致学生的兴趣点不是集中于语文学习内容本身,而是更多地集中在这些图片、音乐及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操作上,从而忽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内容。

语文教师在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得严丝合缝,恰到好处,而不应一味体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不能不顾教学内容,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教学课件和语文课堂中,去追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教学课件界面的精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要讲究教学课件的外在美和形式美,更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规律。

2.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忽视了对课程本身的学习,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当于一个得力的“助教”。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也应当在“启发点拨”学生方面下工夫。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要简化。对学生难于理解的学习内容,也不能一下全部利用教学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注意逐步引导和启发学生去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在观摩公开课教学时,我发现许多语文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施教的课堂,常常是课件的放映和展示垄断了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教师不仅为教学课件编制形式所累,而且课堂教学内容也被课件材料牵着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课堂驾驭能力,无从发挥。同时,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按照整个课件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不到体现。

3.只一味注重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而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情感能左右注意力对智力活动的引导,能影响对输入信息的反应。”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虽然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但是很多学校多媒体控制平台要么置于教室一角,要么镶嵌在讲台里面,要么采用携带手提

电脑等形式,教师演示课件时必须使用固定的鼠标和键盘,大大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空间范围,教师无法走到学生中间去教学。这样,教师就只能在电脑前点击鼠标、敲打键盘和描述课件内容,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更谈不上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二、 解决高中语文课程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提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漫无目的、随意地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高中语文课程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过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多媒体教学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

笔者认为无论多媒体信息技术多么优越,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都是为教学这个中心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切忌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喧宾夺主,抢了主要角色的位置。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多媒体信息技术只能是起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高中语文课堂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彼此交换,相互取代。

2.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语文的目的无非是理解别人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别人的思想,就是“听”和“读”,也就是能听得懂别人的意思,看得懂别人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说”和“写”,也就是能说能写,把自己的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听”和“说”,即语文之“语”,“读”和“写”,即语文之“文”。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识记、联想和想象、表达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促进语文的学习。

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应当给予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进行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3. 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在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在黑板上板书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观察、识记、联想、想象的时间,而这正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中所缺乏的。因此,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还要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成分,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信息的传递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分析,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往往使语文知识的呈现变得更直接,而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往往被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常常被计算机替代。

【篇六】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未来语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之思考

未来语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之思考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当今世界的教育教学大背景下关键性的

一环,它是前提也是基础,随着时代的急剧发展,我们高中的语文

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未来教育下的新语境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课题,

本身试图通过高中语文教学的“土壤”和“瓶颈”两个层面来深入

分析此问题,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深入浅出的启示性理解。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土壤;瓶颈

我国的高中语文教育教育问题也随着世界性的课题而逐步凸显,

事实证明我们只有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

大众的普适性认可,全球化的社会是未来社会的一个新视角,文化

的传播、媒体信息的广泛推广都是全球化的种种表现,我们深切的

认识到未来的社会只有掌握最先进技术的国家才是真正的赢家,而

人才是一个国家永远发展源源不断的水源,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 高中语文教学之“土壤”:开放式教育之创新型格局

未来语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所承担的创新精神是改变传统语文教

学的唯一模式,而恰到好处的把知识和素质合理的结合则是培养创

新能力的前提性基础,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鼓励个体之创造性,不

断打破旧有的社会习惯,彻底的解放自我,江泽民曾言:“创新的

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为了贯彻这一理论,我们业内

的学者正在为幼儿大脑潜能开发做着兢兢业业的努力,正在积极地

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做好基础性关键,努力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全新的

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

新空间,从而达到彻底改变已有的语文教育格局,它追求的是一种

和谐、开放的教育新模式,只有在一个平和、民主的和谐氛围中,

才能使得我们的潜力得到真正的释放,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真正

意义上的人格之自由,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的超越教

材,才能在教材之外得以全方位的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和

民主不只是高中语文创新才具备的,它本身就是一位良师,给我们

前进的道路指明正确的方向,在不断地超越和被超越中欣欣向荣的

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

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我认

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也应从这个角度来做些改变,建立全新的高

中语文教育教学体系,只有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和被超越才

能真正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知识结构是未来高中语文

教育教学的关键点,新的理念和新的创新精神才是我们做好一切之

根本立足点。

二、 高中语文教学之“瓶颈”:语文意识的培养层次

所谓真正的语文意识,抽象来说,它是在听、说、读、写四个过

程中,对如何正确表达作者想说的话以及探讨对语言的精准运用之

过程,实际生活中,常常也可被形象的称之为“语感”,比如,如

何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规划文章全局的一种有意识的读

者关注,但是,语文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它需要一个深入

浅出的释放性过程,同时,也是养成正确语文习惯的过程和高中语

文学习的关键点,我们在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为清晰的

认识以及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如何运用语言技巧表达这些

内容有一个极为深刻的认识,有无语文意识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比

如,对一个具备高度语文意识的教师来说,在教授一篇课文的同时,

除了要搞清楚课文描述的是什么,还要弄清楚它是怎样写的以及这

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的意义又在哪里,倘若不具备此种意识,

进步就会越来越慢,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语感的作用非常之明显,

也被大家越来越重视,但是如何更好的培养语感却是大家没有达成

一致的,语感是语文意识最直观的展现,是语文意识更高层次丰富

以及强化的结果,而语文意识的培养也对正确、清晰、敏锐的语感

起到了极大的推进型作用,在语文课上,只有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

语文本位,按照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它的人文

主义关怀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与土壤状况、日照

长短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土壤作为根基,它便无从生长,如果缺少

阳光,枯萎则是等待它的唯一结果,但土壤和阳光本身不是数目,

倘若我们最初的目的在于如何种树以及研究如何让树木成长,就不

可不关注树木本身的成长规律,而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语文素养

逐步形成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不可忽视与之相关的人文精神,否则

语文本身必将慢慢枯竭,我们只有更好的关注听、说、读、写,才

能正确理解并且运用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学要想立足于人文主

义情怀,必须先于渗透,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语文的教学理论和

实践的本质就是人文精神渗透的理论和实践,倘若高中语文教学不

能抓住语文意识或者说语感这一关键点,就不能从本质上提高语文

能力,最后,直到枯死之边缘。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样

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我们必须想办法最快的适应这个环境,才能开

辟出一片新天地,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我们厚重的民族文化根基

是立于世界之林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它是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结

构的有效途径,人类社会文化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交

流,从而涉及社会文化形态的急速变化,所以说,这种交流就像是

一把双刃剑,对文化的广泛传播大有裨益,同时,落后的文化也可

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危害,而如何准确的趋利避害是我们应该考虑

的重要问题,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借鉴别

人的文化,使之为己所用,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而这一

个时代的教育问题始终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关键性议题,作为教育问

题之基础高中语文在未来语境下的发展和走向更是起着奠基石的

基础性作用。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瓶颈”的几个措施 语文教学中的瓶颈